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16章 倭寇交锋

作者:木恒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风水轮流转。


    东百享受神州多次庇护。


    现在就该轮到他们为大明效忠了。


    兵部衙门里。


    “为皇上献上封神用的土地,这是他们身为藩国最大的荣耀。”兵部尚书叫嚣着。


    其他几个衙门也纷纷嘲笑着东百人不识抬举。


    将你们纳入大明,那是看得起你们。


    那些养不活人的破地,大明还不稀罕要。


    比如说极西之地。


    那里实在是驻扎不下去。


    万里戈壁,想找点水都难。


    长途跋涉,得靠运水征战。


    这挑战实在太大了。


    远远不如东边和南边。


    南边虽然湿热,虫子瘟疫太多,但好歹基本的水和粮食是有保障的。


    剩下的就靠人来开垦吧。


    …………


    不过,情况逐渐发生变化。


    变化的是那群倭寇。


    岛国倭寇也开始大举增兵。


    因为他们的野心也变大了。


    他们发现对手这一次很弱。


    以前还在拼命抵抗。


    这一回,那些士绅大臣却一触即溃。


    “奇怪,你们为什么会这么弱?”一个倭寇首领,抓住一个领军大臣问道。


    “哼,西面的大明要抢我们的地,你们也要抢,反正都是亡国了,干嘛还要抵抗?”领军大臣道。


    “哈哈哈,原来如此,果然是虚伪的大明。”倭寇首领敏锐地发现了机会。


    以前的时候,他们没有打过大明。


    他们认为主要是当地百姓反抗。


    不给他们出力运粮。


    相反个个支持大明,给大明人运送粮食。


    而现在双方都在抢东百,那就平手了。


    他们这一次派来的,可是真正的武士。


    而不是那些流浪的足轻。


    而且倭寇一直没把大明放在眼中。


    真是这样。


    之前戚继光抗倭的时候,平了海盗。


    但倭寇并没有真心认输。


    反而更加看轻了大明。


    因为那只是一群流浪的武士被大明海盗雇佣,就造成了大明数十年的倭寇之乱。


    费了很多力气才平定。


    因此倭寇虽然被平,等到万历之时,倭寇从国内一口气派出20万正规军。


    他们觉得废柴流浪武士,都能让大明伤筋动骨。


    这20万实打实的,从战国时代打出来的精兵,应该足以消灭东百,攻占大明。


    可以说战斗力还是相当强悍的。


    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装备差,骑兵差。


    倭寇铁矿少,马匹也少。


    这也是历史上他们会输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东百多山,不利于骑兵行进。


    但还是有不少地方可以让骑兵前行的。


    历史上辽东的骑兵,就让倭寇很受折磨。


    当然因为作战多,辽东骑兵损失也很大。


    所以倭寇的战斗力很强。


    他们的骑兵很差。


    而且在盔甲上也处于弱势。


    但是他们也有一个优点就是擅长使用铁炮,喜欢用铁炮。


    不过现在大明也擅长使用火绳枪。


    这东西比火门枪强得太多了。


    可以大规模装备。


    所以说在这一方面他们并不具备优势。


    随着双方都在增兵。


    第一场冲突终于出现了。


    其实也是因为东百开始左右摇摆了。


    他们一方面对大明说,只要打败了倭寇,他们就举国来投。


    又一方面对倭寇道,如果打败了大明,就甘做从属。


    这很正常。


    即便到了近代,倭寇还将东百吞了下去。


    何况现在才是17世纪?


    双方在平城道接触。


    这里恰好位于东百一半的土地上。


    倭寇一方,首先派出了小西正宗的8000大军,开始进行试探。


    而大明在这边,一开始出征东百的总兵力是8万,外加3万民夫。


    后来改成长期驻扎之法。


    于是民夫就由东百来出。


    撤回去2万8000民夫。


    毕竟用大明的民夫要给钱。


    不给也行,那就要减功。


    因为民夫长途跋涉,可以说是死亡一个就要破产一家。


    虽然征发时优先征用赘婿、犯人、乞丐、流民还有多子者。


    但负担也很重。


    接着6万步兵也撤回去一半,只剩下3万。


    骑兵2万,又撤回去一半,只剩下1万。


    为的就是减少开支。


    在海外驻扎,那银子花得太厉害了。


    毕竟现在要的是吞并土地,不能大加劫掠。


    还要长治久安。


    其实还是他们犯傻了。


    直接学习嘤国人就是最好的法子。


    但毕竟东百长年累月地进贡,这手是下不去。


    那消费就大了。


    因此总兵力就是五万步骑。


    外加从当地征发的农夫两万。


    当敌人出现后,他们派出2000骑兵,加上4000步兵,前往迎战。


    不可能一开始就出动很多大军。


    消耗太大。


    而且战场也展不开那么多人。


    后面的人只能看着。


    因此要开辟多个战场。


    所以说多路进兵有时候并不是错误。


    而是提高效率,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当然碰到了厉害对手,就不好用了。


    可能每一路都被对手破。


    这就是萨尔浒之战。


    而现在,他们看到了对手之后,直接摆出了堂堂之阵。


    想要玩计谋,玩埋伏,一来对士兵的要求比较高,二来要对地形很熟悉。


    他们远征东百,对这地方也是人生地不熟。


    虽然加紧了绘制地图,但仍然不可能和当地人相比。


    他们对这方面的地形也未必就比倭寇熟悉多少。


    双方都是在客场作战。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堂堂之阵,用自己的兵力和战斗力优势,组织优势,去碾压过去。


    倭寇气势汹汹地推进。


    率先派出一百人的铁炮队,前来试探,试图打乱大明队伍的阵脚。


    而这时候大明将官,一位副将看到倭寇接近。


    他立刻下令摆出车阵。


    步兵守在车阵上。


    骑兵则在外游弋,随时准备冲击。


    当然这100人的小队,他们不会浪费马力的。


    要是那样干,非被骂死不可。


    精锐不精锐就体现在这里。


    后期明军看到敌人一来,就开始乱了。


    乱开枪,乱打马,乱射箭。


    没有任何战争节奏可言。


    自然会被对手一下抓住破绽,比如火枪冷却期,马力疲惫期,弓箭手的疲累期。


    这就是战机。


    战场之上,集中优势,打击敌人的劣势。


    永远是不变的战争规律。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兵力、精锐、组织、盔甲、后勤、机动,哪方面有优势,就要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才需要知己知彼。


    你不知道这些情报,怎么知道自己占据优势?


    而现在对方仅仅派出一百人试探。


    副将自然不会大动。


    而是派出虎蹲炮加弓箭抛射对敌。


    这自然是改良后的,但射程比火绳枪还是近得多。


    一般只能打40到50步有杀伤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