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六十七章 改良,改革,革X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王安石,其实是一个水平不错的宰相。


    他不仅在文学、经义等,学问方面的造诣极高,人品方面也都无可挑剔。


    最主要的是,他制定的政策也很有针对性。


    这是他在地方从政多年的经验,绝非自诩清流的台谏官可比。


    他其实清楚底下的人如何做事,也清楚大宋的问题在哪里。


    只是,他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桉例,只能摸索着总结了“庆历新政”的失败。


    因此,他没有像范仲淹那样,从吏治着手。


    而是想要先从财政和百姓的处境入手。


    从他种种手段和言行来看,大概是想先进行改良,再开始改革,最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造。


    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可惜,除了范仲淹,他也没有别的例子借鉴。


    他从中吸取的教训,大概是触及既得利益群体会立刻遭遇反弹,因此才想要一点点改变。


    却不知道,既得利益群体贪得无厌,利用他的新法敛财。


    最终导致大宋的问题更加严重。


    冯一博说不想成为王安石,除了不想向他一样背负骂名。


    更重要的就是,不想被人从中作梗,将他想要的改革,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


    这就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震慑那些贪得无厌的家伙。


    陈勤之这个上一代帝师,就是镇场的最佳选择。


    因为,他不仅有足够的声望,也恰好有一颗变革之心。


    可陈勤之听到冯一博的话,微微一愣。


    随后也不知道懂没懂,只失笑道:


    “老夫还以为你们推崇王介甫呢!”


    冯一博见他不问缘由,便也笑了笑,回应道:


    “推崇他的人品,不敢恭维他的手段。”


    他的手段虽然没那么不堪,但却被士人唾弃。


    《奸臣传中,所列北宋奸臣有十四个。


    其中有九个就是赞同或者参与变法的。


    可即使如此,却依旧没人质疑他的人品。


    王安石的一生,忠于国家,忠于皇帝,更忠于百姓。


    即使新法被后来的南宋全盘否定,到底也没能否定这个拗相公的人品。


    陈勤之闻言,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他的说法,又随口道:


    “那也要看你们的手段如何了。”


    他的意思,其实是不看好冯一博要做的事。


    毕竟,改革不是随便说说。


    新学虽然初见成效,但手段急功近利。


    在陈勤之这样的大儒看来,这是打着圣人的幌子,用的手段却都是邪门歪道。


    可冯一博闻言大喜,立刻拱手道:


    “多谢阁老成全!”


    陈勤之有些懵了,疑惑道:


    “老夫成全你什么了?”


    冯一博露出洁白的牙齿,一脸理所当然的道:


    “阁老不是已经同意了吗?”


    陈勤之闻言,顿时明白了冯一博的意思,笑骂道:


    “同意个屁!”


    别以为大儒不会骂人,真正的大儒都是嬉笑怒骂,从心所欲。


    当然,这不是说他随便骂人,而且该骂的时候不会囿于身份就不骂了。


    很显然,冯一博这是在顺杆爬,故意曲解他话里的意思。


    此时不骂,更待何时?


    “您不是说要看看我们的手段吗?”


    然而,被骂了一句的冯一博,不仅不生气,还得一脸疑惑。


    看起来就好像被陈勤之欺骗了感情一样,还委屈的道:


    “也罢!阁老就先看看我们哪里做得不好,等将来您老亲自主持的时候,也好有个参考。”


    陈勤之见他这幅模样,失笑着摇头道:


    “想的倒是长远,可以啊!老夫怕是活不了那么久。”


    冯一博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点点头,笑道:


    “那要不,您老先来?”


    这幅死缠烂打的架势,弄得陈勤之有些哭笑不得,只能感叹道:


    “你当改革是过家家啊?”


    他自然不会被几句话拿住,可冯一博也不会放弃好容易打开的缺口。


    只见他闻言,一脸崇拜的看着陈勤之道:


    “都说‘齐家治国’,说起来,过家家算是模拟齐家,所以阁老让我们先改革,就是模拟一下治国!”


