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6章:贞观二年最后一个月

作者:神桦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郑九去而复返,没有请到薛娇燕。


    不过不是薛娇燕不肯来,而是去了方府看望薛博武。


    薛博武力竭,现在正在方府休息,薛娇燕知道后就到了方府照看。


    方源看一下天色,此时已经是申时过了大半,就不打算继续工作,摆驾回府。


    刚回到,就看到红絮和青媱在客厅边煮水泡茶边算账,年底了,要总结今年的收入和支出。


    最近这两个月,两人天天算个不停。


    薛娇燕是客人,方源不在,所以两人出来煮茶招待她,不过薛娇燕此时并不在客厅。


    “老爷,你能不能找个人回来帮帮我们姐妹?”


    “这些账太多了,我们算不过来啊。”


    红絮哭丧着脸,委屈屈道。


    今年迁来辽州之后,各方面的收入和开支都暴涨。


    水泥厂,钢铁厂,白虎会所,城北商业街,各商行工厂的分红等等。


    以前都没有这么多活的,现在一下子暴涨那么多,让两姐妹本身就对算账不是很懂的更加头痛。


    红絮和青媱两人以前是不懂算账的,是投靠方源之后,方源刚好缺人手,让她们轻装上阵一直到现在。


    “平常你们闲着我也不说你们,现在忙一两个月就受不了了?”


    方源白了红絮一眼,坐下喝茶。


    方府有很多方支出是不能对外公布的。


    比如方源在长安城的关系就有不少利益来往。


    如果她们将账本分得清清楚楚,那还好,请个人也没关系。


    但这两人太傻了,所有账目都是记录在同一个账本上,难看得要死。


    “老爷,我们把账本细分出来就请人来好不好?”


    红絮挨着方源,撒娇道。


    一旁的青媱也是可怜巴巴看着方源。


    姐妹两人已经从月初算到月尾,好几天都晚睡了。


    “等你们分好再说。”


    方源摆摆手,并没有立即同意。


    这样的话她们上一年在武陵县的时候就说过。


    但结果还是所有账目都记录在同一本账本上。


    不过那时候她们两人是十二月份的时候才开始忙碌起来的。


    今年十一月中上旬左右的时候就开始不停地算账了,比上一年早很多。


    “嗯嗯,好滴。”


    姐妹两人都快要哭了。


    给方源倒了茶之后就立即算账。


    噼里啪啦的,两人的算盘响起。


    没多时,薛娇燕从后院的方向走出。


    “方刺史,你回来了啊?”


    薛娇燕嘿嘿一笑,来到方源的旁边坐下。


    “这么开心,是博武恢复过来了?”


    方源见她笑得这么开心,以为是薛博武醒来。


    薛博武力竭后就睡过去了,现在还没有醒来。


    “没有啊。”


    “薛文博那个混蛋找我要弟弟,说可以给我钱,我还没理他。”


    “方刺史,你要不要再给我多点钱,我可以把弟弟卖你久点。”


    薛娇燕对方源挤眉弄眼道。


    “多久?”


    方源轻笑道。


    这正好也合他的意。


    “再来一年!”


    薛娇燕伸出一个手指头,笑容更盛。


    “可以,我还可以多给一倍,但有个条件。”


    方源沉吟片刻,点点头道。


    “多给一倍?!”


    “什么条件你尽管说!”


    薛娇燕顿时激动得脸都红了。


    两眼睁得老大,像是掉进了钱罐子里。


    “不能单方面毁约!”


    “多出的那部分一年之后再给!”


    方源沉声道。


    “没问题,没问题。”


    “契约呢,我们重新签约!”


    薛娇燕激动大叫。


    说着就从一旁的红絮青媱那里取来白纸。


    然后将之前和方源签署的契约拿出,照着又写了一份,就改了价钱和时间以及违约问题。


    不到一刻钟,新的契约就签署成功,薛娇燕抱着新的契约笑得是个小孩子一样。


    方源看着,竟有种感觉自己亏了的感觉,好想将年限改得更长一点。


    但想了想,还是算了,以后有机会的话还再次可以续约。


    薛娇燕小心翼翼将契约收回怀里,将笔还回红絮。


    此时,她终于注意到红絮和青媱两人在算账。


    “工人一千六百五十,每人五十钱,就是八十二贯五百文啊。”


    薛娇燕脱口而出道。


    而这个数,青媱正在不停地打着算盘,手指都快肿了。


    “对呀,就是八十二贯五百文!”


