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九十八章 真·加官进爵!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帝书阁)


    临敬殿中,兄弟俩还在猜测黑龙王的身份。


    甚至将目光放在了甄家身上。


    却不知,真正的黑龙王才从宫里出来没多久。


    冯一博刚一出宫,长随大平就上前将他迎入马车。


    随后一路直奔城北。


    这次回来,冯一博还不及回家。


    只在下船时候,打发人回去通报了一声。


    他就先来呈奏了。


    此时一到冯府外,已有数十下人在外迎侯。


    新建的冯府规模庞大,仆从自然也不止原来那一点。


    有的新采买的,甚至还是第一次见到冯一博本人。


    “恭迎大爷回府!”


    大平搀扶着冯一博下了马车,面前立刻拜倒一片。


    可能是近乡情怯的原因,让冯一博不禁有些恍忽。


    他这一去大半年,早已习惯众星拱月一样的生活。


    如今回到这边,这点场面自然不算什么。


    出差一趟半年多,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


    亲朋好友都有海外稀罕物相送,阖府下人自也都跟着沾光。


    早在回来之前,冯一博就已经打发人回来打理。


    这时他只需一句话:


    “赏!”


    顿时迎接的众人欢声雷动,拜谢不已:


    “谢大爷恩赏!”


    “大爷官运亨通!”


    “……”


    这边自然不会如黑龙府那般奢靡,给的还是铜钱。


    不过除了赏钱,冯家的老人还都有海外特产分了下去。


    一时间,也是阖府上下喜气洋洋。


    比过年的时候还要热闹几分。


    冯一博不再理会这些,进了中门直奔别院而去。


    那里是李守中的院子。


    他一进屋,就发现众人早就齐聚于此。


    显然得了信儿,知道他会先来这边。


    所以都在李孟氏这边等他。


    尤老娘带着尤二姐儿、尤三姐儿,还有妙玉、孟姨等,都伺候在李孟氏身边。


    一见冯一博进来,这些女卷都各自欣喜。


    李孟氏更是直抹眼泪,口中道:


    “一博你回来了?”


    见此,冯一博连忙上前大礼,激动道:


    “让师娘担心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一众人见面相叙,自不必多提。


    之后冯一博又将礼物一一分发,让人带了礼物送去亲友处。


    好叫人知道他已经回来了。


    除了林如海那边,还有夏秉忠、张松越等,也都按长辈份例送了过去。


    刘正、杨明新、冯紫英、贾雨村、王济仁等虽也有礼,但都要再次一等。


    还有成车的礼物,运往宁荣两府。


    其中大部分是往荣府去的,宁府只照比次一等的送了一份去。


    荣府那边梨香院和贾府是分开的,但都是按照最高标准。


    毕竟一个是岳母,另一边也有史老太君这样的长辈在。


    至于贾府宝玉和三春等姐妹,就没单独送了。


    都包含在荣府的那一份里。


    只有贾兰和贾琏那边的大姐儿,都单独给了一份。


    回来的时候,冯一博就特地叮嘱过。


    以后给贾兰送什么,也都给贾家大姐儿带一份儿出来。


    众人只以为他和贾琏关系亲厚,倒是没有多想。


    却不知,他在回来之前,王熙凤可是好陪了他几日。


    导致接连几天睡觉都不能躺着,只能趴着。


    这般辛苦,冯一博自然不会让她白白受累。


    对于她托自己照顾多大姐儿的小小要求,哪里还会拒绝?


    其实就算没有王熙凤的交代,冯一博也会如此。


    毕竟可卿那边,父亲兄弟都接了过去。


    王熙凤看着肯定眼热,但又不能把她的亲卷也接过去。


    帮忙照看一二,也是分数应当。


    这边都安排完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冯一博就思索着,今天该先去哪屋。


    走了半年,他都已经忘了之前轮班到谁了。


    这时李守中从部里下班,派人过来召他去书房说话。


    冯一博连忙停下思索,直奔李守中的书房。


    一进门,就见李守中起身相迎,正抚须含笑看着他。


    “恩师!”


    冯一博连忙上前参拜,被李守中一把扶住。


    “一博你这次做的好啊!真是长我大魏的威风!”


