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 第1333章 调查刘梅 此时,法医室里的林晓也有了新发现。她在马建国夹克的领口处,提取到了一根女性的长发,发色为棕色,发质偏干,和马建国的头发完全不同。“张老师,这根头发不是马建国的,很可能是那个女人留下的!” 张林立刻对头发进行了DNA检测,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他知道,这根头发很可能成为锁定刘梅的关键证据。解剖台上的无影灯依旧亮着,就像刑侦队员们心中的信念,无论案件多么复杂,无论凶手多么狡猾,他们都能通过一个个细微的线索,拼凑出完整的真相,给死者一个公正的交代。 要查清马建国与刘梅的纠葛,就必须回溯到三年前那段被尘封的过往。根据队员调取的工商记录和走访笔录,刘梅的“诚信机械维修店”是2018年开的,起初只是个不足十平米的小摊,靠着修些小家电勉强维持。直到2020年,她通过熟人介绍认识了马建国,才真正涉足机械维修领域——马建国在大型机械厂干了二十年,一手维修技术在业内小有名气,只是性格耿直,不懂变通,得罪了厂里的领导,才从正式工变成了临时工。 “当时刘梅三顾茅庐请马建国来帮忙,说好了月薪八千,还包吃住。”给马建国介绍工作的老同事王师傅回忆道,“马建国那时候刚离婚,儿子上大学要学费,急着用钱,就答应了。没想到干了半年,刘梅就开始拖欠工资,说店里资金周转不开。” 小周在走访中找到的一份2021年的工资欠条,印证了王师傅的说法。欠条上写着“今欠马建国工资三万二千元,于2021年10月前还清”,落款是刘梅的签名和手印。但据马建国的妹妹马建兰说,这笔钱直到马建国失踪,刘梅都没还清。“我哥那时候天天去店里要账,刘梅总是哭穷,说她丈夫赌钱欠了高利贷,实在拿不出钱。”马建兰红着眼睛说,“有一次两人在店里吵起来,刘梅指着我哥的鼻子骂他没良心,说要不事她,我哥连工作都没有。” 真正的矛盾爆发,是在2021年9月。当时刘梅接了一笔大订单——为本地一家化工厂维修三台大型反应釜,报价十二万元。她找到马建国,承诺事成之后给三万块提成,让他全权负责维修工作。“那三台反应釜是进口设备,零件不好配,我哥为了赶工期,连续一个月住在店里,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马建兰拿出马建国当时拍的照片,照片里的马建国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眼睛里布满血丝,但脸上带着笑容,“他跟我说,拿到提成就能给我侄子交学费,还能攒点钱自己开个小店。” 可谁也没想到,维修工作完成后,刘梅却变了卦。她告诉马建国,化工厂以“维修质量不达标”为由,只付了八万元工程款,所以提成只能给一万块。马建国当然不相信,亲自跑到化工厂核实,结果得知工程款十二万元早已全额付清。“我哥回来后气得浑身发抖,拿着化工厂的付款凭证去找刘梅对质。”王师傅说,“两人在店里吵得翻天覆地,刘梅承认自己私吞了工程款,还说马建国只是个打工的,没资格管她怎么用钱。” 更让马建国愤怒的是,他发现刘梅用这笔钱不仅还清了丈夫的高利贷,还买了一条价值八千块的金项链。“我哥说要去劳动部门告她,刘梅就威胁他,说如果他敢告,就找人收拾他。”马建兰回忆道,“那时候我哥已经收到了匿名的恐吓信,信里说再逼刘梅还钱,就让他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2021年10月15日,是马建国最后一次出现在众人眼前。那天他穿着一件深蓝色工装,背着工具包,跟马建兰说要去跟刘梅“做个了断”。“他说如果刘梅愿意把提成和拖欠的工资还清,他就不再追究;如果不愿意,他就拿着证据去报警。”马建兰哽咽着说,“我没想到,这竟是我们兄妹俩最后一次见面。” 马建国失踪后,马建兰报了警,但有于没有发现打斗痕迹和失踪现场,案件被定性为“自愿离家出走”。直到三年后,马建国的尸体在北方大厦地下室被发现,这起尘封的失踪案才重新浮出水面。“我就知道我哥不会无缘无故失踪,他一定是被刘梅害了。”马建兰激动地抓住小周的手,“警官,你们一定要为我哥报仇啊!” 带着这些线索,小周在第二天一早来到了刘梅的维修店。此时的维修店已经扩大了规模,门口停着一辆崭新的SUV,店里雇了两个年轻的维修工。刘梅穿着一身得体的连衣裙,脸上化着精致的妆容,与之前走访中描述的“憔悴老板娘”形象截然不同。 “马建国?我早就忘了这个人了。”当小周提起马建国的名字时,刘梅端着茶杯的手顿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平静,“他三年前就辞职走了,说是去南方打工,怎么突然问起他?” “他死了,就在北方大厦地下室,死亡时间是前天晚上十点左右。”小周盯着刘梅的眼睛,“我们查到你和他有经济纠纷,他失踪前曾多次向你索要拖欠的工资和提成,是吗?” 刘梅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放下茶杯,从抽屉里拿出烟盒,点燃一根烟抽了起来:“是,我是欠他钱,但我已经还清了。”她从保险柜里拿出一张收条,“这是2021年10月14日他写的收条,三万二千元工资和三万块提成,一共六万二,他都收到了。” 小周接过收条,仔细看了看。收条上的字迹确实和马建国的笔记一致,落款日期也清晰可见。但他立刻发现了疑点:“马建国的妹妹说,你在2021年10月15日还和他在店里吵过架,可这张收条的日期是10月14日,这怎么解释?” 刘梅的眼神闪烁了一下:“那是他反悔了,说收条是我逼他写的,又来跟我要钱。我没办法,只能又给他拿了一万块,他才走的。”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34章 铁路配件厂调查 “你有证据证明给了他一万块吗?比如转账记录或者新的收条?”小周追问。 “没有,是现金给的,他没写收条。”刘梅的声音有些底气不足,“不过我邻居可以作证,那天他确实来店里拿了钱就走了。” 为了核实刘梅的说法,小周立刻走访了她的邻居。邻居李大妈说,2021年10月15日下午,她确实看到马建国从刘梅的店里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神色很平静,不像吵架的样子。“我还跟他打了招呼,他说要去火车站,好像要出远门。”李大妈回忆道。 这个说法与马建兰的描述完全不符,小周意识到事情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他立刻调取了2021年10月15日刘梅维修店附近的监控,监控显示,当天下午三点,马建国确实从店里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黑色塑料袋,没有和刘梅发生争执。更奇怪的是,他直接去了火车站,买了一张去南方的火车票,但监控显示他并没有上车,而是在候车室待了两个小时后就离开了。 “这说明马建国当时可能是故意制造‘离家出走’的假象。”小周将监控截图发给李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躲避什么人,或者是在策划什么事情?” 李明的回复很快:“结合吴小龙听到的争吵内容‘你拿了我的钱,就想不认账’,很可能马建国三年前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一直在暗中调查刘梅,甚至可能掌握了她其他的犯罪证据。他这次回来找刘梅,就是为了索要这笔钱,或者用证据威胁她。” 为了查清刘梅在案发当晚的行踪,小周再次询问了刘梅。“前天晚上我一直在隔壁王婶家打麻将,从七点多一直打到凌晨一点,她们都可以作证。”刘梅的语气十分肯定,“不信你们去问王婶,我们还打了赌,我赢了两百多块钱。” 小周立刻去了王婶家。王婶和另外两个一起打麻将的老太太都证实,案发当晚刘梅确实一直在打麻将,中途只去了两趟厕所,没有离开过王婶家的院子。“她那天手气特别好,赢了不少钱,临走的时候还说要请我们吃早饭。”王婶笑着说,“她要是去杀人,哪有心思打麻将啊。” 随后,小周调取了王婶家门前的监控。监控清晰地显示,刘梅在案发当晚七点十五分走进王婶家,直到凌晨一点十分才离开,期间没有任何外出记录。这个时间线与马建国的死亡时间完全错开,刘梅的作案嫌疑被彻底排除。 带着这个结果回到支队,小周把情况详细汇报给了李明。“刘梅和马建国的经济纠纷确实存在,而且马建国的失踪很可能与她有关,但她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不可能是杀害马建国的凶手。”小周皱着眉说,“难道三年前还有第三个人参与其中?” 李明没有说话,而是拿起了法医室送来的最新报告。报告显示,马建国领口提取到的女性长发DNA,与刘梅的DNA比对失败,这说明案发当晚在地下室与马建国争吵的女人,并不是刘梅。