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五十二章 称“朕”之始,鬼胎暗藏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没过多久,冯一博就知道李守中所言的,那另一个得意忘形的人是谁了。鷥


    他和郝振林跟着李守,一起将提请谥号的奏疏交到景顺帝手上。


    景顺帝也是一身孝服,整个人却看不出半点哀伤。


    反而整个人看着神采奕奕!


    他从夏秉忠手里接过奏疏,打开随便翻了翻、


    稍一沉吟,就朗声道:


    “朕觉得,用‘孝文’二字最为恰当。”


    说完,就将奏本当下,摆手道:鷥


    “就这样吧!礼部直接拟旨昭告天下,免得耽搁了各处的祭吊!”


    跟在后面的冯一博闻言,心中难免诧异。


    因为,他发现向来不漏声色,习惯凡事都先问张松越的景顺帝,在天泰帝谥号这件事上,竟然完全没问内阁的意思。


    要知道,内阁诸公此时就他旁边,和他一起主持祭礼!


    若是觉得这事还不算什么,那他开口说“朕”的时候,嘴角还微微抽动了一下,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若是没猜错,这就是心中激荡外露。


    显然景顺帝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了!鷥


    此时,冯一博再看一旁内阁诸公的表情,就有了新的体会。


    他原以为,是因为这样的场合,内阁诸公们才表情凝重。


    可现在他却觉得,内阁诸公有这样的表情,很可能不是因为太上皇驾崩。


    而是因为对景顺帝现在这样的表现而忧心。


    联想到李守中之前的话,他应该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


    也就是说,另一个得意忘形之人,冯一博猜测李守中指的,就是景顺帝!


    不仅是独断之态,让人觉得他得意忘形。鷥


    还有景顺帝对天泰帝这位太上皇葬礼的处置,也让人感觉有些得意忘形。


    对于谥号的事,景顺帝显然都没怎么斟酌。


    很可能和郝振林想的一样,就是随随便便谥了个“文”。


    不过,也可能为了和魏文帝曹丕的谥号有所区别,就又在前面加了“孝”字。


    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明白,谥孝文帝的也有一个啊!


    那就是珠玉在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一般来说。中原士人对北魏政权都不太认可。鷥


    但唯独却都对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大兴礼乐之事津津乐道。


    后人对这位鲜卑皇帝也都持认可态度。


    正是因为想到到这,冯一博和一众礼部官员才都没开口。


    毕竟与这位皇帝谥号相似,也不是什么坏事。


    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天泰帝也有兴礼乐之功。


    而之所为说是相似,不是相同。


    则是因为无论曹魏还是北魏,国号都是魏。鷥


    而大魏的国号,其实是“大魏”这两个字。


    所以其实不加孝也没问题,都只是在书面上不容易区分。


    好在,礼部众人也不是吃干饭的。


    回去的途中,他们就为景顺帝的想法找好了理由。


    因为即使谥号一样,也可以从庙号上作出区别。


    庙号这个按照规矩起就行,倒是不存在没什么争议。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还可以称太祖或高祖,皇二代称太宗则没什么疑问。鷥


    所以,天泰帝继升级太上皇,又从太上皇升级为先皇之后。


    他在灵位和史书上又再次升级,成为了:


    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


    总之不管景顺帝有没有尽心,这也都是一个美谥了。


    若干年后再提起孝文帝,除了“追悦淹中,游心稷下”的拓跋宏。


    就又多了一个喜好诗礼的天泰帝。


    对于景顺帝的表现,内阁诸公和李守中显然都忧心不已。鷥


    可冯一博反而倒觉得没什么。


    如果景顺帝能自省,那大魏还是原来的大魏。


    相当于没有什么改变。


    如果没了太上皇的压制,景顺帝的雄心壮志就破胸而出。


    说不定还能让现在大魏有一些改变。


    即使没能中兴,稍有改变也不是什么坏事。


    除非他得志猖狂,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鷥


    失去压制后,开始挥霍权利,成为一代昏君。


    不过按照景顺帝的性格,这样的可能性又不大。


    好歹他也一直推崇李世民。


    现在既然“解决”了太上皇,趁机一展宏图大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当然,这肯定不是张松越等,一心求稳之人想看到的。


