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40章 科举改革(一)

作者:风啸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教育部新任尚书王林江看着他的奏疏发呆。


    这份关于科举改革的奏疏,他正在权衡利弊,是否交到御前。


    王林江是一个很有闯劲的人,没有他这位福建巡抚的支持。


    马尾造船厂想从一个民用造船厂,转型成为军用造船厂,还研制出帝皇级铁甲战列舰,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


    王林江之所以这么做,那就是在赌马尾造船厂能成功。


    福建地区多山,无法发展农业。


    当地负责搞工业的场所也不多,竞争不过隔壁的广东与浙江。


    福建必须要有自己突出的产业,王林江的政绩才突出,从众多巡抚之中脱颖而出。


    官场上的位置有限,早一年能脱颖而出,更早的晋升更高位置。


    这就是能否进入内阁的差距。


    王林江看到很多前辈和同辈的人,就是因为缺少机会,只能在地方熬资历,熬的心疲力竭,没有向上冲击的劲头。


    他在当时的选择无比正确,马尾造船厂的成功,直接带动了福建船舶产业链的起飞。


    他这个福建巡抚也因功被提拔为教育部尚书。


    他们这种当过巡抚的尚书,那与一直在中枢的工作尚书,前景完全不一样。


    皇帝苏河开国之初就给官场定下几个规矩,随着时间的发展,某些规矩已经名存实亡。


    但文武分治和基层经验这两条红线,一直没有动摇。


    官员想要入阁,必须要在地方担任过巡抚。


    没有担任过巡抚的尚书,哪怕是内阁空缺,他们也无法入阁。


    这些官员想要入阁,必须前往地方历练。


    有一些官员不适合在地方工作,哪怕是背景再深厚,在地方弄的灰头土脸。


    就此沉沦的官员,那也经常出现。


    十名下放的官员,未必能有一名官员杀出来。


    王林江这种坐过巡抚的官员,他就只差一步,遇到机会就能入阁。


    他们这些官员更应该在皇帝苏河面前表现自己。


    给皇帝苏河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在官场上也要有足够的功绩。


    这样才能让自己被提名,得到皇帝的允许,成为内阁大臣的一员。


    王林江心中很急,这一届内阁大臣,有的人任期已经很久。


    官员十年任期,这也是帝国的红线之一。


    这个规定在各部和地方,有很多办法规避,例如调一个岗位。


    但在内阁无岗可调,干满十年必须退出内阁。


    王林江认为皇帝苏河出台这个规定,主要就是限制首相的权力。


    哪怕是权臣,他也只能当十年权臣。


    内阁首相十年任期,已经足够他们推行一些政策,但肯定达不到谋朝篡位的程度。


    王林江现在必须要有足够的功绩傍身,他才能在未来竞争内阁的位置。


    教育部尚书想要获得皇帝苏河印象深刻的功绩,那就只有科举改革。


    帝国的科举已经举办这么多年,肯定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必须要改进。


    但科举是帝国统治稳定的基石,一旦改的民怨沸腾,他这个教育部首当其冲,只能下台谢罪。


    王林江正在犹豫,他是按照前任的做法,让科举按部就班完成,他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还是赌一把,把这份奏疏交到御前,只要获得皇帝苏河的认可,哪怕是承担一些责任,那也是很值得。


    王林江点燃了一颗烟,他在心中不断思考着这件事情的利弊。


    他最后把烟扔在地上,用鞋狠狠的把烟头碾灭。


    “拼了。”


    王林江刚走出房间,他就听见教育部的官员正在议论,朝廷决定增加今年录取进士的名额,足足加了三十名恩科进士名额。


    他有些意外,这应该是御前会议作出的决定。


    但御前会议讨论科举,离不开他这个教育部尚书。


    今日的御前会议,正常情况下没有科举有关的议题。


    现在这个情况,不出意外应该是御前会议偏题了。


    王林江了解清楚具体的情况,他立刻夹着奏疏前往皇宫之中。


    他之前预想到的麻烦事,在皇帝苏河决定增加额外的进士名额后,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