“看来我们之前的方向错了。”李明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那个和马建国争吵的女人,还有三年前可能参与马建国失踪案的第三个人,才是我们真正要找的线索。” 就在这时,技术科传来了一个新的消息。他们在对马建国夹克口袋里的一元硬币进行检测时,发现硬币边缘有微量的油漆残留,经过成分分析,这种油漆是专门用于铁路货车的专用油漆,本市只有一家铁路配件厂在使用。“马建国三年前失踪后,会不会一直在铁路配件厂工作?”小周眼前一亮,“那个穿深蓝色工装、右手虎口有疤痕的男人,会不会就是铁路配件厂的员工?” 李明立刻站起身,目广坚定:“立刻排查本市的铁路配件厂,重点找三年前入职、右手虎口有疤痕、穿深蓝色工装的男性员工!另外,重新梳理马建国三年前的社会关系,看看他有没有认识铁路系统的人。” 案件的侦破再次迎来新的转机。小周带着队员赶往铁路配件厂,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只要找到这个右手虎口有疤痕的男人,就能揭开马建国三年前失踪的真相,也能找到杀害他的真凶。而那些被尘封的往事,终将在证据的光芒下,露出最真实的面目。 铁路配件厂坐落在城市西郊,红砖围墙爬满了爬山虎,大门口的生锈铁门旁挂着“安全生产”的红色横幅。小周带着三名队员赶到时,正是上午十点,厂区里机器轰鸣,穿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们正推着零件车穿梭在车间之间。负责接待他们的是厂办公室主任老周,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手里攥着厚厚的员工名册。 “三年前入职的员工?右手虎口有疤痕?”老周戴着老花镜,手指在名册上逐行划过,“我们厂这几年效益不好,人员流动大,三年前入职的现在还在的没几个。我想想……有了,这个叫‘李建国’的,2022年3月入职,在机修车间当维修工,右手虎口确实有个疤痕,不过他去年就辞职了。” “李建国?”小周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名字,“他的入职资料呢?有没有照片和身份证信息?” 老周转身从档案柜里翻出一份泛黄的入职表,照片上的男人眉眼间与马建国极为相似,只是留着短发,比马建国失踪前瘦了不少。身份证信息显示“李建国,1978年出生,籍贯河南周口”,但小周立刻发现了破绽——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对应的是湖北荆州,与籍贯不符。“这身份证是假的。”小周肯定地说,“立刻带我们去机修车间,找认识他的工人问问。” 机修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铁锈的混合气味,巨大的机床正在高速运转,震得地面微微发麻。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35章 双面人生 老周把车间班长王强喊了过来,王强看到“李建国”的照片,立刻拍了拍大腿:“这不是老马头吗?他哪叫李建国,我们都叫他老马,干活特别利索,尤其是修大型轴承,厂里没人比得过他。” “老马头?”小周精神一振,“他在厂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和谁走得比较近?” 王强蹲在地上,捡起一个轴承零件比划着:“老马话不多,每天除了干活就是躲在休息室抽烟。不过他有个奇怪的习惯,每个月十五号下午都会请假出去,说是去看亲戚。还有就是,有个女的经常来厂里找他,穿得挺时髦,不像我们厂里的人,每次来都在门口的小卖部等他,两人聊完就走,看着挺亲密的。” “女的?”小周立刻追问,“多大年纪?长什么样?有没有说过自己叫什么?” “大概三十多岁,中等个子,留着长头发,眼睛挺大的,说话带着点本地口音。”王强回忆道,“没说过名字,老马介绍的时候只说是‘亲戚’,但我们都看出来不对劲,哪有亲戚每次见面都偷偷摸摸的。有一次我跟老马开玩笑,说那是他对象,他脸都红了,没承认也没否认。” 这个发现让小周兴奋起来,他立刻安排队员在厂区周边走访,重点排查门口的小卖部和附近的居民。小卖部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姓赵,说起经常来找“老马头”的女人,她印象很深:“那个女的每次来都买两瓶矿泉水,坐在门口的长椅上等,有时候会跟我闲聊几句,说她是做服装生意的。有一次她落下了一个笔记本,我后来给老马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用。” “笔记本呢?”小周连忙问道。 “老马辞职的时候拿走了,不过他之前在我这儿寄存过一个包裹,说是怕弄丢了,让我帮忙保管,后来他没回来拿,一直放在我店里的货架上。”赵老板说着,从货架最上层搬下来一个黑色的帆布包,上面印着“恒通机电”的字样——正是马建国胃里工业润滑油的生产厂家。 小周打开帆布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一个旧钱包和一本厚厚的日记。钱包里没有身份证,只有几张百元纸币和一张女人的照片,照片上的女人留着棕色长发,笑容灿烂,正是王强和赵老板描述的那个“亲戚”。日记的封面已经磨损,第一页的字迹工整有力:“2022年3月15日,终于在配件厂安定下来,慧丽说会等我,等我把事情解决了,就和她好好过日子。” “慧丽?刘慧丽?”小周立刻想起法医室提到的DNA匹配结果,他拿出手机,调出陈秀莲的照片给赵老板看,“是不是这个女人?” 赵老板仔细看了看,摇了摇头:“不是,这个女的比照片上的年轻,头发也更长。不过她上次来的时候,我好像听到她接电话,说什么‘秀莲姐,我知道了’,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个陈秀莲有关系。” 日记里的内容让案件的脉络逐渐清晰。马建国三年前并没有离开本市,而是用假身份“李建国”躲进了铁路配件厂,他这么做是为了躲避刘梅背后的人——日记里多次提到“他们不会放过我”“那笔钱必须要回来”,还提到“慧丽帮我藏了证据”。从日记内容来看,马建国和这个叫“慧丽”的女人感情深厚,两人不仅是情人关系,慧丽还参与到了马建国的“计划”中。 “这个刘慧丽,很可能就是吴小龙听到的那个和马建国争吵的女人。”小周立刻将日记和照片传回支队,让技术科进行人像比对,“李队,我们现在有两个方向,一是查清刘慧丽的真实身份和下落,二是调查她提到的‘秀莲姐’,也就是陈秀莲,看看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李明的回复很快:“技术科已经通过人像比对找到了刘慧丽的信息,她是本市人,36岁,曾在恒通机电的后勤部工作,和陈秀莲是同事,两人还是远房表姐妹。刘慧丽五年前离婚,现在独自住在城南的丽景小区,我们已经派人去她家丽蹲守了。” 小周立刻带着队员赶往丽景小区。小区是老式的开放式小区,没有门禁,刘慧丽住的3号楼就在小区门口。蹲守的队员汇报说,刘慧丽早上八点出门后就没回来过,家里一直没人。小周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蹲守,另一路去刘慧丽的工作单位——一家名叫“时尚前沿”的服装店。 服装店开在市中心的商业街,刘慧丽正在整理货架上的衣服,看到突然出现的警察,她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手里的衣服掉在了地上。“我……我没做什么坏事,你们找我干什么?”她的声音带着颤抖,眼神躲闪着不敢看小周。 “认识马建国吗?”小周拿出马建国的照片,递到她面前。 刘慧丽的身体猛地一僵,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他是不是出事了?我已经快一个月没联系上他了。” “他死了,三天前在北方大厦地下室被发现。”小周的声音低沉,“我们在他的领口发现了你的头发,还找到了这本日记,你能解释一下吗?” 看到日记的那一刻,刘慧丽再也忍不住,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是我对不起他,都是我的错……”她哽咽着说,“三年前他找到我,说被人陷害,走投无路,我就帮他找了假身份,让他躲进了铁路配件厂。我们说好的,等他把刘梅欠他的钱要回来,就一起离开本市,重新开始。” 在服装店的休息室里,刘慧丽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全貌。她和马建国是在恒通机电工作时认识的,当时马建国是临时维修工,她是后勤部的文员,两人互相有好感,很快就发展成了情人关系。