    李守中这时开口,显然也有些激动。


    身为礼部尚书,对于献土归附,还有加封之事,自然是要参与的。


    甚至还要提出相应意见。


    其实白日里,两人也已经见过一面。


    只是太过仓促,来不及多说。


    所以李守中一回来,就把冯一博叫来相叙。


    “恩师过奖,不过侥幸罢了。”


    冯一博腼腆一笑,谦虚了两句,又道:


    “我一走半年多,让恩师担忧了。”


    李守中正笑的嘴都合不拢,闻言摆手,口中不停道:


    “回来就好,何况你此去是办正事,又立下泼天之功。”


    师徒俩一边说,一边到书房中相对而坐。


    李守中笑意不减,还忍不住透露道:


    “明日朝会上,你又要出尽风头,想必满朝文武都要羡慕不已!”


    这事目前虽已定下,但也还处于保密阶段。


    即使冯一博这个当事人,也不该提前知晓。


    不过此时没有别人,李守中才忍不住透露些许。


    他参与了最终商议,还对献土归附,还有加封之事也都发表了看法。


    只是为了避嫌,在冯一博的恩赏上,李守中并未出过一言。


    可即使如此,在他看来,这份恩赏也足以让满朝文武惊掉下巴!


    当然,惊讶归惊讶。


    毕竟这样的大功,谁也说不出反对的话。


    冯一博也知道轻重,虽然有些好奇,但也并未深问。


    左右明日朝会便知结果。


    现在问了,除了让恩师违反原则,没有任何益处。


    况且就算知道,也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还不如留个惊喜,明日便知分晓。


    因此,冯一博闻言,只笑着道:


    “侥天之幸罢了,此去颇为顺利。”


    随后李守中又问了些在流求的事,冯一博都一一作答。


    基本上,都是对景顺帝说的那些。


    听的李守中频频点头,丝毫没有起疑。


    他成为礼部尚书也有两年,如今地位越发稳固。


    不少亲朋故旧,还有早前的学生弟子,都纷纷来投。


    虽然他需要羽翼,还是收了些门人。


    可经历了之前的冷遇,李守中心里自然明白,谁才是最值得他相信的那个。


    因此,冯一博说的每一句,他都当了真。


    两人谈到深夜,方才放冯一博回去。


    毕竟舟车劳顿,又加上白天觐见。


    当夜,冯一博左思右想,


    既没选择先礼佛,也没选择双休。


    让尤氏姐妹,还有妙玉都满心失望。


    不过,三女也都理解他的辛苦。


    况且人也回来了,以后自有的是时间欢聚。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冯一博换好朝服。


    同李守中一起,到了太极殿。


    休息一夜的冯一博,今日整个人都神采奕奕。


    不少文武早已得了风声,纷纷投来探寻的目光。


    没等多久,景顺帝上殿。


    众臣在行礼侍班。


    君臣见礼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东海国之事。


    “今日朝会第一事,关于东海国献土归附,圣上有旨意降下。”


    侍班大臣高声宣布,随后宫人出列,手持诏书大声诵读起来:


    “奉天承运大魏景顺皇帝,诏曰:”


    这是对外发诏的正式格式,加了国号和年号。


    “东海有国新立,得闻大魏昌盛,其国主心生向往,决定献土归附……”


    接下来这一番说辞,全都是对东海国主的夸赞。


    还有东海国主对大魏的向往。


    “予感其心,遂允之!特昭告天下,效古人之风,改东海国为东海郡,领流虬、吕宋二州,以为羁縻。”


    大魏只有州、府、省等,并无“郡”这个行政单位。


    东海郡倒是古已有之,就在山东地界。


    将东海国改东海郡,显然是照顾东海国的名字。


    又能给人的感觉,一听便知是中原旧地。


    冯一博猜测,这大概就是内阁商议后,想要的结果。


    他对此倒是没什么抗拒。


    “原东海国主,赐大魏东海郡王爵,领东海郡,世袭罔替,代予镇守大魏海疆!”


    显然是为了避讳龙字,没封黑龙王。


    不过冯一博对这个称号还算满意。


    虽然没有黑龙王威风,但当个海王也还不错。


    “东海郡……大魏……圣上……”


    后面就是一些应景的话。


    说了一些东海郡和大魏之间,自古已有的联系。


    又吹一吹景顺帝治理下,大魏是多么的昌隆。


    最后再说,正是因为这些,东海郡才会回归大魏的怀抱等等。


    本来精神的冯一博,听到有些昏昏欲睡。


    “大魏昌隆,堪比盛唐,千秋万代,!”


