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七十章 父子迷惑行为大赏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b>别人上书保举谁,都是思前想后。


    一副举棋不定的模样。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多保举之人和被保举之人就会绑定。


    从此被视为政治同盟,而强行归为一党。


    可贾政保举,却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读书好,有学问。


    怀才不遇的感觉必须要强烈。


    最好还被人排挤,满腹学问无处发挥那种。


    当然,有学问的这个门槛不低。


    起码是个进士。


    第二,关系近,有亲戚。


    和他有亲戚又有学问的,不多。


    但没有学问不好速成,可没有亲戚可以认亲戚啊。


    所以这个条件就比较灵活了。


    上一个附和条件的人,是贾雨村。


    贾雨村二甲进士出身,又有林如海的推荐信。


    和贾家联宗之后,就成了他的宗侄。


    所以贾政当时不遗余力的上本保举。


    现在,有薛家这层关系,梅翰林也成了他的干亲家。


    身为翰林院学士,梅翰林当初也是庶吉士出身。


    比贾雨村的学历还高了一筹。


    两个条件全都满足。


    那剩下的,贾政就只有一个字。


    “保”就完了!


    上一次,他保举的贾雨村,如今已官至兵部侍郎。


    在朝中,和身处边地的王子腾配合默契。


    为四大家族也帮了不少的忙。


    在贾政看来,贾雨村绝对是个知恩图报的。


    之前贾雨村回京侯缺,还时不时还会邀他来府上走动。


    只是后来补了兵部侍郎的缺,公务繁忙才来得少了。


    但自从今年元春封妃,贾雨村似乎又有了空闲。


    走动比之前频繁了不少。


    兴隆街的大爷,阖府上下谁不认得?


    荣府都已经把他当成自己人了。


    而且直到现在,也经常有人借贾雨村的事拍贾政的马屁。


    都说他慧眼识人。


    慢慢的,贾政自己都信了。


    在他眼里,现在的梅翰林,就和当初的贾雨村一样。


    需要自己的一双慧眼,给这位翰林院学士来一场雪中送炭。


    要说贾政这个人是真能处,有事他真上奏疏不说。


    还给远在北地的王子腾写了信。


    当然,这是后话,现在王子腾还没收到。


    此时皇宫和内阁这边,还在等四王八公一党的后续。


    但很快发现,这就是贾政的个人行为。


    因为几天过去,就只贾政一个人保举。


    很显然,并不是勋贵一党的什么野心。


    也不是为了拉拢旧党。


    纯属极为少见的个人行为。


    景顺帝这时也才想起,上一次元春封妃的时候,自己敲打贾政,他完全没有明白。


    这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个人没有政治觉悟,全凭自己的感觉走。


    也就是说,很可能这事不是他想的那样。


    于是他把忠顺亲王叫来问话。


    “你是说,这个贾政认了薛家二房的女儿做干女儿,所以和梅家沾亲,就上本保奏了?”


    《剑来》


    景顺帝听了忠顺亲王的回报,一副地铁老头看手机的表情。


    忠顺亲王此时也不是平日的桀骜模样。


    而是咂咂嘴,脸上都是一言难尽的表情,道:


    “不错,我们的人打探到的消息,差不多就是这样。”


    要知道,忠顺亲王掌着龙鳞卫,少有人能逃过他的眼睛。


    什么样的奇葩他没见过。


    可显然,以他的见识,也没料到有人如此……


    该怎么形容呢?


    平时看着谦恭厚道,大有父祖遗风。


    绝非膏粱轻薄之流。


    唯独办起事来没有脑子。


    说他憨直都是夸他。


    景顺帝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又确认道:


    “也就是说,这果然是贾政自己的行为,和勋贵一党无关?”


