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21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作者:很废很小白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张叔夜这段时日过得并不好。


    面对黑山贼两次大败,不但历城失守,整个济南府都落入反贼之手。


    而他则领着残兵,在邢万里的护卫下,一路南逃至东平府。


    东平府,原为郓州(山东菏泽),政和四年,移安抚使于应天府。宣和元年,改为东平府,受天平军节度。


    逃到东平府后,张叔夜积极劝说知府王昶翔领兵平叛,结果却被一口拒绝。


    如今,他住在郡城馆驿之中,整日无所事事。


    前阵子发现每隔一段时日,就有大批粮食生铁,以及硝石硫磺等物资通过东平府,最后运往青州。


    虽然这些商队很低调,行事也十分隐秘,但由于数量实在大,且过于频繁,还是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


    这一似曾相识的一幕,立刻引起他的警觉。


    当初任青州知州时,黑山贼便是与官员勾结,暗中运输粮食辎重,一步步做大。


    察觉到异常后,张叔夜派遣手下,与青州商队接触。


    通过收集来的各种信息与情报,他基本已经可以肯定,青州出事了。


    之所以没有消息传出,大概率是赵霆等官员投了贼,帮忙遮掩。


    得出这个结论后,张叔夜第一时间通知了王昶翔。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王昶翔非但没有受理,反而对其冷嘲热讽。


    无奈之下,张叔夜只得亲自上奏中枢。


    时值正午。


    张叔夜端坐在房间内,手中捧着一本书。


    只是许久过去了,书本却未翻动一页,便知他的心思不在读书上。


    “哎!”


    也不知过了多久,张叔夜叹了口气,缓缓放下书本,清癯的脸庞上满是忧愁。


    青州的情况,只怕比想象中还要复杂。


    如此懂得隐忍,暗中积蓄力量的反贼,将来必成大患。


    到底是黑山贼,还是敢炽军呢?


    难道还有其他反贼不成?


    忽地,馆驿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相公,相公!”


    紧接着,邢万里的声音响起。


    张叔夜起身问道:“何事?”


    “宫中来人了,说是有旨意。”


    邢万里面色欣喜,觉得是自家相公的奏折起了效,官家定是派人来嘉奖。


    闻言,张叔夜却面色一变。


    若奏折起效,官家应当派兵前往青州,彻查赵霆,而不是给他下旨。


    掸了掸衣袖,整理了一番仪容后,张叔夜揣着疑虑出了门。


    刚出门,迎面便遇上来传旨的太监。


    “见过张相公!”


    这太监一路上耀武扬威,敲诈勒索了不少好处,不过张叔夜到底是龙图阁学士,不敢轻易得罪。


    其实龙图阁直学士并非是什么显赫的官衔,类似这样的阁楼,共有一十三间,如秘阁、宝文阁、敷文阁。


    龙图阁学士最大的好处,是为皇帝出入侍从,并备作顾问。


    乃是近臣!


    近臣这两个字,足以说明一切了。


    张叔夜拱手道:“中贵人舟车劳顿,辛苦了。”


    “哪里哪里,咱们这些奴婢,自然要为官家分忧。”


    太监打了个官腔后,便静静等在那里。


    等了片刻,见张叔夜以及邢万里没有丝毫表示,眼中顿时闪过一丝不悦。


    太监隐晦的提醒道:“张知府,洒家可要念旨意了!”


    内侍传旨,不管是嘉奖赏赐还是申饬训斥,官员都需给些赏钱,意思意思,这是官场上不成文的约定。


    就比如说申饬,一般而言都是口谕。


    给了赏钱,太监自会口下留情,随便说两句不疼不痒的话,把皇帝的意思传达到就行了。


    可若是没有赏钱,或得罪了太监,那就麻烦了。


    太监在传旨的时候,往往会添油加醋,甚至当众辱骂,让官员下不来台,极其丢脸。


    这些官场上的规矩,张叔夜自然清楚。


    可他为官清廉,且性情刚正,别说没有钱,就算有钱也不会给。


    张叔夜一脸坦荡道:“中贵人且念罢。”


    呵!


    这番态度让太监心头冷笑,挺胸扩背,扬起下巴高喊:“张叔夜接旨!”


