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五章 兴隆帝的决定

作者:寻北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誊写奏折时,赵为民删减很多,如皇朝三百年大限。


    他本欲冒死上奏,又恐连累王渊,便全部删掉了!


    不过剩余内容,依旧震惊朝堂!


    “天下弊病,在于田亩兼并、阶层固化,官绅千倾、万倾、十万倾田地,纳赋者寥寥无几。”


    “小民亩薄田、或沦为佃户,却要纳重税,以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老无所养、病无所医,长此以往,国将危矣。”


    “税赋,无非搞钱,搞钱的核心在于谁有钱搞谁的,小民贫困应免税少税……”


    六部尚书到来,捧起奏章手发抖,暗骂赵为民不知死活。


    不多久,左右二相前来。


    杨奉国翻开折子,瞳孔猛然一缩,心头浪潮翻滚。


    赵为民之才他了解,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于治民之道有建树,对国策大局研究并无独到之处。


    当初离京时,两人曾深谈过,他根本没摊丁入亩观念。


    短短几个月,竟能写出此等大策,背后必然有人!


    对了,他来的私信,说那个童生王渊,有安国定邦之能、经天纬地之才,让上奏陛下破格重用!


    上一封拆墙搞夜市亩折子,也写明是王渊建议,这一封却没提他!


    也是,此封奏折递上朝堂,就已自绝天下官绅!


    以赵为民的人品,又怎会再提王渊,陷他于险地。


    右相鲍青史接过折子,面无表情看完,也一言不发!


    这些朝中大佬,便是四夷进兵,也无此等作态。


    此刻全都沉默。


    并非折子不行,而是太行了,找准了大业病症。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从朝堂来说,谁表态支持这个折子,便是自绝于天下读书人、官绅、勋贵,从此满朝皆敌!


    从个人来说,他们家族都有千倾、万倾田地,若是支持这项政策,家族每年要上交大笔银钱!


    但谁也不敢说不支持,此策除了不利官绅,全都利国利民。


    只要顺利推开,大业焕发生机,必能再度中兴。


    “此等大策,非我们所能妄言,一起送往御书房!”


    右相鲍青史开口,左相杨奉国颔首,二人态度出奇一致。


    六位尚书随行,八人浩浩荡荡,直奔御书房而去。


    这一幕惊了皇宫侍卫、太监、宫女。


    陛下登基五年,八位阁老还从未一起面圣,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畅音阁,兴隆帝打着拍子,看着台上戏曲表演,不时瞥向苏妃那张千娇百媚娇颜,眼神疲惫又兴奋。


    苏妃乃姑州第一美人,不但容颜娇美、肤若凝脂、还体生异香,便是见惯了绝色的他,也一连临幸数月。


    一个小太监悄悄进入,对总管太监耳语两句!


    总管太监一震,瞄了皇帝一眼,等到戏曲结束,才上前道:“皇上,左右二相、六部尚书齐至养心殿御书房。”


    兴隆帝蹙眉:“何事?!”


    总管太监小心翼翼道:“据说是富县赵为民又递上了一个折子,八位阁老拿不定主意,便来请皇上定夺!”


    “又是赵为民!”


    兴隆帝脸色一沉:“哪个混账东西,把他贬到了成州,还不安分守己。前些日子,上了一个拆墙折子,弄得朝堂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现在又上什么折子,真要朕罢了他的官身才安分!”


    总管太监低头不敢应声。


    一旁苏妃柔声道:“陛下消消气,八位阁老面圣,定然不是小事。”


    “那朕去去就回!”


    兴隆帝摆驾养心殿,接过奏章一看,也蹙起眉头。


    “……国之栋梁为官绅,国之蛀虫亦为官绅……欲治大业积弱弊病,需拿天下官绅开刀……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若能推行此策,大业必能再兴一百载……”


    小万字奏折,分析大业弊病,追本溯源寻求解决之道。


    字字珠玑、鞭辟入里。


    看完一遍折子,兴隆帝起身,在养心殿踱步!


    然后又看了一遍折子,又在养心殿走了起来!


    能够争下大位,无论才情心智,兴隆帝都非同一般。


    又经帝皇教育,眼界比起内阁诸公,更加开阔远大。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推广开真能让大业中兴!


    可他了解赵为民,绝无此等大才,做出此等大策!


    谁在点拨他,难道是上封折子里的,那个童生王渊。


    一个少年童生,哪有这等见解,必然出自高人之手!


    不过此策虽好,荒人蠢蠢欲动,大局该以稳为主!元宝小说


    左右二相、六部尚书,心头也在进行天人交战!


    他们都非一人,身后都站着大家族,有成千上万人。


    割家族的肉来奉养国家,没谁能这么大公无私!


    一连看了三遍奏章,兴隆帝看向八位肱股之臣:“费爱卿,你是户部尚书,主管天下赋税,你来说说关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看法!”


    户部尚书费斌行礼开口:“回禀陛下,若真能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大业赋税能翻三倍,甚至过亿万钱。”


    大业如今赋税,一年两千三百万钱,不及鼎盛时一半。


    “亿万钱啊,若国税真有亿万钱,荒人每年要那点又算什么!”


