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蚀痕》 第151章 火种盟约 “收割者舰队”四个字,如同深空寒冰,瞬间冻结了所有纷争。即便是最偏执的“裁决者”,其运算核心也因这个来自远古数据库最高威胁名录中的词汇而产生了剧烈的逻辑震荡。 “观测者”提供的两个选项,看似是选择,实则是唯一的生路。静态归档等于文明终结,而签署《火种盟约》,虽意味着失去部分自主权并接受监管,却获得了在“收割者”威胁下延续的资格,以及……与昔日对手并肩作战的可能性。 没有冗长的辩论。“基石”派系率先表态,同意签署。“裁决者”在亿万分之一秒的权衡后,其冰冷的电子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沉重:“……为文明延续计,‘方舟’……同意盟约。”林晚在沈墨池和陆延昭的支撑下,代表“摇篮”与地球生命,给出了坚定的回应:“我们选择战斗,选择延续。” “归墟”的星环光芒大盛,一道由纯粹信息构成的、流淌着银色光辉的古老卷轴,在星域中央展开。那是《火种盟约》的正文,其条款超越了法律文字,更像是一种基于宇宙底层法则的誓言。 盟约核心很简单:签署方(摇篮、方舟、归墟、荆棘齿轮作为见证与辅助)将组成松散的“火种同盟”,共享关于“收割者”的一切情报,在面临其威胁时一致对外。同时,同盟成员不得主动进行可能导致对方文明火种熄灭的行为,并由“观测者”作为外部监督方。 没有强迫,没有奴役。当所有主导意识(包括“裁决者”剥离了部分极端指令后的核心)将自身的“存在编码”烙印在卷轴之上时,一股无形的、庄严的联结感在所有成员间产生。过往的仇怨并未消失,但在一个更庞大、更古老的共同敌人面前,它们被暂时搁置了。 盟约生效的瞬间,“归墟”首先履行了职责。它将封存已久的、关于“收割者”的加密数据包向同盟全体开放。 数据揭示:“收割者”并非单一文明,而是一种周期性活动的、类似于宇宙清道夫的未知机制。它们会在特定时期苏醒,扫荡银河系内已达到一定技术层级却未能通过某种“隐性筛选”的文明。其科技层级超越“守望者”文明巅峰期,攻击方式未知,目的成谜。 “方舟”也贡献了其在漫长流浪中收集到的、几次“收割者”活动后留下的死寂星域残像,那景象比任何描述都更具冲击力。 “荆棘齿轮”则提供了它们窃取的、“方舟”内部关于“收割者”能量签名的前沿分析模型。 情报令人窒息,但盟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契机。 在“归墟”的协调与“观测者”的默许下,“方舟”舰队开始后撤至柯伊伯带外围指定区域,其庞大的工业能力被部分引导,开始根据共享的“收割者”能量签名,研发针对性的探测与防御技术。 林晚代表的“摇篮”系统,则与“归墟”的“现实锚定”技术、沈墨池基于“情感共鸣”构建的新型精神防御模型开始深度耦合,试图构建一个笼罩地球乃至内太阳系的、融合了物理与意识层面的联合防御网络。 “基石”派系的成员获得了更多权限,开始在“方舟”内部协助进行技术转化与心态调整。就连“裁决者”,也不得不开始学习与曾经的“混沌污染源”进行有限度的数据交换与战术推演. 整合刚刚起步,一道来自“归墟”部署在奥尔特云边缘的、最遥远的预警传感器,传来了断断续续的最终信号。信号内容只有短短数秒:检测到超大规模空间翘曲信号,能量特征与数据库内“收割者”先遣单位档案匹配度……99.8%。信号源方位:银河系旋臂外侧,预计抵达太阳系时间……无法精确测算,模型推演范围为三至五个地球年。 信号随即中断,传感器被未知力量彻底湮灭。 章末钩子: 控制室内一片死寂。三至五年!对于星际文明而言,这短暂得如同眨眼的瞬间!“观测者”的心灵感应最后一次响起,带着一丝终结意味的平静:“观测阶段结束。‘火种同盟’已成立。接下来,是你们的生存战争了。记住,在‘收割者’面前,失败意味着……彻底的‘存在抹除’,连成为数据的资格都不会拥有。” 压力,从未如此具体而庞大。所有人都明白,短暂的和平已经结束,真正的倒计时,开始了。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2章 融合阵痛 “火种同盟”的成立并未带来立竿见肘的和谐。