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8章杜康的战略意义

作者:墨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收到杨明的许可,宋均才侃侃而谈道:“白国兵强马壮,我朝并无全胜把握。若真要打仗,劳民伤财不说,必定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这番言论,他已听白党学子说了太多遍。


    虽然知道是事实,可作为一个骄傲的读书人,余世昌始终不愿接受曾为中原之主的大兴,在武力上远不如蛮夷的事实。


    他的神情黯淡了下来。


    “这么说来,宋郎也觉得求和更好了?”


    “非也,岁贡一年只得六十万两,远远不到伤及根基的地步。”


    “所以应该以白为表,行赤党之事。”


    “表面向白国纳贡求和,麻痹夷人,再暗中发展力量,徐徐图之。”


    宋均斩钉截铁道:“只要稳住民生,厉兵秣马,这天下,终究是我们汉人的天下!”


    余世昌心中一荡,两眼发亮。


    太学的赤党和白党之争,已经延续了二十多年。


    天下读书人都陷入了非红即白的怪圈。


    但凡想走中庸之道,就会被人骂墙头草。


    也许有人曾经是这么想的,但却没人敢说出口。


    在官场混久了,纸醉金迷,也渐渐迷失了初心。


    余世昌拍手称快道:“宋郎之见,令余耳目一新啊!”


    “为宋郎,为汉人,为大兴!当浮一大白!”


    几人同时举起酒杯,共饮了一杯。


    杨明以袖子遮挡,悄悄把酒倒掉了。


    没弄清这大官的来意,他可不敢喝多,免得露出什么马脚。


    余世昌又考教了宋均几个学业上


    的问题。


    宋均出身乡里,学识不算一流,但基础功十分扎实,对民生也有一定的了解。


    而他在杨明身边厮混久了,思想上也多少受他影响,言谈间总能有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夜色渐深,余世昌脸上的赞许也越来越浓。


    怪了,这大官难道是为了宋均而来?


    可看样子也不像啊。


    他们进村时,明显都不知道宋均是谁啊。


    就在杨明纳闷的时候,他注意到余府管家向自家主子比了个手势。


    余世昌停下话头,起身问道:“贵府雪隐在何处?”


    张三一脸茫然。


    “学生来引路。”


    宋均却听明白了,他想上厕所。


    宋均正要起身,杨重却跟着站起来道:“老夫正想去如厕呢,不如就由老夫带路吧。”


    余世昌一走,管家也跟了出去。


    张三险些出丑,心虚地问道:“雪隐是茅房的意思?这余公说话真委婉啊。”


    宋均解释道:“外甥也是到京师才知道雪隐是茅房的雅称。”


    杨明纳闷了。


    这么偏门的雅称,杨重是怎么知道的?


    半炷香功夫,余世昌和杨重前后脚回来了,管家却不见了。


    杨明向杨重投去一个疑惑的眼神。


    明明没看见杨重说话,可他的耳旁却忽然响起了一道声音。


    “此人名叫余世昌,是翰林院学士,天子近臣。”


    “他的管家借机去酒坊查探了,我已向张谷示警,除了地窖,不必阻拦。”


    “明儿小心行事。”


    杨明脸上不动声色,心里


    却翻江倒海。


    柳长风曾经跟他说过,杨重的武功不在他之下。


    没想到连传音入密都会。


    而且还知道找机会看余世昌的腰牌,能辨别出他的身份。


    杨明再次意识到,他这个便宜爷爷身份不简单呐。


    至少,不会是个马夫。


    不过自从杨重知道他爹是龙城杨家的远亲之后,对他表现出的善意,却做不得假。


    管他是什么身份,只要是自己人就行。


    杨明似乎明白余世昌的来意了。


    果然,余世昌很快进入了正题。


    “听闻这杜康酒不仅用的是最好的粮食,而且耗粮甚大,五斤粮才能出一斤酒,我朝粮产不丰,人都不够吃,这酒是否有些劳民伤财?”


