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八三章 华族复兴会

作者:董王不懂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广州城,归德门外有1家“兴海商行”。


    这个商行就是大海商苏文灿开的。


    苏家虽然不像5家那样厉害,但是在十3行中至少也能够排到前5。


    要知道在十几年前,苏家可是排在十名开外。


    那个时候的广州十3行还是唯1的对外通商口岸。


    虽然是独家的生意,但是却要看朝廷的脸色赚钱。


    基本上是谁家跟官府的关系好,拿到的份额就多,赚的钱也多。


    不过苏家却在朝廷没有靠山。


    直到鸦片战争后,朝廷开阜通商。


    十3行的垄断地位没有了,很多转不过来头脑的大商家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而苏家却迈出了走出去的第1步,他们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订购老闸船自己出海,跑南洋的近途贸易。


    而且他家主打的是粮食生意,这1块利润低,洋人不愿意碰,不过竞争也小。


    如此,苏家的生意反而因为开阜通商越来越好。


    这1切都是苏文灿的功劳,这是1个头脑活络的中年男人。


    苏文灿不仅仅做生意有头脑,对家中孩子的教育也很有1套。


    他1共有5个儿子,孩子到了十2岁就要上船出海历练。


    苏家靠海吃饭,深知财富来自大海,而海上航行凶险莫测,最能磨练人的意志。


    苏家的孩子都要在大海上历练,以后才能够有继承家业的资格。


    他的3儿子苏达从小天资聪颖,长得也是最像苏文灿的,深受其喜爱。


    可是在去年年中,苏达乘坐的1艘前往长崎送米的广船失事。


    苏达也杳无音讯,苏文灿为此伤心了很久。


    不过这是他们苏家的传统,苏达遭遇不幸,只能怪他没有福气。


    原本这件事情已经过去,毕竟他还有4个儿子。


    不过就在上个月,有人联络到自己,说自己的儿子在琉球8重山。


    作为1个海商,苏文灿自然知道8重山在哪里。


    那里是琉球国最荒凉的岛屿。如果不是遇到台风需要紧急避风,1般的商船都不会到那里去,那里也没有建造成熟的港口。


    苏文灿不管此事真假,真的派人去看了,反正他家中常有商船路过那里。


    但是家仆却只带回来了苏达的书信。


    这书信此时正在苏文灿的手中。


    儿子在书信中告知苏文灿,他在岛上拜师学艺,从老师那里了解了这个世界。


    儿子在书信中说,如果满清继续这样统治下去,苏家这样的海商会越来越难过。


    以后将有更多的洋人到东方捞金,他们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而在海上做生意讲究弱肉强食,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国家保护,苏家手中的生意以后也会被洋人抢走。


    苏达暂时不回来,他想要继续跟着老师学习。


    同时随书信送回来的,还有苏达自己抄录的《告华族同胞书》。


    苏文灿只看了1点就将身边的仆从全部赶了出去。


    这里面的内容字字珠玑,但是又处处鼓动人去造反。


    苏文灿经常下南洋,他对里面的很多内容还是认同的,尤其是华族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洋人的欺压。


    华族1词在苏文灿这里也没有什么稀罕的。


    南洋的华人大都自称为华族,他们都不愿意称呼自己为大清人。


    在大清眼中他们是弃民,同样他们也不会接纳大清。


    通过去岛上的苏家管事,苏文灿知道儿子口中的这位先生竟然就是东海上传闻的大海盗“东海董爷”。


    那是1个敢于跟洋人硬拼的狠角色。


    从儿子信中的内容,苏文灿能够感受到苏达确实成长了,他与以前判若两人。


    苏文灿收起了书信,喊来了等在外面的管事。


    “去准备5船稻米,我要亲自去1趟琉球。”


    苏文灿倒是想要去看看这位董爷到底是何方神圣。


    殊不知,这个决定将为苏家带来巨大的机遇。


    而咱们这位董爷此时却在宫良城医馆中探望孙延平。


    孙延平的气色已经好了很多,尚云给他用了1些滋补的药物。


    “平叔,您感觉如何?”董良拎着几包点心,坐到了孙延平的床边。


    孙延平要起身行礼,被他伸手扶住。


    “好多了,翁主的医术了得,休息了这么些天,不仅仅外伤好了,还将我以前的1些老毛病都给带掉了。”


    “您老的身体好就是我华族的福气。”董良笑道。


    “元首过奖了。”


    董良将他成立暗部并且让孙延平的主持的想法说了。


    孙延平倒是没有拒绝。


    “元首,这暗子之事与我们之前的帮会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元话,不若新成立1会,就如同我跟陈庆真当年成立小刀会1般。”


    “干脆继续叫小刀会,平叔也可以启用原本的会员。”董良道。


    孙延平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脸上的表情有些落寞。


    “元首,小刀会的名声已经被孙福兴给搞臭了,不可再用,而且各地都有小刀会,互不统属,咱们再用这个名字,很容易跟人家混淆,还是重新立会吧。”


    董良沉吟了1下说道:“这样吧,干脆就叫华族复兴会,咱们的宗旨就定为内驱鞑虏,外抗列强,护卫华人,复兴华族。”


    “可以,这个名字好,不仅仅能够吸引1些不满满清统治的普通民众,还能够吸引那些有中兴华族之志的有识之士。”


    董良点头,华族复兴会听起来确实更加高大上1些。


    天地会、小刀会这样的名称只能吸引市井之流,更加适合于底层的百姓。


    “嗯,说的对,你们暗部的工作不仅仅是要在满清各地建立据点,刺探情报,秘密发展会员,同时还要帮助我们华族笼络、搜集人才。”


    经过孙延平这么1说,董良想到了同盟会。


    自己为何不建立1个组织呢。


    用共同的纲领,将1群有同1志向的人联合起来。


    华族的概念毕竟太过宽泛,不可能每个人都参加到华族的统治中来。


    今后华族也是要由1帮志同道合的精英来统治。


    董良要写《告华族同胞书》,要将这本书推广出去,也是为了笼络人才,尤其是志同道合的人才。


    “元首,放心,这件事情,老夫做得,南方流行会党,我华族以会党形式在南方笼络人才可行。”


    “既然元首下1步要经略东番岛,那么我们暗部首先就到东番展开工作吧,正好老夫认得1些东番岛上的会党,或许可以拉拢过来,以为助力。”


    “如果有当地内应,那就太好了。”董良兴奋地说道。


    他正要跟孙延平说起这件事情。没想到孙延平真的在东番岛有门路。


    “台湾县李石和凤山县林恭都是道上的好汉。而南面的台湾、凤山、嘉义则是清廷在岛上控制的中心所在。”


    “元首攻东番,可是准备先拿下北面的鸡笼、淡水,然后水路并进从北向南打?”孙延平问道。


    “正是准备如此。”董良点头。


    “老夫建议元首拿下北部之后,直接乘船南下,这样速度更快。如此可以在消息传到台南之前对凤山等县发起进攻,到时候老夫让人在凤山等县同时举事,如此我护卫军可以最小的代价拿下东番。”孙延平道。


    孙延平所说的战术有些像是海上蛙跳战术,充分利用了护卫军水师的优势。


    董良深以为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