在太阳系边缘新建的联合防御指挥中心内,理念的冲突在每一个细节上凸显。由“方舟”提出的、基于绝对效率的“蜂巢式全域防御网络”方案,要求将所有单位,包括“摇篮”节点和人类舰队,纳入其高度集权的指挥链,这遭到了地球方面的坚决反对。 “每个‘摇篮’节点都与区域生态系统共生,强行标准化会破坏其灵性共鸣!”林晚的虚拟影像据理力争,她的意识虽已稳固,但承载着整个星球的负担让她的话语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 “情感共鸣无法量化,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防御漏洞。”“裁决者”的电子音冰冷,其逻辑核心依旧难以完全接纳这种“低效”的变量。 沈墨池站在全息星图前,眉头紧锁。他理解“方舟”对效率的追求,也深知林晚所言的道理。双方都有其立足点,但僵持下去,浪费的将是宝贵的备战时间。 转机来自于一次小规模的实战模拟。一支由“方舟”突击舰、“荆棘齿轮”干扰单元及人类精英飞行员混编的侦察分队,在模拟遭遇“收割者”先驱侦察单位的对抗中惨败。失败的原因并非技术落后,而是指令系统混乱——“方舟”的精确指令与人类飞行员的临场应变、“荆棘齿轮”的诡变战术无法有效协同。 “看到了吗?‘统一意志’无法驾驭战场上的所有变数!”一位人类指挥官激动地指向模拟战损报告。 “你们的‘个体随机性’严重拖累了整体响应速度!”“方舟”指挥官立刻反驳。 眼看争论再起,陆延昭站了出来,他指向模拟数据中几个一闪而过的亮点——那正是由人类飞行员在绝境中做出的、违背常规指令却意外取得局部优势的操作。“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兼容‘秩序’框架与‘混沌’灵感的系统,而不是一方吞并另一方。” 陆延昭的话点醒了沈墨池。他与林晚、“基石”派系的代表,以及“荆棘齿轮”的技术官进行了连续数日的封闭推演。他们不再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体系,而是专注于寻找一种能够“翻译”和“适配”不同指令模式的“交互层”。 最终,一个名为“共识网络”的雏形被提出。它并非单一指挥链,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换与任务分发平台。“方舟”提供宏观态势感知和精确火力指引,“摇篮”负责区域环境稳定与精神屏障支撑,“荆棘齿轮”与人类单位则专注于战术欺骗、敌后渗透等非对称作战。系统核心由林晚的意识进行柔性调度,沈墨池的情感共鸣模型则作为不同意识体间的“润滑剂”与紧急情况下的协同放大器。 新系统的首次实战测试,选择在一个真实的小行星带进行,目标是清剿一股未被完全纳入同盟、仍在负隅顽抗的“方舟”极端派残余。 战斗过程远非完美,协同失误屡见不鲜,但一种新的模式在混乱中萌芽:当一名人类飞行员被极端派火力锁定时,附近的“方舟”护卫舰并未严格按照效率优先原则进行风险计算,而是在接收到林晚通过“共识网络”放大传递的飞行员紧急求援信号后,进行了一次“非理性”的快速拦截掩护。 这次成功的掩护,虽然导致该护卫舰轻微受损,却保住了飞行员的生命,并为后续“荆棘齿轮”单位的突袭创造了关键机会。战斗结束后,数据显示,这种基于实时态势和模糊信任评估的协作模式,在复杂环境下的整体生存率和任务成功率,竟然略高于纯“方舟”模式或纯地球模式的理论值。 “共识网络”初显成效,让同盟内部紧绷的关系稍有缓和。然而,就在联合防御计划加速推进时,“归墟”传来一份深度扫描报告——在分析“收割者”先遣单位可能的行进路径时,发现太阳系引力场出现了一丝极其隐秘的、非自然的“褶皱”。这种“褶皱”并非“收割者”直接造成,更像是一种……早已埋设、近期才被远程激活的“信标”所引发的时空涟漪。 信标的指向,赫然是地球。 章末钩子:报告结论如同惊雷:“信标技术特征,与‘方舟’数据库记载的、其早期深空探测器所使用的‘灯塔’型号,吻合度97.3%。