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288【先来一炮!】

作者:很废很小白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韩贼来信?”


    宋徽宗先是疑惑,旋即想到了甚么,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慌乱。


    接过一看,脸色大变。


    果然,事情败露了,韩贼来问责了。


    韩贼狮子大开口,赔偿五十万石粮食,否则便要再起刀兵!


    可他现在哪还有五十万石粮食了……


    东京城周边粮仓确实囤积了不少粮草,可这些粮草乃是底蕴,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不能擅动。


    先前为了和谈息战,已经忍痛调拨了二百五十万石。


    况且,现在荆湖与蜀中都在用兵,燕云之地还囤积着十几万大军,更别提西夏驻守的西军了,处处都要用粮。


    见宋徽宗神色忽然大变,白时中忍不住问道:“陛下,发生了何事?”


    “蔡京误我啊!”


    宋徽宗仰天长叹,恨不得掐死蔡京。


    “这……”


    接过信件,白时中看完后,一时间不知该说甚么。


    你说你派遣细作,起码找些专业的啊。


    派几个半大的小丫头有何用?


    蔡京都他娘的八十多岁了,老眼昏花,夜里说不定还会尿床的人,能出什么好主意?


    关键一个真敢说,一个还真敢信。


    那韩桢岂是好相与的?


    现在好了,事情败露,人家来问责了。


    宋徽宗这会儿方寸大乱,吩咐道:“传李邦彦,蔡攸。”


    不多时,李邦彦与蔡攸来了。


    整个赵宋文官集团的三巨头,悉数到场。


    论官职,李邦彦最高,王黼被贬官后,他如今乃是尚书左丞,又有主持和谈的大功,风头一时无两。


    其次是白时中,太宰兼中书门下,拜尚书右丞。


    但实际在朝中地位,却比蔡攸要低。


    自打背刺了亲爹与亲弟弟后,朝中残余的蔡党纷纷选择依附蔡攸。


    蔡京数次为相,积攒下来的政治资源还是相当丰厚的。


    宋徽宗吩咐道:“你二人也看看罢。”


    李邦彦与蔡攸一脸疑惑的接过信件,待看完之后,李邦彦眼角抽了抽。


    这事儿还不能指责韩桢破坏和谈盟约,本就是他们理亏在先。


    蔡攸沉吟道:“陛下勿慌,那韩贼经过一场大战,火器所剩无几,如今硝石又被卡住,纵有火器秘方,想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况且,种师道率领十几万大军将山东团团围堵,韩贼怎敢擅起刀兵,定然恐吓陛下,想谋取些好处罢了。”


    宋徽宗还是觉得不放心,担忧道:“可若是韩贼真打来了,该如何应对?”


    虽说韩贼没了火器,可他现在不敢赌,一旦打输了,代价他付不起。


    李邦彦提议道:“不如这样,先将那三名女子的家人送去,再送几万石粮食,以表诚意。剩下的粮食拖着,就说粮食短缺,需从其他地区运送。拖个一年半载,静观其变。”


    宋徽宗大喜过望:“爱卿所言有理,就这么办。”


    ……


    ……


    在韩桢的治理下,被祸害了好几年,且历经战火的山东之地,如这三月的天儿一般,开始焕发生机。


    一批批逃户,从山中被劝下来。


    只要肯下山,发钱发纸衣,分配田地,还会租借种子和农具,不收任何利息。


    并鼓励农民开荒,开垦的荒田,三年免税。


    实在不想种地,也没问题,给伱拉到城里做工。


    如今韩桢鼓励商人开办工坊,三年商税减半,还有一系列优惠政策,钱不够,甚至当地官府还能提供低息借贷。


    如此一来,起初还惶恐不安的富商大户们,顿时放开了胆子。


    一个个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出。


    三月十八。


    无数补官们翘首以盼的锁厅试,终于开始了。


    此次锁厅试的规模,相比上次要大了许多倍。


    毕竟上次参加锁厅试的补官只有一百人而已,这一次参考人数高达八百人。


    负责主考的,乃是新任吏部尚书谢鼎。


    富阳谢家的名头,到底还是好用,自打他出任礼部尚书后,山东不少还在犹豫的士子,纷纷应征补官。


    这是韩桢定下的规矩,不管是甚么人,想当官,必须从补官干起。


    好处是新任官员都有基层历练的经历,上手快,且知道百姓的真实需求。


    “吉时已到,开龙门!”


    伴随着谢鼎一声高喝,身后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


    八百多名补官排成数条长队,有序的接受盘查,走进考场。


    祁蒙深吸了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激动与忐忑,迈步走上前,任由皂班的差人搜查全身。


    他心里清楚,此次锁厅试之后,未来一两年内应当不会再开科举。


    所以,这个机会他一定要抓住。


    待盘查结束,祁蒙收拾好笔墨纸砚后,朝一旁的谢鼎躬身作揖。


    正准备进入考场,不曾想却见谢鼎开口道:“你便是祁蒙?”


    “谢尚书认得卑下?”


