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零四章 三喜临门,灿若星辰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史鼎说这话,自然都是虚套。


    东海郡这几年发展的十分迅勐。


    东西方的海上贸易,几乎都在东海郡的地盘上进行。


    而打下倭国之后,倭国的海关和海外贸易也全部都被东海郡垄断。


    所以,对于现在的大魏来说。


    不管是往南,还是往东。


    也不管倭国,还是海西,


    只要还想做跨国海贸,就得先给东海郡交一笔过路费。


    当然,这样做对于海商也有好处。


    甚至越来越多的商人选择将东海郡作为终点,在这里完成交易。


    因为东海郡的地盘,比起外海实在是安全太多了。


    海西那边的海商都是武装商船,一旦相遇,随时可能化身海盗,抢上一笔就跑。


    但到了东海郡这边,不少船队都吃到了教训。


    因为一旦有人胆敢破坏秩序,黑龙舰队就会教你做人,让你知道什么叫做降维打击。


    慢慢的,海西商人一旦到了东海,就都收起本性,选择老老实实做人。


    正是由于黑龙舰队夜以继日的巡视航道,守护着海上的秩序。


    就连东海原本的海寇,很多都选择金盆洗手,改做正经生意。


    而曾经为祸东南的倭寇,更是自从倭国战败就基本销声匿迹。


    那些成建制的倭寇,或者说倭国的浪人和无地农民们。


    要么被送到倭国的银矿,要么被送到东海郡的金矿。


    一些漏网之鱼,则陆续被送去喂鱼。


    总之,下场都是暗无天日。


    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在人间地狱,一个在地狱。


    可以说,如今从东海上进出,不论是人是货,都得遵循东海郡的秩序。


    一旦到了东海郡,是龙你得给我盘着,是虎你也得给我卧着。


    海上讨生活的人之中,还流传着在海上最可怕的三件事。


    风暴,暗礁,黑龙王。


    前面两个遇到了,多多少少还有生还的可能。


    而在东海郡不守规矩,得罪黑龙王。


    那只会让你在海上再无立锥之地。


    正因如此,一些连死都不怕的亡命之徒,都开始信仰黑龙教了。


    这方面的消息,史鼎从南安郡王府那边可得到不少。


    可知道归知道,总不能问都不问,就直接应下亲事。


    更何况,大魏也确实没人比冯一博更了解东海郡,更了解东海郡王。


    他今日这一问,不仅尽了叔叔的责任,还知道了不少东海郡的详细情况。


    “叔父说笑了,我也是年纪史大妹妹当初求到我头上,最后我却没能办成,才想着给史家一个交代。”


    听到史鼎的话,冯一博笑了笑,先解释了自己为何会帮史家。


    随后,便又接着新政的话题,回道:


    “至于摊丁入亩的事,想来史家世代忠良,对陛下忠贞不二,如今两位叔叔还驻守西南,也是劳苦功高,只要没犯什么忌讳,又如何会有什么牵累之说?”


    史鼎听了,心中微微一松。


    仔细想来也是,若是内阁和太后有意对付史家,那冯一博这个小阁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释放善意。


    虽然这一次不是和冯家直接联姻,却也是把史家拴在了和他一条绳上的东海郡王那边!


    可他刚刚要寒暄两句,冯一博却话锋一转,又意有所指的道:


    “不过,作为同乡,我也听过‘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传闻,毕竟整个溧水都是史家的,若是摊丁入亩推行下去,怕史家真是损失不小吧?”


    溧水是金陵的一个县,方圆三百里大小。


    也就是周长三百里,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算贾府全盛时期,荣宁二府加在一起也不过有十几万亩,只有史家的十分之一。


    而溧水那里虽然姓什么的都有,但土地却大多姓史。


    “都是乡人讹传罢了。”


    史鼎闻言吓了一跳,忙解释道:


    “史家当初有十八房,其中十房都来了都中,只留下八房还在溧水,这十八房早就分家,确实遍布溧水,但要说溧水都是史家的就言过其实了。”


    冯一博闻言,似笑非笑的道:


    “不管怎么说,都中和金陵史家也是打折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若是他们反对起来,叔父也难免为难,再说,就算溧水不都是史家的地,也有十之七八在史家各支名下吧?”