2021年10月,马建国发现刘梅私吞工程款后,去找刘梅理论,结果遭到了刘梅和她背后人的威胁。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36章 调查刘慧丽 “那些人是放高利贷的,刘梅的丈夫欠了他们很多钱,是他们帮刘梅摆平了马建国的事。”刘慧丽擦了擦眼泪,“马建国说,他手里有刘梅和高利贷勾结的证据,那些人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只能先躲起来。” “什么证据?”小周追问。 “是一批假轴承的购销合同。”刘慧丽说,“刘梅不仅私吞了马建国的提成,还和高利贷的人合作,向化工厂出售假轴承,马建国无意中发现了这份合同,就偷偷复印了一份藏了起来。他说这是他的救命符,只要有这份合同,刘梅和那些高利贷就不敢对他怎么样。” 案发当晚,马建国约刘慧丽在北方大厦地下室见面,说有重要的事情要跟她说。“他说他找到刘梅了,要和她做个了断,让我陪他一起去,万一出事也好有个照应。”刘慧丽的声音带着恐惧,“我们到了地下室,刚走到设备间门口,就突然冲出来一个男人,手里拿着一根宽布带,朝着马建国就扑了过去。我吓得腿都软了,转身就跑,跑的时候听到马建国喊我的名字,还听到那个男人说‘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就得死’。” “你看清那个男人的样子了吗?有没有什么特征?”小周立刻问道。 “没有,当时地下室太黑了,那个男人戴着帽子和口罩,只看到他身高大概一米八左右,体型很壮,穿的是深蓝色的工装,和马建国在配件厂穿的一样。”刘慧丽回忆道,“我跑出来后,一直躲在附近的巷子里,不敢回去,也不敢报警,我怕那些人连我也一起杀了。” “你为什么不联系我们?马建国失踪了三年,你就没想过找他吗?”队员忍不住问道。 “我联系了,但是他换了手机号,只说让我等他。”刘慧丽的眼泪又流了下来,“我也想报警,可是陈秀莲劝我不要多管闲事,说那些高利贷的人很可怕,万一被他们知道了,我和我的家人都会有危险。陈秀莲是我表姐,我就相信她了,没想到……没想到马建国还是出事了。” 这个信息让小周立刻警觉起来,陈秀莲不仅和刘慧丽是表姐妹,还曾劝阻刘慧丽报警,她的嫌疑瞬间上升。“陈秀莲和马建国是什么关系?她有没有在你面前提过马建国?” “陈秀莲和马建国以前是同事,关系不太好。”刘慧丽说,“她总在我面前说马建国的坏话,说他爱出风头,早晚要出事。案发前一周,陈秀莲还问我马建国有没有联系我,我说没有,她就说让我别再和马建国来往了,说他是个麻烦。” 为了核实刘慧丽的说法,小周立刻安排队员去恒通机电调查陈秀莲的情况,同时将刘慧丽带回支队,采集她的DNA样本,与马建国领口的长发进行比对。技术科的检测结果很快就出来了,DNA完全匹配,证实了马建国领口的长发确实是刘慧丽的。 “刘慧丽的口供基本属实,但她隐瞒了一些细节。”小周将审讯记录递给李明,“我们查到,案发前三天,刘慧丽的银行卡上有一笔五万元的匿名汇款,汇款人信息显示是一个空壳公司,而这个空壳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陈秀莲的丈夫。另外,案发当晚十点十五分,有人看到刘慧丽在北方大厦附近的ATM机上取钱,她的说辞和实际行踪有出入。” 李明皱着眉翻看记录:“她为什么要隐瞒?难道她和陈秀莲是同谋?” “有这个可能。”小周点头,“我们还查到,陈秀莲在恒通机电负责采购工作,三年前马建国发现的假轴承,就是陈秀莲和刘梅勾结采购的,她们从中赚取了巨额差价。马建国手里的那份合同,不仅能证明刘梅私吞工程款,还能牵扯出陈秀莲的贪污行为。” 为了找到更多证据,小周带着队员去了刘慧丽的家。刘慧丽的家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小房子,装修简洁,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她和马建国的合影,照片上的两人笑得十分甜蜜。在卧室的衣柜深处,队员发现了一个上锁的铁盒,里面装着一份复印的购销合同和几张银行卡。 “这份合同就是马建国说的证据。”小周看着合同上的签名,“甲方是刘梅的维修店,乙方是恒通机电,签字人是陈秀莲,盖章是假的恒通机电公章。这就说明,陈秀莲和刘梅是同伙,她们通过伪造合同,将假轴承卖给化工厂,从中牟利。” 银行卡的流水记录显示,陈秀莲的丈夫每个月都会给刘慧丽转一笔钱,从两千到五千不等,已经持续了三年。“这说明刘慧丽早就知道陈秀莲和刘梅的勾当,她不仅帮马建国藏了证据,还收受了陈秀莲的好处,处于两难的境地。”小周分析道,“案发当晚,她可能是去和陈秀莲见面,而不是像她说的那样吓得跑回了家。” 此时,负责调查陈秀莲的队员传来了消息:“李队,张队,我们查到陈秀莲案发当晚没有在家,她声称自己在公司加班,但公司的监控显示她八点就离开了。我们还在她的车里发现了一根宽布带,上面有微量的血迹,正在送去技术科检测。” 这个消息让案件的侦破终于迎来了曙光。李明立刻下令:“立即对陈秀莲执行逮捕,同时对她的住处和办公室进行搜查,一定要找到那分真实的购销合同和她与刘梅勾结的证据。” 当小周带着队员赶到恒通机电时,陈秀莲正在办公室里烧毁文件。看到警察冲进来,她脸色惨白,想要将手里的文件塞进碎纸机,被队员一把按住。“你们干什么?我是公司的采购主管,你们没有权利抓我!”她嘶吼着,挣扎间打翻了桌上的水杯。 “陈秀莲,我们怀疑你涉嫌贪污、伪造合同、故意杀人,现在依法对你进行逮捕。”小周亮出逮捕证,“你和刘梅勾结,出售假轴承牟利,为了掩盖罪行,杀害了马建国,证据确凿,你就别再狡辩了。”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37章 真相大白,凶手陈秀莲 在陈秀莲的办公室抽屉里,队员找到了一份真实的购销合同和一本账本,账本上详细记录了她和刘梅每次的交易金额和分赃情况。技术科的检测结果也出来了,陈秀莲车里的宽布带上的血迹,正是马建国的血液,上面的纤维成分和现场提取的深蓝色纤维完全一致。 审讯室里,面对铁证,陈秀莲的心理防线很快就崩溃了。“是我杀了马建国,和刘慧丽没关系。”她的声音沙哑,“三年前我和刘梅合作采购假轴承,被马建国发现了,他拿着合同威胁我们,要我们给他二十万封口费。我们给了他八万,让他离开本市,没想到他不仅没走,还躲了起来,三年后又回来威胁我们。” “案发当晚,你是怎么约马建国到地下室的?”小周追问。 “是刘慧丽约的。”陈秀莲说,“我知道刘慧丽和马建国的关系,就威胁她,如果她不帮我约马建国出来,我就把她们的关系公之于众,还要伤害她的家人。刘慧丽没办法,只能答应我。我在地下室等马建国,他来了之后,我让他交出合同,他不肯,我们就吵了起来,我一时激动,就用布带勒死了他。” “刘慧丽当时在场吗?” “在场,她就在门口等着,看到我杀了马建国,吓得跑了。”陈秀莲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后来给了她五万元,让她不要报警,还让我丈夫每个月给她转钱,就是想堵她的嘴。我没想到,你们还是查到了。” 案件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陈秀莲和刘梅为了谋取私利,勾结采购假轴承,被马建国发现后,为了掩盖罪行,两次威胁马建国,最终在马建国再次索要封口费时,将其杀害。刘慧丽因为与马建国的情人关系,被卷入其中,既想保护马建国,又害怕陈秀莲的威胁,最终选择了沉默,成为了案件的关键证人。 当陈秀莲和刘梅被戴上手铐押出刑侦支队时,刘慧丽站在走廊里,看着她们的背影,泪流满面。“我对不起马建国,如果我当时勇敢一点,报警的话,他就不会死了。” 小周走到她身边,轻声说:“你现在说出了真相,也是对马建国的一种告慰。法律会还他一个公道,也会根据你的情节,做出公正的判决。” 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照进来,落在马建国的照片上。这个被冤枉、被威胁、躲藏了三年的男人,终于在死后得到了正义。小周知道,这起案件的侦破,离不开每一个细节的挖掘,离不开法医的精准判断,更离不开队员们的坚持。而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罪恶,无论过多久,终将在证据的光芒下无所遁形,这就是正义的力量。 三天后的清晨,天空飘着细密的冷雨,北放大厦被一层灰蒙蒙的水汽笼罩。四辆警车停在大厦西侧的入口处,警灯在雨雾中闪烁着微弱的红光。小周站在警戒线旁,看着队员们将戴着手铐和脚镣的陈秀莲、刘慧丽从警车上带下来,两人都穿着深色的囚服,头发凌乱地贴在脸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地面。 “刘慧丽,抬起头,看清楚这里。”小周走到刘慧丽面前,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三天前的晚上,你就是在这里和马建国见面的,对吗?” 