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0章此去,愿天佑我楚国

作者:九灯和善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雪三天。


    寒气侵袭,书生都未想过烧书取暖。


    没曾想却被村里小孩拿去烧掉取暖。


    书生回家,看着仅剩无几的两本书籍,嚎啕大哭。


    读书人无书,还怎么算是读书人?


    书生哭完,回到房间换上了儒衣,整理衣冠,而后走出了茅屋。


    大雪化去,艳阳高照。


    书生朝着山上走去。


    回想这二十年,苦读圣贤之书,入朝为官,有忠君报国之心。


    然奸臣当道,为官不过一年,便是被奸臣诬陷,被迫离开朝堂。


    书生心灰意冷之下,来到这武夷山,本想当个山野村夫了此残生。


    闲时读书,忙时种田。


    书籍被烧,是压垮他心中读书人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


    稚童无心,书生却再无活意。


    “酸儒。”


    武夷山上,年轻道长看着书生站在悬崖一侧,脸上有着轻蔑之色。


    百无一用是书生。


    若非他最后时候篡改了一下天时,这书生早就在大雪天中抱着他的书籍冻死了。


    “前辈说的对。”


    蛟蛇在一旁连忙附和,虽然他不懂酸儒这两字是什么意思,但只要前辈说的那肯定没有错。


    这些年他也察觉出来了,这位前辈和当初似乎有些不一样,当初那位前辈行事风格很明确,而这位前辈似乎……似乎有点邪性。


    他得小心翼翼伺候着。


    “他要书,那我就给他书。”


    年轻道长手一挥,一座书院就这么凭空出现。


    “居士站此地为何?”


    年轻道长的身影出现在了书生的身后。


    书生回头看到年轻道长,愣了一下,这山中似乎没有道观,这道长从何而来?


    “这位道长是?”


    “我是山中道观道士,巧逢居士,不如到我那道观做客一叙。”


    书生想了下,最后点了点头,他也很好奇这山中道观在哪。


    穿过一片桃花林,书生看到了道观。


    而更让书生震惊的是,在这道观之内竟然还有一座藏书阁,里面书籍有着上万本之多。


    “我不好读书,这些书籍都是道观多年留存下来的,张居士若是喜欢,随意阅览。”


    来的路上,书生自报姓名,姓张,字居闲。


    张居闲很是激动,连忙起身朝着年轻道长作揖:“多谢道长。”


    此后日子,张居闲农忙时候依然住在山下茅屋,农闲之时便是来道观藏书阁读书。


    如此数年,张居闲已经将藏书阁里的藏书读的七七八八。


    “道长,我是来向您告辞的。”


    “哦?先生莫不是要出山了?”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当报效国家。


    “我已无为官之心,想要在这山脚开一私塾,教书育人。”


    张居闲摇头,他对官场已经失望了,当今官场奸臣当道,还不如在这乡野之地教书育人。


    “先生自便。”


    年轻道长没有阻拦,亲自将张居闲给送下山。


    半年后。


    张居闲在武夷山脚建造起来了一间私塾。


    说是私塾,其实也就是数个茅屋搭建的,张居闲特意还找了年轻道长,让他给私塾提名。


    若无道长赠书之恩,岂有这私塾之日。


    年轻道长也没推迟,挥毫写下四字: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第一年,来上学的孩子只有十二位,年纪最大者已经十岁,年纪最小者不过三岁。


    然而张居闲丝毫不在意,认真教导,可即便如此,两年之后依然有三位学生离去,最终只剩下了九位。


    道观的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十年后,武夷渡所属的蓝田县百姓被一道消息震惊到了。


    蓝田县本次县试,九位高中考生出自一个村子。


    一时之间武夷山脚下的赵家村在整个蓝田县出名了,三顾茅庐也在蓝田县读书人心中成为了一处圣地。


    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前来邀请张居闲教导他们孩子,但无论这些人开出多少束脩都被张居闲拒绝了。


    这些达官贵人退而求其次,便是将自己孩子送到三顾茅庐来入学。


    偏僻的赵家村,也第一次迎来了马车络绎不绝的场景,三顾茅庐门外,每日都有马车来回接送小孩。


    原来的三间茅屋也是扩建到了十间,张居闲的学生数量达到了五十位。


    山上道观,年轻道长手一扬,在他面前有着道道青烟,这些青烟很快没入他的体内。


    “读书之魂,文人之道吗?”


