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六十九章 争夺九边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朝会上,侍班官员正在宣读大会议题。


    “……经龙鳞卫查证,九省统制仇栾与逆首的信件往来极为频繁,虽无明确证据表明其参与谋逆,但其中涉及以权谋私等事,稳妥起见暂停其职宣召回京,以便详查究竟!”


    最近,贾琏颇有几分意气风发。


    接手龙鳞卫之后,他已经成为贾家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谁让荣宁二府之中,就剩他一个实职了?


    再加上,荣府的爵位本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在一应老亲眼里,他比起宝玉这个亲国舅还国舅。


    甚至,他进宫觐见的次数,已经远超王夫人。


    忠顺亲王的事,就是他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贾琏虽然没什么经验,但胜在细心。


    几乎事无巨细,一五一十的上报元春处置。


    对于仇栾的此事,开国一脉也已经多次上过奏疏弹劾。


    只是龙鳞卫一直没有找到谋逆的真凭实据,这才拖到现在。


    这一次,元春和内阁商议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先召回仇栾再说。


    但委派接任九边的人选,内阁几人却各执一词。


    在和冯一博沟通之后,她就将此事拿到朝会上进行商讨。


    侍班官员宣读完毕,珠帘之后的元春便沉声道:


    “九边重地关系社稷安危,需一稳妥人选接手方可,诸公可有合适人选?”


    她一出口,就直接让人举荐继任之人。


    完全不给新贵讲情的机会。


    新贵们见此,也只能暗叹一声。


    还不等他们反应,就有人上前一拜,高声道:


    “臣举荐镇国公牛清之孙,一等伯牛继宗代陛下巡视九边,以安军民之心!”


    此人是开国一脉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


    “镇国公早年经略辽东,对于边地极为熟稔,牛伯爷深得家中传承,定能保九边无虞!”


    开国一脉早就觊觎九边,即使没有龙鳞卫的调查,他们也已经多次上疏提及此事。


    而镇国公牛清在世的时候,九边正是牛家的地盘。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家和贾家类似,就剩下一个空头爵位了。


    这一次,开国一脉显然抱着恢复祖上荣光的打算。


    所以他们经过再三磋商,经过离子交换之后,达成了共识。


    定下的人选就是镇国公府的牛继宗。


    但这话一出,立刻有新贵上前反驳道:


    “镇国公他老人家若在世自然没问题,可牛伯爷并无带兵经验,恐一时间难以驾驭边地将士!”


    边地将士素来桀骜,没点军中资历的也确实难以服众。


    牛家和贾家一样,都是军功起家。


    而牛家在边地的声望犹存,按理说没什么问题。


    可问题是,牛继宗和贾赦一样,并无带兵经验。


    九边又不是京营,若是出了岔子难免危及江山社稷。


    让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人去九边主持大局,确实有些难顶。


    “牛伯爷虽无带兵经验,但家学渊源,兵书战策和马上功夫都不曾落下,何况牛家曾在边地多年,边地老人谁不知道?”


    蒋子宁冷笑着回敬了两句,又阴阳怪气的道:


    “最主要的,牛家向来忠心无二,从未曾出过岔子,还有谁比牛伯爷去边地更为稳妥?”


    大魏先后出过两次刺王杀驾的事件。


    一次是义忠亲王,一次是忠顺亲王。


    忠顺亲王不说,主要涉及的都是新贵。


    而义忠亲王那事,开国一脉可牵连甚广。


    但两次谋逆,却都和牛家无关。


    他这话,多多少少也让受到牵累的开国一脉有些不自在。


    也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显然,这话主要是在告诉新贵要有点自知之明。


    毕竟新贵多多少少的,都和忠顺亲王有所牵连。


    即使不用牛继宗,也轮不到他们。


    果然,新贵那人闻言,顿时一脸怒容。


    可即使脸上憋得通红,却又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臣举荐楚国侯冯渊!”


    这时,白家锦忽然出列,朝丹陛一拜,又高声道:


    “牛家虽是世家,可牛伯爷毕竟没有带兵的经验,若是平时还好,可以给他时间慢慢接手,可此时大魏最需要的就是稳妥!”


