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307 章

作者:春溪笛晓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霍善坐堂看诊之余,李时珍这个出身于明代文学鼎盛时期的家伙又跳了出来,以拇指小老头儿的形象给霍善讲起唐代中后期盛行的传奇故事。


    这时期许多文人都开始创作故事,据说元稹就创作了《莺莺传》,讲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缠绵悱恻爱情故事,到他们明代都是个热门改编题材,不知多少个戏台演出过它的衍生戏说。


    还有好事者考证,负心张生竟是元稹自己!


    只不过那终归只是后人推断,具体如何谁都不知晓。


    霍善积极说道:“要不我问问他本人?”


    李时珍:。


    李时珍谆谆教诲:“你要是干了坏事,别人问你你会承认吗?”


    霍善一听觉得也对,他问李世民他们有没有做啥,李世民他们都说“我不是我没有你别听苏轼他们胡说”呢!


    李时珍又继续给他科普,白居易他弟白行简也是个相当出色的传奇写手。


    他创作的《李娃传》就比较暖心了,讲的是倡女李娃在爱人某生落难时不离不弃、最终被封为汧国夫人的曲折故事。


    相比于李娃的重情重义,某生父亲先是因为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太丢脸要痛下杀手,后来又因为某生富贵了就来认子认媳,真是把那些世家大族的不要脸写得活灵活现!


    霍善听得津津有味,问李时珍这白行简还活没活着。


    李时珍去查了查才回道:“还真不巧,几年前他已经去世了。”


    还得是白居易这种心大的人才活得长啊!


    此时路过的苏轼插了一嘴:「要说白行简写得最好的作品,那还得是《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李时珍让苏轼闭嘴。


    为防霍善跑去和苏轼交流什么《大乐赋》,李时珍麻溜说起别的话题转移霍善的视线:“这会儿还有个蒋防,他倒是还活着。可惜目前这人在外头当刺史,你估计也见不着了,不过他那篇《霍小玉传》的主人翁之一还在长安!”


    霍善没读过《霍小玉传》,不由问李时珍这写的又是啥。


    原来这霍小玉也是个名妓,她与年轻的诗人李益相恋,祈求李益先别娶妻,离你而立之年还远得很,不如我们先恋爱个八年,等你满三十岁我就去出家,你也可以娶个高门大族的女子当妻子!


    可惜许下八年之约还没到一年,李益就回家娶妻去了,还对霍小玉避而不见。


    霍小玉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前终于见到了李益,对他发誓说自己要化为厉鬼,让李益家无宁日!


    李益亲眼看着霍小玉忧愤而亡,从此得了痴病,总能看到或者听到自己的妻妾和人私通,以至于他生出了病态的嫉妒心,逼走了三个妻子不说,还时常恐吓家中的姬妾说:“知道某某姬吗?她因为了做了某某事,已经被我杀了!”


    霍善:?????


    霍善不太确定地问道:“你说的是这个李益在长安?这是真事?”


    李时珍也不太确定:“李益确实应当在长安,但不一定是真事,毕竟写《霍小玉传》的蒋防是受李绅推荐出仕的,后来被牛党打压到地方去了,一直郁郁不得志。”


    既然是身在党争漩涡的官场同僚,难保没有在书里下黑手的可能性!


    他又给霍善复习了一下,李绅就是那个写“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他在众人眼中李绅属于李党,他举荐的蒋防自然也属于李党。


    蒋防就是不太凑巧地在李绅他们即将失势的时候凑上去的,于是恰好党争尾巴扫到了。


    估摸着蒋防应当是得知李绅鼓励元稹写《莺莺传》,觉得这个我上我也行,就提笔写了篇《霍小玉传》送上去。


    至于为什么选李益当主角,那当然是因为李益诗名远扬,且除了边塞诗外偶尔还会写点“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之类的情爱句子。


    而且李益名气那么大却蹉跎了几十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据传他少年时确实得了痴病,经常怀疑家里妻妾偷人,病态到每次出门就把房门从外面锁起来,并在门窗下面撒上一层灰,以备回来时查看妻妾有没有出去跟人私会(史载为“散灰扃户”)。


    李益这毛病有名到当时的人都把嫉妒成痴称为“李益疾”。


    你在家都疑神疑鬼成这样,谁敢让你去办大事!


    看吧,齐活了,要痴有痴,要狂有狂,曲折离奇,多好的传奇故事素材啊!


    就他了!


    拿来吧你,我们的李大才子!


    霍善和李时珍讨论起来:“这‘李益疾’能治吗?”


    李时珍被问住了,思量半天才说道:“这种应当属于情志病,不好治。不过他这应当也不大需要治,他活了八十四岁呢。”


    霍善颇有感慨:“他这病瞧着伤害的是别人,自己长命百岁也不稀奇。”


    听李时珍的意思,这位大诗人对妻妾严苛,对属下严苛,对自己好像不怎么严苛,有气他都全撒别人身上了,自己当然能活得长久!


    李时珍无言以对。


    霍善又问:“他都八十多了,还在当官吗?当的啥官?”


    李时珍道:“礼部尚书。”


    霍善:。


    不愧是大唐。


    这治家水平竟也能当礼部一把手吗!


