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四十二章 密会忠顺亲王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话一出口,蒋奉文已觉不妥。巚


    待听到冯一博奚落,脸上就涨得通红。


    不过他很快又反应过来,恼羞成怒道:


    「君子之道就是圣人所言,如何成了你们的?」


    这话倒是不假,「五恶」本就是《荀子》中记录的孔子言行。


    他身为圣人门徒自然说得。


    冯一博闻言,笑着点头道:


    「大人这话说得对!我们本来倡导的就是圣人之言,践行的也是君子之道。」巚


    他还伸出大拇指,表示认可。


    可说到此处,却话锋一转,又道:


    「来吧!既然大人说我「言伪而辩」,那就该行君子之诛,只有如此方不负圣人所教!


    「知先行后」也好,「知行合一」也罢,总之都是要落在「行」上!」


    说着,摆出一副引颈就戮的模样,大义凛然的道:


    「动手吧!我保证绝不还手!」


    这一下,就让蒋奉文陷入两难。巚


    动手了,是践行他们提倡的君子之道。


    不动手,是不遵圣人之言。


    不管蒋奉文如何选择,他都已经输了。


    「狗屁的知行合一!」


    蒋奉文却不接招,而是选择开骂,还冷笑道:


    「君子动口不动手!你们动不动就煽动别人行「君子之诛」,算什么君子之道?」


    好家伙,骂人是君子,打人不是君子?巚


    老双标了!


    冯一博摇了摇头,一脸可惜的道:


    「大人这就错了!「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不是圣人说的,「君子之诛」才是圣人所言!」


    说到此处,他笑眯眯的看着蒋奉文,问道:


    「大人身为国子监祭酒不尊圣人,国子监教的难道是俗语不成?」


    被冯一博抓住漏洞,还开始攻击国子监的教学理念。


    蒋奉文已经被气得浑身发抖。巚


    可等他哆哆嗦嗦的抬手指着冯一博,却一时又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见他似乎有脑血栓的征兆,冯一博生怕把他气个好歹出来。


    当即摇了摇头,不想再和对方纠缠下去。


    可他正要叫刘正和杨明新,一起来开这是非之地。


    却见蒋奉文喘息两声,长长的舒了口气。


    竟然压下了怒火,平静了下来。


    看来,到底是国子监祭酒。巚


    平日里,国子监调皮捣蛋的学生可不在少数。


    若是脾气不暴压不住人,但也不至于就伤了身子。


    「我承认冯大人你能言善辩,但莫忘了,你毕竟是科第出身,还是一甲进士!」


    蒋奉文到底是搞教育的,眼见晓之以理无用,又开始动之以情。


    「老夫只希望你能记得自己读书之时,圣人所说的那些道理,尤其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也出自《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之中。


    这是借圣人之言,在劝冯一博不要花言巧语。巚


    「我等也是见大魏风气日靡,因此才提倡「知行合一」的君子之道,希望以此扫清大魏读书人的不正之风!」


    冯一博见对方冷静下来,就解释了一下自己的目的。


    随后又笑了笑,反问道:


    「这正是出于我等的恻隐之心,夫子又如何觉得不仁了?」


    蒋奉文是理学大家,动不动就引经据典。


    冯一博却也不是白给的探花。


    对方说「巧言令


    色」是为不仁那一句,引用的是孔子的话。巚


    他说自己的初心,是不忍大魏读书人被不正之风带坏,所做所为出于恻隐之心,引用的是孟子的话。


    「恻隐之心」出自著名的「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说白了,孟子觉得君子应该有「仁义礼智」。巚


    而恻隐之心就是「仁」的开端!


    对方用孔子的「仁」相劝,冯一博就用孟子的「仁」回敬。


    二者都是儒门圣人,按理是孔子更大,但论「仁」这个字,孟子是青出于蓝。


    蒋奉文闻言,已经怔在那里。


    他不是被孟子的「仁」给镇住,而是对冯一博所言有些难辨真假。


    若真如冯一博所言,那自己身为国子监祭酒,自然没有理由不支持这样的整风运动。


    说起大魏读书人的风气,当然是他这个教育一线的祭酒最有发言权。巚


    浮躁、轻浮、奢靡等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形容现在大魏读书人的风气。


    他身为国子监祭酒,自然也看到了其中的种种不堪。


    可即使如此,又能如何?


