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一十三章 新年,新职务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过年的这些日子,可把景顺帝累得够呛。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他每天都要进行各种仪礼。


    初一当天,更是在太庙、世庙等处。


    举行了几场盛大的祭祀仪式。


    一场场祭祀下来,简直要了他半条命。


    而且他还比别的皇帝要多一项,就是去东宫拜见太上皇。


    这个皇帝做得,跟孙子似的!


    当然,后宫也是忙的不可开交。


    凡封诰的命妇,都要入宫觐见。


    由她们代表天下女子,向皇太后、老太妃、皇后。


    按照仪礼进行参拜。


    新年尹始,朝廷还要举行一次大朝会。


    介时,众藩属、四夷等,都要觐见皇帝。


    同时进行朝贡。


    大魏的外交策略,就是:


    八方有贡,万国来朝。


    这可并非只是为了虚名,而是有更大的作用。


    对于大魏来说,只用些许甜头,就和周边确立了宗藩关系。


    当然,这“些许”两字确实是对大魏来说。


    对于那些小国,简直是“天大”的好处了。


    这次的朝贡还出了些问题。


    倭国竟来了两支使团,在津门差点打起来。


    原来这两支使团,一支是足利幕府派遣。


    带了足足两船贡品。


    另一支则自称倭王派遣,由藤原氏朝贡。


    按照规制,也有两船。


    两伙人都说自己才是正统,请求大魏朝廷做主。


    津门卫的人不敢耽搁,便上报了鸿胪寺。


    鸿胪寺又上报礼部。


    礼部让两拨人都先到都中,再做分辨。


    还有人提议干脆让他们一起朝贡算了。


    但礼部坚决反对。


    李守中表示:


    此例若开,怕以后每个国家都能来几百个使团了。


    景顺帝也许是物伤其类,一样不同意一国有两个使团。


    非要分出个一二来。


    今日是大朝会之后的第一次朝会。


    太极殿前,百官都穿着朝服,按常仪行礼侍班。


    冯一博也提前得了通知,此时就立于临近太极殿门口的柱子旁。


    今日朝会的议题,不知为何把他排得很是靠前。


    还没站多久,就听到宫人持诏宣读:


    “今有翰林院侍讲冯渊,钦差巡江南倭寇及练兵事。”


    “短短数月,练兵三千,大战两场,斩敌近万。”


    “江南倭寇之忧解矣!此数年未有之功也!”


    接下来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夸赞。


    直到冯一博听得面红耳热,才听宫人说了最重要的事。


    “现,擢冯渊为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兼,鸿胪寺右少卿,专司海外一应事务。”


    《剑来》


    礼部有主客、仪制、祠祭、精膳,四个清吏司。


    其中主客清吏司的职责,听起来和他兼任的鸿胪寺差不多。


    都是负责接待外宾的一应事务。


    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


    礼部是政务部门,负责管事。


    主客清吏司主要负责策划接待流程之类。


    而鸿胪寺却是执行部门,负责做事。


    也就是接待的具体事宜,是他们负责的。


    当然,冯一博这个职司就很有意思。


    既负责制定流程,也负责具体接待。


    礼部郎中是正五品的官职,冯一博等于升了两级。


    职司又在礼部,顶头上司是他恩师李守中。


    这个官职真是很舒心了。


    冯一博连忙上前十数步,伏于丹陛之前。


    “臣冯渊谢圣上恩德,定竭心尽力,以忠报国!”


    景顺帝一脸笑意的看着他,赞道:


    “爱卿是个能任事的,此去江南辛苦了!”


    这话等于给他的能力做出了极高评价。


    这次考评,肯定是个甲等没跑。


    “短短大半年时间,爱卿就遂了那‘唯愿海波平’的志向!”


    景顺帝想到冯一博上次吟诗,彷佛就在昨日。


    确实有些感慨的道:“还真真是难得啊!”


    “能为朝廷做些事,为江南百姓做些事,是冯渊的荣幸!”


    还遂了“封侯非我意”的志向。


    这不也没封侯吗?


    冯一博连忙谦虚两句,就要退下。


    “启奏圣上,倭国两路朝贡的使节还未处置。”


    这时,内阁那边突兀的说起倭国朝贡之事。


    张松越一出声,冯一博就不好乱动。


    只能等在原地,等他说完再退下。


    “据查,藤原氏代表的倭王,属实存在。”


    “只是倭国情况特殊,这倭王没有实权,才得以传承至今。”


    “此前与大魏往来的,都是足利氏。”


    张松越说到这里,有些尴尬。


    因为这确实是朝廷的失误。


    “如今足利幕府逐渐势弱,这藤原氏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便与倭王联合,授权他们代表来大魏朝贡,以期削弱足利氏。”


    “……”


    张松越将事情大概说了一下。


    其实这事,对于满朝文武很好理解。


    倭王在倭国基本就是个名誉头衔,相当于汉献帝刘协。


    足利幕府和大魏的祖宗差不多,相当于“挟天子以令诸侯”。


    现在足利幕府不行,很多大族想要趁势崛起。


    这个藤原,就相当司马家。


    当然,满朝文武虽然明白。


    但谁也不会傻到揭大魏祖宗的短就是了。


    这时,张松越讲完全部,请示道:


    “这两方,一边占据大义,代表倭王。”


    “另一边和大魏长期往来,关系良好。”


    “臣等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还请圣上示下!”


    景顺帝闻言,没有直接回应。


    而是看着被迫留在原地的冯渊,笑吟吟的道:


    “冯郎中,此事本也该由礼部处置,就交给你们主客清吏司如何?”


    这事都已经是年前的事,景顺帝自然知晓。


    张松越在此时提起,意图明显得就差直接说了。


    怪不得把他的任命放在前面。


    景顺帝刚又说他敢于任事。


    这还让他如何拒绝?


    “臣谨遵圣命,定然想办法把此事办妥。”


    冯一博很识趣的接了差事。


    可他才回到位置上不久,就听到又有人起幺蛾子。


    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上前,伏于丹陛前,奏道:


    “臣户部白家锦,有本启奏。”


    竟是南京户部侍郎白家锦,不知何时调任都中。


    景顺帝微微点头,身边宫人便问道:


    “白侍郎何事要奏?”


    白家锦闻言,再次伏于丹陛前大礼参拜,道:


    “臣奏请,既然倭患起于海上,圣上何如禁绝海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