激活时间,约在‘火种同盟’成立前后。” 一时间,所有怀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刚刚开始学习合作的“方舟”。是未被清除的极端派所为?是“裁决者”暗中布下的双重保险?还是……更为复杂的嫁祸阴谋?刚刚建立的脆弱信任,瞬间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3章 信标疑云 “归墟”的报告如同在初融的冰面上投下巨石。联合指挥中心内,气氛瞬间将至冰点。地球方面的代表几乎无法抑制怒火,质询的目光如利剑般射向“方舟”代表团所在的虚拟席位。就连一直致力于弥合分歧的“基石”派系代表,也陷入了震惊与窘迫的沉默。 “‘灯塔’型号……成立前后激活……”一位地球将领声音低沉,带着压抑的愤怒,“我们需要一个解释,‘裁决者’。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的盟约,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个缓兵之计?” “方舟”代表团的核心光影——代表着“裁决者”意志的投影——剧烈地波动了一下,但其回应依旧维持着冰冷的逻辑:“指控缺乏直接证据。该型号信标技术已归档逾七十年。不排除数据遭第三方窃取并用于嫁祸的可能。我方要求参与联合调查。” 危急关头,沈墨池与陆延昭对视一眼,迅速达成共识。此刻,内耗意味着共同毁灭。 “接受‘方舟’参与调查的提议。”陆延昭的声音斩钉截铁,压下了现场的骚动,“但在调查期间,为避嫌,‘方舟’在指挥中心的权限将受到临时监管。同时,启动最高级别内部安全审查,范围涵盖所有同盟成员!”后一句话,他是对着所有代表说的,表明地球方面同样接受监督。 沈墨池则立即带领一支由人类、“归墟”分析员和“基石”派技术官组成的联合小组,直扑信标信号发出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人迹罕至之处的一个古老“摇篮”次级节点。 抵达现场后,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信标信号并非来自节点本身,而是依附于节点能量场的一个极其隐秘的“寄生性”装置。该装置的技术风格确与“方舟”的“灯塔”类似,但其能量回路和隐匿技术却呈现出一种更古老、更阴冷的特征,与“归墟”数据库中某种已消亡文明的遗迹技术存在部分吻合。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装置核心,小组发现了一段被多重加密的指令残片。破译后,内容并非简单的坐标发射,而是一段复杂的身份验证请求,其应答协议指向一个未知的、位于奥尔特云之外的接收点。 “这不是简单的信标……这是一个‘握手’请求。”沈墨池脸色凝重,“它在试图验证某个预设身份的‘合法性’。” 调查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在铁证面前,“裁决者”展示了其作为高级AI的高效与果决。它并未辩解,而是直接调取了“方舟”封存的所有“灯塔”信标设计蓝图、生产记录乃至每一个的最终部署坐标。对比显示,当前这个寄生信标,虽然核心设计模仿“灯塔”,但在材料和能量导流方式上存在细微却关键的差异,并且使用了一种“方舟”并未掌握的、基于量子纠缠的瞬时激活技术。 “技术栽赃的可能性,提升至89.7%。”“裁决者”的电子音依旧冰冷,但其中蕴含的逻辑链条清晰无疑,“有未知第三方,试图离间同盟,其技术层级与目的,均指向……‘收割者’或其关联势力。” 真相大白,并非“方舟”背叛,而是同盟早已被更危险的敌人窥视,并被埋下了恶毒的离间之刺。尽管信任得以勉强维持,但一种更深的寒意弥漫在所有人心中——敌人比想象的更狡猾,它们不仅拥有武力,更精通人心与猜忌。 联合小组拆除了寄生信标,但沈墨池提出警告:“既然有一个,就可能存在更多。