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8章 工业化、标准化

作者:生产队的驴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秦朝时古木大树并不稀奇。


    然而六十余米高、坚固挺直,适合用来做大殿主要立柱的却极为难得。


    始皇帝惦念新宫那么久,如今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根大料被陈庆拿来做龙骨,要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可有一句话他却没说错。


    嬴政想要的,又怎会是咸阳城里富丽堂皇的宫殿?


    为了囊括四海,阿房宫没了就没了吧。


    喧嚣片刻后,始皇帝和扶苏却没走,在前排找了个地方坐下,和其他人一起听陈庆讲解巨舟的建造之法。


    付出如此巨大,总得知道结果如何吧?


    陈庆扫视了一圈,依旧面色平和。


    其他人可就拘谨紧张多了。


    “龙骨已有,其余的木料要求都没那么严苛。”


    搜读m.sudus.


    “相里尚书,是这样吧?”


    陈庆这时候才明白,为什么对方要阻止他叫‘老泰山’,原来是始皇帝亲临。


    “没错。”


    “船板、桅杆、船肋就地采伐即可。”


    “不知陈府令打算在何处造船?”


    “渭河水浅,恐怕无法容纳这样的庞然巨物。”


    相里奚一板一眼地说。


    “我打算……分批建造,在沿海组装。”


    陈庆说的话让众人疑惑不解。


    扶苏好奇地问:“先生此言何意?”


    “说来也简单。”


    “而今咸阳周边水车密集,只要稍加改造,无论是切割板材还是钻木打孔,速度都要比别处快太多。”


    “要在年底前打造出巨舟,时间十分紧迫。”


    “故此方方面面应当齐头并进。”


    “譬如……”


    陈庆直接点了老丈人的名字:“相里尚书,秦墨于造船之法也颇有心得。”


    “但大秦所造舟船,多为内河所用。”


    “海船到底该如何打造得又大、又快、又稳,则需要不断调整样式,选取其最优之法。”


    “由秦墨各位高材打造模型,挑风大浪急之时,在渭河中试航。”


    “本官亦会从旁协助。”


    相里奚听到最后一句话,总算放下心。


    陈庆乃后世来的穿越者,别的不说,先前斗技时,他使用的飞剪帆船就极为得力,远胜大秦目前的舟船样式。


    “田舟,水车改建,刨制板材,修整木料,这些活交给你了。”


    “下官遵命。”


    田舟欣然领命。


    “老鹤、老鹿,防水用的桐油、漆料、还有炼制火油剩下的沥青,这些交给你们。”


    “巨舟一旦漏水倾覆,可别怪本官辣手无情!”


    陈庆严厉地吩咐道。


    鹿、鹤二人没想到居然还有自己的活儿,愣了下才赶忙应诺。


    “行船所用的……”


    陈庆的话没说完,相里奚就抬头问道:“陈府令,你是打算在咸阳先把船材造好,然后顺流而下,在海口附近组装?”


    “相里尚书果然聪明,一猜就中。”


    “如此才能借咸阳工造、人力之便,不耽误工时。”


    “用最快的速度,把巨舟赶制出来。”


    陈庆坦诚地回答。


    相里奚心头咯噔一下。


    麻烦大了!


    秦墨的工匠也都变了脸色。


    说起来确实像那么回事,但实际操作起来基本不可能!


    一艘三十丈的巨舟,耗费的木料岂止上万块?


    更何况他们从未接触过,怎能一丝不差?


    在咸阳组装的话,尚且能及时查漏补缺,或许能成事。


    要是把船材顺流漂泊而下,到时候装不起来算谁的?


    嬴政和扶苏听着身边的窃窃私语,也想到了其中的难处,不由皱起眉头。


    “诸位。”


    陈庆提高了嗓音:“模型造好之后,将其等比例扩大,算出各处木料的尺寸及形状,标定编号绘制图纸。”


    “其中一部分小型构件,可以在咸阳组装试验。”


    “如此即使稍有差错,最后及时修补,也出不了什么大差错。”


    相里奚第一个问出了心中的疑惑::“陈府令,尺寸怎能拿捏得如此之准?”


    “要知道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陈庆胸有成竹地说:“此次由冶铁司专门打造一批尺规量具,同一炉料所出,同一规格所制,务必做到不失一厘一毫。”


    “再说……制造船材时,还可以留下少许余量。”


    “由工匠进行最后的修整。”


    相里奚沉默以对,并未被说服。


    其中的困难,岂是那么容易克服的?


    “若每块船材都要绘制图纸,那……恐怕要上万张。”


    “装订成册,都要数百本。”


    “如何麻烦,不如……”


    陈庆坚定的目光,让相里奚没办法再说下去。


    “没有什么不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如果此法可行,给后来者省下了无数功夫。”


    他停顿了片刻,感慨地说:“我一直认为,在座的各位拿的应该是纸笔,而不是斧凿。”


    相里奚霎时间愣住。


    秦墨的工匠也不知所措。


    “你们是大秦最好的工匠。”


    “各自都有着令人敬仰的手艺,有着惊才绝艳的想法。”


    “大秦需要的,可不是一艘两艘巨舟,而是千艘万艘!”


    “既然如此,为何不依照弓弩、兵甲的制造之法,总结规章,记录其法。”


    “只要图样传达至船厂,派少数人前去指导,由地方工匠自行营建。”


    “如此可省事千百倍!”


    陈庆认真地说:“陛下连内府中珍藏的千年大木都拿出来了,若我等仅献上两艘巨舟,而不得其法,对得起陛下的一番苦心吗?”


    始皇帝赞同地点了点头。


    巨舟长三十丈,体型庞然山岳。


    弓弩却要小得多,将作少府造了无数,早有规章定制。


    如果真能把这样的模式照搬到兴建巨舟上,那作用可就大了!


    他不知道什么标准化、工业化这样的名词,但是凭借着帝王的本能,隐约感觉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意义。


    “陈卿所言有理。”


    “就依此法而行。”


    “尔等尽管放手施为,即使……”


    “废了那两根大料,寡人也不计较。”


    嬴政大方地说道。


    “多谢陛下隆恩。”


    陈庆眼底闪过喜色。


    相里奚的担忧,他同样考虑过。


    大秦的工造制度离标准的工业化生产其实已经很接近了。


    这临门一脚,不踢开实在太可惜!


    而且秦墨的工匠在后世每个都是专家、教授、院士,他们更应该做的是科学研究,高屋建瓴的提供指导意见。


    鹿、鹤二人松了口气,不约而同看向对方。


    瞧吧?


    要论奸诈,还得是陈府令!


    造出巨舟有功,造不出来也无过。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陈府令就做到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