    他们忧心忡忡的最大原因,也不是担心景顺帝成为昏君。


    更大的可能,是担心他一心想做明君。鷥


    这对大魏来说,就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尤其是景顺帝的老师,可不止张松越一个。


    别忘了还有一个心系改革的陈勤之。


    一心求稳之人对于改革的排斥,才是他们忧心的最大原因。


    当然,改革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毕竟步子太大,还容易扯到蛋。


    不过冯一博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鷥


    他很希望看到一个雄心勃发,励精图治的皇帝。


    治理国家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维持稳定的前提,是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现在的大魏积弊甚重,已经腐朽难返。


    若是这时还一味的求稳。


    虽无倾覆之危,却有衰败之相。


    所以,冯一博才认为,只要有所改变,哪怕失败了,也总比原地踏步好得多。鷥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还为时尚早。


    还是要看景顺帝之后的情况而定。


    在此之前,还是要先办好太上皇……


    不,是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的葬礼。


    总之,想看出景顺帝的真实态度,还得等葬礼结束才见分晓。


    葬礼的第二天,百官依旧统一穿戴素服,戴着乌纱和黑角带,在大明宫中吊丧。


    冯一博自然也在其中。鷥


    “一博,你家的斋饭是真不错,不会是弟妹亲手为你做的吧?”


    此时他就和刘正、杨明新两个聚在一处,讨论起昨晚的斋饭。


    “是孟姨做的,要是合你们的口味,你们就让家里别做了,到我这边来一起吃饭,也热闹些。”


    因为各部官员都昨天都没回家,就在官署里面进行斋宿。


    左右也不能回家,刘正和杨明新就窜到隔壁礼部找冯一博探讨新学说。


    冯府送来的斋饭足够,他们也盛情难却,就和李守中、冯一博一起用饭。


    今天早上一起来,他们又赶到大明宫的偏殿哭上一阵。鷥


    结束之后,三人就在一根柱子后面说起了闲话。


    “还是不用麻烦了!”


    “那就劳烦孟姨了!”


    两人几乎异口同声,也代表了两人的性格。


    刘正谦谦君子,凡事都先为别人着想。


    即使孟姨只是冯府下人,他也有些不好意思。


    杨明新倒是不见外,直接就答应了下来。鷥


    “都一起吧,晚上还能继续秉烛畅谈!昨天……”


    冯一博笑着摆了摆手,可说着说着就听了下来。


    只见他眼神微微一凝,看向正殿的出口那边。


    刘正和杨明新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


    原来是忠顺亲王,身边前呼后拥跟着七、八人。


    看样子和他们一样,也是在找说话的地方。


    两人都是文官,倒是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鷥


    可冯一博却是文武通吃,认识的人面极广。


    跟在忠顺亲王身边的几人中,新贵只有两个。


    其他都是开国一脉的人。


    最让他吃惊的,就是北静郡王竟在其中。


    虽然同为大魏勋贵,两边暗地里水火不容。


    但平日遇见有说有笑倒也正常。


    可像今日这样,却又有些不同寻常了。鷥


    因为两边聚在一起,显然并非是遇见寒暄。


    看他们四处打量的模样就知道,这是在找人少之处,想要说话。


    难道,开国一脉要投靠忠顺亲王?


    一个荒唐的念头冒了出来,冯一博又立刻否定了这样的可能。


    其他人也就算了,北静郡王这样的开国一脉核心成员,忠顺亲王如何敢收?


    太上皇驾崩,开国一脉没了主心骨。


    说不得景顺帝就要对他们下手了。鷥


    忠顺亲王即使有些小九九,又如何敢明着和景顺帝作对?


    可若不是投靠之事,那两边在一起又会是商量什么事呢?


    三人又聊了几句有的没的,见冯一博有些心不在焉,刘正和杨明新就各自离开了。


    分开之后,冯一博又沉思良久。


    难道开国一脉想和新晋勋贵合作,一起发动对外战争?


    对!


