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9章战乱将起

作者:墨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宋均找到的资料共有两篇。


    第一篇资料出自史记龙皇本纪。


    大炎六年,齐人徐巿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仙人不死之药。


    于是龙皇命九州造楼船,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这故事,杨明又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徐市就是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出海求长生不老药,一去不复返。


    这本来是秦始皇的剧本,在这个世界又落到了龙皇身上。


    但他不理解的是,龙昊跟他一样是穿越回来的,怎么会相信这世上真有长生不死药?


    第二篇资料出自史记越王世家。


    越王奉命修造楼船,然而还没完工,龙皇就挂了。


    楚帝随即起军攻打越地,越王举家投湖自尽,越地所造的楼船及船上的珍宝不知所踪。


    假如越地有龙皇宝藏,大有可能指的就是这艘下落不明的楼船。


    宋均满脸遗憾道:“先生,某翻查了数百册古籍,可惜楚帝焚书坑儒,毁得太干净了,龙皇与越地有关的资料,只有这么几句话。”


    “相隔一千多年,能有这些线索就不错了。”


    杨明鼓励了他两句,又问道:“你在太学读了一个多月书,感觉如何?”


    闻言,宋均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叹气道:“先生一定想不到,那帮太学士子每天都在干什么。”


    “哦?愿闻其详。”


    杨明还真有点好奇。


    “在吵


    架。”


    “为了跟白国是战是和一事,终日吵得不可开交。”


    宋均想起来就觉得头疼。


    他自幼在乡下长大,乡人为了生活已经精疲力尽,哪还有心思操心朝堂之事。


    后来入府学读书,府学里的夫子们对国事讳莫如深,也不怎么提起。


    可没想到,进了太学之后,那些同窗开口必谈国事,因政见相左,甚至衍生出了赤党和白党两大派系。


    赤党痛骂权相误国,坚决反对向白国纳贡称臣,倡导武力收复北地,拜齐王世子宋宏为尊。


    白党以秦相马首是瞻,感念民生疾苦,认为不该轻启战端,若是纳贡能换来长治久安,也未尝不可。


    两伙人从学堂里吵到学堂外,日日不得安宁。


    杨明确实想象不到,这帮全国最顶尖的读书人,竟然会像泼妇骂街一样天天在吵架。


    他乐呵呵地问道:“让我来猜猜看,东昇兄应当是白党?”


    “先生猜错了,钱解元不仅是赤党,还是赤党的魁首。钱解元说过,如若今年秋闱能金榜题名,欲向圣上请命,参军历练。”


    这倒让杨明有些意外。


    他以为钱进出身贫寒,应该比一般士子更懂得珍惜和平,没想到那小个子竟有一腔热血。


    “那宋郎是哪个党派?”


    宋均苦笑道:“实不相瞒,其实宋某觉得两边说得都有道理。


    “赤党认为夷人这是软刀子割肉,胃口越来越大,日后必定会挥兵南下,与其坐以待毙,


    不如放手一搏。”


    “白党觉得夷人兵强马壮,若是激怒了他们,到时战乱突起,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比起惨遭灭国,还是求和来得妥当。”


    “双方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宋某才疏学浅,实在难以辨别,正想请教先生高见。”


    既然小舅子真心实意发问了,杨明也认真了起来:“先考教你一个问题,白国有多少兵马,大兴国有多少兵马?”


    “这道题夫子刚刚教过,夷人举族皆兵,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夷军有六十万左右,还有四十万投降的北地汉军,总计兵力百万,有半数是骑兵。”


    “我朝失了养马地之后,战马严重不足,只有一万多匹,但禁军有八十万,厢军也有八十万,加起来比白国,只多不少。”


    杨明嗤之以鼻道:“你们夫子是不敢说实话啊,八十万禁军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朝廷几次裁军,如今禁军能有二十万就不错了。至于厢军,全是吃空饷的,根本不足三十万。”


    宋均呆若木鸡。


    如果加起来只有四五十万的兵力,还都是步兵,连夷人的一半都没有,怎么可能打得过?


    这也是杨明一直想跑路的原因。


    上次跟姨丈江镇南见面的时候,他就虚心请教过了。


    大兴国历来重文轻武,自开国起陆续裁了几次军,八十万禁军的盛世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满打满算,大兴国现在只有五十万兵力。


    而


    且这五十万兵力都是缺衣断食,好些军队里,连盔甲、军刀都没有配齐。


    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赤手空拳打不过全副武装。


    这是道连三岁小孩都能算出来的简答题。


    杨明撇了撇嘴道:“世人都骂秦相卖国


    贼,其实他也挺冤枉的,根本就打不过,不求和,能怎么办?”


    “如此说来,先生是支持继续纳贡称臣?”


    宋均怀疑地看着杨明。


    以他对这个未来姐夫的了解,杨明可不是这么窝囊的人。


    “错。是假装纳贡称臣。”


    杨明又给宋均算了一笔账道:“给白国一年的岁贡,才三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绢布,总共算起来,也就六十万两上下,这笔钱对大兴国来说,真的很多吗?”


    宋均对钱没什么概念,但也听说过平江府一年的税收都不止这个数。


    大兴国有十四府,一年赋税数百万,纳贡给白国的不到十分之一,确实不是很多。


    “每年交一笔保护费,先稳住夷人,再暗中发展力量,徐徐图之,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我猜,圣上当年也是这么想的。”


    杨明讥讽道:“可惜啊,这天底下有太多人跪久了,就忘了初衷。”


    大兴自迁都到永宁已经二十三年了。


    这二十三年,大兴国的情况不仅没有变好,反而更糟糕了。


    满朝文武不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只知贪图享乐,全然忘记了显宗被掳,北地被占的屈辱。


    与之相反,白国的


    皇帝却一直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改革,收服了北地投降的文武百官,让夷人学习汉人的文化,北地大有欣欣向荣的势头。


    就这局面,夷人打过来是早晚的事情。


    百万大军,五十万骑兵,杨明不跑路,能怎么样?


    宋均脸色一片惨淡,哀叹道:“依先生之见,这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了?”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除非……”


    杨明颔首,目光闪烁道:“除非大兴国有那个勇气,不惜死伤万万人,用人海战术拖住夷人百万大军,哪怕死得只剩下一兵一卒,十室九空,也要打!用鲜血重铸我炎黄子孙的傲骨。”


    赤地千里,血流成河,十室九空。


    宋均想想那个画面,都觉得手脚冰凉。


    “看把你吓得。”


    杨明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宋均,别害怕。天塌下来,姐夫给你顶着。保不住天下百姓,保住你们,姐夫还是有几分把握的。”


    宋均缓了缓,又想起了一事,精神振奋道:“圣上前些日子过寿,已决定立齐王世子殿下为储君。世子殿下文武双全,贤明厚德,若是他为太子,未必会走到那一步啊!”


    “我草!”


    杨明忍不住爆了句粗口。


    他最不想看见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宋宏当太子,虽然暂时跟他没什么关系。


    但是,宋宏是主战派,皇帝立他为太子,是否代表着他不想再向白国求和。


    这事,就跟杨明关系可就大了。


    ……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