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82章 以民命为重

作者:冷泡茶加冰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事实也确实与李世民猜的八九不离十。


    荀攸坐的位置比较靠近自己家主公,故而也看的比较清楚。


    在其他人都在震撼于这个光幕的时候,他亲眼看着在明公身侧的张飞鬼鬼祟祟写了个纸条,然后强行塞到了明公的手里。


    曹丞相腿脚不便,兼之鉴于双方昨天之前还在打成一片的关系。


    故而虽然夏侯惇和荀攸都主动想要照顾曹丞相,但最终坐在曹操身侧的是张飞。


    而就在荀彧董昭等人惊讶于这光幕的声音光影,以及这个李世民所说的倭国等等的时候。


    荀攸眼看着张飞强行掰着明公的手臂,将那个捏成团的纸条扔进了光幕中。


    于是光幕上就出现那么一行文字。


    曹操顿时气急:


    “张!飞!”


    “听着呢听着呢。”


    掏掏耳朵,张飞看了看曹操,又看了看曹操还打着夹板的腿:


    “败军之将,还是先别言勇了?”


    曹操气急,但有人率先更先一步跳了出来:


    “张翼德汝可知礼乎?曹公虽败,然亦乃大汉丞相,怎可如此轻辱!”


    “俺哪里辱了?”


    这种情况下张飞起身毫不犹豫顶了回去:


    “怎么,诸位莫非不是兵败被擒,而是被俺兄长请过来赴宴踏青的?”


    厅内气氛顿时一滞,但张飞反倒是愈发咄咄逼人指着跳出来维护曹操的人:


    “方才这话若是夏侯惇说,那俺敬他有兄弟情义。”


    “可若是你刘晔说的,嘿,光武皇帝泉下有知,当以你耻!”


    “你!”刘晔面色涨红,指着张飞的手指颤颤巍巍,但再看上首刘备平静的神色,他反倒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刘晔的出身在场无人不知,曹操拍了拍桌子,他虽也不怎么喜欢刘晔,但终归也是投奔自己的臣子:


    “子扬乘危历险,欲应天顺民,彼时吾能并诸郡合诸州,子扬愿助吾归天下一统而安太平,何耻之有?”


    张飞眼看兄长的示意,便径直甩坐下甩甩手:


    “你要说这個,那可就多咯,老曹先看便是,等待会儿看完了,俺再好好与你你说说汝身后事。”


    虽然刘晔心中觉得屈辱,虽然曹操心中有诸多不解,但最终因为眼前这光幕确实可称神异夺目,最终也都暂且重新坐下,将注意力重新回到光幕上。


    而汴梁的广政殿中,赵匡胤仰头打量了一下光幕上飘过去的曹操的那句话。


    旋即低头看了看依旧满脸震撼且已经顾不上吵架的钱俶和李煜。


    于是赵匡胤干脆满脸亲切的指着石桌:


    “重光要不要来试试?在这石桌上写字,唐太宗和诸葛武侯亦可见得。”


    李煜顿时有点心动,但旋即摇摇头:


    “这仰视颇为不便,若是再低头写字,臣怕脖颈酸痛,暂且就不了。”


    他又不傻,单看那曹操所说的话来说,这赵匡胤恐怕也想让他写个类似的。


    被捉来本就不快,再让他写这等自缚之言,倒还不如死了痛快。


    而且虽说国号都是唐,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除了都姓唐之外,他江南李氏与唐太宗的陇西李那是八竿子都打不着,所以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爹爹,这光幕虽神异,但仰视也确实……能不能将其请到殿壁上?”


    赵德昭小声赞同李煜的前半句话,这使得赵匡胤顿时想起来了三个月前汉唐明诸人所说的观光幕之景,脸色也顿时黑了两分,原本打算想要说一下大宋南方已定,只待北上图一统的消息也暂时住了笔。


    还是先看看这南宋亡前还有何等人物吧。


    而在一边,赵普则在小声与李煜钱俶说着这光幕究竟是何物,引得两人或是惊呼连连或是皱眉沉思,赵匡胤脸上这才浮现了一点笑容。


    对赵匡胤来说,南方虽已经平定,但是离将其彻彻底底纳为宋土还有一段距离。


    其中钱俶是个滑头倒是不需要担心,唯一比较棘手的可能是其宗族,但也完全可以通过打散安置使得“钱塘王”成为往昔。


    李煜就要更麻烦一点,心怀善念但是又铺张浪费,不愿纳土归降但又不修军事,再兼之其文名显然,以及江南地区临海的重要性,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后世不止一次提到的经济重心南移之后与中央的争权问题。


    这些使得赵匡胤与赵普研究了很久,最终均认定了一件事:


    若不想江南宗豪将来尾大不掉,那就最宜从李煜入手来经略江南。


    那如何让李煜这个坚持己见的人改变想法?那就莫过于光幕了。


    只是……赵匡胤的目光移到了正仰头兴致勃勃盯着光幕的光头弟弟:


    到时候李煜跟弟弟若是打起来了,该帮谁呢?


    【咱们上一期说过,孟珙堪称是南宋的裱糊匠。


    靠着三重防线战略纵深机动防御这个超脱于时代的战术思想,南宋成功在蒙古的猛烈攻势下存身,也成功使得南宋后方得到了数十年的安宁,也使得一个被咱们记住的读书人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生。


    出身普通官僚家庭,入学之后虽因为成绩优异成了上舍生,但等到了科举却屡试不第,一直考近十年后才终于中了乙科进士。


    步入仕途之后辗转各地,历任知县、司农丞、提点刑狱、知州、经略安抚使等职,治理地方二十余年后最终病逝于任上。


    宋慈仕宦的二十余年当中,毫不避讳的说他对于当时南宋农民不满被腐朽封建王朝剥削压迫的起义十分敌视,曾先后镇压过江西南安、福建汀州、邵武、剑州等多地的农民起义。


    但同时,他也对当时的贫苦百姓抱有同情,任长汀县长时,当地受困于食闽盐需要常年抽调徭役搞的民怨沸腾,他上表请改由海路运盐每月仅用时三月;


    通判南剑州时遭遇天灾,本地强宗豪右屯积居奇,宋慈行赈济之法使得“民无饥饿者”度过灾荒。


    在个人上,虽禄万石居方伯,但家无肥田厩无骏马,缊袍萧然终身。


    这样的履历,在当时的时代也远算不上出色,最多也就夸一下这是认真治理地方的读书人。


    但也恰恰是因为这股认真的态度,使得宋慈在担任提点刑狱时依靠前人经验和自己总结,并辅以认真办案的态度和“以民命为重”的理念,最终撰写出了真正意义上流耀万古的著作:


    《洗冤集录》。】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