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8章 大明反应(上)

作者:风啸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崇祯八年十二月三日。


    杨嗣昌在怡红楼,接受朋友陈新甲的宴请。


    “杨尚书,圣上钦点你为兵部尚书。


    温体仁眼看着要倒台,内阁肯定会大换血,到时候杨尚书圣眷正隆,肯定能入阁。”


    杨嗣昌听着陈新甲的夸奖,他想着现在朝廷的局势。


    朝廷暗中与建奴议和,宁锦防线不用投入太大的银两维持。


    但山西河南等地,防范黄衣贼和闯贼,还需要大笔银两维持军队。


    南方士绅集体抗税,北方又多天灾,朝廷对地方掌控力减弱,收不到多少钱。


    朝廷国库空虚,崇祯皇帝开始逼迫大臣和勋贵捐钱,还停了大明宗室的俸禄。


    皇五子朱慈【火真】突然暴死,坊间传闻崇祯皇帝无道,灾害应在他儿子身上。


    杨嗣昌看得清楚,这就是哪个利益受损的势力恐吓崇祯皇帝。


    紫禁城就是一座大筛子,里面的势力错综复杂。


    崇祯皇帝根本没办法掌控紫禁城。


    天启皇帝死的不明不白,大明好很多皇帝和皇子,死的不明不白。


    崇祯皇帝只能停止劝捐,朝廷又收不上来税,每天打仗还花费颇多,大明朝廷直接破产。


    这就是崇祯皇帝,派遣他去与后金议和的原因。


    游牧民族,只是要一些财产珠宝、奴隶女人,很容易就能满足他们。


    黄衣贼那可是要老朱家的大明江山,要士绅的命根子。


    大明朝廷对待黄衣贼的主和派,只想拖延决战的时间,也没有人敢提出与黄衣贼议和。


    崇祯皇帝对国库空虚无能为力,只能把压力转给首辅温体仁。


    温体仁没有办法,现在能收到大量银两的事情,只能是清理积欠。


    正常情况下,士绅只免除基本的田税,朝廷的加派比如辽饷,士绅也是要交。


    但士绅有太多的方法避税。


    朝廷的加派,士绅都是转移到佃户和自耕农身上,没办法转移的税,全部欠着。


    士绅的势力极大,朝中有人。他们不交税,当地的县令也不敢催缴。


    很多地方为了征税,还依靠士绅协助征税。


    只要让士绅交税,就会闹出民变,我收税的官员立刻会被革职下狱,谁都不敢催缴。


    有些地方的税款,被当地官员贪污,窟窿一直没有补上。


    士绅的欠税和官员贪污的税款,就形成了地方庞大的积欠。


    这就是一个马蜂窝,谁都不敢动。


    温体仁没有办法,只能动这个马蜂窝。


    他只在北直隶和山东,这两个北方没遭受兵灾又富裕的地区,推行这个政策。


    收上来一大笔税款,处理一大批官员,保证了朝廷运转。


    但温体仁这个做法,得罪整个官场,形成了倒阁浪潮。


    反对声浪太大,杨嗣昌发现崇祯皇帝要扛不住,温体仁马上就会被崇祯皇帝罢免。


    温党离开内阁,空出来好多内阁位置。


    杨嗣昌没有资历担当内阁首辅,但进入内阁完全没有问题。


    陈新甲看到杨嗣昌很高兴,他拍了拍手。


    两名穿着薄纱的青楼女子,端着两杯酒,走进了房间。


    “杨尚书,前几天河南那里传来消息,关宁军已经到达孟津县。


    反贼李自成,已经被天雄军围困许久,关宁军协助,不久就能被剿灭。


    官军剿灭河南最后一股反贼,就能专心应对黄衣贼的威胁。”


    陈新甲知道杨嗣昌对黄衣贼恨之入骨。


    他父亲三边总督杨鹤杨大人,就是被黄衣贼杀死。


    杨嗣昌与黄衣贼有着血海深仇。


    “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是有本事的人,对付小小反贼,肯定没有问题。


    现在大明各地战事已经平息,可以专心对付黄衣贼的威力。


    闯王和后金,对于大明只是小问题,黄衣贼才是心腹之患。”


    杨嗣昌喝着酒,思索着怎么联系更多士绅,让大明朝廷更多人支持他,一同打击黄衣贼。


    咚咚咚。


    有人以极高的频率敲响房门。


    杨嗣昌喝着酒,示意陈新甲打开房门。


    一名兵部五品文官走进来,语气焦急的说道:“杨尚书,黄衣贼大举进攻孟津县。


    卢象升和孙传庭十多万大军,被围困在小小的孟津县城。


    皇帝召集内阁和兵部官员议事。”