    “薛小姐,你好厉害呀,这个呢,这个呢?”


    青媱正算得差不多,算盘很快得出答桉,当即知道薛娇燕是对的。


    然后将这个数写上,又指着其中一个地方问道。


    “预支三十贯,买材料用了二十四贯五百八十文,有二十五个工人每人每天两文,总共干了七十九天......那就是剩下一贯四百七十文。”


    薛娇燕看完账目,片刻就算出得数。


    “哇,燕姐你好厉害啊!”


    红絮和青媱两人顿时露出崇拜的眼神。


    不知不觉间,竟然从薛小姐直接改为燕姐,转变超大。


    方源看着,心中也是无比震惊。


    他尝试着算一算,结果花了几分钟才算出来。


    这还是基于学过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方式计算出来的。


    而薛娇燕仅仅是通过口算,没有后世算术的加持,竟然就这么快算出。


    天才,大大的算术天才啊!


    “薛娇燕,我府上正缺一个算账的,你有没有兴趣?”


    “月俸每个月一百,包吃包住......你搬过来住,也方便见你弟弟。”


    方源兴起了招揽的心。


    这么厉害的算术天才,不招揽太可惜了。


    方府内,红絮和青媱理论上也是一百钱月俸。


    不过他们平常时拿多点吃多点方源也没有在意。


    “每个月一百钱?!”


    “有兴趣有兴趣,我非常有兴趣。”


    薛娇燕惊呼出声。


    听到每个月有一百钱,她都没注意到方源后面说了什么。


    “那你抽个时间搬过来。”


    方源微微一愣,随即笑道。


    没想到,竟然这么轻松就拿下。


    知道薛娇燕爱钱,但没想到这么爱钱。


    “我明天......不,我今晚就搬进来。”


    薛娇燕连忙说道。


    她快速起身,激动向大门方向跑去。


    可能是因为衣服穿太多,肿肿的不好跑,她噗通一声倒地。


    方源和红絮两人吓了一跳,连忙起身想要去扶她,但她已经爬起来。


    “你等我,我今晚就搬过来。”


    薛娇燕丢下一句话,再次跑起来。


    只是才跑几下,又摔倒一次,之后这才离开方源几人的视线。


    方源几人对视一眼,脸色很是怪异,前一刻还佩服对方算数厉害的,下一刻就......


    夜,薛娇燕果然搬来。


    但和她搬来的还有她的老管家夫妇。


    说是和林伯住久了,留两人在薛府也不好,就一起过来。


    方府家大业大,也一直没有管家,都是红絮和青瑶负责,多个管家过来方源也没有意见。


    几天后,十一月结束,十二月到来。


    初一这日,三县县令齐齐到刺史府缴税。


    方源是十二月中旬的时候上交朝廷,地方县令则是初一这天上交。


    “方刺史,这是本县的税收情况,请您过目。”


    会议室上,王承柘三人把税收清单递给方源。


    方源接下,直接给一旁的司户和他的助手清算。


    税收都是当场清点的,确定无误之后才能离开。


    今年辽州一城三县农作物收成不好,但因为方源的到来,不少人赚了钱,上交的都是钱。


    “方刺史,今年关内道干旱,河东道受影响的地区不少,想必河东道不少州县的税收都无法达标。”


    “但我们辽州一城三县的税收都足足的,如果提前上交,说不定朝廷会大喜,给我们辽州一些嘉奖。”


    孙泰河提议道。


    他所管理的平城县是距离辽州城最远的。


    相对而言,平城县的发展也没有其他两县那么好。


    但孙泰河当上县令之后,立即将家里的生意都转移过去。


    如简历上说,正在努力跟上州城的发展,平城县的不少百姓都得到工作。


    “确实。”


    “下官也正有此想法。”


    周凯乐恭声道。


    他也有这个想法,正想说出来。


    可惜被孙泰河提前说了,真是太可惜了。


    “这个想法不错。”


    “清点完各县税收之后,本官就送去长安城。”


    方源沉吟片刻,也觉得是个好犯法。


    在武陵县的时候,他不太想让人知道一个小小的地方发展那么好,省得被人盯上。


    但来到辽州,已经成为刺史,属于一方诸侯人物,这个时候就应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如此,才能更加吸引高层的目光,更加能够得到朝廷的政策倾斜,以及未来的升迁之路也顺不少。


    “大人睿智!”