    张叔夜躬身作揖,长赐不起。


    北宋时期皇帝的旨意,只有两种情况需要官员跪拜。


    一种是重大人事任命,宰相需率领百官跪接。


    第二种则是发往天下州郡的诏敕法令,这种不但需要跪拜,还有隆重的迎制仪式,称作宣麻礼。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之下,剩下的旨意都不需跪拜,躬身作揖即可。


    太监朗声道:“卿奏一事,朕已审阅,为官者当恪守本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然切莫再起攀诬之风,望此谨记,勉励。”


    这番几近大白话一般的口谕,如同炸雷一般,震得张叔夜一阵头晕眼花。


    一旁的邢万里瞪大眼睛,满脸不可置信。


    这句口谕,几乎是指着张叔夜的鼻子大骂:给朕老实点,好好在东平府待着,莫要攀诬同僚,待局势稳定后,朕再找你算账!


    足足过了好半晌,张叔夜才回过神,满脸苦涩道:“微……微臣,领旨!”


    “哼!”


    太监幸灾乐祸的轻哼一声,带着众人转身离去。


    待到太监的背影消失在视野中,张叔夜忽地一个踉跄。


    邢万里眼疾手快,赶忙扶住,关心道:“相公没事罢?”


    “呵呵!”


    张叔夜仰天长叹一声,面容灰败,苦笑道:“好一个恪守本分,好一个攀诬之风,想我张叔夜一心为国,竟落地一旨申饬。”


    邢万里安慰道:“定是因为咱们没给赏钱,那中贵人怀恨在心,故意羞辱相公。”


    “你不必安慰。”


    张叔夜摆摆手。


    中贵人或许会因为赏钱之事,导致传谕时添油加醋,夸大其词,但却没胆子擅改旨意。


    他心寒的不是太监那番辱骂,而是官家的态度。


    片刻后,张叔夜缓缓开口道:“入秋了,天有些凉了,扶我进去罢。”


    邢万里抬起头,看了眼头顶明晃晃的烈日,只觉心头无比憋屈。


    官家申饬张叔夜的事儿,到底在官场上传开了。


    此举过后,原本就装聋作哑的官员们,更是对大批粮食辎重过境置之不理。


    该交的税一分不少,该给的供奉一文不差,谁会管你运到哪去?


    ……


    ……


    张万仙的人头,起了大用。


    虽然吴龟年勾结反贼,暗中帮助反贼购买大批粮食辎重之事,细品之下有些蹊跷。


    不过张万仙身死,敢炽军大败的好消息,起到了遮掩的作用。


    原本北方四路大暴动时,宋徽宗着实担惊受怕了一阵。


    如今其他大大小小的反贼均被平定,张迪被斩,张万仙被诛,高托山受降,只剩下一个黑山贼。


    只待西军南下,平定黑山贼,大宋又将天下太平。


    心情大好之后,宋徽宗给赵霆升了官。


    升任中书舍人,加徽猷阁直学士。


    差遣倒是没变,估摸着是等平定黑山贼,收复济南府后,再行安排。


    益都。


    原本郡城中流传的沸沸扬扬的山神打鼓,短短几日之后,风头就转变了。


    首先是一个渔民,在淄水打鱼时,捞起一块长满水草的独眼石人。


    石人高举右手,伸出两根手指,胸口处还刻着一个小篆的韩字。


    紧接着,外城浣衣巷一户人家屋梁长出灵芝。


    那灵芝端的神奇,表面竟隐隐有一副画像,仔细查看,神似韩桢。


    然后,城中各处瓦市子、茶肆、酒楼,甚至包括大街小巷,突然出现了许多说书人。


    讲三国评书话本之余,还会谈一谈那石人和灵芝。


    天下即将大乱,而韩桢乃是顺应天命而生的龙子。


    山神打鼓,便是在为其庆贺。


    经过这么一遭,城中百姓看向韩桢的眼神,比以往更加敬畏了。


    此刻,府衙大堂中。


    刘宓调侃道:“赵知州,恭喜恭喜!”


    “莫要寻吾开心,过几日宣旨的中贵人就要来了,还是先想想如何应对罢。”


    赵霆哭笑不得,若是换做以前,他必定欣喜若狂。


    可现在都投了贼,赵宋皇帝给他升官有何用?


    闻言,刘宓轻蔑一笑:“此事好办,那帮宦官不外乎求财而已。待到了郡城后,下官来安排,只要钱财使到位,保管他甚么都不知晓!”


    “好,此事便交予伱了。”


    韩桢笑着点了点头。


    说罢,他又转头看向赵霆:“赵知州,战马之事如何了?”


    五千重骑兵,最起码要一万匹战马。


    这些战马早到一天,骑兵们便能多操练一天。


    赵霆收敛笑意,正色道:“禀县长,下官还在与各处马监谈。”


    韩桢叮嘱道:“价格可以适当给高一些,不用帮我省钱,但战马的品相却不能差!”


    “下官省的!”


    赵霆点头应道。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