    杨嗣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刻站起身。


    大步流星就向外面走去,乘坐轿子前往紫禁城。


    杨嗣昌在轿子上,询问他旁边轿子上的兵部文官。


    “事情的详细情况,你和我说一说。”


    这名兵部的文官,立刻介绍今天发生的重大事件。


    “杨尚书,今天上午有卢象升卢总督派来的传令兵。


    卢象升和孙传庭联手带兵,已经打破反贼李自成占据的孟津县。


    活捉李自成,彻底消灭盘踞在河南的这只反贼。


    圣上得到这个消息,他非常开心,立刻就召集阁老们商量,给予卢象升和孙传庭发放什么奖励。


    奖励内阁分歧很严重,还没有讨论好,噩耗就传来。”


    杨嗣昌听到这个消息,他没有意外。


    之前不断传回来的消息,基本都是捷报。


    反贼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被压缩在一个小小县城,他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杨嗣昌猜测道:“这么说,卢象升和孙传庭两人刚打败反贼李自成,他们就被黄衣贼为困在孟津县城中。


    黄衣贼这是用反贼李自成当诱饵,把大明引诱到孟津县城。


    反贼李自成能坚持这么久,背后就有黄衣贼的支持。


    卢象升和孙传庭太大意了,围城之时,怎么没有注意到周边的情况。


    竟然被黄衣贼偷袭成功,这可是十万大军。


    他们无法挡住黄衣贼,顺天府就危险了。”


    “杨尚书,您说的没错,河南巡抚八百里加急刚刚到达京城。


    卢象升和孙传庭击败反贼李自成,立刻就被黄衣贼派重兵包围在孟津县城。


    黄衣贼这次出兵极多,河南巡抚题本上汇报,黄衣贼出动三十四万大军进攻河南。


    其中黄衣贼的头目,秦王苏河亲自领兵。”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杨嗣昌怒斥一声,道“黄衣贼正规军总兵力才三十多万。


    他们怎么可能倾巢而出,把所有军队全派到河南地区。


    黄衣贼秦王苏河,亲自带兵进攻。


    黄衣贼这是对大明,发起全面进攻,想要夺取大明的江山。


    不可能只有陕西的黄衣贼出动。


    两广四川等地的黄衣贼,必然会紧跟着出动。


    哪怕是不派兵进攻,黄衣贼也要留下足够兵力防守。


    根本不可能,有三四十万人进攻大明。”


    杨嗣昌知道黄衣贼,不可能派出三四十万军队进攻河南。


    这是河南巡抚怕担责任,把黄衣贼的兵力虚报,证明自己无能为力,给自己的无能甩锅。


    杨嗣昌乘坐轿子,很快来到午门这里。


    已经有好几位阁老在这里等待。


    让众位在这等他,立刻上前赔罪。


    杨嗣昌走向这里时,他已经看到,阁老们在激烈的争吵。


    他们应该在这里,达成了一些共识,又有很大的分歧。


    温体仁一挥手说道:“人到齐了,我们边走边说。


    大家都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我们先统一思想,面圣之后好应对这件事。


    现在正是大明朝廷生死存亡之际,大家都放弃无谓的争端,共同面对这个难关。”


    杨嗣昌听出温体仁的意思,他这句话出于公心,也出于私心。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


    如果大明不存在,他们这些阁臣尚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现在大明朝廷,已经到生死有关的时刻,再要内斗下去,导致中枢出现乱局,没有办法调动官军抵抗黄衣贼。


    黄衣贼真要推翻大明,他们这些人绝对没有好下场。


    温体仁的私心更加明显,大明朝廷这段时间,最激烈的党争就是倒阁。


    温体仁作为最大的受害者,他当然希望所有人放弃党争,全力以赴对付黄衣贼,继续保持他首辅的地位。


    杨嗣昌预计党争,不会平息,大会减弱。


    黄衣贼大举进攻,无论大明之后是否能胜利。


    现在的首辅,那就是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去接。


    有几名阁臣冷哼一声,他们没有出声。


    不出声就是最大的表态,他们默认了温体仁的说法。


    刚才激烈的争吵,已经交换完相应的利益。


    现在这个乱摊子,交给温体仁解决。


    众人进入紫禁城,在太监的引导下,很快走近乾清宫。


    崇祯皇帝立刻接见他们。


    他们给崇祯皇帝行礼之后起身。


    杨嗣昌用余光看着崇祯皇帝。


    他发现崇祯皇帝,眼神之中有着些许慌张。


    崇祯皇帝没有客套,直接咨询道:“众位爱听,黄衣贼大举进军河南地区。


    众位爱卿有什么办法?”