    就如贾府一样,即使史家十房都来了都中,那边的地也还在他们名下。


    史鼎这边,每年只坐收地租就有十几二十万两的进账。


    这还只是他这一支。


    十房加一起,几十万两都有。


    只是史家向来低调,只维持着侯府基本的体面,从不显山露水。


    不像贾家那般挥霍无度。


    史鼎闻言,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且有些讪讪的一笑,还道:


    “我虽然搬来都中多年,但在那边也还能说得上话,这次回西南,路过金陵的时候,我一定让他们配合官府。”


    冯一博目的达到,便不再纠缠,点点头,便岔开了这个话题。


    “既如此,叔父就为史大妹妹备好嫁妆,我也上书请太后赐婚,等港口一旦解冻,我就让人去通知东海郡王,到时候和荣府三妹妹一起过去,也有个伴儿。”


    “好好好,这事就这么定了。”


    史鼎满口答应,随后便匆忙告辞。


    他有些后悔刚刚的试探,引来了冯一博的敲打。


    不过不管有没有今日的敲打,大势所趋,他也不敢让族人反抗。


    这几日,宝钗即将临盆,


    没过几日,冯府就穿出喜讯。


    只是却不是宝钗生了,而是妙玉因常年礼佛,得到了佛祖的恩赐,终于怀上了孩子。


    年刚过完,让冯府上下就又都喜气洋洋。


    只有尤三姐儿和迎春送上祝福的同时,又有些闷闷不乐。


    现在,冯府的妻妾之中已经一半有了孩子。


    就她们俩,再加上香菱还未怀上。


    香菱有母亲在身边,倒是还无暇他顾。


    不过封老娘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不时也提点香菱几句。


    另一边,得到消息的林姑姑,立刻就带着黛玉一起过来探望。


    两人先去后面和李孟氏、薛母等几个长辈见了,又到宝钗那边说了几句。


    最后,才在丫鬟的带领下,来到妙玉的小院。


    妙玉得了信,立刻就迎了出来,欣喜的道:


    “姑姑,妹妹,你们来了。”


    若是平时,她恪守本心,很少如此激动。


    只是有了身孕之后,一见到娘家人就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黛玉快步上前,到身边搀着她的胳膊,有些嗔怪的道:


    “姐姐慢些,身子重了还是注意些好,怎么还出来了?”


    来自娘家的关心,让妙玉感觉心中一暖,轻笑道:


    “我没那么娇气的,如果不是女医看了,说我有了身子,我都毫无觉察。”


    她这次有孕和宝钗不同。


    至少现在还没有妊娠反应,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还是月信两个多月未至,这才在陪侍宝钗的时候,顺便让女医帮着诊了脉。


    没想到,这一诊脉,竟是菩萨显灵。


    就是也不知哪次礼佛的时候,来给她送子了。


    林姑姑笑眯眯的看着两个侄女,这时才道:


    “阿弥陀佛!我虽没有生育,却也知女人这个时候要多多静养,你身子骨这几年将养的不错,却也别在这个时候逞能。”


    妙玉笑了笑,刚要答话。


    正这时,就听外面脚步声乱作一团。


    她便使个眼色,自有有丫鬟过去打听。


    “咱们别在外面继续,还是进去说吧。”


    这边她邀两人进屋,还没来得及更衣,丫鬟便匆匆回来禀告:


    “姨娘,是夫人要生了!”


    黛玉闻言,眼神顿时复杂起来。


    见妙玉正看向她,还苦中作乐的道:


    “还好姐姐也有了身子,将来大房这边倒也不会显得太空。”


    妙玉失笑摇头,又提议道:


    “我们也过去看看吧。”


    黛玉点点头,就要起身。


    这时,林姑姑双手合十,念了句佛号道:


    “阿弥陀佛,你们一个有了身子不能劳累,一个还是未出阁的姑娘,也不便过去,就留在这里陪你姐姐吧,我去看看就好。”


    黛玉犹豫一下,又看了看妙玉,才点头道:


    “姑姑代我问候一声。”


    随后,林姑姑便跟着妙玉的丫鬟出来。


    “快走!快快快!”


