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79 章 汉武帝8

作者:八扇屏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卫青其实挺会做人的,他派人送去了好酒好肉,想要问问李广迷路的具体情况,毕竟他作为这一路军的主帅,战后要事无巨细的给汉武帝写战报的。


    但是李广呢?一句解释没有,什么话都不说。


    可卫青这边还在等着写战报啊!你三朝老将惹不起,问问手下人总行吧?


    于是卫青派了他的长史招李广手下的幕府人员去受审对质,就是想要一个合理的解释给皇帝。


    可这时候李广出来做英雄了。他说是他自己领军不力迷路的,跟手下的校尉们无关,要亲自去卫青那里受审。】


    众人还没从刚刚大汉强盛的激动中平复心情,天幕已经不急不缓的开始讲起了李广的战后事。


    李广更加坐立不安起来。


    【结果到了之后,他也不受审也不去见卫青,而是跟他自己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然后,拔剑自刎。


    他的部下都为之痛哭,就连百姓听了都感动的落泪。再经过太史公笔下的述说,加上千百年来文人的渲染,李广简直成了生不逢时悲情英雄的代名词。


    甚至还有人阴谋论的觉得,卫青就是故意逼杀李广的。


    卫青:晦气。】


    卫青麻了。


    可说实话,这些说不上是委屈还是诘难的遭遇,这些年他遇到过不知多少回。随着他地位的稳固,可能表面上再难见到,但一些不经意的眼神或话语,仍然表明了他们的偏见。


    卫青现在已经神功大成,对这些都视而不见了。


    但霍去病忍不了!


    他霍然起身,就站在原地,在大殿恍恍惚惚的烛火影映下,问李广:“李将军,我舅舅何时逼迫与你?”


    李广的眉毛也立起来了。听了自己接下来这些遭遇,谁还能有好心情?况且霍去病现在还用未发生之事来诘问他,要他怎么回答?!


    于是他也语气冷硬:“大司马大将军恭谨谦和,自然不会为难下属。”


    话虽如此,可语气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大殿的气氛冷下来,刘彻也不太高兴了。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卫青的战功是实打实的,连太史公都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而且他为人谦和谨慎,远不像另一位“勒石燕然”的窦宪那样跋扈,那为什么千百年来还是有许多文人瞧不起他呢?


    up认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出身。


    卫青不仅出身卑贱,还是以外戚的身份得到幸进,简直双重debuff叠满,这导致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许多肤浅的人因为这些原因看轻他和霍去病。】


    刘彻冷哼一声。


    英雄不问出处!


    再说卫青霍去病都


    是皇后的亲戚,他的皇后,难道不应该是天下至尊至贵之人么?


    什么出身卑贱,简直一派胡言!


    【卫子夫和卫青是同母异父,而且他们共同的母亲卫媪的身份,在史料的记载是有冲突的。


    《史记》里说她是平阳侯的妾侍,后来的《汉书》又纠正说只是婢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冲突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卫媪大概就是历史上,贵族生活中最常见的所谓“美人”。


    先秦时代,不管是公卿还是士大夫,府上都会豢养许多美人,这些美人的作用就是在宴会上唱歌跳舞,宴会后服侍宾客,甚至当个物件直接送人——秦始皇的母亲、吕不韦送给秦异人的赵姬,就属于这类。还有,之前讲过的刘长的母亲,不就是赵王张敖府上的美人,送去服侍刘邦嘛。


    卫媪大概率就是这样暧昧不清的身份。


    如果说卫媪因为记载还有些模糊的话,那么她的女儿卫子夫就确确实实是这样的“美人”无误。当时平阳公主一心给刘彻推荐的是十几个良家子,却不想刘彻一眼看上了宴会中的歌女,就在换衣服的地方临幸了她——说难听点,没有看出丝毫的尊重之情。】


    ……


    虽然但是,刘彻不明白,难道天底下还有女人不愿意服侍他?