    对方的言行听着像是真的,只是做的……


    不论如何,这个出发点也算是好的。


    正是这个原因,让蒋奉文一时沉吟起来。


    「我等圣人门徒,自然要遵循圣人的道理,正所谓:理越辨越明,实践就是辨明道理的过程,所以我们才要提倡「知行合一」,践行君子之道。」巚


    见蒋奉文的表情,冯一博态度也变得十分诚恳。


    「正如夫子所言,我们之所以先提出「君子之诛」,确实有几分哗众取宠之意,但这也是为了让「君子之道」尽快被人知晓,被人传播,被人接受。」


    说到这里,冯一博还笑道:


    「你看,夫子和我这一番辩论之后,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重要?」


    这一次,蒋奉文的面色有些复杂。


    他身为国子监祭酒,一时被冯一博的初心所动摇。


    可沉吟半晌,还是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巚


    文人风气确实存在问题,但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大多问题,是自宋开始就存在的。


    因此他并不看好对方能成功。


    况且,以蒋奉文的身份。


    在这样形势不明的时候,也不适合说出什么支持的话。


    可终究,他被对方的想法动摇。


    他身为国子监祭酒,负责教书育人。巚


    哪能不希望读书人的风气变一变呢?


    仔细想想,刘正所作所为确实搞得国子监混乱不堪。


    但那些纨绔所言,确实也都是君子之道。


    虽然种种不堪依旧,但好歹知道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长此以往,会不会开始「耻恶」呢?


    「哼!希望你们能记得今日所言,他日若带坏了风气,我定然饶不了你!」


    他心中有了几分动摇,却终究放不下面子。巚


    冷冷丢下一句,转身要离开。


    刚一转身,又忽地回过身来,看着三人半晌,才意味深长的道:


    「建大事者,必勤远略而不急近功。」


    这句说完,便拂袖而去。


    说来说去,对方也算认可了他们的理念。


    这是对冯一博的小手


    段有些看不上。


    在劝告他们,不要无所不用其极。巚


    冯一博先愣了一下,随后就笑了。


    看着他离去背影,喊了一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这话是史公之笔,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之中樊哙所言。


    意思自然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蒋奉文听了,身形微微一顿。


    但终究没有停下脚步,只留下一个冷冷的背影。巚


    「看来终究还是明白人多些。」


    刘正看着他的背影,欣慰一笑。


    可转而,又一脸担忧的看向冯一博,谈道:


    「一博,这下你也要被拱到台前了。」


    说到底,这里到底还在宫中。


    三人在这里小声说话,还不引人注意。


    可蒋奉文过来之后,又急又怒的叱骂。巚


    不少下朝的官员都关注到了这边。


    即使没围过来看热闹,也能听个大概了。


    原本还只有刘正一个人,在台前推动「君子之道」。


    现在倒好了,冯一博与「知行合一」的关联也彻底坐实。


    冯一博闻言笑了笑,无所谓的道:


    「无妨,这事本就是我首倡,一直让你冲锋陷阵已经过意不去,就算没有蒋奉文,我也没想过一直隐居幕后独善其身。」


    他是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巚


    就算被人知道,他参与「君子之道」的事。


    也真的没甚所谓。


    想以此攻讦,就要先想想,议和条款和自己,还有背后的势力有没有关系。


    有东海郡的关系,冯一博的官职谁也动不了。


    不然难保议和条款的事不会生变。


    若是新党攻讦,那下次张松越再找上他,


    冯一博就大可以,以此为由尽情耍赖。巚


    若是新贵攻讦,那纯属吃饱了撑的。


    不用冯一博说话,就有忠顺亲王帮他料理。


    至于开国一脉攻讦,现在拍马屁还来不及。


    攻讦?