刘慧丽的身体猛地一颤,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扫过大厦西侧那扇虚掩的消防通道门,眼泪瞬间混着雨水流了下来。“是……就是这里。”她的声音微弱得像蚊子哼,“那天晚上没有下雨,风很大,我站在门口等他,心里一直发慌。” 陈秀莲则要镇定得多,她微微昂着头,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嘴角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张警官,别浪费时间了,我知道你们想让我指认什么,我配合就是。”她的声音沙哑却清晰,“不过我要先说清楚,人是我杀的,和她没关系,她只是被我逼的。” “是不是被你逼的,证据会说话。”小周示意队员打开消防通道门,“进去吧,从你们见面的地方开始说,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漏掉。” 消防通道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台阶上布满了青苔,走在上面脚下打滑。刘慧丽被队员扶着,一步一挪地往下走,嘴里断断续续地说着:“那天晚上十点零五分,马建国从对面的巷子里走过来,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手里攥着一个黑色的文件夹,说是装着合同的复印件。他看到我的时候笑了笑,说‘慧丽,等久了吧’,我那时候心里特别乱,就说‘我们换个地方说吧,这里太偏了’,他说‘没事,这里没人,安全’。” 走到B2层的通道口,陈秀莲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左侧的拐角说:“我当时就躲在那个拐角后面,手里攥着布带,心跳得特别快。我看到他们走到设备间门口,马建国正从文件夹里拿合同,我就冲了出去。”她的身体微微颤抖,似乎又回到了案发当晚那个紧张的时刻,“我喊了一声‘马建国,把合同交出来’,他转过头,脸上全是惊讶,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扑上去把布带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小周打开强光手电,光柱照在设备间们口的地面上,那里的水泥地颜色比周围略深——正是案发时马建国尸体躺卧的位置。“你用的就是这条布带吗?”他拿出一个密封的物证袋,里面装着一根宽约四厘米的深蓝色帆布带,边缘还残留着暗红色的血迹。 陈秀莲的目光落在布带上,瞳孔猛地收缩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是这条,是我从厂里的工具箱里拿的,平时用来捆零件的,特别结实。”她伸出手,比划着当时的动作,“我套住他的脖子后,就往身后拽,他力气很大,挣扎着想要推开我,还把我推倒在地上。”她指着地面上一处凹陷的痕迹,“我就是在这里摔倒的,膝盖磕破了,现在还有疤。”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38章 北方大厦指认 法医张林蹲下身,用手指摸了摸那处凹陷,抬头对小周说:“和我们现场勘查时发现的痕迹一致,地面有受力撞击的痕迹,还提取到了微量的皮肤组织,DNA检测结果和陈秀莲的完全匹配。” 刘慧丽站在一旁,双手紧紧攥着衣角,眼泪不停地往下掉:“我当时吓得腿都软了,想上去拉他们,又不敢。马建国看到我,喊了一声‘慧丽,快跑’,我就转身往通道口跑,跑的时候听到身后传来‘扑通’一声,还有陈秀莲的喘气声。我跑到地面上,躲在巷子里,看到陈秀莲从消防通道里出来,手里还拿着那个黑色的文件夹,她看到我,说‘你要是敢报警,我就杀了你儿子’,我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 “你拿到合同后,做了什么?”小周追问陈秀莲。 “我把合同放进了包里,然后回到地下室,确认马建国已经死了,就把他的尸体拖到了设备间门口。”陈秀莲的声音没有丝毫波澜,仿佛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我本来想把尸体拖进设备间里藏起来,但是他太重了,我拖不动,只能放在门口。临走的时候,我看到他口袋里的钱包露了出来,就顺手拿了,把里面的钱拿走,钱包扔到了附近的垃圾桶里——我想伪造成抢劫杀人的假象。” 这个细节与现场勘查的结果完全吻合。案发后,队员们在北方大厦附近的垃圾桶里找到了马建国的钱包,里面的现金已经被掏空,其他物品完好无损。“你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作案?”小周问道。 “因为我知道这里的监控坏了,而且平时很少有人来。”陈秀莲说,“我在恒通机电工作的时候,经常来北方大厦送配件,对这里的环境很熟悉。我还知道马建国以前在这附近打过零工,对这里也很熟悉,所以才让刘慧丽约他在这里见面,他不会起疑心。” 为了进一步核实陈秀莲的供述,小周带着她走进设备间。设备间里依旧堆放着各种老旧的管道和阀门,地面上积着厚厚的灰尘,只有门口的一小块区域有被清理过的痕迹。“你当时和马建国在这里发生打斗了吗?”小周指着地面上凌乱的足迹问。 “没有,打斗是在门口。”陈秀莲摇了摇头,“我冲出去的时候,他正站在设备间门口,背对着我,所以我才能一下子套住他的脖子。他挣扎的时候,踢到了旁边的零件箱,里面的零件掉了一地,就是你们看到的那些。”她指着墙角一个翻倒的铁箱,里面的螺丝和螺母散落了一地。 法医张林检查了那些零件,对小周说:“零件上有明显的踩踏痕迹,上面提取到的鞋印和马建国的运动鞋鞋底纹路完全一致,证明陈秀莲的供述是真实的。” 此时,刘慧丽突然开口,声音带着哭腔:“我还有一件事要说,案发前一天,陈秀莲找到我,给了我五万元现金,让我约马建国出来,说只要我配合她,以后每个月都会给我钱。她还说,如果我不答应,就把我和马建国的关系告诉我儿子的学校,让我儿子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我儿子今年上初三,马上就要中考了,我不能让他受到影响,所以才答应了她。” “你说的五万元现金,现在在哪里?”小周追问。 “我存在银行里了,就在城南的工商银行。”刘慧丽说,“我本来想把钱还给陈秀莲,但是她一直没来要,我也不敢主动送回去。案发当晚,我从巷子里出来后,去附近的ATM机查了一下余额,确认钱还在,才回的家——这就是你们看到我在ATM机上取钱的原因,我没有取钱,只是查了余额。” 这个说法与银行的监控记录完全一致。小周让队员立刻去银行调取相关记录,进一步核实刘慧丽的供述。此时,陈秀莲突然情绪激动起来,对着刘慧丽吼道:“你别在这里装可怜!你收我的钱的时候怎么不说?你帮马建国藏证据的时候怎么不说?你就是个贪生怕死的女人!” “我没有贪生怕死!我只是不想让我儿子受到伤害!”刘慧丽也激动起来,眼泪流得更凶了,“我帮马建国藏证据,是因为我爱他,我不想让他被你们害死!我收你的钱,是因为我被你威胁,我没有办法!” “别吵了!”小周厉声喝道,“现在是让你们指认现场,不是让你们互相指责!陈秀莲,你接着说,你杀害马建国后,是怎么离开的?有没有遇到其他人?” 陈秀莲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我离开地下室后,从大厦东侧的小门走的,那里没有监控。我开车回了家,把布带和合同藏在了车库的保险柜里,第二天早上又把布带拿到厂里清洗,但是没洗干净,上面还有血迹,我就把它扔在了车里的后备箱里,没想到还是被你们找到了。” “合同呢?”小周追问。 “在我家车库的保险柜里,钥匙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陈秀莲说,“我本来想找机会把合同烧了,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查到了我。” 为了确认合同的下落,小周立刻安排队员前往陈秀莲的家,提取保险柜里的合同。同时,他带着陈秀莲和刘慧丽继续在现场指认,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与现场勘查和法医解剖结果相符。“马建国的死亡时间是晚上十点左右,你是什么时候离开现场的?”小周问道。 “大概是十点二十分左右。”陈秀莲想了想,“我确人马建国死了之后,又在现场待了几分钟,怕有人过来。离开的时候,我看到巷子里有个穿黑色连帽衫的年轻人跑过,我以为是路过的,没太在意,后来才知道是个小偷,差点被他坏了我的事。” 这个细节与小偷吴小龙的供述完全一致,进一步印证了陈秀莲的作案经过。