    说道此处,他朝冯一博看了一眼,笑着道:


    “而楚国侯在江南和东海屡立奇功,世所共知,压服边地兵将自然也不在话下!尤其楚国侯亲手诛灭逆首,忠心更是天地可鉴!”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是一愣。


    如果单说冯一博的资格,那肯定是够了的。


    但按照目前朝局形势来看,太后能允许她最信任之人离开都中?


    开国一脉和新党,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白家锦。


    他们心中无不吐槽:你说你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而白家锦看似推崇冯一博,实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


    新贵好不容易才获得了九边的权力,还没捂热乎就要交出去了。


    若是之前也还罢了,不过是恢复原样。


    可现在交给开国一脉,那倭国的赔款不就彻底落空了?


    然而,正如蒋子宁所言。


    新贵大多和忠顺亲王有所牵连,眼下肯定得不到太后的信任。


    正是因此,他才急中生智,举荐这个救驾有功,因而太后最为信任的人。


    而冯一博不仅是太后最为信任的人,又是倭国议和的参与者。


    至少也会保证,赔款这笔庞大的利益不会全部旁落。


    即使他可能会占去部分,甚至大半。


    那也总比开国一脉去了之后,他们点滴都无的好吧?


    此时元春闻言,顿时就急了。


    也不等冯一博说话,就立刻回应道:


    “楚国侯虽功勋卓着,但却并未去过九边,一时恐也难以接手,诸公可还有别的适合人选吗?”


    她自然不可能让冯一博远赴辽东,那样很多事就无法沟通了。


    即使是一点可能也不行。


    所以元春压根没给任何人反驳的机会,拒绝的干脆利落。


    百官闻言,都是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


    白家锦也只能暗叹一声,明白此事定然行不通了。


    当即,他一咬牙,又道:


    “庆国公老成持重,可担此大任!”


    在世的国公,庆国公算是硕果仅存。


    说是大魏的定海神针也不为过。


    然而……


    都不用开国一脉再派人出来,蒋子宁就失笑道:


    “庆国公若是能去自然最好不过,可他老人家已经多年不问政事,在家颐养天年,再说,他老人家的身体,哪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庆国公早在天泰帝时期,就已经功成身退,回家享清福去了。


    除了偶尔和各家老人走动一二,就整日阖门自守,不预政事。


    新贵这边的事,他更是不闻不问,几乎从没参与过两边争锋。


    此时白家锦提起他,显然代表新贵已经山穷水尽。


    眼见两边在朝堂上你来我往,争得不亦乐乎。


    元春无奈的摆了摆手,侍班官员立刻道:


    “肃静!”


    开国一脉和新贵的人,都忿忿的各自闭嘴。


    白家锦也连忙借坡下驴,回了队列之中。


    元春这时微微侧身,看向前排道:


    “诸位阁老和楚国侯怎么看?”


    这些日子,她向来毫不掩饰对冯一博的信任。


    这样反而更显两人正大光明。


    就连平时本该问政内阁的时候,她也必然要带上一句楚国侯。


    朝中百官对此,从最开始的惊诧莫名,到现在已经习惯。


    毕竟,“小阁老”的雅称,不就是这么来的?


    内阁几人自然明白,元春问的其实就是冯一博。


    所以他们一个个老神在在,谁也不动。


    这时,冯一博不紧不慢的上前一拜,朗声道:


    “回陛下和太后,依臣建议,不如让前九省都检点王子腾王大人巡边,足以安定九边军民之心。”


    新贵们闻言,顿时如丧考妣。


    他们都知道冯一博出声,元春就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更何况,王子腾这个人选确实也算稳妥。


    除非,他们把景顺帝拿出来卖惨。


    可问题是,王子腾去职的事并没具体缘由。


    在不知内情的外人看来,也只是景顺帝在打压开国一脉。


    最后景顺帝还看在元春的面上,并没对王子腾逼迫太过。


    因为,王子腾并未治罪,而是告老还乡的。


    开国一脉这边一听,除了牛继宗之外,全都大喜过望。


    他们怎么没想到王子腾呢?


