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4章 大唐秋防令

作者:携剑远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张守珪从前并未在中枢跟李林甫打过交道,但他也听说了这位大唐右相的一些事情。


    比如说作风强势,比如说阴柔诡谲,比如说笑里藏刀。


    但不管怎么样,李林甫的名声在外,世人多半都是说这个人还算是做实事的宰相。


    他做成的事情,在开元时代的历任宰相里面,也算是比较多甚至是最多的,称呼一句“能臣”,不算过分。


    可是今日一见,张守珪觉得外界的传闻当真有些不尽不实!


    河西兵募三万是什么概念,这位右相心里有谱么?那是三万人,不是三万头猪啊!


    张守珪心中已经开骂,碍于李隆基的颜面才憋着没有吭气。


    “圣人,河西地区,负担远超京畿。特别是凉州,不但承担着大量兵役,还有很多中枢账册上不予记录的劳役。


    在河西新征发五千人就已经是极限了,若是征发三万人,那势必会影响各地农耕及政务啊!”


    张守珪恳切说道。


    张守珪当年在甘州的建康军担任过军使,对河西走廊的军务很了解。这也是基哥为什么要让他兼职兵部尚书的原因之一。


    河西,特别是凉州,诸多事务繁杂,那可是三言两语说不完,绝不是耍耍嘴皮子就万事大吉的。


    “凉州百万之众,难道连三万健儿也征发不了么?”


    李隆基听到张守珪所说,一时间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那可是凉州啊!


    有户口的固定人口,包括归化了胡人在内,都已经超过百万。若是把流动人口也算上,那就不止百万了!


    光凉州城内,就有数十万人。


    只是基哥不知道的是,在凉州,有一种户籍种类为“行客”身份的人。


    他们并不是固定居住在凉州,在这里也没有土地,但却又是凉州长行坊的常客,往来于长安与凉州城之间。


    这些人的来源,可能是破产的西域小商人,退役又失去田产的老兵,从关中来河西讨生活的良家子。他们最后都变成了兼职打零工与驾车运货,顺便贩卖点小商品的“特色人群”。


    兵募的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些人!


    因为他们没有土地,亦是不影响地方上的农耕,所以成为了兵募的首要对象。


    没错,兵募是一种义务兵,带有强制性,尤其是在河西边镇,官府一纸文书下来,连阿娜耶的养父李医官这种失去双腿的人都要义务从军,将医馆当做诊治伤兵的战地医院,就更别说那些失去土地孑然一身的“行客”了。


    然而,行客们看上去游手好闲,但实际上却是关中到凉州之间负责转运货物的关键人群!


    他们驾车赶车,喂养牲畜,搬运货物,维持着整条运输线的正常运转。


    武周时期,边镇与长安之间的官方货物运输,是由国家的驿站系统来承担。那时候,西域的兵马还不像现在这样有十多万唐军边军常驻。辎重需求没有像现在这般恐怖。


    然而饶是如此自开元中期以来,大唐中央财政就已然无力承担这样的巨大开销了。这个窟窿还随着与吐蕃争雄的白热化,而迅速扩大!


    因此,地方所需财物,便采用分层转运的办法,逐级下发,长安这边不会再派出一辆车承担货运任务。


    而凉州,便是西域跟长安之间唯一的一个中转站。畜牧业极为发达的凉州,每天都要派出车队前往长安运货。而来自西域那边的车队,则将凉州这边囤积的货物,运到最终目的地。


    各地负责自己的辎重补给运输。


    简单的说,整体的货运消耗并没有实质性减少,但它确实将转运的费用从中央转嫁到了地方,使得大唐的财政运转,账面上更好看了!


    而在这个体系当中,行客们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都是免费驾车,一路上连补贴都没有!


    唯一的好处便是,在货运的时候,可以按比例“夹带私货”,如果没钱进货,还可以找官府低息借贷。最后通过把长安那边的货物贩卖到河西走廊,来补贴这一路的消耗。


    如果凉州征兵,那么可以确定的是,整个西域的物流系统都会大乱!


    这些事情,如果没有在河西走廊本地当过官,那么绝对不可能知道这么多细节。也不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圣人,凉州乃西域之根基,不可轻动啊。”


    张守珪恳切哀求道。


    基哥似乎也从暴怒中冷静了下来,小小突厥而已,凉州不是还有王牌赤水军么?短时间内也不至于说乱到场面不能收拾。


    “除凉州外,河西其他四州,征发健儿两万。开启秋防令,从朔方调兵到凉州!”