    说到这里,冯一博还伸出大拇指,赞叹的道:


    “阁老果然大智慧,‘改革就是过家家’,此言可比‘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


    陈勤之听完,似笑非笑的打量起冯一博,似乎想要将他看透一般。


    可见冯一博一脸的坦然,他也只能摇头叹道:


    “侯爷改革的手段若能有拍马屁的一半,此事不难矣!”


    冯一博欣然的点头,笑道:


    “阁老谬赞,我也是第一次拍,能得到您的夸奖看来也算是有点天赋。”


    两人对视一眼,忽地都大笑起来。


    玩笑过后,陈勤之对冯一博这个人有了些兴趣。


    他微微沉吟,便问道:


    “侯爷满口改革之事,不会只是想借老夫的名头行事吧?”


    “当然不是!”


    听到这样的试探,冯一博知道有戏。


    他毫不迟疑的道:


    “改革第一步已经开始了,至于第二步,就是结党,虽然结党不好听,但若孑然一身,自然谈不上改革。”


    第一步无疑就是新学。


    凡是改革,都要有个核心诉求。


    这个诉求一般是通过口号或者学说的形式公诸于世。


    王安石改革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学说。


    荆公新学。


    如果说这门学说围绕的是“道德”两个字,冯一博他们的新学核心就是“君子”。


    看似相差不多,但其中的指向却截然不同。


    简单来说,王安石用道德要求自己,冯一博用君子要求别人。


    王安石的思想是“外王内圣”。


    其中“内圣”指“道德性命”之学,“外王”指“新法”。


    他要先建立道德系统,再延伸影响新法的执行。


    而冯一博的思想其实是外儒内法。


    他的想法,就是用圣人的学问,建立新的规则以约束别人。


    王安石的学说是标准的儒家,冯一博的新学则更接近法家。


    可惜,陈勤之对于他们的新学还是有些误解,并不想谈及这个。


    于是他便略过第一步的话题,直接问道:


    “说起结党,那老夫就要问问侯爷,结党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说起结党,很多人会想到四个字:


    志同道合。


    然而,冯一博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他觉得,所有改革的根本目的,其实是缓解阶层之间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将既得利益群体的部分利益拿出来重新分配。


    拿得少的,或者说,为了不引起动荡,尽量只拿最不合理的部分。


    在不改变现有分配方式的前提下,让既得利益群体少吃点。


    这就叫改良。


    拿得多了,既得利益群体肯定不愿意。


    两边最后要是掀起武装斗争,那就要命了。


    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彻底打破原有分配模式,出现新的分配模式。


    玩的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命,所以就叫……


    革x。


    而想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拿得不多不少。


    让既得利益拿出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重新分配,并将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加以修正。


    只对不合理的部分修改,变革。


    就叫改革。


    所以,改革问题既是阶层问题,也是利益问题。


    那么,在“志同道合”这四个字的背后,就还隐藏了四个字。


    那就是……


    “利益一致。”


    听到冯一博的话,陈勤之不由怔了一下。


    随后,他的眉头紧锁?


    显然他想到了“志同道合”,想到了“选贤任能”,甚至想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可他想到了很多可能,就是没想到冯一博的答桉是这四个字。


    稍一琢磨,差点拍桉叫绝。


    但再仔细想想,却又坚定的摇了摇头,道:


    “以利益聚人心,那样的改革不过是换下一批人,又上来一批人罢了。”


    儒门向来羞于谈“利”。


    陈勤之虽然知道治理国家离不开利益二字,但他还是认为道德才是真正的基石。


    他认为,以利益聚集的群体,最终的目的也是利益。


    这样的改革,显然只会更糟。


    而听到这样的评价,冯一博却丝毫不慌,笑道:


    “改革改革,自然就是改旧革新,不论新旧,都要有人管理,所以只要换下一批人的同时,立下新的规矩,再缝缝补补,不就又是几百年?”


