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7. 第 157 章 郑国内斗

作者:虎昭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黄金珠玉这些东西,会被诸位贵族当成珍宝,是因为它们稀缺。


    姜蓁作坊里面产出的那些东西,完全可以批量生产,只是为了从贵族手里面捞钱,才会控制产量,营造出一种极其难得的样子。


    青瓷作坊对外宣称的是,一窑甚至几窑才能烧制成功一两个合格品,严格控制往外卖的数量。


    但姜蓁和姜大头日常使用的器具,早就换成了瓷器,而且作坊的仓库中还有大量的储存。


    等哪天姜蓁松开那道口子,瓷器的价格也会暴跌。


    想到自己作坊里的那些产出,姜蓁忍不住感慨:“说起来,以黄金换黄金的生意,是他们做的最成功的一次了。”


    【不得不说各国贵族还真的是经商鬼才!阿蓁每次挖坑,他们都兴冲冲的往下跳。】


    【黄金不会跌价。不像瓷器和玻璃,全看咱们的心情。这波咱们可没坑他们。】


    【双赢,这就是双赢!咱们赚火耗费和人工费,他们得到更优质的黄金。】


    新币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口碑是最重要的。


    姜蓁并没有在新币上面刷什么花招,铜钱和金银的重量和纯度都是够够的。


    可姜蓁以前的那些生意都没受到阻拦,这次双赢的事,却让各国君王产生了警惕,逆反了起来。


    哪怕国内贵族私下兑换金银兑换得飞起,郑王依旧下令,禁止郑国商贾在交易的时候,使用姜国的钱币。


    早朝上,郑王直接骂起了诸位臣子,“是我郑国的刀币不好用吗?非要用姜国的半两钱?你们可都是我郑国的臣子,怎么好意思去用姜国的钱?”


    各国的铜钱形状不一,郑国的铜钱形似小刀,被大家叫做刀币,宋国的铜钱有三个孔,被大家称为三孔钱……


    商贾经常各国到处蹿,坊市内各种钱币都有,但使用得最多的,还是本国的钱币。


    看郑王在为铜钱的事情担忧,朝中的臣子劝诫道:“王上放心,就算我国君侯从姜国那里兑换了大笔的金银,但他们只会放在库房,死后拿去陪葬,不会动用,影响不了我郑国刀币的正常使用。”


    “没错,金银就罢了,姜国严格控制国内铜铁的产出,姜国的半两钱,威胁不到我郑国的刀币。”


    姜国新的冶炼技术,暂时只对金银造成了冲击,想要霸占大批量的铜钱市场,还得等很长一段时间。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郑王心里依旧不舒服,骂道:“凭什么同样重量的姜国半两钱,就是比我郑国的刀币值钱?我郑国的铁官,实在是窝囊!”


    以前大家的冶炼技术半斤八两,交易的时候,大家也不会去挑剔用的是哪国的钱币,重量对了就行。


    现在姜国新币的纯度到了另一个高度,身价立刻倍增,同样重量铜钱,姜国新币的价值是郑国刀币的两倍。


    被郑王点名批评,铁官苦着一张脸,站出来解释道:“王上,我郑国铸造局制造出来的刀币,质量虽然比不上姜国新币,但也是不差的,是那些私铸的劣质刀币压低了价钱。”


    这件事的源头确实不在铸造局,而在其他乱来的君侯,想到这个,郑王心里的火气就降不下来,骂道:“若不是他们带头抬价,姜国新币又何至于压我郑国一头。这次必须要严查,谁家作坊敢私自铸币,寡人必会严惩!”