    这余世昌果然是皇帝派来试探他的。


    杨明心里一喜。


    这至少说明,皇帝对这笔一年几十万两的酒税挺感兴趣的。


    只不过是忌惮杜康酒耗粮太大,怕这许可证一发,杜康酒生意做大了,影响


    粮价,乃至动摇民本。


    然而这件事,杨明也早就考虑好了说辞。


    他问道:“余公今日也喝了不少杜康酒,感觉如何?”


    “春浓酒酽,回味绵长,妙哉。”


    余世昌摸着山羊胡,满脸酡红地夸奖道。


    杨明恭维了他一句:“余公海量,前后喝了一斤杜康,还能面不改色。想来蓬莱春,余公能喝好几坛子吧?”


    “余素来善饮,蓬莱春能饮四角而不醉。”


    余世昌面有得色,他的酒量在同僚当中,可是相当出名的。


    为了方


    便统计和防伪,杜康酒一直是用瓷瓶和酒坛子分装好售卖的。


    但市面上其他酒多半是装在酒缸里,用一种形似漏斗的酒提子打出来卖的。


    一角酒差不多就是一斤。


    可米酒度数至多不过十五度。


    四斤米酒的酒精含量,算起来也就跟一斤白酒差不多。


    杨明仔细解释道:“虽说杜康五斤粮才能出一斤酒,比市面上的米酒耗粮要多出四成,但杜康酒酒劲大,一斤就能抵得上四斤蓬莱春。”


    余世昌也已经明白过来了。


    “这是其一。”


    “二来,余公想必也听说过,杜康酒售价高昂,远非平头百姓可以买得起的,便是卖遍大兴国,这生意也是有限的,绝无可能动摇民本。”


    话说到这里,余世昌已经几乎被说服了。


    杨明却还怕筹码不够,继续道:“其实我东家还有意向白国兜售杜康,夷人饮酒凶猛,这杜康酒却不能多饮。”


    “若是常年酗酒,容易酒精中毒,会出现头痛头晕、言语含糊不清、手脚麻痹的症状。”


    张三和余世昌脸色一黑,看着杯中酒就像看到什么毒物一样。


    张三笑骂道:“你怎么没告诉老夫呢?就不怕老夫喝多了,也中毒了?”


    “张公多虑了,汉人的酒量远不如夷人,寻常喝个一斤几两,并无大碍,反而能舒筋活血,对身体大有裨益。”


    这话是解释给余世昌听的。


    余世昌是个聪明人,早已听明白了。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没想


    到区区杯中物,竟然还能成为软化夷人的手段。


    战略意义,非同凡小。


    看他的脸色,杨明就知道已经说服了他。


    余府管家没多久回来了。


    酒局也随之解散。


    杨明刚走出张家大门,张谷悄悄跟上来道:“东家,那老丈刚刚在酒坊查探了一圈,流寇都关在地窖里,没有被他察觉。”


    市场趋于饱和之后,杨明便停掉了酒坊的夜班。


    酒是易燃物,明火作业终究不安全。


    所以酒坊除了那三百流寇,他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光看那些设备,也很难猜到蒸馏酒的方法。


    “做得好,你们也去休息吧。流寇那边看好了,这两个人没走,就不要让他们出来了。”


    杨明交代完,回头看了一眼张家,心里有些激动。


    本以为皇帝不肯给他发酿酒许可证。


    平江府的酒税又近在眼前,很难筹齐。


    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彻底从内销转出口,只做走私白国的生意了。


    但皇帝既然特地派了余世昌过来,就代表这事还大有希望!


    隔天,余世昌便带着管家走了。


    宋均也跟钱进一起启程回太学。


    杨明带两个孩子去了秦府说书。


    秦老夫人对两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十分喜欢,赏了不少珍稀玩意。


    一连数日,杨明都很老实,没有再找机会下水。


    # 每日只是说说书,调戏调戏秦府的侍女。


    日子过得风平浪静。


    直到四月初九这一日,杨光耀派人送来了请柬。


    ……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