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我变成强国了(三)

作者:江左俊杰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一很简单。


    王家有财力,抗风险能力很强。就算不卖粮食,也挺得过去。


    当然,根据王家卫的经验,这件事情还得看朝廷。


    丰年。朝廷可能会出手,收购粮食,稳定粮价。


    第二。


    朝廷募集百姓,前往缅甸、云贵地区落户。给出的条件非常丰厚。


    说那边地广人稀。去了就有大量的土地,还有政策上的倾斜。


    王家卫已经打探过了,听说当年汉军平缅甸的时候,杀了不少缅甸人。更多缅甸人逃亡。


    所以空出了很多无主土地,现在缅甸局势稳定。


    汉人日渐增多,力量日渐强悍。不是去戍边送死,风险比较小。


    当然,最主要的是。王家男丁太多,总共也才五十亩地。平均一分,每人也就十亩田地。


    王家下一代,极可能败落了。不如分家,迁往缅甸。


    三子分走,二子守家。


    都能壮大。


    三兄弟。


    要是在缅甸出了什么事情,也可以互相帮扶。


    背井离乡,这当然是大事。王家长子还算镇定,但其他四子都是面色大变,惴惴不安。


    王家卫在家里边一言九鼎,他发话了,儿子们再不情愿,也是没办法。


    抓阄之后,王家长子、三子守家。


    次子、四子、五子,加上他们的媳妇,儿女,十余人响应官府的号召,秋收之后就走。


    至于是去缅甸,还是云贵,那就看官府安排了。


    三兄弟会与同乡一起,被分配到同一个地方。


    子孙繁茂,土地不够,分家能活。


    不仅是王家。


    中原、河北。凡是汉朝所控制的土地上的人民。人口多的,官府就鼓励往边疆移民。


    以前是移动到北边的三汉。现在是移动到甘肃、西域、齐国、青藏、缅甸、云贵。


    这是汉朝的国策。


    汉得中原,就在中原展开。


    谷贱伤农。


    这种事情,连王家卫这样的富农都知道。


    汉庭不仅知道,而且拥有丰富的应对经验。


    这也是收取中原民心的好机会。


    洛阳。


    街道上车水马龙,沿街的商铺,商品琳琅满目。


    整座城池,都散发着繁华的气息。


    就一样,有了衰败的趋势。


    粮价。


    城中的粮铺,已经开始悄悄降价了。商人们已经闻到了气味,准备大干一场了。


    巡抚衙门,大堂内。


    陈龙城穿着官袍,正襟危坐。


    其下是布政使、河南各地知府。


    陈龙城的目光,自官员们的身上扫过。知府聚集的这么整齐,非常少见。


    但关键时期,也是必须的。


    陈龙城端起茶几上的茶盏,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沉声说道:“今年的粮食产量是个什么情况,你们都知道了。”


    “谷贱伤农,怎么应对,朝廷的经验非常丰富。”


    “接下来,从我这里开始。府、县、乡、村。官吏下村,向农民宣传。现在天子军望楚,几十万大军吃喝拉撒。”


    “需要很多很多的粮食。他们不用急着把粮食贱卖了,朝廷会统一粮价收购他们的粮食,发往望楚。”


    “如果发现有人造谣、恶意低价收购粮食,立刻抓捕。审问属实之后,问斩,抄没家产。”


    “诸位。可不要心慈手软。”


    陈龙城说完之后,抬起头来露出了冷厉之色。汉朝封疆大吏特有的雷厉风行,淋漓尽致的显露了出来。


    他陈龙城,可也是敢披甲拿刀上阵的狠角色。


    “是。”


    布政使、知府们也很是刚猛,抱拳应是。


    “好了。我召见你们就是为了这件事情。事情紧急,也都不留你们了。马上回去自己的辖地,操办此事吧。”


    陈龙城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来一趟洛阳不容易,也就听这几句话。众人却不敢有怨言,站起来大声应是,排成两排离开了。


    “天子军望楚,几十万大军兵强马壮。”


    “秋收免税、平抑粮价。”


    “中原人心,可得啊。”


    陈龙城微微一笑,悠然自得的端起了茶盏,小口小口的喝着茶。


    汉庭的官员,展现出了超强的手腕。


    河南地区。


    自陈龙城开始,布政使、知府、知县。自上而下,磨刀霍霍。


    在杀了一些不法粮商之后,迅速的稳定了粮食的价格。甚至,粮价比去年还高一些。


    农民们欢欣鼓舞,种地的热情,大大上升。


    对于汉庭的归属感,也大大上升。


    而农民们手头有了钱之后,怎么的也买点吃的,买点用的。


    又反哺了工商业。


    促进了中原的商业发展。


    汉庭有的是税收的手段,自商人们的手中,收取税收。把为了平抑粮食价格,撒出去的钱,又赚回了部分。


    汉朝朝廷,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干预国家的方方面面。


    大汉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


    冬十一月。


    望楚,寒风凛冽。


    几十万兵马,屯扎在这个小地方,井然有序。


    虽然马上就要过年了,战兵们都很想念家人,但很少有怨言。


    帐篷布置的极为整齐的中军大营,大帐内。


    吴年穿着便服,坐在御座上,看着中原地区的巡抚,送过来的折子,脸上露出了满意之色。


    现在朝廷的运转,还是老一套。


    朝廷管着天下。


    吴年把自己当成讨楚大将军,不太问朝政。这三本折子,还是他特意让中原的巡抚们上的。


    办的不错。


    吴年把折子合上,转交给了旁边的大孙子吴烈,说道:“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可畏。”


    “往大了说,江山倾覆。”


    “往小了说,性命不保。”


    “可以好大喜功,勇于开疆拓土。但要把握一个度,不可劳民伤财。”


    “是。”吴烈乖乖接过了折子,应声道。


    他跟着吴年很久了,体会到军旅生涯的辛苦,下过乡收割过粮食,尝过百姓疾苦。


    这些话,他耳根子都听出老茧来了。


    但他也都记住了,一辈子都忘不掉。


    吴年笑着点了点头,抬头对站在面前的近臣说道:“今年财政富余。我们商量一下。”


    “冬赐战兵。”


    “一。赐给他们的家人,可以过个肥年。”


    “二。赐给他们酒肉,让他们吃喝个痛快。”


    “以振军心。”


    “是。”


    近臣们拱手应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