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32章 王钩的思绪

作者:凶名赫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众将士加油前行啊。”


    王钩高声呼喊,满意地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辎重营。


    自从天启六年后,战车终于再次踏上了战场。


    而且现在的战车比以前的独轮战车更加威武。


    这让作为战车狂热爱好者的他怎能不感到欢喜?


    这次出征,大将军还采纳了他的建议。


    辎重营不仅携带了大量的万人敌,还有许多灰瓶弹、毒烟弹等新型武器,这些都是军工厂最新研发的装备。


    万人敌就不用说了,投入人群中可以爆炸开花。


    至于灰瓶弹,则是军工厂的工程师们从守城利器灰瓶中获得的灵感。


    内部装有石灰、砒霜等物质。


    爆炸后,不仅能严重损伤眼睛,吸入肺部也会使人丧失战斗力。


    还有毒烟弹,这类武器在明初期就已经出现,并不罕见。


    明军也经常使用火箭发射毒火飞箭。


    温越在洛阳作战时,许多守军也用柴草包裹硝黄,点燃后扔下,让流贼很是难受。


    青牙军的毒烟弹,内部不仅含有火药,还混合了大量巴豆、石灰和砒霜等成分。


    一旦引爆,释放出的毒烟足以使受害者口鼻出血。


    鉴于战场可能出现壕沟战的情况,这类武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温越命令辎重营携带了数量不少的万人敌、灰瓶弹、毒烟弹等。


    然而,这些武器如同双刃剑,既能伤敌亦有可能自伤。


    所以,温越在制造这些武器的同时,不仅下令配备解药,还亲自指导后勤部门制作了大量口罩以作防护。


    而这些口罩因其效用显著,也被医学科广泛采用。


    此外,王钩还曾提议使用猛火油。


    明朝的部分城池防守的时候,就配备了猛火油。


    不过,温越认为此类武器更适合用于守城而非野战。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携带此类易燃物品存在极大风险。


    因此,他拒绝了携带猛火油。


    这让王钩感到遗憾,美中不足。


    ……


    王钩转过身,目光再次投向他的火炮营。


    在那里,众多的炮手们正与马骡协力,费力地推动着营中的火炮前进。


    尤其是那些较为沉重的红夷六磅炮,以及装满了炮弹和火药的弹药车,都需要辎重营的军士们额外助力才能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月来,军工厂又新铸造了七门六磅炮,使得王钩的炮兵营现在拥有七十门红夷大炮。


    其中包括三十三门六磅炮和三十五门三磅炮。


    这得益于铁模法制造火炮的优势,无需受季节限制。


    此外,还有十门红夷大炮和三十五门大将军佛郎机炮从京师运来。


    即将到来的战役,所有的红夷大炮都将投入战斗。


    同时还有近六十门中小型佛郎机炮随军行动。


    至于虎蹲炮,由于其有效杀伤范围有限。


    在如今的战争中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并未列入随军装备。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火炮都配备了炮架。


    并且模仿红夷大炮的设计,佛郎机炮不再通过不同厚度的木枕来调整仰角,而是采用了螺旋铁柄来进行角度调节。


    即使是那些留在屯堡内的虎蹲炮,也同样配有炮架。


    但由于虎蹲炮主要发射散弹,有效射程有限,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曲柄和螺杆,进行精细的角度调整。


    根据收集到的情报,王钩了解到清军中使用的打三斤和打五斤的红夷大炮,也采用了与青牙军类似的二轮炮架,并且同样运用了螺旋铁柄来调整射击角度。


    这种设计在如今各军中相当普遍,并不足为奇。


    然而,让王钩感到好奇的是清军中那些能够发射十几斤炮弹、重量高达三四千斤的神威大将军重炮。


    由于其巨大的重量,这些重炮通常配备四轮炮架,并且在发射时需要通过打桩绑绳的方式来稳固炮身。


    这种重炮在调整射击角度和转动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


    因此它们通常仅用于守城或攻城的战斗中。


    但是,情报显示清军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四轮磨盘炮架,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这种炮架的设计下,只需几名或十几名力士转动炮架底部的磨盘,就能够轻松实现炮车的转向和高低调整。