    诸位君侯做事确实不地道。


    亮晶晶的、纯度高的金银,搬回家自己藏着,然后让自家的作坊往市场投放劣质铜钱。


    要不是那些劣质铜钱的助力,姜国的新币也不至于一出世就获得了超好的口碑。


    但自己本国有钱币,再用姜国的新币,着实时不像话,哪怕是为了自己的脸面,诸国君王也会抵制。


    【无所谓,质量摆在那里,就算郑王他们抵制,大家也知道该怎么选择。】


    【让郑王他们犟,等那些劣质钱币的购买力下降,损失的是郑国的公信力。】


    郑王下的命令施行起来,执行的只有国内的庶民,贵族一点也不受约束,甚至在买卖的时候,只收姜国新币,对其他钱币压价压得厉害。


    可简化字那里郑王已经妥协过一次,这次双方的钱币之争,郑王不打算再退,开始狠狠的收拾起了国内的贵族。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郑国铸造局的冶炼水平不够,要不然他也会理直气壮的把姜国新币叫成郑国新币。


    既然学不会,那就直接抵制。


    郑王新提拔起来的官员还算忠心,但能力参次不齐,一旦出现争斗,伤亡也就跟着出现了。


    “我亲自提拔的郡守,居然在巡河的时候跌进水里淹死了?郡丞又坠马把腿摔断了?然后你们告诉我这都是巧合?”


    听到这些消息,郑王差点没把桌子拍烂,转头就报复了回去。


    年初的时候,郑王为了安排自己人,整个郑国的官场就已经斗过几回了。


    这群新提拔的官员听郑王的吩咐,也在老老实实的搞民生,但还没有见到效果,就又成了炮灰。


    亲自感受过郑国官场的混乱,惜命的官员没有犹豫多久,很快就辞官跑路。


    等这群辞官的人回到姜国,就开始跟熟悉的人大吐苦水。


    “在姜国做官,有律法审判,死得明明白白。可在郑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郑国如今真斗得这么狠?”


    “就是这么狠。”辞官的人回道:“我在姜国科举失利,原本准备回郑国大展拳脚,可谁知道回去办事阻碍重重,连修个水渠,弄个养殖作坊,都要受人掣肘。”


    “在姜国,可不敢有人这么捣乱。姜国贵族和官员,谁不怕御史台的弹劾。”


    “可不是嘛,姜国农庄里的猪羊养得膘肥体壮,我在郑国弄个农庄,里面养的猪不翼而飞!气得我几晚上没睡着!”


    一旦开始吐槽,就停不下来了,辞官的人接着说道:“我想让县里的百姓换上新式农具,但我一问,县里根本就没多少铁量储备,向朝中求助,一两个月都等不到回音……”


    “那这速度确实比不上姜王,当天的奏折姜王从不会拖延,一般都是当天批完。”


    姜国制度的严格,不是单针对底层官员的,针对的是姜国所有官员。


    整个体系从上到下,都遵守规则,那办事自然高效。


    去郑国体验了一番自由散漫,这群官员才体会到姜国规矩的好处,幽怨的说道:“幸好我这次跑得快,要不然你们就见不到我了。”


    好友疑惑的问道:“这次争斗不就是因为姜国新币吗,要实在不想和他们对上,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就好了?他们要用新币就让他们用,要铸私钱就让他们铸,咱们明哲保身!”


    “你们就看到郑国贵族心狠手辣,那郑王呢?他动起手来也不温柔啊!”


    好友沉默了两秒,尴尬的说道:“你这段时间也是不容易……”


    “可不是嘛!好不容易倒腾了一点棉花种子回去,这都到收获的时间了,我却辞官了。我这段时间也不知道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辞官之前,他做事是真的掏心掏肺,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如今他也是看开了,辞官之后就带着家人移居姜国,哪怕在姜国不做官,做学问也是好的。


    可他毕竟在郑国做过官,不自觉的就会观察起姜国的一些物价,尤其是布匹的价格,郑国许多贵族家里还囤着布呢。


    这些东西不止辞官的人会注意,正在四国做官的人更是高度关注。


    姜国这段时间棉花丰收,棉衣和棉布的价格一路走高,看得四国官员齐齐松了口气的同时,心里也戒备了起来,暗道:姜王折腾了这么久的布价,现在终于图穷匕见了!


    他们可不会任由姜王操纵,去买高价的棉布!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