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298【徐存的奇妙漂流】

作者:很废很小白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仅仅两天的时间,匪首张三就混成了流民队伍的头儿。


    只因昨日,张三猎到了一头野彘,给大伙儿分了一碗肉汤。


    刘勉之病了,许是前日野菜吃的太多,昨日拉了好几回儿肚子。


    到了


    但流民队伍却不会因他一人停下,早一日到山东,便能早一日分到田地和粮食。


    无奈之下,徐存只得背着刘勉之,咬牙跟上流民队伍。


    可他身单力薄,加上这两日只以野菜饱腹,哪里有气力。


    只走了五里路,便累得气喘吁吁,两眼冒金星。


    听着徐存粗重的喘息声,刘勉之语气虚弱道:“诚叟兄,放吾下来罢,你先去山东。”


    “致中兄莫说胡话。”


    徐存惜字如金,这会儿多说一个字,他都觉得是负担。


    “俺来背罢。”


    就在这时,浑厚的声音在两人耳旁响起。


    抬头看去,只见张三不知何时站在面前。


    “多谢!”


    徐存也不逞强,面露感激,将刘勉之放下。


    张三接过之后,轻松的背在背上,转头就走。


    一行人走走歇歇,一直到正午时分,路边一块界碑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


    “到山东啦!”


    仅四个字,便让疲惫不堪的流民队伍,露出笑脸。


    所有人不知从哪涌出一股的气力,纷纷加快脚步。


    又走了不到两里,只见前方官道上,设有一道关卡。


    高达两米的拒马,将官道堵的严严实实。


    数百名全副武装的玄甲士兵,在道路两旁严阵以待,摄人的煞气,迎面扑来。


    见到这一幕,所有人面色一变,顿住了脚步。


    哒哒哒!


    数十名骑兵脱离军阵,直奔他们而来。


    流民队伍顿时一阵慌乱,张三咽了口唾沫,强自镇定。


    奔驰到近前,骑兵们勒住战马,为首的骑兵朗声道:“你等乃是何人?”


    张三答道:“这位军爷,俺们是来投奔韩县长的。”


    首位的骑兵显然已经见怪不怪了,吩咐道:“所有人,上缴兵器,若有私藏,严惩不贷!”


    张三略显犹豫,那把钢刀是他唯一的财产。


    只是看到骑兵们冰冷的目光,咬了咬牙,先是将刘勉之放下,随后抽出腰间长刀,扔在地上。


    见状,跟着他的流民,也纷纷丢掉朴刀和竹竿。


    待收缴的兵器,那骑兵大手一挥:“跟某家来!”


    流民们跟在骑兵身后,一路来到关卡前。


    拒马被挪开了一道口子,仅能供两人通过,流民队伍排成长队,挨个接受盘查。


    轮到徐存与刘勉之的时候,盘查的士兵上下打量了一眼他二人,语气诧异道:“读书人?”


    “是。”


    徐存点点头,旋即说道:“吾受邀来山东任职,不曾想半途遭了水匪,眼下好友病重,可否送我等去就近的县城治病?”


    闻言,那士兵面色微微一变,忙问道:“可有凭证?”


    “有书信为证,吾之好友姓谢名鼎,不知你可否认得?”


    徐存一面说着,一面从怀中取出一份书信。


    “谢尚书?”


    士兵一惊,接过书信道:“两位相公稍待,某家去去就来。”


    说罢,士兵拿着书信离去了。


    没过多久,就见数名补官快步走来。


    那书信被水浸了水,墨迹已然模糊,不过印章却还清晰无比,显然用的乃是上好的印泥。


    一名补官问道:“逸平先生?”


    “正是!”


    徐存点了点头。


    见有人认出了自己,他心中不由松了口气。


    补官面色恭敬道:“先生这边请,俺这就安排马车送先生去县城。”


    另外两名补官,则上前搀扶住刘勉之。


    穿过拒马后,只见官道两旁搭建了数个草棚,进来的流民,再度排成长队,被引导至官道右侧的草棚前。


    徐存好奇道:“这是在干甚?”


    补官解释道:“回先生,这是在登记户籍,造册之后,会给每个流民发放凭由,届时可拿凭由寻落户的乡镇领取米粮与纸衣,当地官府也会为其分配田地。”


    “此举大善!”


    徐存双眼一亮,拍手叫好。


    官道另一边的草棚里,数口大锅咕噜咕噜冒着热气,一股淡淡的米粥清香,在鼻尖环绕。


    登记完的流民,拿着凭由,可去对面领一碗米粥。


    咕噜噜!


    徐存咽了口唾沫,肚子不争气的咕咕直叫。


    徐存尴尬道:“吾与好友这几日以野菜度日,可否给吾等些吃食?”


    那补官一拍脑门,面带歉意道:“是俺疏忽了,逸平先生莫怪,这边请。”


    “无妨。”


    徐存笑了笑。


    将徐存与刘勉之带到草棚下,那补官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米粥,以及一小碟咸菜。米粥乃是杂粮熬煮,掺杂着一些野菜。


    徐存饿坏了,顾不得烫,就着小咸菜吃的无比香甜。


    两碗米粥下肚,刘勉之脸色好多了,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


    他先前那般虚弱,一半是因为拉肚子,另一半纯粹是低血犯了。


    那补官说道:“逸平先生,马车已准备妥当,稍作歇息,便可出发了。”


    “多谢!”