    据情报局夜不收的消息:“敌人的火炮可以旋转和转动,能够调整高低,即使重量达到万斤,仅需数人的力量就能轻松推动。”


    王钩对清军这种炮架的具体构造感到好奇。


    不禁猜测其设计灵感是否来源于骡子拉磨的原理。


    与此同时,他的内心涌现出一股强烈的豪情,渴望与清军的火炮营展开一场较量。


    ……


    “将士们加油啊。”


    王钩再次向火炮营的军士们鼓劲,随后他的思绪便飘忽不定,仿佛飞到了遥远的地方。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显然又在深思火炮营的事务。


    自从天启年间加入青牙军以来,王钩至今仍保持着对技术细节的浓厚兴趣,而对其他事物则显得漠不关心。


    此刻,他确实在思考炮兵营及其火炮的相关问题。


    目前,辎重部门或营部内部有许多火炮学徒,他们在训练营和炮兵营中学习各种火炮知识。


    然而,实战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


    正如俗话所说,练习百日,不如实战一日。


    因此,这些许多炮兵学徒,都在随军出征,以便在实战中学习和成长。


    王钩此时正在考虑的是药包的问题。


    从最初的青牙军炮兵千总发展到现在,火炮营各个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


    火炮营中收藏了徐光启等人所编写的重要书册文献。


    这些书籍,无论是炮手还是炮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矩度和铳规的使用进行了实际操作,并对不同仰角的射程和弹药用量有了专门的记录。


    炮手和炮官必须将这些知识牢记在心。


    因为在火炮营军士的技能考核中,上等军与下等军的区别就在于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实,随着关外各种相关炮具的逐一打造完成,以及大量的实弹练习,不断地纠正错误。


    再加上炮镜和千里镜的应用,青牙军的火炮营在操炮技术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即便是随便一个火炮学徒,在外人眼中也被视为大师级别的人物。


    而药包的使用早已普及,并非新鲜事物。


    自从青牙军开始使用定装纸筒弹药以来,火炮的火药也采用了定装方式。


    最初使用纸张,后来改为棉布,霰弹丸也同样使用了弹包。


    王钩现在思考的是药包的材料问题。


    使用棉布药包会导致炮膛内,残留未完全燃烧的残渣和烟垢。


    需要用湿拖把清理炮膛,以免炮膛过热或因微小火星引发火药自燃。


    这不仅增加了清理工作,还延长了铁炮的冷却时间。


    王钩清楚,相比铁炮,黄铜炮或青铜炮的冷却时间要短得多。


    但考虑到成本因素,显然青牙军不可能采用黄铜炮或青铜炮。


    因此,他知道必须在药包上寻找解决方案。


    如果能够使药包燃烧更加充分,就能减少炮膛过热的情况,从而大大加快重新装填的速度。


    王钩回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那时还未出征,他在房间内不慎引发了火灾,幸好及时扑灭。


    在那次事件中,王钩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房间内的几匹布料被烧毁,其中包括棉布和丝绸。


    丝绸燃烧得非常迅速,几乎不留任何灰烬,而棉布则留下了较多的残留物。


    这个观察给了王钩一个灵感:既然丝绸比棉布更容易燃烧,那么是否可以将弹药的药包材料改为丝绸呢?


    不过,当初将药包从纸质改为棉布时,就已经有不少人私下里骂他是败家子。


    现在如果改用更为昂贵的丝绸作为药包材料,恐怕会引起更多的非议。


    这个忧虑在王钩的脑海中出现,便瞬间被抛之脑后。


    他才管浪不浪费。


    大将军说了,只要能改进火炮,尽管去做便是。


    带着满腹的心思,王钩随着大军前进。


    ……


    宁远城,即宁远卫卫城。


    始建于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后在清代改称为宁远州城,直至后世又更名为兴城。


    根据史料记载,明宣德三年时,宁远城的周长约为五里九十六步,城墙高达三丈,设有四座城门。


    到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又对外城进行了扩建,使其周长达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随着辽东地区战事的频繁发生,宁远城经历了不断的修缮和加固。


