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七章 状元(划掉)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殿试结束后,卷子都被汇总到弥封官处进行糊名。


    再由掌卷官转送至承庆殿。


    在承庆殿中,诸内阁辅臣和六部堂倌亲作阅卷官。


    很快,试卷被分为三等。


    其中只有一等卷会被送到御前。


    不然三百多份卷子,皇帝熬夜也看不完。


    阅卷官每人选送1-2份,最终差不多十份左右送至御案之上。


    这时,皇帝就可以按照个人好感度,进行最终排名了。


    若是都不太合心意,也可以要求增加卷量。


    毕竟皇帝才是出题人,只有他最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这就避免了“原作者都没想到”系列的尴尬。


    景顺帝接过送来的一等卷开始批阅。


    最上面一份就让他眼前一亮!


    立实心、举实政。


    没有花里胡哨,直接开篇明义。


    再往下看则更是惊艳!


    这张卷子能够脱颖而出,自然不是侥幸。


    除了中心思想明确又务实。


    他后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让景顺帝大呼精彩。


    总结起来,大致就是:


    朝廷重视,提高认识。


    选拔举荐,严格吏治。


    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明辨功过,完善机制。


    提倡德治,健全法治,


    忠君爱国,培养将士。


    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以史为鉴,总结反思。


    ……


    一连十几条下来,让当时阅卷的内阁首辅张松越都生出知己之感。


    其他朝堂诸公看了之后,一致赞同推举为一等卷。


    并且放在了最上面。


    而景顺帝登极多年,早已过了文青的年纪。


    他平日里最重的,就是实务。


    很多东西他其实都是心中有数,只是缺少具体表达。


    现在见到这张卷子,感受到都是他常用的施政手法。


    还被一一具象总结了出来!


    看完的那一刻,景顺帝感叹。


    这才是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不过以他的城府,倒也不至于表露太过。


    直到全都看完之后,景顺帝心中越发笃定。


    他提笔朱批:


    第一甲第一名!


    随后举卷赞许:“此卷当为魁首!”


    朝堂诸公传阅后,纷纷附和。


    之前他们都已经看过,再看一遍依旧忍不住赞叹。


    “此子确有旷世逸才,难得的是心系实务,通篇立足于一个“实”字。”


    首辅大臣张松越一脸欣慰的夸赞。


    甚至觉得自己后继有人。


    可正在他们都为之兴奋的时候,大明宫掌事太监戴权来了。


    “拜见圣上,太上皇让老奴过来看看,说是抡才大典虽然重要,却也莫累坏了圣上的身子。”


    景顺帝闻言,连忙朝东拱手。


    “予多谢父皇关爱!”


    戴权又凑近几步,到御案后,低声道:“太上皇还让我传个口信。”


    “予静候父皇旨意。”


    景顺帝连忙微微躬身,以示恭敬。


    戴权以手遮嘴,避免殿中的诸公听见。


    “江宁县举人冯渊和贾家有亲,却曾在私下斥责贾族尊长,这事传到太上皇这边了。”


    “圣上您也知道,他老人家最重孝道,所以让我来说声,定要让这等人吃点教训才是。”


    景顺帝心中不悦,但面色不动声色,


    他试探道:“父皇的意思是,黜落他?”


    “圣上不要误会,殿试哪有黜落一说?”


    戴权连连摇头,又道:“太上皇只说让他吃点教训,并未说过其他。”


    这就是又当又立。


    你在殿试排名的时候过来,不是黜落那就是降第了。


    景顺帝装作不懂,依旧问道:“那予该如何处置?”


    戴权皮笑肉不笑道:“老奴岂敢置喙,自是圣上您来做主。”


    景顺帝看了戴权一会,直看得戴权有些不自在了,方才点头。


    “好,予知道了。”


    虽然父子俩没有外面想的那么泾渭分明。


    但,身为九五至尊。


    头上却还有个人拉屎。


    这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哪怕是他亲爹。


    甚至,景顺帝被状元卷唤起的振奋之意,此时都消褪不见。


    “戴总管代予回禀父皇,予定给父皇一个交代。”


    不管怎么说,太上皇的面子终究要给。


    想必降第录取一个贡士,应该不会引起太大反响。


    一会儿和在场诸公好好商量吧!


    “老奴告退!”


    戴权达成目的,不再多言。


    和景顺帝的意兴阑珊不同,在场诸公还在为状元卷的惊艳击节叫好。


    等所有卷子都排好次序之后,开始由内侍官进行拆封。


    景顺帝先看了一眼一甲三人。


    只见第一名的卷首写着名讳。


    殿试举人,臣,冯渊。


    后面是年龄籍贯。


    年十八,江南应天府江宁县。


    再后面是履历。


    景顺六年生员。


    景顺九年乡试第一。


    景顺十年会试第一。


    再后面则是冯一博祖宗三代的情况。


    看到这,景顺帝再次欢欣起来。


    脱口轻呼:“竟是三元及第!”


    也不怪他这么欣喜。


    这事放在哪朝哪代都是一段佳话。


    不对!


    景顺帝感觉哪里有问题,又再往回翻看。


    待看到姓名哪里。


    冯渊!


    这不正是太上皇说的那人吗?


    怎么办?


    景顺帝脸色不好。


    他既不能忤逆太上皇,也不想就这么把状元降第录取。


    左思右想之后,他才下定决心。


    那就是……


    既降又不降。


    降的是名次,不降的是次第。


    这样就算太上皇问起,他也有所交代。


    这也是这十年来,他用的最多的办法。


    折中。


    虽然憋屈,但很有用。


    自己还年轻。


    每每景顺帝都只能这么想。


    用过精神胜利法,景顺帝又把卷子拿了过来。


    在前三名的卷子上,刷刷几下改了朱批。


    第一名改为第三名,上下各写一横就成了。


    虽然中间的横太长,但也不影响辨识。


    第三名划掉一横,成了第二。


    想必没谁会介意提升名次吧?


    第二名划掉一横,成了第一。


    景顺帝算是放飞自我了。


    涂改成这样的朱批,可能有史以来的头一份。


    还好不是大写,不然就要全都涂抹了。


    更难看。


    一甲已经定了下来,诸公还不知有变。


    他们还在将二三甲的进士姓名、籍贯信息填写金榜。


    只留一甲,在最后一刻让皇帝御笔亲提。


    景顺帝接过金榜,提笔挥就。


    可随着他写完三甲名单,刚刚参与阅卷的诸公却都露出疑惑之色。


    顿时有老臣上前问询。


    “敢问圣上!这冯渊不是取了状元,如何又成了探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