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八十四章 心生不满大冤种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李靖是功成身退的代表。


    每每他都是不争不抢,且见好就收。


    他打仗干脆利落,回来之后就立刻交出兵权。


    几乎从不参与朝中争端。


    而张亮与他刚好相反,是一个恃功而骄的反面教材。


    最为致命的,就是他在军中广收义子五百余。


    因为罗织党羽被人告发,说他有造反的想法。


    最终死于非命。


    原本冯一博还以为,王子腾的失势,是因为以军饷之事要挟朝廷。


    可现在听了这话才明白,那只是他最后的挣扎。


    而起因则是王子腾大开方便之门。


    不仅将一众亲朋旧故,还有他们推荐的人都安排到了军中。


    甚至,还想插手朝中任免。


    他先后保举并收揽不少旧党成员。


    这其中,贾政也跟着出了不少的力。


    说他罗织党羽,确实不算冤枉。


    可王子腾显然不这么认为。


    不然也不会说出这样怨气冲天的话来。


    至于,他刚刚提到的“别人”。


    显然就是景顺帝了。


    王子腾昨日从宫中出来,整整一夜未眠。


    今日面见冯一博,还满脸的倦容。


    可即使这样,也遮掩不住他一脸的不甘。


    “一博,我对你的叮嘱,一定要记住。”


    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一点眩晕。


    好在一手撑住窗台,微微缓了缓。


    不等冯一博过去搀扶,他就继续道:


    “以后千万莫要学我急功近利,你现在是文官,这很好!但你要记住,做官当做房玄龄,只出谋划莫独断啊!”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房玄龄和李靖、张亮一样,都是唐太宗时期,名列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


    只是,一般提到房玄龄,就绕不开杜如晦。


    自古就有“房谋杜断”的说法。


    指的就是房玄龄善谋划,但优柔寡断。


    而杜如晦善决断,但不善谋划。


    一般情况,两人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


    而单独拿出来,大多也是夸杜如晦的决断比房玄龄的谋划,更为重要。


    冯一博倒是第一次听人单独拿出房玄龄来说。


    说的还是要学他只做谋划而不独断。


    不过,冯一博只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他在江南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


    知道在外征战必然要独断专行。


    王子腾当初官至九省统制,奉旨巡边。


    如果不揽权,怕是什么也做不成。


    而他这一去,虽然饱受诟病,但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


    自从他到了辽东之后,几乎是“三天一小捷,五天一大功”。


    如果说,捷报频传还有掺假的可能。


    那辽东构建的堡垒可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


    李守中对此都是赞叹不已,还说过:


    “此防线若是能成,则大魏再添八百里疆域。”


    所以,王子腾此时看似在叮嘱自己,该如何做官。


    实则,却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很显然,在辽东的独断专行,让他建功立业。


    却也让景顺帝心生忌惮。


    所以,王子腾的话,冯一博能理解。


    但他此时,自然不会发表什么看法。


    只是不动声色的看着对方。


    说这话时,王子腾脸上的疲倦和不甘,都被冯一博尽收眼底。


    这也让他大致已经明白了……


    王子腾这是对皇帝有怨啊!


    可他对自己说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


    王子腾这个级别的人物,做事必有自己的目的。


    绝非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


    “一博一定铭记舅舅的教诲。”


    虽然心中还有疑惑未解,但冯一博还是恭谨回了一声。


    还做出一副受教模样。


    “想来,以你的探花之才,又曾亲自带过兵,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


    眼见王子腾有些站不住了,冯一博连忙上前扶他。


    回了座位之后,王子腾勉强一笑,道:


    “若是我家有你这样的麒麟儿,我也不用如此操心了。”


    说完,也不等冯一博回应,就闭上眼睛往后一靠。


    似乎在闭目养神。


    过了好半晌,他才再睁开眼。


    这次似乎只剩倦容,刚刚的怨气收敛了不少。


    在此期间,冯一博默不作声的思考着他此前所言。


    看来,昨日君臣聊的很深啊!


    王子腾话里话外,都是唐朝的典故。


    显然是上有所好。


    他将自己比作李靖、张亮,还叮嘱我做房玄龄。


    显然都是受了景顺帝的影响。


    此前冯一博就隐约知道些,景顺帝似乎喜欢别人说他是李世民。


    现在看来,他似乎在王子腾面前,用的都是唐太宗时期的典故。


    不得不说,景顺帝对李世民还真是情有独钟啊!


    真当宫里有个太上皇,就觉得自己是唐太宗了?


    你怎么不说是宋光宗呢?