    如今,宁远城的城墙高度已增至三丈二尺,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雉堞,高度为六尺。


    每座城门都配备了瓮城,城门上方建有城楼,城墙的四角则设有角台。


    城内中心位置建有钟鼓楼,与城墙上的四座城楼遥相呼应。


    在战时,守军可以登上楼顶,将城墙及城内的景象一览无余。


    早在五日前。


    温越和祖大寿,马世龙率领五万大军,到达了宁远城。


    到了这里,温越等并没有继续前进北上了。


    而是等着后方过来的援军。


    听闻后方过来的援军,有延庆总兵满桂的上万人,还有现为都督佥事洪承畴所率领的京营三万人马,以及神机营,炮营等。


    另外朝廷还派了监军太监王恩宠,以及上次来过的兵部侍郎张霖若。


    崇祯十四年七月十日。


    这日,申时。


    宁远城外城的南门,永清门上的守军首先发现了远处出现的一些明军夜不收。


    这些夜不收骑在马上,远远地在数里之外静默地观察着城池。


    渐渐地,他们身后的骑兵和夜不收数量不断增加。


    剩余的援军到了!


    城楼上的守军,立即意识到这一点,随即激动不已。


    他们敲打着锣鼓,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向城内的辽东经略温越等人报告这一喜讯。


    得知剩余援军抵达的消息后,温越、祖大寿、马世龙以及其他众多将领纷纷登上城楼,向南方投去眺望。


    只见南方的平原上,明军的骑兵队伍越来越庞大。


    他们一队接一队地奔驰而来,在城南数里的地方集结,形成了一片密集的阵列,前后不知排列了多少层。


    再往远处望去,可以看到旗帜如海,大批步卒踏着坚定的步伐走来。


    伴随着“万胜”的呐喊声,步卒和骑卒汇合,无数大军向着宁远城列阵前进。


    他们的队伍无边无际,如同浩瀚的人海,从山脉延伸到海边,仿佛覆盖了整个大地。


    看到剩余的援军如期而至,而且气势如此雄壮。


    不仅是温越等人放声大笑,就连城内的士兵和军户们也都欢欣鼓舞。


    他们爆发出潮水般的欢呼声,与城外的“万胜”声遥相呼应,形成了势不可挡之声。


    ……


    对于迎接入援大军的到来,温越还是给足了面子。


    亲自出城数里,锣鼓喧天之中,热情洋溢地将各位将领和监军们迎进了城内。


    至于入援的普通士卒,则在城外扎营。


    此时,宁远城池内外聚集了超过十万大军。


    城内的民房和官房都已经挤满了人,无法容纳更多。


    之前到达的军队,如祖大寿等人的部队,大多数已经在城外安营扎寨。


    主要分布在凉爽的山地上,以便享受凉爽的气候,避开暑热。


    在盛大的欢迎仪式中,温越请洪承畴等及其部下游击及以上级别的将官,以及护卫亲将们进入了城池。


    宁远城内有四条主要街道,当地居民称之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


    总行辕设在内城,位于鼓楼的西南方向。


    众人从南门进入,直达行辕内。


    进入宽敞的大厅,只见里面已经摆满了丰盛的酒席,各种美食佳肴应有尽有。


    原来,在大军到达之前,温越已经通过快马接到了通报,他计算好了各位将领和官员到达的时间,提前准备了这场盛大的接待活动。


    看到这样精心准备的场面,监军王恩宠、兵部侍郎张霖若,都督佥事洪承畴等人都表示非常满意。


    大家和睦笑着,相互谦让着依次入座。


    此时座位排列,为首的便是温越、王恩宠、张霖若、洪承畴等人一桌。


    其余祖大寿、满桂、马世龙等一桌。


    各人麾下,也按照职位高低,一一入桌。


    余者护卫等,同样专人招待。


    城外大军,也有酒肉犒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