    祁蒙心下诧异,没想到谢鼎竟认得自己,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


    他乃是读书人,岂不知富阳谢家的名号。


    那篇由谢鼎执笔的讨伐檄文他也看了,对其文采仰慕不已。


    谢鼎轻笑道:“本官常听同僚夸赞,希望此次锁厅试,莫要让本官失望。”


    “卑下定当尽力。”


    祁蒙再度躬身一礼,步伐坚定的迈入贡院考场。


    后方补官见了,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


    谢鼎可是吏部尚书,又是本次锁厅试的主考官,得到他的青睐,若能高中,今后定会平步青云。


    随着一名名参考补官进入贡院,谢鼎吩咐道:“关龙门,焚香!”


    咯吱!


    伴随着一阵牙酸的声音,两扇朱红色的大门缓缓关上。


    围观的百姓知道,当这扇大门再开之时,会诞生几十名新晋官员。


    今日韩桢没来,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军营中。


    韩桢看着眼前的三门巨炮,满脸期待。


    这三门巨炮,长两米,水桶粗细,主体乃是一整根木头。


    是的,就是木头。


    如今的冶铁技术不过关,铁水浇筑的炮身中存在大大小小的气泡。


    这些气泡,会导致炸膛。


    而用纯铜制造又太过奢靡,这会儿铜就是钱,而且全铜铸造的火炮太过笨重。


    最后,韩桢想到了木质炮。


    木质大炮古今中外都有过,甚至后世有一档叫《流言终结者》的节目,还曾专门做过测试,确认了木炮的可行性。


    除了木炮之外,还有瑞典的皮革炮,炮管由皮铁混合而成。


    但皮革炮有一个缺点,由于炮管强度问题,只能制作小型的野战炮,无法做成攻城的巨炮。


    经过深思熟虑,韩桢最终还是选择了木炮。


    眼前这三门木炮,选用的都是从两广采购的铁力木,硬度是寻常树木的五倍,遇水则沉。


    中间掏空,镶有铜芯,外层由铁箍紧紧包裹,平放在炮架之上。


    只这三门炮,就耗费了军械工坊数百匠人,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当然,主要还是头一回制造,工艺不熟练,且模具也花费不少功夫。


    往后若是量产的话,能快上许多。


    刘锜饶有兴趣的打量着三门巨炮,半信半疑道:“县长,这些铁疙瘩真有你说的那般威力?”


    “虽不知威力,但看着却格外威猛霸气。”


    黄凯摸着下巴,不声不响的拍了一记马屁。


    “试一试就知道了。”


    韩桢心里也没底,吩咐道:“先来一炮!”


    闻言,数名匠人面面相觑。


    袁工匠面色为难道:“县长,微臣不知该如何用。”


    “让开,我来!”


    韩桢让匠人散开,亲自上前。


    打开木盒,将黑火药倒进炮管之中,随后拿起一根木塞,将火药压实。


    最后,他拿起一个成人拳头大小的石球,塞进炮管。


    在前方三百步外,矗立着一截城墙。


    这截城墙只有三米高,五米长,完全仿造郡城的城墙建造,专门用作实验火炮威力。


    将一截引线插入炮管后方的孔洞里,韩桢又倒了些火药在孔洞周围,不留一点缝隙。


    做完这些,他转头吩咐道:“都后退二十步。”


    老实说,这玩意儿会不会炸膛,他心里也没底,所以方才火药没敢放太多。


    但即便如此,还是得小心。


    闻言,袁工匠等一众匠人,哗啦一声跑向远方。


    刘锜有些不情愿,不过被韩桢瞪了一眼后,也只得老老实实后退。


    掏出火折子点燃引起,韩桢拔腿就跑。


    待退到二十步外,他停下脚步,与刘锜、黄凯三人一眨不眨地盯着巨炮。


    嗤嗤嗤!


    引线很快便燃到了尽头,冒出一阵阵黑烟。


    轰!


    伴随着一声巨响,石球激射而出,精准的砸在三百步外的城墙上。


    “走,看看威力如何!”


    韩桢招呼一声,骑上战马朝着城墙奔去。


    一路来到城墙前,只见城墙那枚大理石制造的炮弹,砸穿外最外层的青砖,深深陷进夯土层只有三寸。


    孔洞周围的青砖,也纷纷碎裂。


    这样的威力,对于动辄数米厚,甚至十几米厚的城墙来说,还不如三弓床弩。


    “县长,这巨炮威力也不怎么样啊。”


    刘锜面色怪异,期待了这么久,结果就这?


    射程还可以,但这威力,他有些接受不了。


    “急甚么。”


    韩桢斜蔑了他一眼,并未解释,转身回到三门巨炮前。


    检查了一遍巨炮,发现发射一次后,整门巨炮完好无损,他不由放下心来。


    目前来看,这木质的铁炮坚固程度没问题。


    用木杆套上粗麻布,简单清理了一遍炮膛后,韩桢开始了第二次实验。


    这一次,韩桢加大了火药量,比方才足足多了一倍。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