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1章 何人挂帅?

作者:醉生梦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出于对楚逸错误的评估,吕儒晦在今天的早朝上失了先手,导致步步被动。


    而此刻。


    反对楚逸出兵高句丽,便是吕儒晦最后的底线所在。


    “太上皇!”


    “您既已知,河北四郡局势严重,如何能弃之不顾,反而出兵支援高句丽呢?”


    “以我大夏目前的情况,绝无法支持同时开启两线的战役!”


    吕儒晦掷地有声,一时间群臣纷纷响应。


    “臣附议!”


    “太上皇,左相所言有理,我国内局势严重,如此情况,岂能出兵助番属而弃河北不顾。”仟仟尛哾


    “叛军势大,若不尽早扑灭,怕将难以收拾!”


    不光是文臣。


    就连许多武将,这一刻也同样是一脸的犹豫,少部分人更是站了出来,表态支持吕儒晦。


    看着朝堂内群臣再次统一了阵线的样子,楚逸淡然一笑。


    “诸位所虑,本皇早有打算!”


    淡漠的说了一句,楚逸扭头看向赵瑾。


    “赵瑾,传旨!”


    “老奴在!”赵瑾连忙下拜。


    “即刻下诏,调山阴侯李霖幼子李信率军三万去往河北,跃升其为居庸关镇军守将。”


    “以居庸关内兵卒为主,山阴三万镇军为辅,平复河北乱贼!”


    “大军军饷,诏令下达,便由国库调出,不得有误!”


    “老奴遵旨!”


    楚逸主仆一唱一和,甚至不给下首群臣反应的时间。


    这则调拨地方镇军任命的诏书,便已成型。


    眼见楚逸调拨了山阴镇的三万大军,再配合居庸关内本有的守军,不少担忧河北局势的朝臣顿时放下心来。


    最起码,太上皇并不是一头热血,只惦记着高句丽而弃河北局势于不顾。


    吕儒晦此刻却是一脸阴沉。


    因常旭的关系。


    山阴侯李霖与他们之间到也算亲密,跃升其幼子李信为居庸关镇军守将,表面上看来,对他们而言并非坏事。


    但吕儒晦却总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些自己所不知的情况。


    就在此时,楚逸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吕儒晦的沉思。


    “左相以为,本皇如此安排,河北局势当可稳固了吧?”


    “山阴侯乃我大夏少有的沙场宿将,李信更是自幼随父从军,临阵经验丰富,太上皇如此安排,老臣自无意见。”


    先是赞了一句,吕儒晦又道:“不过,老臣刚刚已明言,我大夏国内局势,并不足以支撑同时开启两场战役,还望太上皇以国内情势为重!”


    说到这,吕儒晦更是深深一拜:“最起码,亦要在平复了河北内乱之后,再行商议出兵高句丽一事。”


    这一番话,说的可谓极有水平。


    既盛赞了李霖父子,又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同时还给楚逸留了一个台阶。


    想出兵高句丽?可以!


    最起码,你也得等河北局势稳定吧。


    不过,几个月以后,高句丽是否存在,那就不是他吕儒晦所要关心的事情了。


    一眼便看出了吕儒晦心中的小算盘,楚逸冷笑连连。


    “左相果然是老成持重,不愧为我朝中肱骨。”


    “老臣不敢。”


    “不!”摇了摇头,楚逸讥讽道:“这天下间,左相不敢的事情,怕还真就少有!”


    楚逸毫不客气的贬斥,顿时便让吕儒晦蹙起了眉头。


    “太上皇您此言何意,老臣不解。”


    “左相当真不解?”


    反问了一句,楚逸也不等吕儒晦答话,便直接开口说道:“左相怕是忘了,本皇早在之前就已说明。”


    “此次我大夏出兵高句丽,一应后勤、伤亡抚恤,皆由高句丽皇室承担。”


    “如此,我大夏只要调兵遣将即可,如何不足以支撑同时开启两条战线?”


    “更何况……”森冷一笑,楚逸继续:“左相怕还忘记了,我大夏国内的地图!”


    “河北与辽东接壤,其东边为高句丽。”


    “一旦高句丽沦陷,谁敢保证那些东瀛人会就此停手?”


    “若他们继续东侵,而我河北之乱尚未平复,那我大夏岂不是要腹背受敌?”


    “我堂堂天朝上国,岂能授人以柄,来通过东瀛人的心意,决定自己的命运?”


    郎朗之声,如洪钟大吕,不断回荡于朝堂内。


    群臣闻此言,皆陷入了沉思。


    不少人,更是深有所感的点了点头。


    国内平叛,最怕的就是判军未除,外敌入侵。


    若真这样,一个不好,大夏三百年的基业因此而崩塌亦并非没有可能。


    左相虽老成持国,但在军务一道上,却是略有欠缺啊!


    冷眼扫向沉默不语的吕儒晦,楚逸冷笑。


    转首下令:“霍龙!”


    霍龙连忙出班,躬身道:“臣在!”


    “本皇命大将军府,全权统筹出兵高句丽一事,制定详细的作战方略,兵马调度。”


    “此事,直接呈报本皇即可,不需经过朝议!”


    此言一出。


    与吕儒晦同一派系的几名重臣顿时面色一紧,欲言又止。


    吕儒晦微微摇了摇头,隐晦的阻止了众人。


    位于前排的霍龙精神一震,朗声大喝:“臣,遵旨!”


    就在此时,吕儒晦突然出列,躬身道:“太上皇,老臣斗胆相问。”


    “左相有话但可直言。”


    “老臣想问,太上皇您对此战,意欲派何人为主将?”


    楚逸闻言,深深的看了吕儒晦一眼,转首环顾金銮殿内,站在霍龙身后的一系武将。


    然而,大多数的人,却都目光躲闪,低头不语。


    很显然,并没有谁愿意去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此时的大夏,国力每况日下,兵卒的士气更是无比低迷。


    若说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那就仅剩山阴镇的李霖所部。


    山阴乃守备匈奴的重镇,不容有失。


    为平复河北叛乱,楚逸已调拨三万大军,绝对不能再调一兵一卒,否则山阴不稳,天下必乱。


    更何况。


    此次出兵,还是远去异国他乡,为了别人流血作战,想都不用想,这一战绝对不好打。


    再加上以吕儒晦为首的文官集团,摆明车马不同意出兵。


    到时候文官集团与凉宫为了权利争斗,后勤物资等难免供应不及,一旦战事不利,太上皇那边折了面子,必然就会拿统兵的主将泄愤。


    毕竟,高句丽现在国内的情况,即便他们肯承担全部的后勤,前期的消耗也要通过国内。


    而一旦这样,吕儒晦等文官集团,就是一道绕不开的鸿沟。


    横竖琢磨。


    几乎所有的武将都在片刻明悟,这个差事,无论如何也接不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