    【up倒不是想抨击谁,毕竟封建社会就是阶级分明,他们不可能跳脱出时代的叙事。


    提到这一点,只是想再一次强调一点:卫子夫一家子的出身,就算是在后世平民地位普遍抬升的社会道德观里,也是个“野种”,在当时的社会里,真的不能算是个“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卫青就算有赫赫战功,也始终受那些豪门子弟的鄙视。


    他做什么都是错的。】


    刘彻心中警醒,他想到了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这些年,那些开国功臣集团和他们的后代已经渐渐落没,已经提拔了大量寒门甚至是低微身份的人,给了他们建立功勋的机会。


    那些老贵族看不惯也是正常的。而他提拔的那些新的权贵,代表人物自然就是他兄弟卫青。


    呵,看来还是对那些人太好了。


    【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太史公就说他和柔自媚。


    他为人不树党羽,太史公就说他“天下未有称也”。


    甚至这次是李广先犯下贻误军机的严重罪行,卫青不肯直接给予重处,而是留出转圜余地,派人拿着酒食去了解情况,都会被指责为逼死大将。


    可徘徊不前、贻误战机、导致单于逃脱的是不是你李广?


    卫青连问都不能问了?


    问了就是侮辱了?


    那我还阴谋论的说,是不是李广心怀怨恨故意不去漠北,想坑死卫青呢!】


    李广听仙子如此说,怕陛下对天幕言听计从,会信以为真,赶紧拱手澄清:“陛下明鉴,老臣绝无此歹毒之心!”


    霍去病冷笑一声:“自然,不过是老将军在漠南逡巡不前而已。


    ”


    【太史公修《史记》,确实功高卓著,他开创的纪传体成为后世各朝史书的范本。但他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让他始终站在豪门权贵的立场上,去同情六郡良家子出身的李广,而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卫霍。以致于让古代许多直接读经史子集原文的文人中了他的毒,认同他的观点。


    就连苏轼借古讽今的时候,拿来作比喻的也是卫青,将他描述成了谄媚小人,成了苏胖胖为人诟病的一个黑点。


    这也是西汉之后,大家默认“当代人不修当代史书”的原因之一。】


    当代人不修当代史书。


    刘邦寻思,那他和秦朝算不算一代呢?要不要给秦朝修个史书啊?


    他以前还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再来说说李广一家。


    李广出身陇西李氏,祖上是秦始皇的大将李信,活捉了派荆轲来搞刺杀的燕太子丹,功劳不小。到了李广这里,自然也是家学渊源,弓马娴熟。


    汉文帝时期,李广开始从军,多次阻击南下的匈奴立有战功。后来还多次陪汉文帝打猎,也是英勇异常,刘恒夸奖他:你要是当初跟着高皇帝打天下,高低得封个万户侯。


    李广信了,并且终身以列侯为目标。


    他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他还不善言辞,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


    就这么一个人,为啥不能封侯呢?要知道汉武帝时期对军功真的很大方,连卫青霍去病手底下跟着混军功的都能封上列侯,怎么就轮不到李广呢?


    要我说啊,小了,格局小了。】


    格局……啥意思?


    【首先,李广特别小心眼。


    马邑之围那次,李广拿钱赎罪,贬为庶民,安置在蓝田县。


    那时候他经常和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去南山打猎,有一次回城晚了,路上经过霸陵亭,霸陵尉不让他过。


    李广的随从:这可是前任李将军!


    霸陵尉:现任将军晚上也不能瞎跑,更别说前任的了!


    后来没过多久,李广被汉武帝起复就任右北平太守,李广邀请这个霸陵尉一起上任。


    你以为是什么“小校尉权贵然后被赏识”的故事么?


    不,李广给他骗到辖地后就杀了这个霸陵尉,然后上书谢罪。


    咱就是说,至于么?


    而且就这种小心眼,平时怎么处理同事关系?】


    汉武帝记得这件事。


    当时觉得杀了个小校尉不是什么大事,没想到其中还有这种缘由?


    大家看李广的眼神里都不自觉带着点鄙视了。


    想想,他确实和同僚关系不大好。


    【其次,治军散漫。


    当初他和程不识一起在


    北境屯田戍边。程不识治军严格,按军令、编制进行管理,白天有斥候,晚上有巡逻。


    但是李广这边就不是。没有严格的编制,也不约束士兵,斥候巡逻更是随意,就找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开始扎营。说真的,匈奴也喜欢好草场,不揍你揍谁?


    ?本作者八扇屏风提醒您最全的《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尽在[],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这次也是,前军改右军让他迂回一下子他就不满了,准备不充分就气呼呼的出发,连向导都没准备好,怎么能不迷路?】


    哦,原来是这样迷路的啊。


    只能说是活该呗!