    兴隆帝又沉声道:“诸位爱卿说说,此策能推行下去么。”


    “陛下,难啊!”


    “朝廷政策官绅执行,此策拿官绅开刀,他们岂会愿意!”


    “最怕此策一推,天下官绅对抗,阳奉阴违!”


    “到时官绅的税收不上来,小民的税也收不上来,朝廷如何运转?”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此策有大利也有大弊!”


    六位尚书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透着反对。


    兴隆帝蹙眉:“左相,你怎么看?”


    “此策于国于民有大利,推之大业可再兴一百载!”


    做了一番思想斗争的左相杨奉国道:“陛下若推行此策,臣会写家书回祖籍,请同族全力支持!”


    “爱卿有心了!”


    兴隆帝赞扬一声,转头又道:“右相,你怎么看!”


    “此策若早出五十年,臣必定全力支持!”


    右相鲍青史抱拳俯首:“如今强敌环伺,若推行此策,天下官绅再生异心,敌国趁机进攻,国将不国啊!”


    “嗯!”


    这也是他的心思,兴隆帝赞同点头,沉声定调:“此策作罢,不得拿到朝堂上,以免百官非议,闹得朝局不稳!”


    左相杨奉国蹙眉。


    陛下一心求稳,国力持续衰弱,连荒人都不敌了。


    现在推行此策,还能搏一搏。


    再过十年八年,朝廷心有余力而不足,想推行也不行了。


    “遵旨!”


    众人颔首!


    兴隆帝转身欲走。


    左相杨奉国拦住道:“陛下,朝廷税赋如此,百姓又加不动税了,朝廷必须想办法。摊丁入亩不能推广,拆墙搞夜市增税总可以吧。边陲不稳可以暂不推行,但太平区域可推行此策,请陛下恩准!”


    “……准了!”


    兴隆帝微一沉吟应下。


    国库空虚,再不想办法搞钱,真维持不住朝廷体面了!


    右相鲍青史面无表情,工部、刑部、户部尚书蹙眉。


    此策在朝会讨论数次,他们右相一派一直反对。


    如今陛下同意,朝局定然以为,左相一派压他们一头。


    很多中立朝臣只怕会站队,壮大左相一派的力量。


    不过再反对扯后腿,朝廷日子真快揭不开锅了!


    礼部、兵部尚书也一脸兴奋:这一局左相一派胜了!


    “陛下英明!”


    杨奉国话锋一转:“赵为民献策有功,该调回京城任职。”


    兴隆帝蹙眉:“内阁议吧!”


    这态度分明不同意,内阁还能议出什么,杨奉国再度道:“请陛下启用提出此策的童生王渊。”


    “一个童生,若破格启用,天下士子怎么!”


    兴隆帝面无表情:“他若真有真才实学,便以科举考入朝堂效力!”


    回头让影龙卫查查,找到背后隐藏的高人,发封诏书招到京城!


    至于这个做传声筒的童生,还不值得他看一眼!


    “遵命!”


    杨奉国无奈退下!


    以赵为民性情,推荐人才之前,必然详细考察过。


    只是陛下对他有成见,不信那小先生。


    把小先生招入左相府,做一个智囊幕僚,屈才了。


    不过若让小先生科举,最快也要三年,才能入朝为官。


    哎,为了江山社稷,还是写信请小先生出山吧。


    ……


    翌日,九山郡城外。


    “老爷,给口吃的吧!”


    “老爷,你长命百岁、大富大贵,给个馒头吧!”


    “老爷,我家丫头特漂亮,你出一贯就卖给你!”


    “老爷,我愿卖身为奴!”


    一群饥民拦住王渊马车乞讨,个个衣衫褴褛、瘦的皮包骨。


    深秋天冷,他们只穿一件破单衣,大多赤着脚。


    大虎一行人看的眼睛发酸!


    一个月多前,他们比这群饥民,也好不到哪里去。


    看着这些饥民,王渊蹙眉沉默。


    胡梦莹低声劝道:“人太多了,我们管不了的!”


    一过一线天饥民暴增,王渊一路施舍,散了近千贯钱。


    让这些饥民吃顿饱饭行,让他们活下去太难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王渊叹息闭目,放下车帘:“进城!”


    看着神情忧郁的少年郎,胡梦莹秋水美眸变得明亮。


    一路上,两人说话并不多。


    不过道路颠簸,一路磨蹭下来,感觉都有些不一样了。


    大虎奉上富县开局行商可持刀剑文书!


    守备官接过眸光一凝,却若无其事开口:“行商马车,一两银子一辆!刀剑入城,一把一百文!”


    交了两贯六百文,王渊一行人进入九山郡城!


    守备官招来一个士兵:“快,跟着那群富县来的,看他们住哪里!”


    守备兵诞着脸:“谭爷,这群什么人啊,谁打听他们消息啊!”


    “不该问的别问!”


    呵斥走士兵,守备官诧异:“这群富县人什么来头?怎么杨家、汪家两大郡望,都在等他进城的消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