    王林江想要进行的科举改革,本质就是调整各省的进士名额,必然会迎来代考士子的强力反对。


    现在最大的冲突解决了,士子们即使有些怨言,至少不会造成流血冲突。


    王林江在心中已经衡量这次科举改革带来的好处。


    他只是弥补现在科举的一些问题,如果真的造成流血冲突,那就得不偿失。


    王林江站在乾清宫外等待,他写的奏疏已经通过小太监递到御前。


    他心情忐忑,在乾清宫凉亭中等待皇帝苏河的召见。


    王林江反复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他等了半个小时都没动静。


    他现在心急如焚,不知道皇帝苏河对于科举改制的看法。


    如果皇帝苏河对于现在的科举情况很满意。


    王林江选择上疏建言科举改制,这就是十分不智的做法。


    他肯定会被笑话数十年,教育部尚书也干不长。


    最好的结果,那就是在地方蹉跎数十年。


    王林江正在胡思乱想之时,小太监已经来到凉亭。


    他客气的邀请道:“王大人,陛下正在乾清宫中等您。


    您跟随我进入乾清宫。”


    王林江客气的拱手道谢道:“感谢公公带路。”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跟随小太监前往乾清宫之中。


    王林江用余光看到皇帝苏河,正坐在桌边品茶。


    太子苏蜀却在翻越他写的奏疏。


    王林江立刻鞠躬行礼道:“臣教育部尚书王林江,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皇帝苏河吩咐道:“给王爱卿赐座。”


    小太监们立刻搬过来一张椅子,放在王林江的身旁。


    王林江再次谢礼后,他战战兢兢的坐在椅子上。


    皇帝苏河问道:“王爱卿写的奏疏,朕已经看过。


    王爱卿认为现在的科举弊端很多,需要进行科举改革,那就谈一谈。


    只要对帝国有利,对百姓有利的东西,朕还愿意虚心接受。”


    王林江听到皇帝苏河这样说,他一直担忧的科举改革无法推行的想法,这才从脑中丢掉。


    皇帝苏河想法很明确,只要对帝国和皇室有利,科举改革将会得到皇帝苏河的支持。


    王林江想要获得功绩,他又不是傻子,做出来的科举改革,必须要迎合帝国与皇室的利益。


    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整理了语言,开始给皇帝苏河与太子苏蜀,讲述他规划的科举改革。


    “陛下,太子殿下,臣作出的科举改革,只是陈根据历年的科考情况。


    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的分析。


    臣的结论可能不全面,请陛下与太子殿下海涵。”


    太子苏蜀合上这封奏疏,他惊喜的说道:“王尚书这封奏疏,写的非常全面。


    我看过之后,很有感触。


    王尚书大胆谈一谈你的想法,我感觉这封奏疏有很多意犹未尽的地方。”


    王林江得到太子苏蜀的鼓励,他提出科举需要改革的地方。


    “陛下,科举现在已经不是公平的考试,而是看各位士子的关系。”


    太子苏蜀听到这句话,他依旧非常忿怒。


    科举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公正、公开。


    哪怕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也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合适的学校。


    科举是帝国网罗人才最合适的途径。


    帝国之中无论是安分的人才,还是不安分的人才,都会因为科举进入到官场。


    他们为国出力做贡献的时候,也把这些聪明人束缚在官场。


    最有能力推翻皇室统治的人,就是这个群聪明人。


    一旦让他们落草为寇,那对帝国来说,威胁很大。


    自从科举制度出现,农民起义大多数情况下造成破坏,少有成功。


    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最聪明的人已经通过科举,进入到官场之中。


    除非农民起义领导者天纵之才,要不然农民起义必然失败。


    太子苏蜀知道哪怕是在明面上,也必须维持科举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他有些迷茫的询问道:“王尚书,我认为帝国的科举还可以,至少科举舞弊案鲜有发生。”


    王林江听到太子苏蜀问出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他高兴的解答道:“科举现在的作弊者少,那是帝国科举考试题目,只有少部分是有着固定答案的题目。


    大部分考试内容没有固定答案,例如策论。


    考生总不能写出一模一样的策论,那连傻子都能看出来,考试舞弊了。”


