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一十一章 城内温馨备年礼,城外难民无草根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春闱意气发第二百一十一章城内温馨备年礼,城外难民无草根时光飞逝,转眼已近腊月。


    冯一博又恢复了按部就班的生活。


    到了年底,很多典礼都要开始着手准备。


    礼部也难得忙碌起来。


    眼见离年日近,宝钗也开始忙着治办年事。


    这是她嫁入冯府的第一年,自然想要极尽周到。


    今年外面时节不好,大魏不少州府都天灾不断。


    就连江南那边都没能幸免。


    有的地方连绵下雨数月,不见天日。


    有的却是旱得开裂,没有半滴润泽。


    甚至金陵有几处地方,还下起了雹子。


    很多田庄都欠收,甚至极个别的都已经绝收。


    同样的,山东两府今年大旱。


    朝廷派了人赈济,却也是杯水车薪。


    无数百姓变成流民,散到各府乞求活命。


    一些本来有田的农民,也不得不出售土地。


    只为换取一个活命的机会。


    这让不少勋贵豪商,都闻风而动。


    犹如闻道血腥的鲨鱼。


    就这样明目张胆的,在齐鲁大地低价圈地,买口为奴。


    都中这边收成算是好的,可却又闹了鞑靼。


    不少郊县百姓的过冬粮都被劫掠一空。


    还有不少青壮也被掳走,成了鞑靼人的奴隶。


    这就导致城郊各地人烟稀少,城里自然也快断了供应。


    虽有各处商人往来,可价格也是奇高不下。


    而且依旧急缺各类过冬物资。


    这么说吧。


    现在的都中,就连鸡蛋都从一个钱,涨到十几个钱一个。


    都还不一定能买到。


    城中富贵人家,想要维持奢靡的生活。


    都是大把的银子如流水般洒出去。


    相比往年,要付出十倍以上的代价。


    就连想要筹送年礼,不仅要花足了银子。


    还得要东拼西凑才勉强像样。


    这样的影响要持续很久,唯有冯家没太大变化。


    冯家库房物资丰富,再加上流求那边的往来不受影响。


    倒是不至于短了什么。


    毕竟,就连果蔬都有些耐储的,运送木料的时候一起送来不少。


    再加上,冯家走动的人物也不多。


    所以宝钗倒是处置的极快。


    她大多依照去年旧例,无非又加上几个薛家的至亲。


    白天,处理完年礼的事。


    晚上,轮序也到了宝钗这边。


    此时她倚在冯一博的怀里,却想到白天下人的议论。


    不由面上就带着几分踌躇。


    冯一博正自一边摆弄她的玉手,只觉温润如玉。


    那是怎么摸也摸不够的。


    另一手搂着她的纤腰,感受着起伏的曲线。


    时而上下游移。


    此时见她模样,就一边摸索,一边有些好奇道:


    宝钗的脸上忽地微微一红,打掉作怪的手,才道:


    白天听到下人们的议论,都说着城郊百姓的凄惨。


    她就一直在心中思量。


    宝钗虽然在人前笃信守拙,但到底心地善良。


    任谁有了难处,都是能帮就帮。


    而且还会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对方的面子。


    但显然,今天这事让她动了善念。


    却又自觉力乏,能帮的也是有限。


    可思来想去,还是该和冯一博商量。


    看看能否略尽些绵薄之力。


    冯一博闻言,顿时明白她所想,笑着道:


    平日里他就支持宝钗,想要让她找些喜欢的事做。


    可宝钗为人,最重妇德妇言。


    整日在家或是女红,或是陪着李孟氏说话。


    还团结妻妾,带着妙玉和尤家姐妹一起。


    除了府上的事,和他交代的四海商行之事。


    其余从不主动做任何别事,也不提什么要求。


    今日自己这个小媳妇,却是难得和他开口。


    冯一博无论如何也是要支持的。


    宝钗有些犹豫,怕不好把握尺度。


    帮人可以,却也不能不管自家。


    这一大家子的人心,她自也不能不顾及。


    冯一博一见,便猜到大概。


    稍稍沉吟了一下,便道:


