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8章 种红薯

作者:风啸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苏河派王仲策出去,提前了解农民种植红薯的意愿。


    原先历史上,大明徐光启等人,一直在推广红薯种植。


    徐光启进入内阁,他都没有推广成功。


    这在民间,肯定有一股非常大的阻力。


    苏河之前猜测,是士绅为了利益,在阻挡红薯的推广。


    但这只是猜测,还需要派人更具体的了解,农民真实的想法。


    王仲策很快来到房间,苏河邀请王仲策坐在对面,让警卫给他倒了一杯茶。


    “你们兄弟先叙叙旧,分别好长时间,应该有很多话想说。”


    王仲策看了一眼他大哥王伯诺,他有很多话想和大哥说,但现在这个场合不合适。


    “苏统领,家事我们回家再聊,还是农事要紧。


    红薯种植要误了农时,那就少一年的粮食。”


    苏河看到王仲策这么说,他也没有再客气。


    “这次去乡间调研,情况怎么样?”


    王仲策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喉咙,他讲述这次去乡下调研的情况。


    宝鸡县的乡下,无法种植小麦的地方,农民非常愿意尝试一下。


    但他们非常担心,担心红薯不好吃,更担心红薯无法存活。


    汉中府情况很不容乐观。


    农民没有听说过红薯这个作物。


    他们都不愿意种植,害怕这种东西没有收成。


    种植水稻和小麦,农忙时候,恨不得早晨天不亮就干活。


    农民也没有余力,再种植一种作物。


    苏河听到王仲策说的情况,他就明白红薯种植的难题。


    最难的环节,就是第一次推广。


    农民没有看到红薯,没有吃到红薯,了解红薯的产量。


    他们是不敢投入人力物力,去种植红薯。


    小农经济太脆弱,之前依附士绅。


    他们不掌握生产资料,哪怕是分到地,他们也没有种子农具。


    现在大部分农民都是借贷种子耕牛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汉中府的农民有选择。


    这种情况下,农民是不会冒一点风险,去种植一种陌生作物。


    红薯种植只能靠统领府所有的农场和宝鸡县的干旱土地。


    苏河看向王伯诺,询问道:“王伯诺,每亩地种植红薯,需要多少种子。


    红薯的成熟时间是多长。”


    王伯诺摸了摸脑袋,尴尬的笑了笑。


    “这个我刚才忘说了。


    每亩地需要需要红薯种子半石,也就是60斤。


    红薯成熟时间,这跟天气还有种类有关,大概在四到六个月左右。


    我带来这些好吃,又比较高产的红薯种类,成熟时间是六个月左右。


    我们现在种植红薯,十月份就能收获。”


    “十月份可以,这正是秋季,小麦水稻都在这个季节收获。


    每亩地竟然需要半石种子。


    现在这些红薯种子,提供给宝鸡县都不够用。”


    苏河立刻作出安排,红薯种子,就按五万石分配。


    四万石分配给宝鸡县,一万石分配给汉中府山坡地的农场。


    如果种子多出来,把多的种子分给宝鸡县。


    种子不够,少给汉中府农场一些。


    王仲策听到这个分配,他感觉很合理。


    宝鸡县那里,因为干旱,大部分土地都无法种植小麦,必须优先保证红薯种植。


    汉中府这里也要种一些,看看红薯在山坡地的种植情况。


    警卫端上来一盘烤红薯,这是王伯诺手里拿的红薯,这些不是红薯种子。


    烤红薯的香味儿,已经飘满房间。


    苏河看着红薯,红皮黄心。


    他吃上一口,非常香甜,是他记忆中的味道。


    王文君掰开一小块红薯,放在嘴中仔细品尝。


    “甜甜的,很好吃。


    红薯一点都不难吃,产量还这么高,这真是百姓的福气。”


