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八章 李守中升职记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赔罪不诚心这事,冯一博自然是成心的。


    明眼人都知道。


    只有两边增值立场一致,才有共同的利益。


    所以他和薛家结了亲,与其说是为了和贾家修好。


    不如说是和王家联了姻。


    当然,联的是他恩师李守中。


    这一文一武。


    就是景顺帝为四王八公等勋贵世家,立的两个标杆。


    你若能懂,就速来投。


    而贾家,却是太上皇的铁杆。


    所以,冯一博觉得。


    和好没问题,但也不能太好。


    因为,李守中就快进京了。


    冯一博这批新科进士授官不久,李守中就升任南京吏部尚书。


    原南京吏部尚书则调任至南京兵部。


    而这两日,礼部尚书王宾州又因故调任南京吏部。


    算是半发配性质的。


    所以,不问可知。


    李守中不日就将进京,继任礼部尚书一职。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纷乱,实则也都有迹可循。


    一切的根源,还是倭寇滋扰江南的事。


    早在倭寇流劫江南之时,工部右侍郎赵文松就发现问题。


    他上疏力陈防倭之事,还提出七点意见。


    第一,派人祭祀海神。


    第二,令有司收埋尸骨避免瘟疫,并减轻当地徭役。


    第三,增募水军,修建战船。


    第四,增收江南田赋,苏常熟等地预征三年。


    第五,令江南士绅捐财自救,等平息倭患后,或论功,或抵罪。


    第六,派重臣巡视江南军情。


    第七,招抚通番旧党、盐徒,从倭寇内部瓦解。


    赵文松这道奏疏一上,兵部很快给出意见。


    认为一、二、三、五、七皆可用,四、六两项不可行。


    景顺帝正因倭寇之事大发雷霆。


    见兵部根本没什么建设性意见,当即下诏申斥。


    还借此罢免了兵部尚书聂辛。


    礼部尚书王宾州见此,立刻支持赵文松全部所奏。


    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景顺帝当时问首辅张松越。


    若依此,该派何人祭海神和督师江南。


    赵文松是张松越一派的人。


    听到景顺帝问询,他顺势提出谁上疏,谁去办。


    于是,赵文松领了祭告海神兼督师江南防倭事。


    若是他真按照所奏行事,也许就没了后来的事。


    可等他到了江南。


    也不管倭寇,就先去祭祀海神。


    这种祭祀,自然毫无意义。


    而且劳民伤财,重扰地方。


    他到任以后,就是借此疯狂敛财。


    不论是祭祀,还是纳捐。


    只要涉及钱财。


    无论公私,一概送至他的私宅。


    一时间,整个江南为之困弊。


    弹劾的奏疏堆满了景顺帝的御案。


    开始的时候,景顺帝还寄希望于他能把倭寇剿了。


    可他除了几次虚报战功,压根毫无进展。


    看了龙鳞卫的秘折,景顺帝立刻下旨召回。


    可赵文松还在回京的路上,又有了倭寇攻打南京之事。


    这一下,景顺帝彻底炸了。


    之后就是江南官场的大地震。


    先是南京兵部空出个缺来。


    南京吏部尚书也受了牵连,被调到南京兵部。


    这样一来,南京吏部出了缺。


    正好由李守中升任顶上。


    原本还要等等,明年礼部尚书王宾州大概率入阁。


    那时李守中才有机会调任京中。


    但王宾州因支持了赵文松的事,被一起弹劾。


    赵文松一回来就丢官罢职,被流放九边。


    王宾州也因此被提前下岗,送去南京吏部养老了。


    如此,李守中才有机会今年上位。


    若是动作快,现在应该已经从金陵动身。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


    冯一博在翰林院按部就班。


    甚至谨小慎微。


    他在李守中入京之前,立志要当一只鹌鹑。


    免得被人找了错漏,拿他给李守中来个下马威。


    这一日,终于收到消息。


    冯一博让人备好车马,到码头接了李守中一行。


    李守中轻装简行,只带了老伴和四个下人。


    坐的还是官船。


    一下船,冯一博就上前见礼。


    简单相叙之后,把恩师、师母接回了家中。


    李守中这次来,肯定不能借住贾家。


    而他在都中也没有其他产业。


    只能先听冯一博的安排。


    等安顿下来之后,再慢慢寻找合适的住处。


    冯家的正屋早已让出,冯一博先住旁边的厢房。


    一切收拾妥当,三人才有机会坐下聊天。


    李守中品了一口香茗,夸赞道:


    “好啊!你很好,一博你没有让为师失望!”


    冯一博自然知道他说的是科举之事。


    立刻笑着捧了一句:“都是恩师教的好。”


    李守中的老伴李孟氏也笑道:


    “你们师徒两探花,倒真是一段佳话。”


    这是李守中这些日子里念叨最多,最为得意之事。


    不止一次在老伴面前提起。


    他闻言轻笑,又想起什么,问道:


    “对了,听说一博你顶撞了史老太君,还惊动了太上皇?”


    冯一博一愣:“这事都传到江南去了吗?”


    他以为只有京中悄悄传播,没想到连江南都知道了。


    这样的扬名,对他来说,也不知是好是坏。


    “是从都中传来的消息,说太上皇因故让圣上把你黜落,但圣上惜才,只将你降了两名,依旧取了。”


    李守中脸上沉凝,道:


    “整个江南士林都为之震怒,甚至有人想要上书声讨太上皇此举。”


    说到此处,李守中叹息一声,才道:


    “只是最近倭寇频发,江南疲敝。”


    “江南士绅都被赵文松折腾的够呛,因此,怒虽怒,却没几个真的上书。”


    他说的接连叹气,继续道:


    “一个个都生怕又引出什么事来,这才没引起太大水花。”


    “这事说来弟子也是云里雾里,当时只想为老师铺平入京道路,却没想到我这样的小人物,竟能引起太上皇不快。”


    冯一博接口,随后又简单将这事讲了一遍。


    待听完冯一博所讲,李守中确实轻击手掌。


    “对了,看我这记性!”


    李守中说完起身,朝后面走去。


    边走边道:“你若不提我都忘了,还有件大事没和你说。”


    冯一博一愣,疑惑的想着,


    自己提了什么?


    就见李守中拿出一个包裹,开始在里翻找。


    好半天,在最里面的夹层,拿出一张红纸。


    这样式冯一博有些眼熟。


    “就是这个!”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