    流求那边往来不断,并未受到什么影响。


    只要现在吩咐下去,用不了一个月。


    米粮自然能运送回来了。


    宝钗知道,丈夫敢这么说,就有绝对把握。


    顿时露出惊喜和一丝崇拜之色。


    她一时心中雀跃,又不知该如何表达。


    犹豫一下,也只能来一记相濡以沫。


    冯一博眨眨眼,摸了摸脸上被亲的地方。


    他忍住没说自己所做,但被濡了就一定要还之以沫。


    随后两人自是濡来沫往,没一会儿就情难自禁。


    不觉间已滚进了被窝。


    其实,冯一博早就关注到了灾民的事。


    不仅是都中附近的几县。


    无论江南受灾之地,还是山东两府。


    他都让人招募衣食无落的百姓,悄然运往流求垦殖。


    有很多地方,甚至是一村一族的移民海外。


    可以说,有些地方虽也十室九空,却不是饿死了。


    而是与冯一博脱不开关系。


    这些事在大灾之中,却几乎很少人去关注。


    甚至个别官员听说了,还松了口气。


    认为这算是妥善处置。


    可冯一博自然不是纯粹的慈善。


    虽然是在做好事,给这些百姓活命的机会。


    却也是在挖大魏的墙角。


    流求现在的人口,即使不算吕宋。


    差不多也有近八十万人。


    如果按照现在的节奏下去,预计过完年就可能达到百万。


    好在流求土地广袤,还有很多未曾开垦之处。


    再加上,还有吕宋众多岛屿。


    倒是不愁没有地方安置。


    这些土地,都已经是黑龙府所有。


    凡是愿意耕种的,都可以租种土地。


    第一年免租,还提供口粮。


    第二年开始,租子也只有三成,仅是大魏的一半。


    再加上,流求和吕宋大多都是一年三熟。


    可以说,付出运输成本和一点口粮成本之后。


    第二年就能回本,之后就开始创收。


    垦殖的移民还都感恩戴德,供奉起黑龙王的牌位。


    因为在那里,只要肯付出努力,就都能吃饱。


    不仅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还没有官吏敢欺压盘剥。


    但凡有人敢胡来,纠察队立刻闻风而至。


    保管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执法如山。


    这样的地方,对这些灾民来说。


    简直是人间天堂。


    冯一博不能和媳妇炫耀,只能努力耕耘。


    希望宝钗也能早日开花结果。


    一夜深耕,自是不便言表。


    第二天一早,宝钗就去找妙玉和尤家姐妹。


    几个女人很快商议好了。


    源源不断的米粮和布匹,从库房中运出。


    不少下人也都积极参与,踊跃拿出自己的旧衣、旧被。


    这些冯府下人都不缺吃穿。


    有些是发自内心,有些是不想落于人后。


    毕竟在这位夫人面前表现的机会不多。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也都是在做善事。


    宝钗就带着三个妾室,对他们都都一一谢过。


    给足了这些下人的体面。


    随后,宝钗又打发人和官府打了招呼。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发生。


    中午十分,才带着三女到了预定地点。


    下人们,有的支上粥棚,有的分发衣被。


    还有的维持秩序。


    开始有条不紊的施粥送棉。


    四女虽不好抛头露面,也在马车里关注着外面情况。


    当看到诸多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的百姓时。


    四人都陷入沉默之中。


    她们都生活优渥,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惨像。


    宝钗虽然以朴素自持,却也不曾真的见过民间疾苦。


    妙玉青灯古佛,自也很少入世。


    尤家姐妹虽家道中落,但也吃穿不愁。


    现在,几人看到麻木的灾民,在寒风中瑟缩着排队。


    领到东西后,又千恩万谢。


    这等景象,如何会出现在太平盛世。


    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即使有些心理准备,也只以为是普通百姓一时受难。


    哪想到,这些百姓看着比城里的乞丐,还要惨上数倍。


    一个个衣衫褴褛,露出骨瘦嶙峋躯干。


    眼神呆滞,麻木的任人摆布。


    她们不知道的是。


    在很多地方,树皮草根都已经被人扒光吃净。


    眼前所见不过一隅罢了。


    但就这一点点真实,就让几女的心里快要承受不住。


    半晌之后,宝钗双手合十,轻声道:


    妙玉听见宝钗的话,也是微微一叹,道:


    尤三姐到底性子爽利些,因此倒比别人先恢复些。


    她听到妙玉的话,便难得带着情绪,有些不满的问道:


