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14章 上场征战

作者:木恒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一年后。


    淡水城大发展。


    人口超过20万。


    这个数目远远超过郑芝龙移到大员的人数。


    对方还是一直在移,近二十年的时间,还不到十万。


    而闻人升仅仅一年时间就移民二十万流民。


    其实还可以移民更多。


    只是一时之间还不能搞定。


    移民之后,统治架构就是典型的藩镇架构。


    有完整的衙门、开府建制,当然名称不是一样的,就像满清的各种额真一样,其实就是明朝的各种军职。


    闻人升在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叫大东家。


    大东家这个身份,淡水移民都知道,但他的真实身份,兵备道,却很少有人知道。


    大员是岛屿,绝大部分人上去之后,就是许进不许出。


    只有那些忠厚老实的人经过筛选和训练后,才能上船,成为水手、士兵、还有掌柜,允许出去做贸易。


    当然这其中有不少对手,想密谋上告闻人升暗中建立基业,试图谋反。


    这就搞笑了。


    因为闻人升真有谋反的本钱。


    所以他只是使用了三万两银钱,给了新巡抚,还有几位部堂高官,就将这事给平下来了。


    爱上哪告去哪儿告去。


    真当大明现在还是中前期吗?一旦有人试图谋反,立刻捉拿入京,反抗就要派大军征伐。


    就像“成化犁庭”。


    历史上的郑芝龙一样在大员建立基业,同样垄断中左所一地,等同藩镇,也没人告他谋反。


    告了也没有用。


    因为现在的大明,是尽量不让人谋反。


    只要不明目张胆地攻打县府,不打出谋反旗号,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闻人升那三万两都不用出,告上去的人,也会被打将出去。


    他出银子,还是为了收拢流民方便。


    有了部堂高官的背书,他可以继续与地方官吏深化合作。


    一户流民5两银子,最低要三人以上。


    父母妻儿团聚者,额外给一两。


    这个价码不低了。


    现在卖一个壮汉才几两银子。


    流民太多了。


    到处席卷。


    很多地方官巴不得送走他们。


    从这里就能看出郑芝龙是守户之犬。


    满清残暴,还知道抓包衣回去干活,一抓就是几十万,十几万青壮男女。


    不止抓一次,前后九次入寇,最远抓到南直隶。


    郑芝龙每年收入高则千万两,低也有数百万,收入能让崇祯羡慕死。


    这么多钱,偏偏不去买流民,白白浪费20年时间。


    他的儿子郑森从头做起,收拢流民,训练士兵,还先后获取了几次陆上大捷。


    只是寿命太短了,38岁就挂了,中间也犯了很多错误,不过那很正常。


    若是有曹操刘备寿命,不能恢复明室江山,但海外建国绝对没有问题。


    可以大量将千万流民送到东南之地,绝对能拿下几个大岛。


    反正闻人升也是紧紧抓住手下士兵。


    每隔三个月就要重新筛选一轮相关将官。


    将那些个有可能忠诚动摇的人,给调到文职岗位。


    此时他移民了20万,一年多下来至少死了有5万人,剩下15万。


    其实这个存活率已经很高了。


    要知道此时很多殖民地的移民往往第一年就会死掉一半,第二年还要死掉一半。


    过个十几年就会全部死光。


    光看到殖民者遍布全球,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那就是自然达尔文淘汰。


    一个3000人的殖民地往往坚持不了20年。


    真正能坚持到殖民地发展壮大,大部分共性就是当地土著相对友好。


    环境和原住地高度相似,属于温带气候,不是湿热气候。


    疾病比较少。


    粮食资源丰富。


    有独特的贸易品产出。


    有这些共同特征,才能发展起来。


    早期人类殖民地很脆弱的。


    根本不存在游戏中那种放下3000人,20年后就变成了6000。


    大多数殖民地是放下2000人,20年后,就剩下几十个乞丐流浪汉。


    一是很多殖民地都没有贸易品,开拓之后,很难自我维持。


    慢慢地就没船来了。


    这年头哪有什么官家船来固定贸易?


    没有独特贸易品,人们就会跑,就会走。


    而大员就得天独厚。


    靠着大明太近


    了。


    一应生活资源都能方便获取。


    而且本身还能充当贸易中转港口,能够提供很大的价值。


    比如北上岛国的船只,就需要在此修理,补充,同时放下一些货物,购买鹿皮、蔗糖等宝贵物资。


    这就让它的发展有了坚固的贸易基础。


    烧林开荒。


    闻人升实行古老的府兵制。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家一户分配土地。兵农合一,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


    其实也是大明的军户制。


    这种体系,注定用不了30年后就会腐烂的。


    因为军官特别容易出现土地兼并。


    好在闻人升使用的是古老一点的府兵制,可以维持的时间长一些。


    其实这也和满清的八旗类似。


    其实满清八旗就是学习的大明的军户制。


    只不过是因为生存压力,将地位颠倒过来。


    军户高高在上,剥削拥有奴隶。


    即便是八旗贫贱者,也能通过压迫和剥削汉人包衣来获得利益,维持生存,进而大大缓和了八旗内部的经济矛盾,从而让他们显得团结。


    这才是八旗早期上下一心,很是能打的根本经济原因。


    这就是经济矛盾对外转移的结果。


    八旗统领们不明白这个经济原理,但不妨碍他们本能地明白,自己族人穷,带着穷人抢大明,就能让自己的穷人不造反。


    而大明军户就没有办法了。


    被压制,被剥削,最后一点战斗力没有。


    平时没有操练,一上战场,只要看到敌人就要准备逃跑。


    家丁们人数不多,战斗一旦不顺,军户兵就要溃逃。


    而对于闻人升来说,30年之内解决大明、辽东、农民起义这些问题足够了。


    15万人有3万户,一户一兵,可以整出3万兵来。


    为了精锐和减少后勤,提升机动力和作战力,他将3万人又精简了一下,最后精简到8000人。


    其中6000战兵,2000辎重兵。


    战时雇佣流民做挑夫。


    2000辎重兵是专业训练相关后勤之事。


    做饭、扎营、挖壕沟,都是古代兵书中早就说好的东西。


    其实什么方法都有,大明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不知道方法,而在于明知道,却不想用,不能用,用不了。


    征兵之外,就是多种粮食。


    大米、甘薯、玉米,统统安排上。


    整个大员,最后安置一百万流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是还需要继续扩张就是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