    李隆基沉声对李林甫说道。


    秋防令!


    这下不止是张守珪不淡定了,就连李林甫也感觉相当意外,脸上惊讶的表情都没控制住。


    秋防令这玩意正是为强势的吐蕃人量身定制的,自武周末年大唐边军屡屡惨败给吐蕃后,就被搬了出来,并非是基哥的发明。


    它也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政令,而是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临时边防政策……的统称。


    其中涉及到募兵、军屯、团结兵训练与调度、不同防区的边军大范围转移等复杂事项。不动则已,一旦动起来,对边镇的民生影响极大。


    自开元以来,动用秋防令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从名字就可以听出来,秋防令,那肯定得大唐是相对弱势了才要“防”啊!要是大唐在边镇强势的话,怎么可能要动用秋防令呢?


    方重勇前世历史上,安史之乱后吐蕃对于大唐处于绝对攻势的状态,以至于大唐频繁使用秋防令,甚至连河朔三镇的军队都参与过秋防。自己防不住,就把结盟的回纥人也拉进来一起防守。


    最后把原本富庶的陇右与朔方打得一片焦土,积贫积弱。


    足以见得秋防令对于边镇经济的伤害极大!


    “圣人,突厥已然四分五裂,内部矛盾重重,倒也不急于使用秋防令。”


    李林甫叉手行礼建议道。


    他想顺带着坑人,但把事情做好,才是第一位的。


    听到这话,李隆基摇摇头,轻轻摆了摆手道:“去办吧,无须多言。哥奴不通军务,以后军务方面的事情想清楚再说。”


    张守珪与李林甫只得无奈退下,准备颁布诏令,对河西用兵。


    “紧急军情!紧急军情!紧急军情!”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声嘶力竭的叫嚷声。


    一个传令兵急急忙忙的冲进紫宸殿,他背后插了三支旗,每一支上面都写了个“急”字。


    这是唐代特色,紧急军情可直接通报给皇帝,无须繁文缛节。


    高力士上前将战报交给李隆基,基哥看也不看,走上前将那传令兵扶起来问道:“有何紧急军情?”


    “拔野古部受突厥人侵攻,幽州节度使方有德领兵五千北上屯兵碛口,并招契丹、奚人兵马三万以为策应。是朔方节度使韦光乘传递这份奏报,并弹劾幽州节度使方有德跨防区调度兵马。


    军情紧急,请圣人定夺。”


    傻眼了!


    不止是李隆基,就连李林甫,张守珪,都没料到所谓紧急军情居然是这个,他们还以为是河西出事了!


    突厥拔野古部,毗邻被大唐羁縻的契丹、室韦,立场一直都是摇摆不定。


    其作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极品的渣女。


    突厥强势的时候,他们就以“突厥诸部”的身份攻打大唐,成为突厥王庭的第一道防火墙和进犯大唐时的第一个踹门马仔。


    突厥弱势的时候,他们又会反跳到大唐这边,成为突厥人来犯时的预警绳,与突厥人划清界限。


    拔野古部毗邻大唐,东面是室韦、南面是契丹和大唐幽州节度府。


    开元四年的时候,大唐把这个“绿茶婊”拉到自己这边,一直到今天对方也并未再次反叛。而现在拔野古部被突厥人侵攻……恰逢突厥兵马入侵河西,这时机是不是太巧合了点?


    突厥人是嫌河西那边的力量太饱和,所以要分散用兵?


    似乎分进合击,也不是这么玩的吧。


    而且,碛口的位置在方重勇前世二连浩特市西南不远处,河套地区以北不远。那里是朔方节度使的防区,明明白白写在兵部文书上的!


    就算方有德出兵拔野古部是正常的边军应对,那也不该屯兵碛口啊!这地方,是奔着突袭突厥牙帐而去的!而不是去解围的!


    幽州边军的行为,不是一点奇怪!


    “方有德这是要造反吗!谁给他的胆子!”


    基哥愤怒的将军情文书摔到地上,结果他那只手还未收回,却又像是想到什么一样,凝固在半空中动也不动。


    他的怒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都退下吧。”


    基哥摆了摆手说道,低着头陷入沉思。


    回想起自开元以来大唐边镇的历次战斗,基哥终于想明白了这些地方究竟在什么位置,以及这些势力的立场是怎么样的。韦光乘的奏报之中,不尽不实之处甚多,不能听信他的一面之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