    周凯乐三人齐齐行礼。


    辽州的整体好处也和他们三个县令有关。


    唐初,百姓的税收不重,缴纳比例是四十税一。


    也就是说,收成四十斤,交一斤税的意思。


    如果没有粮食,折算当地的粮价缴钱。


    下午,税收清点完毕,三人离开。


    他们离开后,方源就让人打包好。


    第二天就让人送往长安城。


    ......


    长安城皇宫。


    李世民于御书房召开简单的高层开会。


    就前些日户部尚书戴胃上书:关于减免关内道与河东道各地税收问题进行讨论。


    “陛下,臣以为今年关内道大旱,河东道等地受到波及,收成锐减,理应减免响应税收。”


    戴胃称述自己的意见。


    他是十一月底呈交自己奏折的,今日十二月初三才有空召开讨论。


    “免税是好事。”


    “但朝廷正要对东突厥开战,事关国运,这个时候免税是否会导致日后粮草无法提供问题?”


    兵部尚书李靖第一个开口。


    免税与否这些他从不参与讨论和插手。


    但开战在即,粮草一定要筹备好,否则战争就无法打响。


    开战中途若因为粮草不足而导致军心动乱,将可能会导致兵败的可能。


    “关内大旱众所周知,河东道等地受到影响大家也知道,对于减免税收我是支持的。”


    “但针对东突厥的开战,机不可失,错过时机可能就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减免税收会不会影响粮草呢?”


    右仆射杜如晦正色道。


    大灾大难时刻,减免税收是正常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朝廷正决定对东突厥开战。


    对东突厥的开战很难得,错过了以后可能就会被人家践踏。


    “戴尚书,现如今有多少州县表示税收不足的?”


    李世民看向戴胃问道。


    同样,李世民也不希望影响对东突厥的开战。


    渭水之耻如鱼在哽,且让东突厥恢复过来,大唐就危险了,不得不战。


    “关内道18州81县全体表示今年税收严重不足。”


    “河东道18州73县有11州46县表示税收严重不足,3州12县表示轻微不足,4州13县表示没有问题,咦......”


    戴胃拿出户部账本念道。


    各地税收在交税之前,会有文书传到户部说明情况。


    如果遇到税收不足的情况,会提前请示了,朝廷会给予相对应的方针,是强行征收还是减免部分等等都会有回应。


    “咦什么?”


    李世民等人不解地看向戴胃道。


    突然间来一个咦,让众人都不解。


    “辽州一城三县税收交齐,并已经达到户部。”


    戴胃脸色怪异道。


    往年各地税收都是中旬之后才会陆陆续续到。


    辽州作为河东道受到旱灾影响的州县,竟然第一个上交收税,而且那么早。


    “辽州?!”


    李世民眼神一亮,


    当即想到了方源。


    现场同样有不少人是神色微变的。


    比如杜如晦,他也想到了方源,嘴角露出欣慰笑容。


    还有李靖和长孙无忌以及王珪,三人都打听过方源,没想到现在又听到方源。


    “正是河东道辽州。”


    “陛下,这个辽州真乃表率也。”


    戴胃笑道。


    户部最喜欢的就是积极交钱的人。


    尽管他为各地百姓减免税收,但交钱的他更加喜欢。


    “不错,是个好表率!”


    “朕记得,辽州刺史还是个代理刺史吧?”


    李世民呵呵一笑说道。


    “是的,代理辽州刺史方源于贞观二年七月初八上任,现如今二十四岁。”


    长孙无忌说道。


    “做好表率,朝廷自然得嘉奖一下。”


    “只是才二十四岁,改代为正是否年轻了一点?”


    李世民喃喃道。


    目光扫向在场高层。


    “二十四岁确实是年轻点。”


    “或者让他明年二十五再晋升?”


    杜如晦深以为然点头,然后提议道。


    众人听着,一愣一愣的,皆是觉得怪异。


    明年二十五也就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没差多久,还是很年轻啊。


    “杜相睿智。”


    “长孙尚书,着令吏部下达文书,擢升代理辽州刺史方源为辽州刺史,与贞观三年一月一日生效。”


    李世民看杜如晦一眼,露出彼此会意的笑容。


    随即朝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下达命令。


    “臣遵旨。”


    长孙无忌稍微沉吟片刻。


    见没有人反对,也就起身接旨。


    会议结束后,一封升职文书就传去辽州。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