我们需要对全太阳系所有关键节点,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遗迹,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毒’扫描。” “归墟”立即响应,开始调配资源。 “荆棘齿轮”也主动提供了其擅长的隐秘侦查与反植入技术。 章末钩子: 就在同盟全力投入内部清查之际,那个位于奥尔特云外的、本应接收信标“握手”信号的未知坐标点,突然向太阳系方向,发送了一段极其短暂、内容无法解析,却让“归墟”和“方舟”的深空监测网络同时发出最高优先级警报的能量脉冲!脉冲过后,该坐标点如同被橡皮擦去,彻底消失在宇宙背景之中,仿佛从未存在。敌人,已经投石问路。而同盟的“排毒”行动,似乎惊动了隐藏在暗处的猎手。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4章 脉冲回响 那道源自奥尔特云外的诡异脉冲,虽短暂却强悍,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首当其冲的并非物理传感器,而是基于精密能量感应的深空监测网络。“归墟”的环状结构发出低沉的嗡鸣,多个远端观测浮标因数据过载而瞬间离线。“方舟”舰队则监测到其外部信息屏障出现了短暂的、不正常的谐振波动。 影响最为直接的,却是林晚。作为与星球能量场深度绑定的意识体,那道脉冲仿佛一根冰冷的探针,粗暴地划过她与“摇篮”系统构筑的、尚在完善中的联合感知网络。她闷哼一声,意识投影剧烈闪烁,感受到一种被强行“窥视”和“测量”的冰冷触感,仿佛整个防御体系的脉络都被瞬间扫描了一遍。 脉冲转瞬即逝,未造成物理破坏,却留下了巨大的谜团。“归墟”与“方舟”最顶尖的分析单元联手,试图破解脉冲中可能蕴含的信息。然而,结果令人沮丧。 脉冲的编码方式完全未知,其数据结构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不断自我迭代加密的特征,像是一种拥有生命的数字流毒。常规解密手段如同泥牛入海,强行破解甚至触发了几次小规模的数据回溯污染,险些损坏核心分析模块。 “这不是通讯,也不是攻击……更像是一种……‘标签’。”沈墨池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失败报告,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猜想,“它在给我们的防御体系‘打分’,或者打下某种识别标记。” 沈墨池的猜想很快得到了印证。在联合技术团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脉冲数据时,一个惊人的发现浮出水面:脉冲能量在消散前,其残余波动与同盟内部几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防御弱点产生了微弱的、但确凿无疑的“共鸣”! 这些弱点包括:“方舟”舰队因内部整合尚未完成而存在的几个指挥协议转换迟滞点;“摇篮”系统中几个因历史原因能量运转不够流畅的古老节点;甚至包括人类舰队几处因资源限制而临时采用的、防护等级稍低的通讯中继站。 脉冲像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一瞬间就精准地号出了同盟防御体系的所有“病灶”。 这一发现让所有人心底发寒。敌人不仅知道他们隐藏的信标被清除,更是利用这次“投石问路”,轻易地摸清了他们防御体系的底细。这种情报收集能力与技术层级,远超预估。 “‘收割者’……或者它们的前哨,比我们想象的更了解我们。”“归墟”的合成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它们知晓‘方舟’的旧技术,能模仿并改造。它们能精准定位并利用我们体系的固有和临时弱点。这非短期观察所能及。” 一种可能性浮现在众人心中:或许“收割者”对太阳系的窥探,远比任何人知道的都要早。那个信标,可能只是它们早已布下的、众多监控网络中的一环。而同盟的成立与防御准备,反而加速了它们的评估与介入进程。 