    他用了“果然”这个词,就说明心中已经信了八成。


    只是习惯性的又确认了一遍而已。


    “看样子是的。”忠顺亲王撇了撇嘴。


    景顺帝这才点了点头,表示已经知道。


    随后又摇头叹道:“当初东宫那边,还对这个贾存周存了顾忌,现在看来真是多此一举。”


    “呵呵!以他的才智,怕是中个进士都难。”


    忠顺亲王冷笑一声,出言嘲讽了一句。


    显然也知道这事。


    随后又面露不屑,摇头否定了自己,道:


    “不,这样迂腐的,中个举人都是侥天之幸。”


    对于贾政所作所为,忠顺亲王能想到的,也只有“迂腐”二字能稍微形容。


    因为他是好心,而非为了利益。


    可是景顺帝显然有了不同见解。


    “当初荣国府宣称二房次子衔玉而生,那位才稍稍出手布置了一下。”


    景顺帝想到贾政的表现,心中对曾出手对付他的东宫都看轻几分。


    想到这里,又摇头道:


    “现在看来,这贾政不是迂腐,是愚蠢。”


    以景顺帝的城府,很少会这样极端的评价一个人。


    可见他今天被气到什么程度。


    “可不是嘛!”


    忠顺亲王点头附和,见景顺帝一脸郁闷,就想调节一下气氛,道:


    “老国公若是知道他现在这样,怕是要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了!”


    他说的老国公,自然指的是最后一代荣国公。


    史老太君的丈夫,贾代善。


    他们兄弟少年时,都曾见过这位老国公。


    没想到那样惊才绝艳的人物,竟落得个后继无人。


    “你去和内阁那边打个招呼吧。”


    景顺帝深呼吸了一下,朝身旁夏秉忠吩咐,又道:


    “就说这事就先放下,不必理会就好了。”


    “是!”夏秉忠连忙领命出去。


    等夏秉忠离开,景顺帝又对忠顺亲王道:


    “这些勋贵真不让人省心,以后你这边也多加关注一些。”


    忠顺亲王闻言点头,郑重道:“皇兄放心,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转眼到了八月,初三就是史老太君寿辰。


    因不是大寿,府里又在修建省亲别墅,史老太君就不让大办。


    吩咐只关了门,自己家人吃个酒就算。


    虽然这么说,但府里都知她素喜热闹。


    王熙凤同王夫人等商议,提前几天就安排人,在史老太君院中搭了处戏台。


    除了之前买来的戏班出演,还着人定了两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


    等戏台搭好,还没到正日子,史老太君就迫不及待,邀了府里女卷来。


    王熙凤早知她的喜好,于是让人在史老太君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


    到场的也并无外客,只有薛母、宝钗、宝琴、黛玉、妙玉。


    再加上知道日子,提前过来的湘云。


    余者皆是贾府自己人。


    史老太君便先让薛母点戏。


    这是待客之道。


    薛母哪里肯,推拒再三,最后实在让不过。


    就点了一出《西游记》。


    这是史老太君素日喜好的热闹戏。


    接下来,史老太君让宝钗点。


    宝钗连让王夫人、邢夫人等长辈先点。


    等长辈们点完了,史老太君又让宝钗点戏。


    实在推不过,宝钗便也如母亲一样,点了一出《山门》。


    宝玉当她也按史老太君平日的喜好,因此在旁听了一撇嘴,滴咕道:


    “都只好点这些戏。”


    宝钗和她坐得不愿,自也听见,便笑着道:


    “你白听了这几年戏,哪里知道这出戏排场词藻都好呢?”


    宝玉闻言面露不信,撇嘴道:


    “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


    这话想必也只有他敢说。


    其余人都知史老太君喜好,每次点戏都是依热闹来点。


    可能正因如此,让宝玉听得太多。


    都听到腻烦了。


    宝钗见状也不生气,只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


    见宝玉一脸不信,宝钗又道:


    “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


    “况那词藻中,有只寄生草,极妙,你何曾知道?”


    宝玉这时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些来,央求道:


    “好姐姐,你念给我听听吧!”


    宝钗见那边正自点戏,也无别事,便念道: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山门》也叫《醉打山门》,是水浒故事里的一段。


    讲的是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避祸五台山为僧,又因醉酒打砸了寺院和僧人,被师父智真长老遣送别处的故事。


    寄生草是曲牌名。


    宝钗说的这段,正是鲁智深辞别师父时唱的,颇具禅意的一段。


    宝玉听了眼中发亮,喜的拍膝摇头。


    一时称颂不已,口中连道:


    “好好好!宝姐姐果然博闻强识,无书不知!”