    一路上,丫鬟婆媳蜂拥而至,簇拥着尤家姐妹,迎春、香菱等人,都朝西院过去。


    林姑姑几人也随着人流,顺利到了西边的正院。


    随后,李孟氏带着薛母、李婶娘,尤老娘和封老娘几个也陆续赶到。


    几人打了招呼,便在小厅出等候。


    约摸快一个时辰,冯一博才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


    “怎么样了?”


    他今日没在部里坐班,而是去了鸿胪寺那边指导海外贡品的事宜。


    等冯家人找到他,得了信儿便第一时间往回赶。


    李孟氏招呼他坐下,才道:


    “刚刚产婆出来,说是还早着呢。”


    刚刚是见红了,莺儿就忙找了产婆,并让人通知了众人。


    但生孩子可没那么简单。


    即使是正常生产,见红之后也要等好一阵子才开始。


    羊水破了,一般还要平均四到六个时辰生产。


    所以,虽然过去快一个时辰,但距离生产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李孟氏几人都有经验,自然并未着急。


    薛母和尤老娘都生过两个,经验最为丰富。


    见此,便也出言安慰道:


    “女人生孩子没那么简单,生一天的都有呢!”


    “大爷也不必担心,产婆说胎位很正,夫人身子也壮,想来必然无碍。”


    冯一博点了点头,整个人才微微放松下来。


    这时,他看到李孟氏身边的林姑姑,忙起身一礼:


    “姑姑何时到的?刚刚回来的匆忙,倒是怠慢了姑姑。”


    林姑姑手握念珠,正为宝钗和孩子祈福,闻言睁开眼睛,应道:


    “阿弥陀佛!一博不必如此,我带黛玉来看她姐姐,正好赶上夫人生产,便过来看看有没有需要帮手的,即使帮不上忙,也能为他们诵经祈福。”


    冯一博一听,忙感激的道:


    “多谢姑姑,有您在,佛祖一定保佑我家夫人和孩子了。”


    这边众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产房不时传出呼和加油的声音。


    几个时辰过去,里面就连声音都弱了下去。


    众人这时都聚在产房外,各个都是心急如焚,为宝钗担忧不已。


    “啊呀!”


    正这时,忽听里面痛呼一声,随后声音终止。


    众人的心顿时都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冯一博也是紧紧握着拳头,生怕宝钗有什么闪失。


    “呜哇!”


    不久后,一声婴儿的初啼响彻夜空。


    这时,门一开,几个产婆疲惫的脸露了出来。


    好在,疲惫之上都是一脸的喜色。


    “恭喜侯爷,贺喜侯爷!母子平安!”


    “赏!”


    冯一博从身边莺儿捧着的钱篓中,抓了一把黑龙币塞到几个产婆手里。


    “多谢侯爷多谢侯爷!嘿嘿嘿!”


    这一下,几个产婆脸上再无半点疲惫,兴冲冲的跪地磕头。


    剩下的钱,也被兴奋的莺儿一把一把的往院里撒了过去。


    一众丫鬟婆子纷纷喜笑颜开的开口恭贺!


    众人这时也都放下心来,一时欣喜不已。


    “当当当!”


    “冯府添丁!夫人生了位小侯爷!”


    “生了?”


    “是小侯爷!太好了!”


    “当当当!”


    “冯府添丁,夫人生了位小侯爷!”


    “……”


    这边得了赏赐的仆人陆续出去,开始敲锣打鼓,满府通报去了。


    林姑姑也一脸笑意的上前,恭喜道:


    “阿弥陀佛,恭喜一博,恭喜冯家香火得以延续!”


    “多谢姑姑!”


    冯一博正在兴头上,便笑着道:


    “姑姑今日过来,正是有缘,不如为孩子起个名字。”


    林姑姑一愣,忙摆手道:


    “这如何使得?”


    “使得!使得!林姑姑赐名,佛祖必定保佑。”


    冯一博笑了笑,又不容拒绝的道:


    “好叫姑姑知道,冯家这一辈也取单字,五行应火!”


    林姑姑笑了笑,便也不再推拒,沉吟了一下,便道:


    “不如,取个炽字可好?这孩子为冯家继承香火,便取其旺盛之意。”


    啊这,撞名了啊!


    火字旁那么多字,偏偏取了“炽”!


    这个时候就别英雄所见略同了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