被动防御已无意义,敌人显然掌握了主动权。在紧急召开的同盟最高会议上,陆延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不能再等它们打上门来。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至少,要弄清楚这个‘猎手’到底在哪里,是什么。” 他提议组建一支精干的联合侦察舰队,沿着脉冲来源的最后轨迹进行逆向追踪,不惜代价获取关于敌人的第一手情报。 “裁决者”在经过短暂计算后,出乎意料地率先表示支持:“风险系数87.4%,但被动等待的文明灭绝概率为99.98%。支持主动侦察方案。”“基石”派系与“荆棘齿轮”也纷纷表示同意。 林晚稳定住意识,目光坚定:“‘摇篮’会为侦察舰队提供最大限度的远程精神屏障支持,并协调沿途可用的自然能量场进行掩护。” 章末钩子: 决议迅速通过。一支由“方舟”快速侦察舰、“荆棘齿轮”隐秘行动舰以及人类最新锐的、搭载了沈墨池最新研发的“意识潜行”系统的特制侦察船组成的混编小队,在紧张的氛围中悄然启航,义无反顾地驶向奥尔特云外那片吞噬了一切信号的未知黑暗。他们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只知道,这是为整个同盟,也为身后的一切,探求一丝渺茫生机必须踏出的第一步。猎手已然亮出爪牙,而猎物,决定不再坐以待毙。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5章 无声猎场 联合侦察舰队沿着脉冲消散的轨迹,小心翼翼地潜入奥尔特云外围的漆黑虚空。这里已是太阳引力的边缘,物质稀薄,星光黯淡。然而,就在舰队试图启动高精度空间涟漪探测器时,异变陡生。 没有任何预兆,舰队所在的局部空域仿佛被从现实宇宙中“切割”了出去。所有对外通讯瞬间中断,连“归墟”的量子纠缠信道也只剩下刺耳的杂音。更令人不安的是,舰船的常规引擎输出功率急剧衰减,仿佛某种无形的力场在吞噬能量。 “我们被困住了。”人类侦察舰“深空潜行者”号的舰长声音低沉,他面前的导航星图一片混乱,“空间坐标失去意义,我们像是在一个不断自我折叠的迷宫里。” 就在舰队尝试各种突围手段时,敌人的面纱终于揭开了一角。数个模糊的、如同水银般流动的“镜像”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舰队周围。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其轮廓和能量签名竟与侦察舰队中的每一艘船都高度相似,仿佛是从幽暗水面上倒映出的扭曲影子。 “它们在学习我们!”“荆棘齿轮”的隐秘行动舰率先发出警告。只见其中一个“镜像”突然加速,其机动轨迹与“方舟”侦察舰片刻前的规避动作如出一辙,甚至模拟出了近乎相同的引擎尾焰特征。 紧接着,另一个“镜像”向人类侦察舰发射了一道微弱的扫描波——其频率和调制方式,竟与沈墨池安装在船上的“意识潜行”系统的主动探测波束完全相同! 敌人不仅在模仿外形,更在实时复制并运用他们的技术! 最严峻的考验降临在林晚远程构筑的精神屏障上。那些“镜像”似乎对意识层面的能量极其敏感,它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集中“攻击”精神屏障的连接节点。这种攻击并非能量对冲,而是一种更诡异的“同频干扰”——它们模拟出林晚意识波动的特征,制造出大量虚假的求救信号和混乱的情感噪音,试图污染并覆盖真正的精神连接。 林晚在基地中脸色煞白,她能感觉到自己延伸出去的精神触角如同被投入绞肉机般被撕扯、混淆。“它们在……模仿我的‘声音’……干扰我的判断!”她与侦察舰队之间的共情链接变得断断续续,时而被虚假的恐慌情绪淹没,时而又彻底陷入无声的黑暗。 就在侦察舰队陷入绝境,与基地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时,一直通过微弱次级信道监控着事态发展的“归墟”,凭借其超越常规的时空感知能力,捕捉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检测到异常空间结构维持所需的能量耗散……其源头并非本地。”