    王林江看到太子苏蜀沉默了,他继续接下刚才说的内容。


    “破坏科举考试公平的情况,主要是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与朝廷规定各省的进士名额有关。


    江南地区科举非常卷,考生的素质也非常强。


    江南地区也是帝国富裕的地区之一。


    一些考生的长辈认为他们留在江南,那一辈子都无法考中。


    他们选择移民到南洋地区、北方地区、西部地区这些教育不发达的省份。


    他们借着这些省份的名额考中进士。


    伊犁省就出现过,当地的进士,连一句地方方言都不会说。


    他们全部说着吴侬软语,全部都是科举移民,而不是正正当当的移民。


    影响公平的另一件事,依旧是进士名额。


    朝廷规定当地交税达到一定额度,就能增加当地的进士名额。


    江南南洋等地,都有着极为发达的经济。


    这些地区的进士年年增多。


    反倒是贫困地区,他们只有少量的进士。


    这种的差距越来越大,富裕地区的声音在朝堂上非常大。


    贫困边陲之地,很少有官员能为他说话。


    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朝廷的资源不断向富裕地区倾斜,代价却由贫困地区承担。


    这样必然会导致边陲之地与朝廷离心离德。


    对于帝国日后的统治,危害非常大。”


    皇帝苏河听到教育部尚书王林江这个说法,他陷入了沉思。


    明朝就是被东林党绑架,朝廷出台的所有政策,基本都是利好于江南。


    反倒是贫苦的西北,却不断迎来各种摊派和税收。


    当地百姓无法承受,再加上天灾人祸,爆发了农民起义。


    苏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趁势而起。


    他已经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


    没想到科举竟然有这么大的漏洞,之前的科举政策确实不公平。


    皇帝苏河满意的询问道:“王爱卿,针对于科举的漏洞,确实应该尽早补上。


    但朕认为你的做法有些激进。


    正当初的金口玉言,随意撤回也不太好。”


    王林江听到皇帝苏河语气不是那么的坚定。


    他耐心的劝道:“陛下,科举还没有等到考生进入考场,科举不公的问题就已经发生。


    帝国现在是亡羊补牢,避免造成更大的后果。


    科举不公的本质,那就在于进士名额的分配。


    只要朝廷取消进士名额分配给各省的相关政策,那就没有人想方设法钻空子。


    当然,为了保证彻底放开,按成绩说话之后。


    边疆地区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一名进士都没有的情况。


    朝廷可以规定每个省份,至少有一名进士,其余尽是按照科考的成绩发放。


    商人们交税天经地义,朝廷已经给予了爵位奖励。


    地方发展经济,那是巡抚应该做的事情。


    做不好这件事情的巡抚,必定会被罢免。


    科举为了公平,不应该按照各省的税收排名,确定进士的名额。


    正因为是税收得到的名额,有些地方的巡抚衙门,为了怕当地的纳税大户跑掉。


    他们甚至用进士名额做交易,挽留纳税大户。


    这样做,太打击一些士子对于科举的积极性。”


    王林江说完,他就看着皇帝苏河与太子苏蜀的表现。


    皇帝苏河的表现很平静,他正闭着眼睛思考问题。


    太子苏蜀瞪大眼睛,他没想到印象中很干净的科举,还有那么多的弯弯绕。


    皇帝苏河思考了许久,他认为王林江提出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只为了这一点,进行科举改革,理由还是太牵强。


    皇帝苏河听着王林江意犹未尽的语气。


    他表情严肃的问道:“王爱卿,朕感觉你的话语之中,还有没说出来的理由。”


    王林江知道自己已经说了这么多,他已经没有了回头路。


    他用手擦了擦头上的汗水,深吸了两口气,这才说道:“陛下,我是从基层一路上来的官员。


    科举移民,真是富商移民,问题还好办。


    有很多官员通过调令的方式,让孩子在江南学有所成,前往竞争不激烈的地区参加乡试。


    取得举人功名,上京赶考。


    这种情况不改变,很可能会在帝国催生出世家门阀。”


    皇帝苏河听到这句话,他冷哼一声。


    他对于世家门阀的危害,了解的十分透彻。(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