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8章 大明日报风靡全国

作者:大明:儿啊,父皇求你疯狂纳妾吧!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武昌城内的百姓听到吆喝声,最先按耐不住。


    他们争先恐后,围住报童,索要新的大明日报。


    一些还在家里的百姓得到消息后,连忙上街,加入抢报纸的行列中。


    甚至,一些官员或富商,还专门请了一些大汉,只为能抢到一份大明日报。


    抢到报纸的人站在街头上,立马看了起来。


    “快看,这一期的大明日报,公布了咱们武昌和京城的人均收入。”


    “具体情况怎么样?”


    “报纸上写的很清楚,武昌的人均收入,要超过京城!”


    顿时,武昌百姓沸腾了。


    一股幸福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他们心中感叹,楚王果真英明神武,在他的带领下,武昌的人均收入竟然超过了京城!


    放在以前,这种事情,武昌的百姓根本就不敢想。


    京城。


    百姓听到报童的声音中,有了许多关于应天府的消息,顿时也坐不住了。


    而且,又是免费的,不要钱。


    更激发了人们的哄抢现象。


    看完报纸后,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


    “原来咱们应天府,有趣的事情这么多。”


    “大明日报可真不错,不但能增加咱们的见闻,还能带来这么多的趣事。”


    “日后,老夫定要每一期都看!”


    还有很多城市,也都上演着相同的一幕。


    十万份报纸,分散到全国各地,根本就有些不够看,立马被哄抢一空。


    这一下子,武昌彻底在京城,乃至全国都出名了。


    许多人心中好奇,都想要亲自去武昌城看一看。


    一些做生意的商人,也按耐不住好奇,想要把分店开到武昌。


    不知不觉间,在大明日报的影响下,武昌城经济增长了,城市规模扩大了,更是变得比以前繁荣数倍。


    尤其是大明日报上刊登的广告。


    广告位上的那些商家,一瞬间被大众所熟知。


    奇怪的现象发生了。


    人们在买东西时,总是下意识地想要去这些商铺买。


    甚至,一些来自外地的大户人家,还特意跑到这些商铺中采购。


    这些打了广告的商户,生意顿时变得十分火爆。


    连带着收入也水涨船高。


    比如,有一户贩卖红枣的商户。


    原先红枣价格低,还卖不出去。


    可自从刊登了广告后。


    即使将红枣的售卖价格提高三倍。


    上门购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以前囤积的那些红枣,根本就不够卖。


    这些受益的商户心中对楚王十分感激,提着琳琅满目的礼品登上楚王府道谢。


    朱桢无奈,迫于这些商户的热情,只得把礼物一一收下。


    另外。


    在大明日报的火爆下,朱桢发布的人才引进计划得到了广泛的回响。


    许多考取了功名的读书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武昌,投奔楚王。


    一些上了年纪的秀才,生活潦倒穷困。


    为了领到报纸上说的银子、土地、房产这些奖励,纷纷启程前往武昌。


    还有许多书香门第,世家大族。


    他们惊奇地发现,给皇帝打工,还不如给楚王打工得到的好处多。


    一部分人按耐不住心中的躁动,连夜辞职,奔赴武昌。


    最后,还有一些非常精明的读书人。


    换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些墙头草、势利眼。


    他们认为,楚王如日中天,楚地更是蒸蒸日上,甚至有超越应天府的趋势。


    所以,此刻应该立刻前往武昌,抱上楚王的大腿。


    否则,等到日后楚王真正得势,再去投奔可就完了。


    于是,壮观的一幕发生了。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汇聚成流,都往同一个地方赶。


    那便是,武昌城。


    面对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朱桢不由笑得乐开了花。


    掌管财政的官员找到朱桢,哭诉道:“来的人太多,发放的银子、房产、土地太多,财政余额开始急速缩水!”


    对此,朱桢只回了两个字:“无妨!”


    这些读书人可都是宝贝。


    就算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因为,假以时日,他们会创造出十倍、百倍、千倍的价值。


    现在的投资,值得!


    与此同时。


    京城。


    皇宫。


    朱元璋正拿着大明日报第二期,津津有味地读着。


    “老六可真是个人才,弄出来的这个报纸,真是有趣极了。”


    朱标点点头,眼中露出一抹赞许。


    “这份报纸,儿臣看过了,确实非常不错,尤其是关于京城的一些新闻,着实引人注目。”


    朱元璋放下报纸,眼中露出一丝惊叹:“据说,现在武昌城的名气,可是响彻了整个大明。”


    “楚地已经被六弟治理的井井有条,父皇这下可以彻底放心了。”朱标笑着说道。


    “大明日报这般火爆,说不定这小子,还真能解决修从南方到北方水泥路用的钱。”


    朱元璋的眼中异彩连连。


    对于朱桢,他真的有些捉摸不透了。


    每一次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却都能反转,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父皇,现在武昌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京城。”朱标忽然开口。


    “咱看到了。”朱元璋点点头,眉心紧皱:“看来以后得加把劲了,要是被武昌远远甩在后面,那可就丢人了。”


    一旁,马皇后看到朱元璋这幅吃蔫的样子,心中不由笑开了花。


    老六可真是长本事了。


    竟然能让他爹都吃了蔫。


    ……


    ……


    武昌。


    大明报社总部。


    朱桢欢天喜地,高兴得嘴角都翘了起来。


    “大明日报第二期,大获成功,所有人,都有赏!”


    一众编辑和记者亦是满面笑容。


    大明日报风靡全国,这意味着,这段时间作出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跟随楚王,日后名留青史,定然不在话下!


    场上众人进前施礼,高声喊道:“王爷圣明!”


    “再跟你们说一个好消息。”


    朱桢嘴角上扬:“京城乃至全国各地的商户,都想要为自家生意刊登广告,他们写的信,已经在本王的案前堆成了小山。”


    听到这,众人登时大喜。


    商户们争着抢着要刊登广告。


    无疑会让大明日报的名声更上一个台阶。


    “而且,这些商户还说,只要能刊登广告,不管花多少银子,都愿意!”


    朱桢笑意盎然,心情大好。


    如此一来,修建新的水泥路,资金便不用愁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