    徐存拱了拱手。


    “职责所在,逸平先生不需客气。”


    补官赶忙摆了摆手,而后一脸崇拜道:“俺看过先生所著的《六经讲义》,当真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啊。”


    徐存见此人言行举止,透着一股书卷气息,与寻常胥吏截然不同,此刻又听对方说看过自己的书,忍不住问道:“伱是读书人?”


    补官面色羞愧道:“俺资质愚钝,至今还只是个秀才。”


    徐存安慰道:“莫要妄自菲薄,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者不在少数,想那苏老泉,二十七始奋发,终成一代大儒。”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


    补官躬身一礼。


    这时,一旁的刘勉之问道:“你如今是胥吏?”


    补官听出了他话中的惋惜之意,解释道:“好教先生知晓,县长治下,已没了胥吏,如今改唤补官。补官者,人人皆可为官,或参加锁厅试,或凭政绩升迁。”


    “在山东,不管是否是读书人,想要为官,需得从补官做起。县长说,补官乃朝廷之基石,唯有懂得百姓疾苦,为官后方才能真正为民请命。”


    闻言,刘勉之语气感慨道:“好一个韩桢,好一个与胥吏共天下!”


    补官好奇道:“未曾请教这位先生大名?”


    刘勉之自报家门:“吾姓刘名勉之,字致中。”


    “原来是白水先生当面,失敬失敬。”


    补官神色肃然,躬身作揖。


    作为杨时得意门生,他的名头比之徐存更大,他与胡宪、刘子翚等人创立了“刘胡学派”,其所著《草堂文集》,更是被无数福建洛学士子奉为理学圭臬。


    就在这时,吃完米粥的流民队伍,再次出发。


    见状,刘勉之赶忙起身,与徐存一起来到张三面前。


    刘勉之躬身长揖,正色道:“救命之恩,没齿难忘,不知好汉被分配到了何地,往后吾定当登门道谢!”


    “登门道谢就不必了。”


    张三摆摆手,朗声道:“只希望两位相公往后当了官儿,能看在俺背你一程的份儿上,对百姓好一些。”


    “受教了!”


    刘勉之与徐存肃然起敬,齐齐躬身行礼。


    “俺走了。”


    张三摆摆手,领着流民队伍出发。


    有了一碗米粥打底,这些流民对于新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目送流民队伍离去,徐存感慨道:“草莽之中亦有真英雄。”


    刘勉之点头赞同:“只此一句,吾此行便不虚矣。”


    又歇息了一阵,两人随补官上了牛车,沿官道朝泗阳镇而去。


    到达泗阳后,补官帮忙请了大夫,安排了住处,又借了几贯钱给两人。


    在泗阳修养了三日后,徐存与刘勉之再度启程,赶往宿迁。


    临走时,两人分别留下一副笔墨,赠予补官,以表感谢。


    补官大喜过望,如获珍宝。


    ……


    坐在商船上,看着沿途农田中,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刘勉之不由轻笑道:“诚叟兄,吾怕是骂不了谢守器喽。”


    徐存点头道:“只看治下百姓,韩桢其人确实有明主之相。”


    山东之地,与江南两浙呈鲜明对比。


    在泗阳镇时,他就已经感受到了,镇中胥吏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驻军纪律严明。


    就在两人交谈间,一座城池出现在视野中。


    “两位相公,宿迁到了。”


    艄公的声音,在适时响起。


    不多时,商船缓缓停靠在码头,两人踩着踏板走上码头,直奔宿迁县城而去。


    一进城,繁华的气息顿时扑面而来。


    街道上行人摩肩擦踵,车马络绎不绝,叫卖声、嬉戏声、交谈声不绝于耳。


    宿迁本是中县,起初治下只有三万余百姓,但自打被韩桢占领后,不断吸纳两淮的流民,以至于治下人口,短短数月便达到了八万,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刘勉之惊叹道:“此地知县颇有才干,竟将一个中县,治理的这般繁华。”


    两人沿着街道,一路来到县衙。


    只见县衙前,竟有不少人哭诉。


    这些人身着绫罗绸缎,一看便知是城中士绅大户。


    刘勉之与徐存对视一眼,纷纷顿住脚步,看起了热闹。


    不多时,一名补官从县衙中走出,高声道:“知县让你等速速散去,莫要堵着衙门。”


    “今日不给俺们一个交代,俺们便不走。”


    “对,必须给个交代。”


    “凭甚么俺们要多交赋税?”


    “……”


    补官面色阴沉,厉声道:“给俺打!”


    话音刚落,一群皂班补官便从衙门中冲出,举起手中水火棍,朝着这些士绅大户劈头盖脸一顿打。


    直打的这些人哭爹喊娘,四散奔逃。


    “哼!”


    那名补官冷哼一声:“敬酒不吃吃罚酒,再敢来县衙闹事,便以谋逆处置,让青州军前来平叛!”


    听到青州军三个字,剩余的士绅大户们哗啦一声全跑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