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顾炎武小跑着过来行礼“见过公子。”</p>
‘唰’的一声甩开唐寅的扇子,在这春日里就这么扇的李云泽示意“你给史可法他们说说,当如何为父母,如何应贼。”</p>
“是。”</p>
年纪不大,可气度却是非凡的顾炎武,当即抱拳向着诸多学子行礼“诸位兄长,小弟献丑了。”</p>
众人纷纷回礼“忠清贤弟请。”</p>
“我等恭听贤弟高论。”</p>
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的确是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里的,基本上不存在。</p>
精明之人,早已经是自己看出来,或是从同伴处猜测出了李云泽的身份。</p>
虽说自从朱元璋定下朱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到现在已经二百余年,对于颜色方面的使用禁制已经非常松懈。</p>
可明黄之色,依旧是毫无疑问的皇家专用。</p>
在这京城之中,看着四周那些精壮的侍卫,李云泽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p>
当着他的面,别的不说,气度方面一定要拿捏稳妥,不能留下一个张狂的印象。</p>
东林的影响力是大,可大明的读书人何其多也,不可能都是东林的人。</p>
李云泽对东林众人动手,拍手叫好的读书人多了去了。</p>
“若为父母,当上效圣人朝廷,确保税赋徭役不至失期失数。下则为百姓,清诉讼。。。逢灾荒当努力救灾,确额确损请圣人朝廷减免税赋徭役。急百姓之所及,应圣人朝廷之所想。”</p>
年不过十八岁的顾炎武身躯笔直,侃侃而谈“若贼兵临城下,当发动百姓守城,城中商贾富户捐资助饷。生员弓手领众人守城,与贼人血战到底!”</p>
李云泽不置可否的摇着扇子“若是守不住呢。”</p>
“若是守不住。”顾炎武停顿了下,神情有些悲壮“当即刻焚毁大印告身,点燃官仓武库。勿使朝廷物资沦入贼手。”</p>
“若是臣,臣...”顾炎武的神情激动,虎目含泪用力攥着拳头“必当以此身举剑入贼群,报效圣人!”</p>
楼宇之间一片寂静,一股莫名的气氛在缓缓流淌。</p>
不少学子都面露慷慨之色,仿佛是恨不得现在就为国捐躯。</p>
对于这些,李云泽情绪稳定。</p>
说起来当然简单,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古今中外又有几人。</p>
大明亡国的时候,的确是出了不少殉国的忠臣,可更多的还是卑躬屈膝,闯来降闯,清来降清,最后还留起了...的几姓家奴。</p>
“哈哈哈~~~”李云泽笑着举起扇子指向顾炎武,转首看向侍立身后的孙之獬“孙卿家,你觉得此人如何?”</p>
这话一出,直接就是挑明身份了。</p>
顾炎武当即拜倒行礼,楼内士子醒悟过来纷纷跟上。</p>
留着山羊胡的孙之獬,恭敬行礼“万岁,此子乃可造之材。”</p>
明末的时候出过不少的奸臣,可要说其中的佼佼者,孙之獬毫无疑问的是一览众山小。</p>
哪怕是洪承畴与他比起来,也是略有不如。</p>
此人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上书鞑虏...。</p>
那著名的‘......’可以说就是源于他的嘴。</p>
这时候华夏的传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p>
大明百姓因此而亡者,何止千万。</p>
如此一个恶贼,当然是要好生。。。</p>
“孙卿此言大善。”李云泽微笑点头,起身走到顾炎武身边,将手中的扇子递给他“这个送你了。”</p>
顾炎武俯身行大礼“谢圣人。”</p>
“好好考试,多温习大明律,既为父母岂可不通律法。”</p>
众多学子们眼神发亮,暗自准备等会就去买书回来背。</p>
将众人表情变化看在眼中的李云泽暗笑‘只是会背大明律是不够的,出的都是案例。得懂得如何运用才行。’</p>
下楼之前,嘱咐顾炎武一句“你字。。是吧,这个字...,改掉。”</p>
李云泽带人离开之后,众多士子们纷纷涌上前来与顾炎武见礼。</p>
毫无疑问的,顾炎武这个小年轻是进了圣人的眼中。</p>
只要不是在考卷上写‘老朱家都是沙雕’这种话语,金榜题名那是必然的事情。</p>
神色有些落寞的史可法黯然后退,有些艳羡的看着被众人吹捧的顾炎武。</p>
他觉得自己并不差,只可惜没能入了圣人的眼。</p>
等到众人纷纷起哄架秧子,让顾炎武请客的时候,史可法更是干脆转身下楼,离开了状元楼。</p>
今天阳光明媚,史可法的心头却是阴云笼罩。</p>
走在路上都有些浑浑噩噩。</p>
“哎呀~~~”</p>
不出意外的,撞上了人。</p>
见到被撞之人穿着儒服,史可法急忙行礼“小弟多有冒犯,还望兄台饶恕则个。”</p>
来人虽说穿着儒服,可却是肤色偏黑且粗糙,看着就像是刚从工地上出来似的。</p>
他苦笑回礼“兄台无需如此,是在下唐突。”</p>
一番谦虚,两人互相认识。</p>
“祥符史可法。”</p>
“华亭陈子龙。”</p>
“咦?尊驾莫不是轶符先生?”</p>
“惭愧。”陈子龙连连摆手“在下年少不懂事,妄言国事。幸得万岁开恩,还能来京参加科举。”</p>
他是在李云泽下江南的时候,参与负社之事被罚服役。</p>
李云泽怜惜他在历史上殉国的表现,并没有剥夺他身上的儒服,还专门派人带他回来参加科考。</p>
在工地上搬了大半年砖的陈子龙,深入体会了百姓之苦。</p>