    妙玉也是见外面灾民的凄惨,才有感而发。


    倒也不是针对宝钗。


    但该说不说,她说话确实也不大中听。


    此时听到尤三姐的话,她也是一愣。


    若是没见过眼前这一幕,她可能会说:


    许是上辈子做的孽,这辈子来偿。


    可现在看着这些无辜百姓,她实在说不出口。


    一时间也只能沉默相对。


    尤三姐见她不言,便自顾自的嘟囔道:


    妙玉听了这话,更是呐呐无言。


    其实也不是分辩不了。


    她读过的佛家典籍无数,有无数的理由反驳。


    但在这一刻,她却感觉都说不出口。


    宝钗没有理会两个妾室的话,依旧饱含忧虑的看着外面百姓。


    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做得这些也只是杯水车薪。


    因此本不信佛的她,也不由接连祷告了两次。


    妙玉沉默半晌,这时又轻声道:


    此情此景,让本就已经还俗嫁人的妙玉,对佛祖也有些动摇。


    因此竟用这样有些谤佛的话,对宝钗进行开解,又道:


    宝钗只觉心里沉甸甸的,也没有心情回应。


    只勉强笑了笑,便又注视着外面。


    这边冯府连续布施的善举,换来诸多百姓的感念不提。


    只说另一边,冯一博在朝会上,又听到了北地的消息。


    好在,这次是王子腾的捷报!


    在辽东长勇堡,王子腾大败两部鞑靼大军。


    斩杀鞑靼无算!


    仅战马,就缴获万匹之多。


    这样的战绩,绝对算得上是大胜!


    在经历了之前的鞑靼扣关之后,朝廷正需要这样的一场大胜遮羞。


    景顺帝收到捷报,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他,都难得在朝会上都笑出声来。


    没过两天,便下旨晋王子腾为九省都检点。


    九省统制,虽也是九边名义上最高指挥。


    但只比京营节度使高一级,也就是从二品。


    而都检点和统制的区别,就像都指挥使和指挥使一样。


    相差两级!


    所以九省都检点,就是从一品实权大员。


    再往上,就只有虚职的三公了!


    另外,一直悬而未决的兵部尚书之职。


    也在景顺帝和内阁商议之后,由贾雨村这个兵部侍郎补授!


    这也是对王子腾这次大胜的认可。


    兵部尚书,雅称大司马。


    负责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至此,贾雨村在大魏朝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贾雨村空出的兵部侍郎之位,在几番商议之后,由南京户部右侍郎白家锦接任。


    这个白家锦也算是冯一博的老相识。


    他是新晋勋贵,徽州节度使,广威将军白家钧的族弟。


    之前,就是因为冯一博和开国勋贵关系匪浅。


    再加上,剿倭之事还是开国一脉,南京京营节度使穆琨推荐。


    所以白家锦才会将他当做开国一脉的人。


    当时想要暗中使些手段,为难冯一博。


    贾雨村与贾家有关,又是王子腾的心腹。


    内阁和景顺帝将白家


    锦放在兵部,显然是作为一颗钉子。


    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对开国勋贵,还有王子腾进行一些牵制。


    不用问,这自然是景顺帝的平衡之术。


    这些事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大事。


    但对冯一博却没什么影响。


    直到年前最后一次朝会,白家锦星夜兼程赶到了都中。


    朝会之上,侍班大臣当殿宣布任命:


    六部之中,各有两个侍郎。


    都以左右区分。


    一般来说,左侍郎负责对内事务,右侍郎负责对外事务。


    所以冯一博的礼部右侍郎,才能司长一应海外事务。


    而白家锦接任贾雨村的兵部右侍郎。


    对开国勋臣和王子腾,能起到钳制的原因。


    也在于这个字。


    宣布任命之后,白家锦立刻上前谢恩,道:


    谢恩之后,白家锦退回列班。


    今日朝会也进行完最后一项。


    景顺帝和内阁交换了个眼神,又朝侍班大臣微微点头。


    侍班大臣领会意思,当即道:


    正这时,有人从后面急急出列,口中高呼:


    说着,那人就已到了丹陛之前,手捧奏本。


    接下来说的话,却人冯一博有些迷惑起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