    都是有个太上皇,李世民开启贞观之治。


    大唐逐渐走上鼎盛。


    而宋光宗赵惇在位几年,他爹开创的“乾淳之治”就烟消云散了。


    南宋也开始由盛转衰。


    虽然天泰帝也不是宋孝宗那样的中兴之主,可他更不配和开国的李渊比啊。


    天泰帝在位期间,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没留下更多的隐患,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内忧外患一样也没解决!


    硬要说,最多和汉惠帝相提并论。


    何况,眼下的大魏,内忧外患不断。


    景顺帝若还敢自比李世民,真是脸都不要了。


    “吁~~~!”


    正在冯一博沉思之际,王子腾终于睁开眼睛。


    缓缓吐出一口浊气之后,轻声叹道:


    “唉,昨日入宫的事,让我心中有些郁结,今天的话也有些多了!一博勿怪。”


    冯一博闻言,回过神来,忙附和道:


    “有时候是这样的,一件事在心中盘绕不去,吃不下也睡不好。”


    他见王子腾整个人都放松了不少,又想起宝钗此前的叮嘱,便笑着劝慰道:


    “其实舅舅不如出去走走,先散散心中郁结,回来之后再好好睡一觉,等一觉睡醒,可能就会觉得,天高地阔人独小,事无尽时莫较真。”


    对于冯一博的劝说,王子腾很是欣慰。


    他勉强笑了笑,应道:


    “稍后我就试试。”


    他心中的怨气,刚刚发泄了一些。


    至少终于不再哀叹,转而还叮嘱道:


    “你回去不要和你岳母提起,也不要和宝钗说,免得她们无端担忧。”


    显然,他猜到了冯一博过来前,薛家母女会有所叮嘱。


    “舅舅放心,一博知道轻重。”


    冯一博闻言忙点了点,又道:


    “前儿个她们母女过来,都是一脸担忧走的,我来之前还叮嘱我好好劝劝舅舅,咱们爷们儿的事,确实没必要给她们再添烦扰。”


    他将薛家母女的担忧点出来,自然也是帮他们维系关系。


    王子腾闻言,点了点头,又叮嘱道:


    “若是她们问起,你就说我很好,圣上也没有责罚……嗯,这么说就好了。”


    薛家母女都是他入宫之前来的,自然也以为他是担忧入宫的事。


    王子腾对家人,尤其是王家出去的女人,还是很照顾的。


    不论是王夫人、薛姨妈,还是之前的王熙凤。


    背后都是他在为之撑腰。


    对妹夫和侄女婿,也都是能帮则帮。


    不然也不会对贾政有求必应。


    就连贾琏送去的王济仁,他也收在军前效力。


    只是王济仁比较倒霉。


    他还没来得及立功,王子就陷入了无尽的弹劾之中。


    而此时,冯一博也怀疑。


    对方是不是要将这个照顾,延伸到自己的身上。


    可他已经失势了啊?


    冯一博闻言笑了笑,又随口安慰道:


    “舅舅放心,我会安抚她们的,只是舅舅也要注意身体,有些事情,过去就算过去了。”


    他从头到尾的劝慰,一句不提具体的事。


    但句句又都算是劝在了点上。


    只是这次,王子腾似乎并不认可。


    “哪有那么容易过去?”


    他面色一凝,似乎心中怨气又起。


    很快又苦笑着摆了摆手,道:


    “不说这些了。”


    刚刚闭目一会儿,王子腾已经恢复了些精神。


    此时也不想再提那些糟心事,便准备说说正事。


    “你可知,我今日叫你来,所为何事?”


    冯一博一听,知道这是要说正事了。


    显然,刚刚王子腾的一番叮嘱,并非真的对他。


    而且在发泄在宫中挤压的情绪。


    若是只说这些,确实没必要把自己叫来。


    不过,能和他说这些,显然也算是推心置腹了。


    那接下来要说的,冯一博虽然不敢确定,但也猜到了一点。


    他连忙正容,轻轻摇头道:


    “一博不知,正要问舅舅有何吩咐!”


    此时,王子腾眼中没了刚刚那冲天的怨气。


    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精明。


    他没有正面回应冯一博的话,而且先道:


    “过几日上朝,我就会上书乞骸骨,尽快回金陵养老,也免得再有什么反复。”


    一般来说,若是成功告老,很少会有人揪着不放,再找他的麻烦。


    这其实也算是官场的一个潜规则。


    只要成功告老,就算功成身退了。


    很显然,王子腾虽然心中有怨,但和景顺帝还是达成了共识。


    也就是说,他虽然失势了。


    却不会因为边地的事获罪。


    “如此最好!舅舅正好也回乡歇歇。”


    听到这里,冯一博故意松了口气,又道:


    “既然圣上没有降罪,说明圣上心中还是念着舅舅的好,若不快些回去,说不得还没到家,起复的圣旨就先到了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