    “圣上英明,方才能使我大魏名传海外,有国献土归附啊!”


    正昏沉间,就听见马屁声声。


    冯一博知道是宣读完毕,连忙振作精神。


    “另,传圣上口谕!”


    没等这些人拍完,宫人再次上前,道:


    “有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兼,鸿胪寺右少卿冯渊。”


    听到点自己的名字,冯一博连忙上前大礼。


    宫人见他在丹陛之前,便继续宣道:


    “自任以来,勤于政事,宣扬教化,扬威海外……”


    说了一堆夸赞的话,冯一博听得都有些脸红。


    “此次只身出海,招抚东海国,大功告成之日,不逊开疆之功……”


    终于说完套词,下面就是最为关键的任命。


    “现特擢为礼部右侍郎,司长海外一应事务!”


    侍郎。


    等等!


    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


    冯一博听到这里,惊得抬头看了一眼丹陛之上。


    只见景顺帝正笑吟吟的看着他。


    冯一博这下彻底精神过来,连忙低头想要谢恩!


    在他想来,大概率是官升两级。


    或者,是官职不动,加个勋位之类。


    所以冯一博对此并无太大期待!


    说实在话,他也不是第一次立下大功了。


    虽然这次的功劳,和之前的性质不同。


    毕竟,剿倭之事不过是国内剿匪!


    若无赵文松胡搞一通,根本显不出他的本事。


    再加上当时官低位薄,即使升四级也不起眼。


    否则别提官升四级,能升两级都是皇恩浩荡了!


    但五品以上已经可称大员,每升一级都是极难。


    即使这次名为招抚,说是开疆拓土也不为过。


    但他已经官至五品,再连升四级就不像话了。


    何况相对来说,最大的封赏肯定要给到东海国那边。


    现在东海那边封个郡王,还为此搞出个东海郡。


    已经算是达到冯一博所预想的最好结果了。


    可现在,竟还升四级?


    成为侍郎一等了!


    冯一博的惊讶还在脸上,不及谢恩。


    没想到,这还不算完!


    “另晋上轻车都尉,以彰其功!”


    好家伙!


    别看短短几个字,分量不比侍郎轻上半分!


    这下好了,不仅官升四级,勋位也加了!


    所谓勋位,就是武勋之位。


    和爵位并称为勋爵,也是一种荣誉头衔。


    在大魏,勋爵之中,除了王爵之外,都没有封地。


    所以可以算是勋爵一体了。


    这个上轻车都尉是三品的武勋。


    说来和贾珍的世袭三品威烈将军,品级相当!


    当然,将军之位,即使是杂号将军,比都尉都要高贵不少。


    何况都尉不能世袭!


    勋爵分两种,一种只授终身,一种可以世袭。


    是否世袭,一般以军功大小而定。


    但均都要颁发诰券,以彰其功业。


    冯一博的功劳虽然不小,但已经有了黑龙王这个郡王在前。


    总不能再给他封的太高。


    就这,已经让满朝文武纷纷投来惊异目光!


    谁都知道他今天毕竟升官,但加勋位还是超出朝臣的预期。


    只是谁都明白了景顺帝对此事的重视。


    自然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


    那样不是诤臣,而是纯纯在打景顺帝的脸。


    “钦此!”


    冯一博正思绪万千,听到这两个字就知道该谢恩了。


    他接过任命和勋位诰券,在丹陛前大礼一拜,口中高呼:


    “臣冯渊,叩谢圣上隆恩!”


    正所谓加官晋爵,冯一博这也算是一次都占了个遍。


    文官超擢为礼部右侍郎。


    还赐了上轻车都尉的勋爵。


    大魏太祖时就定下祖训:


    非社稷军功不得封爵位,封号更是非特旨不得予。


    上轻车都尉是三品勋位,而封号至少要是将军。


    可虽无封号,也非世袭。


    但文官加爵本就已经是凤毛麟角!


    何况有了勋位,就是勋贵中的一员了!


    上轻车都尉,虽然有俸禄而无实职。


    但从此冯家也是真正贵族门第了!


    任是世家子弟,也要高看一眼!


    82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