    苏河认同王文君这句话,有了红薯,也不能让所有人达到温饱线。


    但它至少能让数千万人活下来。


    ……


    红薯种子全部卸下船,完好的红薯种子一共有53600石。


    红薯和红薯种子,立刻运输到各个乡里。


    红薯不需要小心运输,更快的到达各乡,让农民们尝一尝味道。


    苏河立刻着手安排,让福建来的农民,与王伯诺共同合作,写出一本关于红薯种植的小册子。


    乡长都识字,他们通过手册学会红薯种植,再把学到的知识交给农民。


    苏河本来计划,把这些福建来的农民,分配到各个县指导种植红薯。


    但他们说的方言,苏河完全听不懂。


    在陕西这里,也极少有人能听懂他们的方言。


    只有懂得各地方言的王伯诺充当翻译,众人才能勉强弄懂,这些人说的意思。


    因为语言问题,互相无法交流。


    只能把他们的经验,通过画师画下来。


    这种小册子,肯定有传达不到位的地方。


    这完全看乡长的学习能力和讲课的能力。


    哪怕学不好,但红薯只要成活不成问题,就是产量会低一些。


    其他的问题,只能总结经验,明年再解决。


    ……


    益门乡乡长韩翠柏赶着骡车,从宝鸡县城运来,益门乡分配的红薯种子。


    他在路上翻看着关于红薯种植的小册子。


    认真记下每一个步骤,等会儿还要教农民种植红薯。


    只要到了秋季,红薯获得丰收。


    他的职位再升一级,完全没有问题。


    他是汉中府的一名小吏,那时候很多同僚,接受王仲策的邀请。


    现在这些人,都当上了大官。


    他当时有些犹豫,没有投靠,传来大胜的消息,他才主动求职。


    好位置已经没有,只能成为一名乡长,通过立功升职。


    这次红薯种植,就是韩翠柏想要抓住的机会。


    益门乡有两万亩土地,其中五千亩是良田,能接受现在清姜河的灌溉。


    这些田地,现在都已经种下小麦。


    清姜河水流不大,剩下的土地无法灌溉。


    他们益门乡,只分配三千石红薯种子。


    这么点红薯种子,不可能把全部土地种满。


    只能保证,每一家至少分配三亩地的种子。


    骡车队刚刚到乡公所,早已等待在这里的各村村民,立刻围了上来。


    “我就说苏统领不能让咱们饿肚子。


    把水田都分给军属,这我没意见。


    李大眼家的小儿子,前几天刚把遗物送过来。


    骨灰被供在宝鸡县城烈士阁里面。”


    “韩乡长,这个红薯怎么种,他真能像你宣传的那样,每亩地能有25石。”


    “还25石,别做梦了。


    昨天你没吃到红薯,这么香的粮食,就咱们这片破地。


    一亩能有2石粮,活过这个灾年就不错了。”


    韩翠柏看到围过来的农民,没分到河边田的农民,当家人都过来。


    他们生怕,别人把红薯种子抢走。


    这些人心里有些怀疑,但已经把红薯当成救命稻草。


    韩翠柏立刻把红薯种子分配下去,按照小册子上的知识,教村民种植红薯。


    韩翠柏示范的地点,是益门乡公所前面的一块空地。


    红薯种子切成一块块儿,保证每一块上都有红薯的绿芽。


    已经翻耕的土地,上面挖一个个小坑。


    村民们从远处的清姜河里打水,把小坑倒满水。


    同时旁边有发酵好的大粪,用木铲子铲一点,放进水坑中。


    大粪已经发酵两年,经过发酵的粪便,完全没有臭味儿。


    韩翠柏过来当乡长,他才知道粪便不能直接施在田里。


    没有经过发酵的粪便,施在田里,味道太呛人,作物也会容易生病。


    水坑里施好肥,等里面的水完全渗下去,就把切好的红薯块儿放在坑里。


    把上面的浮土盖上,用脚踩一踩。


    每隔两天,浇少量的水,直到红薯长出来。


    红薯种植方法非常简单,农民们都是种田老手,很快就学会。


    他们带着分到的红薯种子回家种地。


    只要每亩产量有2石,哪怕只有1石,他们种上三亩地,都能活下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