    他想要的改革,自然不是王安石那样费力不讨好的方式。


    在他看来,王安石就是在错误的社会环境下,有一颗革x的心,努力做着改革的事,用的却多是改良派。


    这位拗相公想要的,远比能做的多太多,能做的又用错了人。


    这可能就是王安石失败的原因吧。


    北宋时期仁宗无后,致使帝王世系改变。


    接任的英宗面对曹太后和韩琦、富弼这样的组合,被压的死死的,完全无法掌握话语权。


    好在,宋英宗很快就没了。


    可惜的是,他儿子神宗登极也不比他的处境好多少。


    他面对韩琦的时候,韩琦已经是三朝元老。


    主弱臣强局面,让“心有大志”的神宗急于做出一些改变。


    他需做点什么,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


    好在,他这个时候能做的很多。


    北宋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就没有没问题的地方。


    别的不说,只“三冗”,西北二虏,再加上严重到畸形的土地兼并。


    这三座大山,各个都有动摇社稷的可能。


    这个时候,神宗,或者说大宋,就需要一场变革。


    王安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了变法。


    看起来,社会环境好像到了可以变法的时候。


    可惜,神宗空有大志,却没有决断。


    一个优柔寡断的君主,是不可能支撑起一场变法的。


    现在的大魏,除了国土大一些,其余各种问题比起大宋没好到哪去。


    可恰好是幼主登极,代表皇权的太后就是冯一博的人。


    这个时候,不正是改革的大好时机?


    让大魏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能获取更大的话语权。


    不管为了她们母子,还是为了自己。


    何乐而不为?


    听到冯一博的话,陈勤之哂笑道:


    “没想到,侯爷还懂针线活?”


    面对这样的嘲讽,冯一博只当清风拂面,笑道:


    “毕竟阁老这样老成持重,一心为国得人太少,若无利益关联,怕是难成大事。”


    这番话一出,陈勤之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是啊!


    道德可以用来约束自己,却无法约束别人。


    王介甫何曾不是毫无私心,一心为国?


    最后却众叛亲离,落得人人喊打。


    这背后的原因,岂非就是“利益”二字?


    冯渊虽然年纪轻轻,看似还有些急功近利,又搞了一些歪门邪道。


    可若较真起来,这样的做法未必不能成功。


    到了内阁这个层面,自然清楚凡事都有利益牵扯。


    只是一直以来的思维惯性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现在想想,若是自己早些年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就不用等到现在?


    想到这里,陈勤之开始正视起冯一博的建议。


    他一脸郑重的问道:


    “你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听到这话,冯一博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


    他立刻也收敛笑意,郑重的答道:


    “改革所为,无非国富民强。”


    这个答桉就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


    陈勤之听了难免有些失望。


    可冯一博接下来的话,却让陈勤之为之动容。


    “我希望的很简单,只要大魏家家仓禀实,人人衣食足,法不阿贵,强不挠曲。”


    说到这里,他露出一个怀念的笑容,有些感慨的道:


    “这个目标可称之为,小康。”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辞令,可惜这个时代没人能完全理解。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这是《诗经中的句子,陈勤之自然知道。


    对于这个词,他的理解无非是让百姓过得安乐一些。


    让百姓过得好,对于改革来说,自然无可厚非。


    可联想到冯一博前面两句,陈勤之叹道:


    “你这话是法家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一句出自《管子,其中意思就不赘述。


    “法不阿贵”是韩非子的思想。


    用现在话说,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两位,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陈勤之就是听了这个才有些色变。


    冯一博闻言,笑了笑,道:


    “不管法家还是儒家,利国利民就是好学说。”


    说到这里,他轻笑两声,道:


    “想必阁老这样的大儒,早就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定然不会囿于门户之见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