    ……


    ……


    七年后,张居闲最早的九位弟子科举高中入朝为官。


    张居闲也是迈入了五十知天命之年,除了教书育人之外,闲来无事便是上道观和年轻道长喝酒聊天。


    武夷山陡峭,但张居闲每次上山却丝毫不累,张居闲偶尔好奇谈起,年轻道长也只是微微一笑。


    三年后。


    有数封书信从遥远的京城传来,张居闲收到信后,把自己关在书房沉默不言。


    很快,武夷渡的百姓们也听到了消息。


    邻国侵犯边疆,二十万大军压境,边疆三城将士拼死抵抗,城破之日,邻国将军下令屠城七日,三城百姓被屠戮殆尽。


    这是百姓们得知的消息,而张居闲从弟子传回的书信中知道的更详细。


    敌军冒犯,奸相为了私欲,阻止派兵增援三城。


    三城被破,七日屠城,消息传回京城,朝堂震怒,奸相被打入天牢,权倾朝野三十年的奸相终于下台,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然而武国大军入侵已是事实,失去了边境三城,楚国便是无险可守。


    张居闲把自己关在书房一天的原因,他的三位弟子都准备前往边疆。


    忠君报国。


    这是他传授给这些弟子们的思想。


    “弟子虽手无缚鸡之力,也要上场杀敌,若让敌寇铁骑踏入,山河破裂,百姓遭殃。”


    次日,张居闲回信,寥寥两字:“珍重。”


    张居闲的弟子们前往了边疆,武夷渡这边许多有血性年轻人听说了武国屠城之事,也是纷纷响应,报名参军。


    这些年轻人前往边疆前,蓝田县的县令带着士族乡绅前来送别,百姓们也是夹道送别。


    人群浩浩荡荡。


    “此去愿天佑我楚国!”


    不知道谁呐喊了一声,瞬间引爆了现场所有人齐齐呐喊。


    张居闲也在人群中,五十岁的人,也是扯着脖子红着脸跟着呐喊。


    “此去愿天佑我楚国。”


    ……


    然而,楚国奸相当道三十年,国力衰败,根本不是武国的对手,一个个的噩耗从边疆传回来。


    一家家一户户挂上了白布。


    这一日。


    张居闲又一次上了山。


    “道长,这次来是跟你告别的。”


    “你一五十书生,即便去了战场又有何用?”


    年轻道长知道张居闲的来意,楚国连连战败,官府已经开始到处抓壮丁,就连五旬老汉也不放过。


    但张居闲在蓝田县名声极高,自不会被抓壮丁。


    “我那九位弟子都去了,我这个当老师的,又岂能苟且偷生,学生们都上光了,现在就该轮到我了。”


    年轻道长默默看了张居闲一眼,下一刻手一扬,凭空出现一桌酒菜。


    张居闲看着突然出现的酒菜,眼皮眨动了一下,但并没有太多震惊,他早就知道道长非同一般。


    这么多年过去,他已经是两鬓皆白,可道长和当年一样,容貌无任何改变,这岂是寻常之人能够做到的。


    “既然你已有去意,这桌酒便算是与伱践行。”


    “多谢道长。”


    张居闲没有客气,他没有求道长出手,道长这样的高人,岂会受他影响。


    一场酒宴结束,张居闲便是下了山。


    次日。


    跟着被抓来前往边疆的队伍一起出发的张居闲,突然呐喊道:“此去,愿天佑我楚国!”


    然而这一次,回应他的只有沉默。


    队伍之人都是被强行抓来之人,他们又岂会在意楚国。


    百姓们的眼神中也只剩下了怨恨。


    武夷山上,年轻道长无奈道:“真是中二啊。”


    张居闲前往边疆,却没能改变战局。


    三个月后,武国攻下了楚国国都,楚国灭亡。


    蓝田县县令第一时间便是向武国上了降书,并且告知辖区百姓,此后尔等便是武国百姓。


    武夷山上的年轻道长,第一次脸上有了怒容。


    “人死万事休,你去走一趟吧。“


    一旁的蛟蛇点点头,他知道前辈说的是什么。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