洗去了身上的狂傲之气,再无之前江南名仕的轻狂,整个人都是脱胎换骨般谦虚懂礼。</p>
心头还为状元楼之事而忧虑的史可法,当即热情邀请陈子龙去路边酒肆小酌两杯,主要是询问皇帝在江南之时所推行的主张。</p>
既然来参加恩科,自然不想是一轮游。</p>
史可法想要更多的了解皇帝所关心的事情。</p>
在这方面,陈子龙的确是很有发言权。</p>
他在服徭役的时候,是真正的亲身经历世间炎凉,远不是那些只知道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所能比的。</p>
两人越聊越投机,一顿酒之后已经是愚兄贤弟了。</p>
回到皇宫的李云泽,在御书房里招待了孙之獬与洪承畴。</p>
“二位爱卿主持此次科考,为国选材。当认真负责,不可有徇私之事。”</p>
洪承畴现在是礼部左侍郎,孙之獬则是翰林院侍读学士。主持恩科之事,身份上正合适。</p>
“题已出好。”拿起一份卷子交给王承恩“你们妥善保管,不可泄露。”</p>
作为主考的洪承畴,从王承恩手里接过卷子,恭敬行礼“臣等必不负万岁所托。为国选材,不敢懈怠。”</p>
“去吧。”</p>
眯起眼睛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李云泽摩挲着下巴“你们若是,倒是给我省事了。谁能撑住三千刀?”</p>
收回心思,看着摆放在桌子上的厚厚一摞奏章,李云泽开始挠头。</p>
每天都要处理海量的公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p>
真想做个昏君,整日里宅在紫禁城,整日里就是吃喝玩乐与玩捉迷藏,岂不美哉。</p>
“这无处安放的责任感~~~”</p>
李云泽长叹一声,伸手拿起了最上面的奏章“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p>
此时的大明内阁,已经被李云泽用多种手段给彻底架空。</p>
孙承宗孙传庭这些都被他支到了外地,在内阁之中只剩下了挂名。</p>
而剩下的那些,不是温体仁这种给皇帝背锅的,就是徐光启这种不愿意多事的。</p>
曾经张居正时期,近乎于拥有丞相大权的内阁,此时才算是真正回归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位置。</p>
专门负责分检过滤各地奏章,只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p>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摆放在最上面的这份奏章,已经没有了贴在奏章上面的内阁意见,也就是俗称的‘票拟’。</p>
比内阁更惨的,是王承恩这位司礼监秉笔太监。</p>
以往的大明皇帝批阅奏章的时候,大都只是象征性的批阅几本而已,剩下的全都由秉笔太监代笔。</p>
更夸张的时候,压根就不管不问,全都交给秉笔太监去批阅。</p>
大太监们之所以能权倾朝野,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朱笔披红。</p>
再把内阁换成自己人,那就成了上奏事情,与决定事情都由一人来做,九千岁就是如此。</p>
反过来说,内阁大佬交好宫内大太监也是一样,张居正就是如此。</p>
把持朝政,就是这么来的。</p>
现在李云泽把所有的权利都收了回来,坚持自己审阅,自己批改奏章。</p>
那他付出的,当然就是时间与精力。</p>
“皇爷。”王承恩恭敬回应“三边总督孙传庭有本上奏,曰陕西大旱,青黄不接。延安府等地有王二,王大梁等贼起势。诸贼汇合之后号三十六营,共推贼首王嘉胤为首领。”</p>
“孙总督已经亲自率兵去剿,上奏请朝廷拨付兵马钱粮与赈灾钱粮。”</p>
打开孙传庭的奏章,内里的内容有很多,目测足有数百上千字。</p>
而内里的核心内容就是‘事急,要支援。</p>
“都给他那么多了。”李云泽捏着奏章,叹气而笑“算了,总比流寇冲出陕西,祸乱中原要好。”</p>
历史上陕西的流寇冲入中原,将中原之地化为一片白地,人口物资损失不计其数,埋下了大明覆灭的祸根。</p>
虽然孙传庭自从到了陕西之后就一再伸手要钱要粮,好似把李云泽这儿当做机器猫的口袋。</p>
可为了避免流寇闯入中原,李云泽也只能是一次次的送钱粮过去。</p>
“从内帑拨八十万两,布十万匹,粮二百万石给孙传庭送过去。”</p>
孙传庭那边现在不缺钱,他缺的是粮食。</p>
灾荒之年只要有粮食,有的是人投军,或者是投贼。</p>
将回复写在奏章上,之后递给王承恩。</p>
现在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曹化淳,可他只是挂名,主要工作还是在东厂。</p>
所以大印是由王承恩保管。</p>
当着皇帝的面用印,之后合上送回内阁,等内阁附署之后就可以正式发出去执行。</p>
漫不经心的拿起了第二份奏章,翻开看了一会,李云泽坐直了身躯,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p>
“好大的胆子!”</p>
一旁的王承恩,屏气凝神低下了头,假装自己不存在。</p>
这份奏章的内容,是东江镇总兵官毛文龙,弹劾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袁崇焕欲擅杀大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