此时,法医张林走到小周身边,低声说道:“根据她们的供述,结合现场的痕迹,马建国的死亡过程已经很清晰了。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39章 农田里的尸体 陈秀莲从背后用帆布带勒住马建国的脖子,马建国挣扎时踢倒了零件箱,导致零件散落一地,同时他的指甲在陈秀莲的手臂上留下了划痕——我们在陈秀莲的手臂上发现了陈旧性的划痕,DNA检测结果与马建国的皮肤组织一致。另外,马建国颈部的肌肉出血和舌骨骨裂,也与帆布带勒颈的损伤特征完全相符。” 中午十二点,指认现场的工作终于结束。陈秀莲和刘慧丽被重新押上警车,送往看守所。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北方大厦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小周站在地下室的入口处,看着警车渐渐远去,心里松了一口气。 “张队,陈秀莲家里的保险柜找到了,里面有那份真实的购销合同和一本账本,和我们在她办公室找到的复印件完全一致。”队员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兴奋,“另外,银行那边也核实了,刘慧丽的银行卡上确实有五万元的存款,是案发前一天存进去的,来源是现金存款。” “好,做得很好。”小周挂掉电话,转身对法医张林说,“这起案件终于可以结案了。马建国被冤枉了三年,现在终于可以瞑目了。” “是啊,正义虽然迟到了,但终究没有缺席。”张林感慨道,“不过我们也要反思,三年前马建国失踪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再细致一点,或许就能早点发现真相,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小周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感慨。这起案件的侦破,历时半个月,从最初的无名尸体,到锁定马建国的身份,再到挖出三年前的旧案,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波折。如果不是小卖部老板保管的帆布包,如果不是吴小龙听到的争吵声,如果不是刘慧丽最终说出真相,这起案件可能永远都无法水落石出。 回到支队后,小周将指认现场的笔录整理好,递给了李明。李明翻看着笔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很好,所有细节都能对上,证据确凿,这个案子可以移交检察院了。”他顿了顿,又说,“陈秀莲和刘梅涉嫌贪污、伪造合同、故意杀人,数罪并罚,等待她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刘慧丽虽然有被胁迫的情节,但她参与其中,收受赃款,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是啊,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小周说,“马建国的妹妹马建兰今天早上给我打电话,说要给我们送锦旗,被我拒绝了。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让真相大白,让正义得到伸张,这是我们的职责。” 下午三点,马建兰还是来到了刑侦支队,手里捧着一个相框,里面是马建国的照片。她走到小周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张警官,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我哥洗清了冤屈。这三年来,我每天都在盼着这一天,现在终于盼到了。” 小周接过相框,看着照片上马建国的笑容,心里一阵酸楚。“马大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放心,杀害你哥的凶手一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他在天之灵也会得到安慰。” 马建兰擦干眼泪,从包里拿出一本日记,递给小周:“这是我哥失踪前写的最后一本日记,里面记录了他被刘梅和陈秀莲陷害的经过。我一直保存着,希望有一天能作为证据。现在案子破了,我把它交给你们,留个纪念吧。” 小周接过日记,翻开第一页,上面的字迹与马建国在铁路配件厂写的日记一模一样:“我相信正义不会缺席,即使我不在了,也一定会有人为我讨回公道。”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办公室,落在日记的字里行间。小周知道,这份信念,不仅支撑着马建国在黑暗中躲藏了三年,也支撑着他们这些刑侦队员,在无数个日夜中坚持追查真相。而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罪恶,无论多么狡猾,多么隐蔽,终将在这份信念的光芒下,无处遁形。这,就是正义的力量,也是每一个刑侦人的使命与担当。 马建国案件结束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刑侦支队这边再次接到报警,西郊农田里面有人发现了一具尸体。 西城农田无名尸案现场勘查记录 清晨七点零三分,市刑侦支队的电话铃声划破了值班室的宁静。“喂,是刑侦队吗?西城郊区柳林村,老张家的玉米地,挖出来一具死人!都烂得不成样了,你们快过来!”电话那头的村民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背景里还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惊呼和狗吠。 李明抓起搭在椅背上的警服,一边往身上套一边喊:“小杨、小孙,带齐勘查设备,柳林村农田尸案,立即出发!”话音刚落,走廊里就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五分钟后,三辆警车亮起警灯,顺着早高峰还未拥堵的环城路向西疾驰而去。 四十分钟后,警车停在了柳林村村口。刚下车,一股混杂着泥土腥气和腐败恶臭的味道就扑面而来。村口已经围了十几个村民,都踮着脚往村西头张望,几个穿联防队制服的队员正拉着警戒带,试图拦住不断往前凑的人群。“李队,这边走!”村支书张满仓小跑着迎上来,脸上的褶子都拧成了一团,“发现尸体的是俺村的张老实,今天天刚亮就去地里翻土,一锄头下去……” 李明打断他的话,语气严肃:“现场保胡得怎么样?有没有人进去过?”“没有没有!”张满仓连连摆手,“张老实吓得瘫在地上,还是俺第一个赶过去的,立马就让人把周围围起来了,谁都没敢踩那片地。” 穿过几条坑洼的土路,一片开阔的农田出现在眼前。这片地刚翻过一半,深褐色的泥土新鲜湿润,在晨光下泛着冷意。警戒线围出了大约五十平方米的区域,中心位置有一个半米深的土坑,坑边扔着一把沾着泥土和暗红色腐肉的锄头,一个穿着粗布褂子的老汉正蹲在警戒线外,脸色惨白,双手还在不停发抖。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40章 固定现场原始状态 “小孙,先设置勘查通道。”小杨背着沉重的勘查箱,弯腰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卷白色的隔离带,“从东边田埂到尸体位置,拉一条直线通道,通道宽度八十厘米,用物证标记牌把通道边缘标出来,严禁任何人踩踏通道外的土地。” 小孙应了一声,从背包里掏出十几个黄色的物证标记牌,上面印着“K1、K2、K3”的编号。他沿着田埂仔细观察,选了一处地面相对坚硬、没有明显脚印的位置作为入口,然后用隔离带拉出一条笔直的通道,每个标记牌之间间隔一米,牢牢地插在泥土里。“通道设置完毕,李队,可以进入勘查。” 李明点了点头,和小杨、小孙一起穿上脚套、戴上手套和口罩,沿着勘查通道走进现场。越靠近土坑,腐败的气味就越浓烈,小孙下意识地皱了皱眉,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鼻夹戴上。土坑直径约一米,深度五十厘米左右,尸体蜷缩在坑底,身上覆盖着薄薄一层泥土,只露出一截穿着深蓝色裤子的腿和一只发黑的脚。 “先进行整体勘查,固定现场原始状态。”小杨打开勘查箱,拿出一台高清相机和一个卷尺,“小孙,你负责拍摄现场全景照,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拍一组,再拍一组俯拍全景,注意把周围的农田地貌、土坑位置和周围的参照物都拍进去。” 小孙端起相机,调整好参数,蹲在地上缓缓移动镜头。