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4章 少年志

作者:爱吃酸甜腌黄瓜的许长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良田就那么多。


    且大部分都掌握在豪门世家手里。


    如果说土豆,能让粮食不紧缺。


    那番薯,就是真正的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试想一下。


    那些山间之地,也可以种粮食,而且产量这么多。


    那没有田地,或者少田地的百姓。


    就可以在山上种植。


    可以预见,这东西一旦普及开来,人口绝对会大暴涨。


    到时别说中原地广人多了。


    蜀地,人口照样可以超过中原地区。


    如此一来,曹操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而拿出这东西的独孤言,绝对会被奉为古往今来,超过孔孟的至圣!


    “主公,如今是否还觉得不能酿酒乎?”独孤言笑道。


    “待此物在川蜀之地普及开来,便可大量酿酒出售!”


    “如今,却是可以先制造一些高端上品酒,卖给那些显贵诸侯。”


    “以此,来充盈府库。”


    “可以可以,此事全由阳明定夺”刘备急忙答应道。


    他哪里还会不答应。


    有这两个玩意,就算独孤言说要上天,他都要同意。


    独孤言哑然。


    接着刘备有些疑惑的问道:“不知阳明是从何处得此二物的?”


    他对这个很好奇。


    按理说,要是这玩意为世人所知,不可能没传出来。


    听到这话,独孤言只好撒了个谎,说是从前有一个道士,路过时,送给他的。


    他试种了之后,才发现产量如此惊人。


    而且还那么好吃。


    对此刘备只能感慨,独孤言应该是遇到传说中的仙人了。


    接着独孤言便继续说道:“那便只剩下学府了。”


    “主公,这学府虽然耗费巨大,但是必不可少。”


    “人才不可断层,一旦断层,那必将走向灭亡。”


    这点,在原历史的蜀汉,是已经证明的了。


    后期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真的是很无奈。


    这还是武将方面的。


    文臣方面,荆州的主战派系文臣,那个时候,基本已经死光了。


    剩下的重要官员,都是益州的主降派系。


    刘禅会降,很大原因,也是因为这个。


    人心不齐,就算不投降,灭亡也是迟早的事。


    “阳明呐,你说要将文武分开教之?”刘备疑惑问道。


    竹简上面是这样写的。


    偏文者,学文也,偏武者,亦学武也。


    一个人能接受的学识,是有限的。


    还不如根据个人的天赋,进行专业教学。


    如此一来,说不得可以出几个在文武方面一绝的人物。


    独孤言对刘备点点头。


    “主公,依言之见,文武分教,最能得到人才。”


    听到这话,刘备先是点点头。


    随即又有些皱眉问道:“如此虽好,但是阳明可曾想过,如若一名武将,在文治方面欠缺的话,真的能统领好一支军队?”


    闻言,独孤言一愣。


    随即又是一笑。


    他倒是把这玩意给忘记了。


    于是又从竹筐里面拿出一卷竹简。


    “主公,其实这也很好解决。”


    说着独孤言便把竹简摊开。


    这卷竹简,他是从政的筐子里拿出来的。元宝小说


    这次,他没有拿给俩人看,而是直接开始念出来。


    “为政者,凡在任三年,必须更换一次职务。”


    “如此,可以预防拉帮结派,蒙蔽上听,只手摭天也。”


    “亦可防止贪污腐败,让后任着监督于前任者。”


    “至于军中职务,每百人设立一文一武。”


    “千人亦如此,万人也一样。”


    “文武职务相等,但有战事,武将可独断,文臣行使监督之职。”


    “但发现武将有不轨之心,亦可禀报上听。”


    “当然,文臣也可以对战事向武将建议。”


    “如此,文武相辅相成,利大于弊也。”


    听完,刘备和诸葛亮,已经再次傻眼了。


    这尼玛,什么怪物啊。


    简直就是全才,而且每项都是一绝。


    天下之间谁人能比?


    诸葛亮看着独孤言,心中不禁暗道:“这便是水境先生口中天下第一人的实力么?”


    其实,独孤言这招,也是抄后世的官场。


    政治这种东西,没有完美无瑕的。


    都是因人而异。


    如果一个人,骨子里就是坏的那什么政策都没有用。


    这种,只是相对于现在的官职体制比较好罢了。


    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腐败现象。


    而且还不会遭到太强烈的反对。


    毕竟世家大族该当的官,还是继续当,也没有降你职位。


    只是让你当几年这个官职,然后去当几年那个官职,都在同等品级下调动的。


    “妙啊!”刘备不禁出声道。


    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叹了一口气道:“嗐!”


    “若是桓灵二帝之时,朝堂到郡县的官位,都能如此安排。”


    “那,何至于有黄巾之祸也?”


    独孤言闻言,不禁摇了摇头。


    但是什么话也没说,他怕打击到刘备。


    他其实想说的是,就算桓灵二帝之时,有这样的官位安排。


    估计也一定会亡。


    封建王朝的更替,第一在于天灾,第二就是在于君王。


    一位君王昏庸无道的话。


    那他下面的臣子,基本都是贪污腐败者。


    而且根本不会去执行什么制度。


    如此,必亡也。


    “主公,亲贤臣远小人,此乃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时诸葛亮对刘备说道。


    闻言,刘备眼睛一亮。


    此言有理啊。


    虽然很简单直白,但是不影响是至理。


    “孔明此言,可为后世之君引以为鉴呐。”刘备夸赞一句。


    等从独孤言府中出来后。


    刘备和诸葛亮相视一眼,不禁苦笑一声。


    他们的心情很复杂。


    有喜有惊。


    喜的是,有了独孤言弄出来的这些东西,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刘备心中的大业,可以实现了。


    惊的是,实在是独孤言这些东西,把他们雷得外焦里嫩的……


    数日之后。


    一辆马车,缓缓的驶入成都城。


    马车的帘子,突然被掀开一脚。


    露出一双灵动,且充满智慧的双眸。


    看着热闹的景象,那双眸子不禁闪过一丝丝意动。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将军,我们要先去见谁?”这时马车上的少年对前面骑马的将军道。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