    众人早有准备,听到崇祯皇帝这个问题。


    温体仁直接建议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现在京营不堪大用,挡不住黄衣贼的大军。


    微臣请皇上下诏书,召集各地的官军勤王。


    宁锦防线和山海关,还有重兵守卫。


    现在后金很长时间没有袭扰边关,应该调宁锦防线大军南下勤王。


    大同镇和宣府镇等边军离顺天府最近,蒙古众多部落正在与黄衣贼交战,长城防线暂时无碍,应该调集边军勤王。


    山东、南直隶等地,没有遭受兵灾,能抽掉一部分军队来勤王。”


    崇祯皇帝听到温体仁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调兵勤王。


    他有些不太满意,勤王这件事谁都知道要做。


    但现在大明朝廷缺钱缺粮,调兵勤王,首先要解决军饷。


    崇祯皇帝又问了几名阁老,他们基本重复温体仁的思路,号召各地军队勤王。


    卢象升和孙传庭被围,这些人没有任何救助的办法。


    国库已经空虚,打仗需要钱,他们也没有注意,打仗的钱从哪来?


    崇祯皇帝把目光看向杨嗣昌,他觉得这个新任兵部尚书,是一个知兵的人。


    最关键的一点,杨嗣昌和黄衣贼有血仇,对付黄衣贼肯定会卖力。


    “杨爱卿,说说你的看法。”


    杨嗣昌听到崇祯皇帝的询问,他立刻说道:“陛下,关于勤王的事情,众位阁老已经说的很清楚。


    我们想要抵挡黄衣贼,必须要调动各地兵马勤王。


    现在主要是朝廷没钱,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朝廷缺钱和派兵支援孟津县。”


    崇祯皇帝听到杨嗣昌有办法解决,他紧张的心情都舒缓了一些。


    杨嗣昌语气适中,吐字清晰,给崇祯皇帝足够思考时间。


    “陛下,卢象升总督和孙传廷总督,他们统帅的十多万官军,绝对要救出来。


    这是朝廷辛苦建立的火器军队,大明现在的局势,没办法接受这么大的损失。


    哪怕救不回来,也要消灭黄衣贼几万人,才能有效阻止黄衣贼北上。


    勤王和派遣援军都需要花钱。


    大明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


    国朝养勋贵二百多年,现在是让勋贵报销大明的时候。


    勋贵子弟熟读兵法,体魄健壮。


    组建一支由勋贵子弟组成的军队,让他们去解救卢总督。


    不想去的人,必须要出五千两银子作为军费。


    勋贵们只能选择出人或出钱。”


    杨嗣昌直接把矛头对准勋贵。


    大明自从土木堡之变,勋贵集团受到文官集团的打压,掌握的权力一代不如一代。


    但每一个勋贵之家,他们传家数百年,现在还没有破家,那都是巨富之家。


    杨嗣昌把刀直接砍向勋贵,也不会遭受文官集团强大的反弹。


    文官集团为了自己不出血,也会支持他这个想法。


    勋贵现在手上有钱,又不掌握太大权力,正好适合作为目标。


    商人们是最好的目标,但现在的小商人都被收刮一遍,还能做生意,都是有背景的大商人。


    温体仁看到杨嗣昌说完,崇祯皇帝在沉思。


    他立刻说道:“陛下,我们文官都是穷秀才出身,勋贵可是传家数百年。


    他们所掌控的财富很惊人,大明已经是生死存亡之迹,就应该让勋贵出人出力。”


    崇祯皇帝本来有些犹豫,怕勋贵反抗太激烈。


    他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立刻同意了这个办法。


    ………………………………


    京城这段时间极为热闹,大量的勋贵在午门外哭诉。


    想要让崇祯皇帝收回成命,却连崇祯皇帝的面都没见到。


    他们立刻想出拖延战术,耍赖不交钱,朝廷能怎么办?


    直到锦衣卫上门,抓着他们的家人去参军,这些人立刻慌了,只能肉痛拿出大量银两。


    只有英国公世子张世泽等少量勋贵,选择去参军。


    7017k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