“东边是成片的玉米地,距离尸体位置约三十米有一条灌溉渠;南边是通往村口的土路,距离约五十米;西边是一片荒地,长满了杂草;北边是张老实家的宅基地,距离最近,约二十米。”他一边拍摄一边报出周围的环境信息,“土坑周围的泥土有明显翻动痕迹,都是新鲜的,应该是张老实翻地时留下的,没有发现其他人为翻动的迹象。” 小杨则拿着卷尺,开始测量现场数据。“土坑直径102厘米,深度53厘米,坑壁呈不规则圆形,边缘有锄头挖掘的痕迹,与张老实的锄头型号吻合。”他蹲在坑边,用手指轻轻触碰坑壁的泥土,“泥土湿润,黏性较大,挖掘痕迹清晰,没有被雨水冲刷或风化的迹象,说明翻地时间就在今天清晨。” 整体勘查结束后,两人开始进行重点部位勘查,也就是对尸体及周围两米范围内的区域进行细致检查。小杨先将坑边的锄头小心翼翼地放进物证袋,“锄头头部为铁质,宽20厘米,长30厘米,刃口处有暗红色附着物,疑似血迹和腐肉残留,需要回去做DNA检测。木柄上有多处磨损痕迹,末端有明显的握痕,提取握痕处的指纹和掌纹。” 小孙则专注于土坑周围的地面。他从勘查箱里拿出一盏便携式强光手电,即使在晨光下,也用手电的侧光照射地面,仔细寻找痕迹。“李队,这里有一枚脚印!”他突然喊道,手指着土坑东边约一米处的地面。 李明和小杨立刻凑过去。在强光手电的照射下,一枚浅淡的脚印清晰地印在湿润的泥土上。“是布纹胶底鞋,42码左右。”小杨拿出足迹测量尺,仔细测量起来,“前掌宽10厘米,后跟宽7厘米,步长约75厘米,足迹深度约0.5厘米,推断留下足迹的人身高在175-180厘米之间,体重65-70公斤。” 他用相机对脚印进行多角度拍摄,然后拿出足迹固定剂,均匀地喷洒在脚印表面。“这枚脚印比较完整,前掌、足弓、后跟的花纹都清晰可见,是‘回力’牌胶鞋的经典花纹,这种鞋子很常见,在工地、农村都很普及,暂时无法锁定具体人员。”小杨一边操作一边解释,“而且脚印比较浅,周围没有其他关联脚印,可能是路过时留下的,不一定和死者有关。” 小孙继续扩大勘查范围,在土坑南边约两米处,发现了一处更加模糊的痕迹。“这里有车轮印!”他赶紧用标记牌将位置标为“K2”,然后蹲下身仔细观察。这处车轮印被部分杂草遮挡,只留下了两段弧形的痕迹,“从痕迹来看,应该是电动三轮车的车轮,轮胎宽度约10厘米,花纹是横向的防滑纹,间距约1.5厘米。” 小杨拿来石膏粉和搅拌碗,将石膏粉与水按照比例混合均匀,然后缓缓倒入车轮印中。“电动三轮车在农村太普遍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种轮胎花纹也是最常见的型号,除非能找到对应的车辆,否则很难通过车轮印锁定线索。”他看着逐渐凝固的石膏,“而且车轮印已经有些模糊,边缘有轻微的变形,可能是下雨后被冲刷过,或者留下的时间比较长了。” 接下来,两人开始清理尸体表面的泥土,准备提取尸体身上的线索。由于尸体腐败程度较高,皮肤已经呈现出暗绿色,部分表皮开始脱落,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恶臭。小杨用竹制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开覆盖在尸体身上的泥土,避免破坏衣物和皮肤表面的痕迹。 “死者穿着深蓝色劳动布裤子,灰色粗布上衣,衣负都已经破烂不堪,多处有撕裂痕迹。”小杨一边清理一边记录,“上衣左胸位置有一个明显的破口,边缘不规则,像是被锐器划破的,需要检查破口处是否有纤维残留。”他用镊子从破口处夹起几根细小的纤维,放进透明的物证袋里,“这些纤维颜色较浅,和衣服本身的灰色不同,可能是凶手的衣物纤维,回去做成分分析。” 小孙则在尸体的口袋里寻找线索。死者的上衣口袋已经腐烂变形,里面空空如也,只找到几片破碎的纸片,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裤子口袋里有一枚生锈的硬币,面值一元,还有一个塑料的打火机,外壳已经融化了一部分,上面印着“柳林村小卖部”的字样。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41章 杂乱的线索分析 “打火机上有模糊的指纹,需要回去进行显现处理。”小孙将打火机和硬币分别放进物证袋,“硬币上的锈迹比较严重,应该是在口袋里放了很长时间了,小卖部的打火机说明死者可能是本村人,或者经常在附近活动。” 在清理尸体手部的时候,小杨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死者的右手食指指甲断裂,断裂处有明显的撕裂痕迹,指甲缝里嵌着一些深绿色的物质。“提取指甲缝里的残留物,可能是泥土、杂草或者凶手的皮肤组织。”他用牙签小心翼翼地将残留物挑出来,“指甲断裂说明死者生前可能有过挣扎,这些残留物或许能成为关键线索。” 此时,太阳已经升高,气温开始上升,腐败的气味更加浓烈。小杨和小孙的额头上都布满了汗水,口罩里也沾满了水汽,但他们丝毫没有放松,继续细致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李队,尸体周围的泥土里发现了几根毛发。”小孙从泥土中挑出几根黑色的毛发,“长度约10厘米,根部有毛囊,应该是人体毛发,需要做DNA检测,确定是不是死者的。” 小杨则在土坑的边缘发现了一处疑似血迹的暗红色斑点。他用酚酞试剂进行检测,试剂立刻变成了粉红色。“是血迹,但已经高度腐败,需要回去做血型和DNA鉴定。”他用棉签蘸取少量血迹,放进专用的血迹保存管里,“血迹位置在坑壁上方,距离尸体头部约30厘米,可能是死者受伤后溅上去的,也可能是凶手留下的。” 为了扩大线索范围,两人决定对勘查区域进行进一步扩展,将勘查范围从原来的五十平方米扩大到一百平方米。小孙拿着金属探测器,在农田里缓缓移动,探测器发出“滴滴”的声响,但经过检查,只是一些废弃的农具零件和硬币,没有发现与案件相关的凶器或其他物品。 小杨则重点勘查通往农田的几条小路。在距离现场约三十米的一条小路上,他发现了几处散落的烟蒂。“这里有三枚‘红塔山’牌烟蒂,都是过滤嘴的,烟蒂上有咬痕,说明抽烟的人可能烟瘾很大,或者当时情绪比较紧张。”他将烟蒂分别编号,放进物证袋,“提取烟蒂上的唾液样本,进行DNA比对,看看能不能找到相关人员。” 在小路旁边的杂草丛里,小孙发现了一个被丢弃的塑料瓶,里面还剩下少量透明液体。“这是一瓶矿泉水瓶,牌子是‘农夫山泉’,瓶身上有模糊的指纹。”他仔细观察塑料瓶的外观,“瓶盖是拧紧的,但瓶身有轻微的变形,可能是被人丢弃时用力摔过。提取指纹和瓶内的液体样本,检测一下液体成分。” 时间一点点过去,转眼就到了中午十二点。小杨和小孙已经在现场勘查了四个多小时,共提取到足迹1枚、车轮印1组、衣物纤维若干、毛发5根、血迹样本1份、烟蒂3枚、塑料瓶1个、打火机1个、硬币1枚以及锄头1把等共计15件物证。 “李队,现场勘查基本结束。”小杨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将勘查记录递给李明,“目前提取到的线索比较多,但都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足迹是常见的胶鞋,车轮印是普通电动三轮车,衣物纤维成分需要进一步分析,烟蒂和塑料瓶上的DNA还需要检测,暂时无法确定是否与凶手有关。” 小孙补充道:“死者的身份也暂时无法确认,尸体腐败程度较高,面部特征已经模糊,无法通过外貌辨认。衣物都是廉价的劳动布,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证件或物品,只有打火机上的‘柳林村小卖部’字样可能是突破口,我们可以去小卖部调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人购买过这种打火机,或者见过穿着类似衣物的人。” 李明接过勘查记录,仔细翻阅着,眉头紧锁。“通知法医中心过来运尸,进行尸检,确定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小杨、小孙,你们立刻带着物证回支队技术科,优先对指纹、DNA和纤维成分进行检测,争取尽快有结果。”他顿了顿,看向旁边的村支书,“张支书,麻烦你配合我们做一些工作,统计一下你们村及周边村落的失踪人口,特别是男性,年龄在30-50岁之间,身高170-180厘米的,有任何线索立刻通知我们。” “没问题,李队,我这就去办!”张满仓连忙点头,“俺们村最近半年没听说有人失踪,不过隔壁的李家庄和王坡村,好像有几个在外打工的没回来,我去问问情况。” 此时,法医中心的车辆已经赶到,工作人员将尸体小心地放进尸袋,抬上救护车。小杨和小孙也将所有物证小心翼翼地放进勘查箱,准备返回支队。临走前,李明再次走到现场,环顾着这片农田。阳光洒在新鲜的泥土上,看起来平静而祥和,谁也不会想到,这片土地下埋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罪恶。 “虽然现在线索杂乱,没有明确指向,但每一条线索都可能隐藏着真相。”李明对小杨和小孙说,“烟蒂上的DNA、衣物纤维的成分、打火机上的指纹,这些都是我们找到凶手的关键,一定要细致再细致,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放心吧李队,我们一定尽快出结果!”小杨拍了拍勘查箱,语气坚定。 警车再次启动,朝着支队的方向驶去。车床外,柳林村的农田渐渐远去,但那具无名尸体的模样,以及现场提取到的每一件物证,都深深印在了李明和队员们的脑海里。他们知道,这起案件的侦破之路注定不会平坦,没有目击者,没有明确的身份信息,没有直接指向凶手的线索,每一步都需要他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回到支队后,小杨和小孙立刻投入到物证检测工作中。技术科的实验室里,各种仪器飞速运转着。小杨将衣物纤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42章 两个失踪嫌疑人 “纤维是聚酯纤维,颜色为米白色,这种纤维常用于制作工装,很多工地都在用。”他一边记录一边说,“但这种纤维太常见了,全市至少有上百家服装厂生产,很难锁定具体来源。” 小孙则在处理打火机上的指纹。他用502胶对打火机进行熏蒸,很快,几枚模糊的指纹显现出来。“指纹残缺不全,只有拇指和食指的部分纹路,特征点很少,在指纹数据库里很难匹配到具体人员。”他皱着眉头,“不过可以确定是男性指纹,和锄头木柄上的指纹不是同一个人的,说明除了张老实,还有其他人接触过现场。” 烟蒂和塑料瓶上的DNA检测也在紧张进行中。三个烟蒂上的唾液样本来自同一个人,但在全国DNA数据库中没有找到匹配的信息,说明这个人没有前科记录。塑料瓶上的指纹和DNA则来自两个人,其中一个与烟蒂上的DNA一致,另一个身份不明,同样没有前科记录。 血迹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血迹确实属于死者,但由于腐败严重,无法确定血型,只能提取到部分DNA片段,需要与失踪人口数据库进行比对。指甲缝里的残留物经过检测,确定是泥土和杂草的混合物,没有发现人体组织成分,也没有检测到有毒物质。 与此同时,柳林村及周边村落的失踪人口排查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村支书张满仓反馈,李家庄有一个叫李建国的男人,52岁,身高175厘米左右,以打零工为生,半年前外出打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家人也联系不上他。王坡村有一个叫王强的年轻人,35岁,身高178厘米,因为赌博欠了高利贷,三个月前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 李明立刻安排队员去采集李建国和王强家人的DNA样本,与死者的DNA进行比对。“虽然现在线索都还没有串联起来,但至少我们有了两个重点排查对象。”李明在案情分析会上说,“小杨、小孙,你们继续跟进物证检测,特别是聚酯纤维的来源和烟蒂DNA的进一步比对。其他队员分成两组,一组去李建国和王强曾经打工的地方调查,另一组走访柳林村小卖部和周边的商铺,了解打火机的销售情况以及是否有人见过疑似死者的人。” 会议结束后,小杨和小孙再次回到实验室。小孙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纤维成分分析报告,突然眼前一亮:“小杨,你看,这种聚酯纤维里含有少量的荧光剂,而且纤维的粗细不均匀,应该是小作坊生产的劣质工装。”他调出全市小作坊的登记信息,“西城郊区有三家生产这种工装的小作坊,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人购买过这种工装,或者有没有相关的销售记录。” 小杨也有了新发现:“烟蒂上的DNA虽然没有前科记录,但我们检测到了少量的煤矿粉尘成分,说明这个人可能在煤矿工作过,或者长期接触煤矿相关的行业。柳林村周边有一个废弃的煤矿,半年前关闭了,里面有很多工人失业,我们可以去那里调查一下。” 新的线索让原本陷入僵局的案件有了转机。李明立刻安排队员去调查三家小作坊和废弃煤矿,而小杨和小孙则继续对其他物证进行深入检测。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指向凶手的关键线索,但每一条线索的推进,都让他们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夜色渐浓,刑侦支队的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李明站在窗前,看着窗外城市的万家灯火,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无论这起案件的侦破过程多么艰难,无论凶手多么狡猾,他们都一定会找到真相,让死者安息,给家属一个交代。而小杨和小孙在实验室里专注的身影,以及队员们奔波在调查路上的脚步,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刑侦人员的坚守与担当——即使线索渺茫,他们也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案情分析会结束半小时后,小周已经带着队员林小峰、赵凯备好了勘查装备。“烟蒂DNA检出的煤矿粉尘是关键,西坡煤矿离柳林村最近,又是半年前刚关停的,先去那碰运气。”他将死者衣物纤维样本的照片存进手机,又摸了摸口袋里的烟——也是“红塔山”,和现场发现的一致,这让他心里多了几分不确定的期待。 西坡煤矿藏在两道山梁之间,车刚拐进矿区入口,就被连片的煤矸石堆挡住了大半视线。这些黑褐色的石块在深秋的风里泛着冷光,曾经轰鸣的传送带如今只剩锈迹斑斑的钢架,风穿过钢架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像谁在低声呜咽。矿区的办公区是几排砖房,墙皮被煤烟熏得发黑,门口蹲着三个裹着厚棉袄的男人,手里都夹着烟,地上的烟蒂堆得像个小土堆。 “几位师傅,市刑侦支队的。”小周亮出证件,蹲在几人旁边,刻意把自己的烟盒露出来,“抽这个牌子的人多吗?”领头的男人叫马老根,五十多岁,脸上的皱纹里嵌着洗不掉的煤尘,他瞥了眼小周的烟盒,吐了个烟圈:“矿上的人都抽这个,便宜耐抽,比‘哈德门’冲劲足。警官,是不是矿上出事了?” “柳林村发现一具无名尸,现场烟低上有煤矿粉尘,想问问你们这有没有见过穿这种衣服的人。”小周调出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上是死者那件灰色粗布上衣,“衣服衬里是米白色聚酯纤维,含点荧光剂,小作坊做的劣质货。” 马老根和另外两个男人凑过来,手指在屏幕上划着看了半天,都摇了摇头。“矿上发的工装都是深蓝色劳动布,衬里是纯棉的,洗多少次都不掉色。”他扯了扯自己棉袄里露出的衣角,“你说的这种米白色衬里,倒像是外包队那些人穿的,他们都是自己买的便宜货,不过去年冬天就走光了。”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43章 煤矿调查结果 “外包队?具体说说。”小周立刻让林小峰打开笔录本,“多少人?哪里来的?住在哪?”“二十来个吧,河北过来的,干井下打杂的活,住矿区西边的板房。”马老根吸了口烟,烟蒂烧得通红,“去年十二月矿就停了,他们领了工资就走了,板房现在空着呢,东西都搬光了。” 小周让赵凯留在门口继续询问其他可能的知情者,自己带着林小峰跟着马老根去看外包队的板房。板房区离办公区有两百多米,十几间蓝色的活动板房都敞着门,风一吹就“哐当”作响。走进最靠边的一间,地上散落着几张破旧的报纸和空酒瓶,墙角堆着几双烂掉的胶鞋,鞋底花纹是纵向的,和现场的横向防滑纹完全不符。 “他们的工装都带走了?有没有落下的?”小周蹲下身,用镊子夹起一根挂在床架上的线头,是深蓝色的,和矿上发的工装材质一致。马老根摇了摇头:“这帮人精着呢,连破袜子都打包走了,哪会留衣服。倒是有个叫二柱子的,去年干活时把工装划破了,扔在库房里,不知道还在不在。” 煤矿的库房在办公区后面,屋顶漏着天,地上积着厚厚的灰尘。马老根掀开角落里的塑料布,露出十几套叠得整齐的深蓝色工装。“你看,都是矿上的正规货,衬里都是纯棉的。”他拿起一套递给小周,“二柱子那件破的在最底下。”小周戴上手套翻找起来,果然在最底层找到一件划破袖口的工装,他用紫外线笔照射衬里,没有出现荧光反应,和死者衣物的纤维完全不同。 “矿上有没有人烟瘾特别大,抽烟爱咬烟蒂的?”小周突然问,现场烟蒂上的咬痕很明显,这是个重要特征。