    李广羞愤难当,他想,要不他当场自尽算了,也别去漠北战场丢人了,弄不好真发生了这种事,还要连累家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纯纯的政治白痴。


    景帝时七国之乱,他跟着周亚夫前去平叛。周亚夫率军去了梁国东北的昌邑,切断南北战场,并且切断吴楚联军的后路粮道。


    李广就在其中,并且表现的十分出色。


    按说凭借这份功劳封侯不成问题。但是,这时候他脑子不知道怎么长的,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梁王刘武为了拉拢李广,私下送将军印给李广。


    刘武是谁啊?虽然是皇帝的亲弟弟,但因为垂涎储位而一直被景帝视为眼中钉,但凡有那么一丁点脑子,都知道这么敏感的事情要远远避开。


    但是李广接受了。


    他就这么接受了。】


    ……


    想起这件事刘启就生气!现在听说李广将来还差点坑了儿子,一时动念想把他杀了。


    算了,还是有点用的。希望这里的他听了天幕,以后能好好做人吧。


    【或许,他也不是不知道,只是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吧?毕竟刘武当时有窦太后的支持。


    可不管怎么样,这次平叛他没有任何封赏,真的就是自己作的。】


    【更可怕的是,这种特质,似乎还遗传了。】


    嗯?什么意思?


    【漠北决战时,李广的前两个儿子已经都去世了,只有一个幼子李敢在世。


    李敢出身将门世家,也是如同李广一样弓马娴熟,原本汉武帝是很看好他的,所以这次给她安排在了霍去病的军中。


    李敢也是敢打敢拼,立下了战功,被刘彻封为了二等关内侯,虽然没有封国,但是前途无量啊!


    可是吧,李敢不知道从哪儿听信了谗言,认为是卫青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因此他竟然去揍了卫青一顿!


    还是那句话,不管卫霍立了什么泼天的功劳,出身的原罪就是被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所以别人一忽悠就信了。】


    【卫青是低调做人,不愿意与人结仇,把这件事给隐瞒了下来。


    可霍去病是什么人,他能忍么?敢打他舅舅,那不就是踩他们卫家的脸?


    于是后来在甘泉宫狩猎时,趁机射杀了李敢。】


    霍去病想了想,要是有人敢去揍自己的舅舅,那他肯定能做出这种事,就算这个人是自己曾经的


    部下也不行!


    李广本来听说自己的幼子得陛下看重,又立军功封关内侯,还有一丝欣慰。


    ?本作者八扇屏风提醒您最全的《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尽在[],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结果故事走向急转直下。


    李敢也能看见这天幕了吧?希望他可别冲动了。


    不对,要不自己还是别出征了。


    【后来又过了二十年,李广的长孙李陵长大成人,也来参军。当时正好是汉武帝派自己的另一个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去祁连山一带匈奴右贤王。刘彻就安排李陵率领五千步卒负责押送辎重、保护粮道,就跟这次漠北那几十万步兵民夫的作用是一样的。


    李陵不想在后方,所以他去给刘彻请战了。


    刘彻对于自己安排好的战术是不愿意改的,就说现在朝廷没那么多战马了,你打不了,总不能五千步兵在草原上腿着吧?


    但是李陵年轻气盛啊,说步兵也能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顺便还把李广利给diss了一顿。


    李陵一脉相承的瞧不起外戚出身的李广利——虽然客观的说,李广利确实是挺废物的,毕竟外戚里能出卫霍这种极品武将的概率,五千年来都没几个。


    但不论如何李广利是刘彻当时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还是这次亲点的将领,你当面说人坏话,李陵你咋想的?


    刘彻寻思好好好,你要去就去呗。】


    李广利,不认识啊。刘彻挠挠头,看来这个宠妃是还没进宫吧。


    但是想到皇后的弟弟和外甥都在殿上,就公然说他有新宠妃,刘彻还有点不太好意思。


    什么李夫人,反正她这个哥哥打仗也不行,要不朕不要了!


    【结果就真的出事了,李陵五千兵遇到了单于三万主力。打到最后五千人死伤殆尽,箭尽粮绝。


    李陵暂时投降了匈奴。


    刘彻问罪于大臣,太史公为李陵说好话,结果受了腐刑,挨了一刀。后来更是误会李陵给匈奴人练兵,斩杀李家满门。


    李陵得到消息,无路可去,从假投降变成真投降,娶了单于的女儿,成了匈奴的右校王。】


    麻了,李广寻思自己这个祖孙三代都没个好结局啊!


    【这一出出的悲剧,都让人很难评。】


    他喟叹一声,对刘彻道:“陛下,臣……臣老迈昏聩,已不能再领兵远征,还请陛下允臣回家,含饴弄孙。臣一定好好教育家中子侄孙辈,让他们为国分忧。”!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