    李时珍帮大唐找补了一下:“这时期的礼部尚书已经不怎么管礼部的事了,都是礼部侍郎在干活,他就是挂个名儿。”


    要不李昂的谥号怎么会是唐文宗呢,他喜爱诗文,也爱用文学之士,继位后麻溜就把八十岁的李益安排个礼部尚书的位置,元稹也被他不远千里挖出来起用。


    话题都聊到这了,李时珍顺手给李昂发了两篇传奇故事,一本叫《莺莺传》,一本叫《霍小玉传》。


    妙哇!


    你继位这两三年提拔的两个人恰好都是传奇故事主人翁原型!


    正在扒拉自己手头到底有什么人可以用


    的李昂:“………”


    谢邀,现在不是很想看这些东西。


    李益确实太老了,他的辞官奏疏都已经呈上来了,等会咱就批准他回洛阳养老去。


    至于元稹,他办事能力是真的挺不错,只是不太能服众而已。现在他正在整顿吏治,干的全是得罪人的事,若是他能保持下去,也算是一把用得上的好刀。


    这是他老祖宗李世民给他讲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最要紧的是用他们的人要有自己的主见,绝对不能这边过来说谁不好就不用谁,那边过来谁不好你又把谁撵走。


    你真要是这种性格的话,多少人才都不够你造作的。


    正事更是一件都别想办成。


    像他弟这位唐武宗在位时间虽短,但他用人时意志坚定,深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什么事都和李德裕商量着办。


    所以他短短六年就剪除奸宦、肃清朝野、开疆拓土,甚至还顺手搞了次全国性的灭佛活动,赢得个“会昌中兴”的赞誉。


    这证明目前大唐并不是没有能办事的人,只是得看你怎么去用而已!


    李昂小时候并不是作为皇储来培养的,后来更是十几岁就被宦官从十六王宅里挑拣出来继位,哪里学过半点当皇帝的技能。


    他听了李世民的教诲如聆仙音,正决定拿自己现在的朝臣来实践一番。


    结果就收到李时珍发来的《莺莺传》和《霍小玉传》。


    这是在嘲讽他爱读谁的诗就决定用谁吗!


    老李,你这样很过分知不知道!


    李时珍表示自己不知道,他只是突然想起有这么两篇传奇故事而已。


    跟自家娃儿聊天的事,能算是嘲讽你李唐皇室吗?


    有李时珍和苏轼在,霍善硬生生听了满脑子的中唐文坛奇葩事。


    所以,《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什么?


    白行简不在了的话,白居易手里有原稿吗?


    以后有机会的话,去洛阳问问白居易本人!


    义诊这种事,一向是很能吸引人的,毕竟谁能拒绝不要钱的好事?


    虽说要是诊出什么毛病来得自己花钱抓药,但只要他们坚决不听,这医馆也没法按头让自己掏钱不是吗?


    主打一个有热闹咱就凑,要花钱的时候一毛不拔!


    不少人都是这么信心满满过来排队的,结果到了霍善面前只几句话的功夫,他们赫然发现,全中,不管是说他们的症状,还是说他们的起居问题,通通全中!


    这小孩年纪虽然不大,医术可真是够神的啊!


    人家旁边还跟着个一看就知道是皇亲贵胄的少年郎(李凑),怎么看都像是世外高人出来悬壶济世。要骗也不能骗他们几个药钱对不!


    这钱,他们掏定了!


    还有人问霍善:“你开的药怎么这么便宜,给我来点贵的。”很显然,这是中唐奢侈成风情况下养出来的不知民间疾苦公子哥儿。


    霍善开药都是尽


    量找价钱低的,鲜少听到有人主动要找贵药吃。


    他毫不犹豫地给对方改了张药方,开了对症的最贵的方子,亲自去给这位大主顾抓药。


    有人主动送钱,他有什么不乐意的呢!


    赚他这么一大笔药钱完全可以给药铺学徒们发奖金了!


    那人觉得自己抓了今天最贵的一副药,也心满意足地走了。


    皆大欢喜!


    这时已到了朝臣们下衙归家的点,不少文臣武将陆续踏着地上的薄雪从医馆门前经过。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霍善也觉得肚皮空空,便打算出去溜达一下、看能不能找点吃的。


    李凑得知霍善想去外头吃东西,马上欣然响应,表示自己要尽地主之谊请霍善吃点好的。


    两人便在街上遛弯找美食,先是尝了份羊杂,据说是早些年一位叫鉴虚的坏和尚琢磨出来的吃法,用的是羊六腑。


    虽然坏和尚因为在长安行贿被杀了,他带来的这种特色羊杂却在长安留存下来!


    霍善觉得颇为有趣,每捞起一块就和李凑讲讲这应该是五脏六腑中的哪一腑,以及这一腑在人和动物体内一般有何功用。


    李凑:“……”


    还是去吃点别的吧!


    霍善在周围尝了一圈吃的喝的,没有应李凑的邀请与他一同十六王宅,而是决定去医馆住。


    李凑依依不舍地送他回医馆,约好明日再来给他打下手,他觉得看霍善治病怪有意思的。


    他们大唐宗室想出头还是得靠自己,可他又不喜读诗书,不如跟着霍善学医算了!


    霍善无情戳碎他的学医梦:“想当个好医家也是得学医的,大唐医官不都要考试吗!”


    李凑才不管那么多,反正他明天还要来玩。


    两人正在大门口你来我往地话别,就见一青袍文士朝医馆走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