马老根想了半天,拍了下大腿:“有!烧锅炉的老陈,烟瘾大得能把烟屁股嚼了,每次抽完烟蒂都咬得不成样。不过他去年秋天就回老家了,听说得了肺病,一直没回来。” 小周立刻让林小峰联系老陈的老家派出所,核实他的行踪。自己则跟着马老根去锅炉房查看,锅炉房里积着厚厚的煤灰,角落里堆着一堆“红塔山”烟蒂,每个烟蒂的过滤嘴都有明显的咬痕。“老陈以前就蹲在这抽烟,这些都是他留下的。”马老根指着烟蒂,“他穿43码的鞋,比现场的脚印大一号,而且他身高才一米六,跟你们推断的体型对不上。” 下午两点,赵凯那边的询问有了结果。矿区目前只剩五个看场的工人,都是干了十几年的老矿工,近半年都没离开过矿区,互相能作证。他们的烟蒂样本已经采集,都是“红塔山”,但咬痕特征和现场的完全不同;几人的胶鞋也都检查过,鞋底花纹和尺码都不符合现场线索。林小峰也接到了老陈老家派出所的反馈,老陈去年十月就因病去世了,有医院的死亡证明。 “张队,库房和板房的样本都取了,没有发现米白色聚酯纤维。”赵凯拿着物证袋跑过来,里面装着几根线头和烟蒂,“技术科那边刚发来消息,矿上的煤尘成分和烟蒂上的有细微差别,烟蒂上的粉尘里含少量石膏粉,矿上的没有。” 这个发现让小周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走到矿区的煤矸石堆旁,抓起一把碎石仔细观察,又让队员取了样本。“矿上有没有用过石膏粉?”马老根摇了摇头:“我们这是原煤开采,又不是洗煤厂,用不上石膏粉。倒是山那边的砖窑厂,去年冬天烧砖时买过一批,拉货的车经常从矿区门口过。” 小周立刻带着队员去砖窑厂,结果却失望而归。砖窑厂去年年底就倒闭了,老板欠薪跑路,工人也都散了,根本找不到相关人员。回到狂区时,天已经擦黑,马老根给他们端来几碗热乎的玉米粥:“警官,你们要是信得过我,我帮你们问问以前的工友,看看有没有人知道外包队的下落。” 小周接过粥,心里泛起一丝暖意。他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又叮嘱马老根有消息立刻通知他。返程的路上,林小峰忍不住叹气:“张队,这趟算是白跑了?线索又断了。”“不算断。”小周看着窗外掠过的夜色,“至少我们排除了煤矿工人的嫌疑,烟蒂上的石膏粉和煤尘混合,说明凶手可能既接触过煤矿,又接触过砖窑厂,范围缩小了。” 回到支队,小周立刻把煤尘样本和烟蒂粉尘样本送到技术科,让小杨做进一步比对。李明正在办公室等着他,看到他满身的煤尘,递过来一条毛巾:“怎么样?有收获吗?”小周把调查情况详细汇报了一遍,最后说:“外包队的线索虽然断了,但石膏粉这条线可以查,柳林村周边有石膏粉的地方不多,应该能找到突破口。” 李明点了点头,递给小周一份文件:“李建国和王强的DNA比对结果出来了,都和死者不符。不过张满仓又提供了一个线索,王坡村有个叫刘虎的,三个月前突然失踪了,以前在砖窑厂干过,也在煤矿打过零工,穿42码的鞋。” “刘虎?”小周眼睛一亮,“他有没有烟瘾?穿什么牌子的工装?”“烟瘾很大,抽‘红塔山’,以前穿的工装是小作坊买的,具体样式没人记得清。”李明说,“他右手虎口有块烫伤疤,这是个明显特征。” 小周立刻拿起外套:“我现在就去王坡村,找刘虎的家人了解情况。”走到门口时,他回头看了一眼办公桌上的烟蒂样本,心里清楚,这起案件的线索就像矿区的煤层,看似深埋地下,只要顺着痕迹往下挖,总有见光的一天。虽然煤矿调查没有直接找到凶手,但每排除一个疑点,就离真相近了一步——这是他从警十五年始终坚信的道理。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44章 三家小作坊 与小周奔赴西坡煤矿的同时,小王正拿着技术科出具的纤维检测报告,站在柳林村东头的第一家小作坊——“红星制衣”门口。作坊的铁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缝纫机“哒哒哒”的声响,混杂着布料摩擦的沙沙声。“西城刑侦支队的,了解点情况。”小王推开铁门,亮证件的动作刚做完,就被一股浓烈的布料味和机油味包裹住。 作坊主叫刘红星,四十多岁,穿着件沾着线头的蓝色工装,手里还捏着一把剪刀。听说小王是来查工装的,他连忙把人往办公室引,桌上堆着几摞半成品的工装,颜色清一色是深蓝色。“警官,我们这儿只做两种工装,一种是工地的深蓝色劳动布,一种是工厂的藏青色涤棉,从来没做过灰色的,更别提什么米白色衬里了。”刘红星说着,掀开桌下的布料堆,露出一卷卷整齐的布料,“你看,都是正规厂家进的货,有进货单。” 小王让队员小李核对进货单,自己则跟着刘红星走进生产车间。车间里摆着八台缝纫机,四个工人正埋头干活,地上散落着一些裁剪下来的边角料。小王捡起一块灰色的边角料,刘红星立刻解释:“这是前几天给附近家具厂做套袖剩下的,纯棉的,不是你说的聚酯纤维。”小王拿出紫外线笔,对着边角料照射,果然没有荧光反应。他又仔细检查了每台缝纫机旁的布料,摸了摸半成品工装的衬里,都是纯棉材质,和死者衣物的纤维完全不符。 “最近半年,有没有人来定制过灰色粗布上衣?要米白色聚酯纤维衬里的,小作坊做的劣质货。”小王蹲在工人旁边,看着她缝制工装袖口,“或者有没有陌生人来买过类似的衣服?”工人摇了摇头:“我们都是接批量订单,不做散活。附近村里的人都知道我们只做深蓝和藏青的,没人来买灰色的。” 离开“红星制衣”时,小李把核对好的进货单递给小王:“刘红星的进货单都是真的,半年内没进过米白色聚酯纤维,也没卖过灰色工装。车间的边角料和半成品,我们都取样了,和死者的纤维不符。”小王点点头,拿出地图,在“红星制衣”旁边画了个叉:“去下一家,‘利民劳保’,在王坡村路口。” “利民劳保”比“红星制衣”小一些,只有三间平房,门口堆着几箱待发货的劳保鞋。作坊主赵利民是个瘸子,听说小王的来意后,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警官,我这儿是卖劳保用品的,工装都是从批发市场进的,自己不生产。你说的灰色粗布上衣,我这儿倒是进过一批,不过半年前就卖完了。” “在哪进的货?卖给谁了?有销售记录吗?”小王立刻追问,心里泛起一丝希望。赵利民一瘸一拐地走进里屋,翻出一本破旧的账本:“从西城批发市场进的,一共五十件,卖给了周边的工地和砖窑厂,都是批量走的,没记具体买主。”他指着账本上的记录,“你看,3月15号最后一批,卖给了西坡煤矿的外包队,二十件,深蓝色的,不是灰色的。” 小王让小李联系西城批发市场,核实赵利民的进货渠道,自己则仔细翻看账本。账本上的记录很凌乱,只记着进货数量和金额,没有买主的具体信息。他又检查了货架上的工装,都是深蓝色和藏青色,衬里有纯棉的,也有涤棉的,就是没有聚酯纤维的。“外包队的人经常来买工装吗?他们穿的是什么颜色的?”小王问。“偶尔来,都是买深蓝色的,和煤矿发的差不多。”赵利民想了想,“不过去年冬天矿关了,他们就再也没来过。” 从“利民劳保”出来,小李接到了批发市场的反馈:“赵利民确实在半年前进过一批灰色粗布上衣,不过是纯棉的,衬里也是纯棉的,不是聚酯纤维,而且颜色比死者的深很多,不是同一个批次。”小王的希望又落了空,他看了看表,已经下午一点多了:“先去吃点东西,下午去最后一家,‘诚信小作坊’,在李家庄最里面。” “诚信小作坊”藏在李家庄的胡同里,没有招牌,只有一扇斑驳的木门。敲了半天门,才出来一个老太太,说作坊主是她儿子,叫孙诚信,出去送货了。“你们是来查工装的吧?”老太太突然开口,“前几天也有警察来问过,说什么灰色衣服,我儿子从来没做过。” 小王和队员坐在院子里等孙诚信,老太太端来几碗水:“我儿子做这行五年了,都是接附近村里的小订单,做的都是孩子们穿的外套,偶尔做几件大人的夹克,没做过什么工装。你们说的米白色聚酯纤维,我听都没听过。”小王环顾院子,看到墙角堆着一些儿童外套的半成品,颜色都是鲜艳的红色和黄色,没有灰色的。 下午两点,孙诚信回来了,看道小王后,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警官,你们怎么来了?前几天张警官刚来过,问的也是灰色工装的事。我真没做过,我这儿的布料都是纯棉和涤棉的,你看。”他掀开屋里的布料柜,里面果然都是儿童服装用的布料,没有工装布料。小王拿出死者衣物的照片,孙诚信仔细看了看:“这种灰色粗布,我们这儿叫‘老粗布’,现在很少有人用了,只有一些老人做床单被罩才用,做衣服的话,不耐磨,没人买。” “有没有可能是你认识的人,在别的地方做了这种工装,托你帮忙卖?或者你见过谁穿这种衣服?”小王追问。孙诚信摇了摇头:“我们村的人都穿我做的外套,附近村里的也都是,没见过穿这种灰色工装的。张警官上次来,把我这儿的布料和半成品都取样了,结果应该和你们要的不一样吧?” 喜欢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请大家收藏:()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