    那就封锁海贸,饿死你们算了。


    此地毕竟是在宫中,自然不能久留。


    蒋奉文离开不久,三人也一起出了宫门。巚


    随后,相互道别,又相约再见。


    宫门外自有车马等候。


    很快,冯一博就到了一出幽静小院。


    这里正是上次同忠顺亲王见面的地方。


    「冯将军……不对!咱们这里没有外人,我该叫你一声郡王的!」


    冯一博一进堂中,忠顺亲王第一次迎了过来。


    以他平时惫懒的性子,如此一反常态。巚


    自然不是因为冯一博长得好看。


    不问可知,他是对这次议和所占利益极为满意。


    新贵占了一亿银币,忠顺亲王能不热情吗?


    虽然到他手里肯定没那么多,但也足够他吃个饱了!


    冯一博闻言,拱了拱手,笑道:


    「王爷还是谨慎些好,机事不密则害成。」


    见他如此谨慎,忠顺亲王自然从善如流,点头道:巚


    「那我就托大,叫你一声一博了。」


    只要别叫惯了东海郡王就行。


    至于叫一博还是叫冯渊,那就无所谓了。


    冯一博自然不会反对,笑着道:


    「王爷言重了。」


    两人寒暄结束,忠顺亲王


    亲自将冯一博引入堂中落座。


    待邹德清上了茶后,他就先道:巚


    「一博你这次做得很好,不仅给大魏长了脸,也给我们这些勋贵提了气!」


    他们这些勋贵,自然是新晋勋贵。


    冯一博闻言,谦虚道:


    「托王爷的福,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你也不用谦虚,仇栾已经写信和我说了详细经过。」


    忠顺亲王连连摆手,又笑着道:


    「你一手策划这次议和,不仅将倭国死死压住,让大魏得利,还让咱们一起吃肉喝汤,真是一石三鸟!」巚


    说到这里,他还由衷的感叹道:


    「如此让人惊艳的运筹,就算诸葛武侯在世,怕也做不到这个程度!」


    「王爷谬赞,冯渊可不敢当!」


    冯一博自然只能继续谦虚,还自嘲道:


    「诸葛武侯只会一心为国,自然不会像我这样,还想着让自己人得利。」


    这个「自己人」,顿时让忠顺亲王舒坦不已。


    堂堂东海郡王,大魏朝廷都不能把他怎么样,却暗中为自己所用。巚


    「人心不足蛇吞象,即使一博你一心为国,他们也一样嫌少。」


    忠顺亲王先是意有所指的说了一句,又道:


    「现在赔款还没到账,开国一脉就已经安耐不住,等真金白银的一到,不知有多少人要红眼了!」


    一听这话,冯一博认同的点点头,顺势道:


    「正如王爷所言,我今日才先过来一趟,想必王爷已经知道我此来的用意了吧?」


    忠顺亲王此时已经打回原形,惫懒的窝在软椅之中,闻言就道:


    「明白,明白!不就是人情推不掉,不得不去见水溶了,先和我打个招呼吗?」巚


    他在水溶那边有人,自然知道得一清二楚。


    准确的说,比冯一博知道的还要详细。


    「正是如此。」


    冯一博点头附和了一句,又道:


    「除此之外,也是让王爷给我托托底,免得开国一脉狗急跳墙。」


    他先见忠顺亲王,就是让对方安心。


    既然忠顺亲王明白自己的意思,冯一博就顺势拍了一句。巚


    两边在议和条款的事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自然很容易就达成一致。


    「你大可放心!自从王子腾回乡,开国一脉已经废了一半。」


    提起开国一脉,忠顺亲王一脸的不屑,还道:


    「若非宫里那两位老的还在,又有那位娘娘撑着点门面……」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想到和冯一博也没什么好遮掩的,才继续道:


    「这么说吧!就四王八公那几家,哪个没点腌臜事?」


    说起腌臜事,他的脸上全是嘲讽之意,还透漏道:巚


    「现在只是那位还腾出手,也还没到动他们的时候罢了。」


    冯一博听得心惊,面上却丝毫不漏。


    闻言,他还松了口气,才道:


    「有王爷这话,我就放心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