    相比牛家镇守九边已经隔了一代帝王,王子腾可才卸任没多久。


    最重要的就是,王子腾是元春的亲舅舅!


    由他接手不仅稳妥,必然还能得到太后的支持!


    看似恍然,实则就是灯下黑。


    因为他们太急于重新划分利益。


    失势的王家,早就被开国一脉抛在脑后了。


    他们刚要附和,却听冯一博又道:


    “但太后和陛下,最好还是定下巡边的期限,并观其经略的成果,以避免前车之鉴。”


    言外之意,还是要给王子腾加点约束。


    干得好,那就继续干。


    干得不好,也留了换人的口子。


    此前王子腾经略九边的时候,算是功过参半。


    毕竟还是做出了些成绩的。


    景顺帝又只让他告老,并没撕破脸皮。


    因此冯一博也不好直接说他的错处,只含湖的提了一句“前车之鉴”。


    懂得都懂。


    如果为了稳定局势,用他倒是没问题。


    但冯一博此时举荐他,其实是冒着风险的。


    然而边地太过重要,朝中又确实没几个人能担此大任。


    冯一博必须想办法弄个自己人过去,好配合给倭国施压,以保证议和条款的顺利执行。


    而王子腾此前的任人唯亲,正是冯一博想要的。


    再加上,此前卡经略辽东之时的战略又极有野心。


    兴建堡垒之事,还曾得李守中的夸赞。


    冯一博也觉得堡垒防线若是能成,边地隐患解决大半。


    甚至就像李守中说的那样,大魏“再添八百里疆域”也不是不可能。


    只要这个战略实现,对于大魏来说绝对是件好事。


    因此,他举荐王子腾就在情理之中。


    只是景顺帝和张松越都在的时候,他都敢大张旗鼓的任人唯亲和捞钱。


    如今又成了太后的亲舅舅,皇帝的亲舅公。


    真要放开手脚,还不把国库搬空了?


    所以,加上一些束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王大人曾经略九边,定然可以压服边地兵将!”


    “不错,王家世代忠烈,可担此大任!”


    “楚国侯的建议稳妥至极,臣等附议!”


    “……”


    不管怎么说,王子腾也是开国一脉的一员。


    眼见牛继宗没戏,他们自然退而求其次。


    况且,太后舅舅的忠心自然无虞。


    一时间,开国一脉的众人自然纷纷附和。


    元春早和冯一博沟通过了,但此时还是要走个形势,便问内阁几人道:


    “诸位阁老觉得如何?”


    听到元春的问话,陈勤之惜字如金的道:


    “可。”


    对于冯一博的提议,他依旧和之前一样没有拒绝。


    毕竟他也知道,王子腾贪归贪,但比起其他人选,终究是个能办事的。


    而李守中对王子腾的观感,则有些复杂。


    此前元春和内阁商议,就是他持反对意见。


    说起来,他既对王子腾的战略认可,又深恨其贪。


    但徒弟这个建议,如今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


    在如今的局势看来,确实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沉吟片刻,他也只能叹道:


    “不如加派科道作为监军,以观其言行,如实汇报都中。”


    既然不能换人,那就想办法监督他吧!


    其实奉旨巡边就类似督军的职务,在督军身边再加个监军,难免有些画蛇添足的意思。


    可他这话一出,新党和新贵顿时眼睛一亮。


    “臣附议!”


    “臣等附议!”


    一时间,附议声连绵不断。


    “不可!”


    这一次,出声的是开国一脉的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


    陈家受到义忠亲王之事的牵连,爵位即将断绝。


    新皇登基,开国一脉都想恢复祖上荣光。


    一向低调的陈瑞文,这一次也格外积极。


    此时他上前一拜,朗声道:


    “启奏陛下和太后,前线统兵,尤其是九边这样的重地,最忌令出多门,若有科道跟随,岂非束手束脚?”


    开国一脉争着抢着要去九边,要的可不仅是兵权。


    开玩笑,有人监视还怎么划分赔款?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