    这个可能性倒是不小。鷥


    若是他们合作发动战争,冯一博倒也乐见其成。


    大魏对外扩张,正是他所希望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一切还是要等丧礼结束才能见分晓。


    即使发动战争,也不可能在葬礼结束之前。


    三日之后,文武百官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


    不过这次也都只是匆匆回去一趟,将一身素服换成了盛服。


    也就是按照亲疏远近和不同官阶,换上不同的丧服。鷥


    之后的每日,依旧要这边哭丧吊灵。


    一直要持续到出殡才算结束。


    要是没按规定穿戴,必然会遭科道言官的弹劾。


    真治个大不敬,就算杀头也不是不可能。


    而除了文武百官,后宫妃嫔和命妇也一样跑不了。


    尤其是年龄大,身子又不利索的。


    才几日过去,就被折腾的够呛。鷥


    像贾府史老太君这样的,没几天就差点追随太上皇而去了。


    还是贾政禀明了景顺帝,才被允许延请太医,回家休养。


    但即使回家,每天早上起来也得点上三炷香,再哭一阵才行。


    除了官员和朝廷要忙于每日吊丧,民间也有很多禁忌。


    首先,是都中各种宗教场所。


    国丧期间,凡是寺、观等有钟的地方,每日各鸣钟三万杵。


    其次,还有各种娱乐场所。鷥


    所有青楼、妓馆、勾栏、瓦舍等,国丧期间一律停业。


    另外还有,民间百日内不允许嫁娶,所有祭祀典礼也都全部停办。


    同时还要禁绝屠宰、喝酒、吃荤等七七四十九日。


    这些对底层百姓倒是没什么,毕竟能吃喝嫖赌的也只是少数。


    但这可苦了官员和乡绅。


    等到出殡的时候,随行百官和沿途设祭的乡老必然面带菜色。


    毕竟,他们睡不好,玩不好,还吃不好。鷥


    一个个如丧考批,比死了还难受。


    百天之后,也就是三个多月,民间就能率先解除限制。


    但有爵之家还要守制一年。


    好在这一年里,只是不能大肆庆祝,其余倒是没了约束。


    出殡的前,还有不少繁琐的礼仪。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和百官,在不同场合换不同的衣服,还要不停叩拜,不停哭丧。


    就连冯一博这样的精壮小伙子,都被折腾够呛,何况是朝中那些老臣。鷥


    这些日子已经有不少人都倒下了。


    张松越本就忧心忡忡,再加上连日的疲累,在第三十天的时候就坚持不住,昏倒在先帝的灵前。


    景顺帝忙安排了太医诊治,又让人将他送回家休养。


    新党暂时群龙无首,就由陈勤之暂代。


    不过,陈勤之也已经精力不济,在第四十二天的时候也感了风寒。


    好在喝了一副药之后,就退烧了。


    但经此一事也是筋疲力尽,堪堪没有倒下罢了。鷥


    就这样前赴后继,不知熬走了多少老臣。


    终于熬到了第四十八天。


    文武百官短暂的回府,随后再次回到大明宫。


    第二天,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的棺椁,由景顺帝亲自护送着从大明门出了皇宫。


    文武百官则从大明门侧门出去,有序的跟随在后面。


    发丧的队伍在城中步行,穿街过巷。


    直到城门外,才允许换乘马匹车辆。鷥


    别以为到此就算结束,等到了先灵那边还要继续各种仪礼。


    而且这一路也不能闲着,需要在途中朝哭夕奠。


    沿途经过的地方,百官和四品以下的命妇,还有军民、耆老等,都需要沿途设祭,为先帝送行。


    就这样,一路哭声不断,半个月后终于到了先灵。


    到了地方,景顺帝带头,百官相随,一起行虞礼。


    初献要需要献帛和加酒,礼部派出郝振林朗读祝文。


    之后又有亚献和终献,百官就是叩拜叩拜再叩拜。鷥


    等到棺椁下葬之后,还要再祭一次。


    终于结束了这边的礼仪,接下来再回到都中将神主,也就是先皇之灵送走,整个过程就算结束。


    就在御驾开始回返,筋疲力尽的随行官员也都送了口气的时候。


    忽然有一队人马出现在视野之中,直冲前面的御驾!


    “护驾!”


    随行的京营反应倒是不慢,迅速护住了景顺帝的车驾。


    为首将领稳住局势,立刻到阵前怒斥道:鷥


    “大胆!你们是什么人?莫非要谋反不成?”


    对方人马却理也不理,眨眼间已到了阵前。


    就这么直挺挺的撞了上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