    一旁黛玉见宝玉大惊小怪,白了他一眼。


    “宝姐姐自是博闻强识,只是你不读书没得见识,看戏还不安静些?”


    说到此,又把嘴一撇,不屑道:


    “还没唱‘山门’,你就开始‘装疯’了。”


    宝玉不敢惹她,闻言只能干笑。


    但在心中还品味着这曲《寄生草》。


    一时只觉甚合他的心境,


    尤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


    这时,已经轮到王熙凤点戏。


    亲孙子可以不顾老太君喜好,但她这个孙媳妇自然不会。


    而且王熙凤不仅知道史老太君喜欢热闹,还知她更喜欢笑料多的。


    当下点了一出《刘二当衣》,史老太君果真更又喜欢一些。


    由此可见,王熙凤这个孙媳妇,真就比孙子强了百倍。


    一时间,宝琴、黛玉、妙玉、史湘云等外客都点了。


    宝玉、迎、探、惜三春,李纨等自家人,也俱点了。


    三班戏班,按出扮演。


    于是大家看戏,到晚方散。


    等回了房里,宝玉还沉浸在那曲当中,看着像是失了魂的。


    袭人见状叹道:“娘儿们、姐儿们都喜喜欢欢的,你怎么又这个样儿了?”


    宝玉闻言依旧发痴,口中却道:


    “他们娘儿们姐儿们,喜欢不喜欢,与我何干?”


    说着还唱了起来,道: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袭人被唬了一跳,皱眉道:“二爷这是说什么傻话?”


    “哪有什么傻话,我只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又说又唱,到这句,不觉眼泪就掉了下来。


    袭人见这景况,再不敢和他对话。


    宝玉细想这一句意味,不禁大哭起来。


    哭着哭着,他翻身站起,至桉边,提笔立下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完了,觉得自己虽解悟,别人看了恐怕不懂。


    于是他又填一只《寄生草》写在偈后。


    又念一遍,自觉心中无有挂碍,才上床睡。


    第二天,到了正日子。


    冯一博这个外孙女婿,也来为老太君祝寿。


    他到后面拜寿之后,就到前堂由贾政等爷们招待。


    贾政的众多清客也俱都到了。


    这人一多,贾政就有心让儿子露露脸。


    当下便把宝玉叫来,笑着问道:


    “近日可有读书?”


    宝玉一听,顿时沉默不语。


    其实哪怕他随口说两句,大家一夸就过去了。


    可现在他一沉默,贾政就有些挂不住面子。


    知道这两日宝玉都在后宅听戏,便一拍桌子,骂道:


    “混账东西,整日就知看戏听曲,以后你干脆就去写戏得了!”


    宝玉被吓得一缩脖子,但也被提醒了,便道:


    “父亲说的是,我昨天倒还写了一曲,请父亲品鉴。”


    说着,他到书桉前,抬笔先把那佛偈写上。


    在下面又铺一张纸,题头写到:《寄生草·解偈》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尹,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首《寄生草》曲,正是宝玉在写了《参禅偈》后填的。


    所以题目叫解偈。


    “无我原非你”,取意于《庄子·齐物论》: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东西来体现它。


    “我”与“彼”,指的是“我”与“道”的关系。


    宝玉借来放在佛偈之中,就成了“我”与“禅”的关系。


    贾政这时已经懵了,如何也没想到贾宝玉会来这一手。


    说写曲还真写了个曲。


    再一看内容。


    好嘛!还悟了禅机。


    好在曲倒是好曲,倒是不耽搁露脸了。


    至于其他,等诸人散了,再找他算账吧。


    于是贾政随手递给诸人传阅。


    因冯一博在诸客中身份算是顶尖,就先到了他手里。


    他也不是第一次参与,知道这事的流程。


    夸就完了。


    于是他刚看了开头佛偈,便笑着道:


    “宝玉兄弟真是了不得,小小年纪已得了神秀大师的几分真意。”


    <b>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