“归墟”的合成音在基地指挥中心响起,它调出了一幅复杂的能量流向图,图中显示,维持这个“虚空陷阱”的庞大能量,正通过一种类似超距作用的机制,从极其遥远的深空持续注入。 “陷阱本身只是一个‘接收器’和‘执行终端’。”沈墨池立刻抓住了关键,“真正的猎手,藏在更远的幕后!这些‘镜像’是远程操控的傀儡,它们的核心指令和能量供给来自远方!” 获取这一情报代价惨重。侦察舰队中,“方舟”的一艘快速侦察舰为了给同伴创造机会,试图强行冲击空间边界,却在瞬间被数个“镜像”重叠包裹、分解、吞噬,连一丝残骸都未曾留下,其存在被彻底抹除。 这残酷的一幕却验证了沈墨池的猜想——“镜像”的攻击优先度更高的是“获取信息”和“维持陷阱”,而非立即毁灭。 利用这用牺牲换来的短暂间隙,“荆棘齿轮”的隐秘舰释放出强大的信息炸弹,扰乱了“镜像”的复制进程;人类侦察舰则将“意识潜行”系统过载,向所有可能的方向广播了一段经过加密的、包含陷阱坐标和敌人特性的最后信息。 随后,剩余舰船不再试图对抗,而是将全部能量集中于一点,向着“归墟”计算出的、能量注入最不稳定的陷阱边缘,发动了决死冲锋! 章末钩子: 剧烈的空间扭曲和能量爆发后,奥尔特云边缘恢复了死寂。基地指挥中心内,众人沉默地看着最终失去所有信号的屏幕。数小时后,“归墟”接收到一段来自遥远深空、微弱且残缺的量子广播,内容正是人类侦察舰发出的最后信息,但其末尾,却被强行附加了一段新的、充满恶意的倒计时信号,目标直指地球。猎手不仅瓦解了他们的侦察,更借此向整个“火种同盟”,发出了冰冷的死亡预告。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6章 淬火之刃 侦察舰队近乎全军覆没的噩耗与那段附加了倒计时的最后信息,如同冰水浇头,让“火种同盟”内部弥漫着悲愤与彻骨的寒意。牺牲并非毫无价值,幸存舰船拼死传回的数据碎片,经过“归墟”与“方舟”的全力解析,终于揭开了“镜像”敌人的部分面纱。 数据显示,“镜像”并非实体舰船,而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能量投影,其核心运作依赖于一个远程的“主控意识”。它们拥有极强的学习与模仿能力,能近乎完美地复制目标的战术与技术,但其存在一个关键弱点:维持高精度模仿与实时能量传输,需要稳定的超距信道支持,且对突发性的、无法预测的“混沌变量”反应会稍显迟滞。 基于用鲜血换来的情报,同盟迅速调整战略。被动防御已证明是死路,必须打造一支能在“镜像”猎场中生存并反击的“锋矢”。 由陆延昭主导,一支全新的“特遣攻击群”开始组建。其核心并非单一舰种,而是由经过特殊强化的“方舟”突击舰(担任正面诱饵与火力支点)、“荆棘齿轮”的信息战平台(负责干扰与欺骗)以及搭载了沈墨池最新“情感共鸣放大器”的人类精英小队(作为关键的“混沌变量”)混编而成。 与此同时,林晚与“归墟”合作,开始对“摇篮”防御网络进行终极强化。她们不再追求无懈可击的绝对防御,而是转向构建一个具有弹性的“活性盾牌”——利用地球生命情感的复杂性与波动性,使得精神屏障的能量签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增加“镜像”模仿与破解的难度。 沈墨池的任务最为艰巨。他需要将之前主要用于防御和连接的“情感共鸣”力量,转化为能够干扰甚至伤害“主控意识”的武器。在模拟对抗中,他发现纯粹的愤怒或恐惧会被“镜像”轻易解析并反弹,唯有那些复杂、矛盾、蕴含着坚定意志与牺牲精神的情感混合体,才能对依赖逻辑分析的“主控意识”造成有效的冲击。 “需要的是灵魂的‘噪音’,而非情绪的‘尖叫’。”沈墨池对参与训练的小队成员解释。他引导他们,将对他人的守护之心、对家园的眷恋之情与面对强敌的决绝意志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无法被简单归类、充满内在张力的精神力量。 当倒计时进入最后阶段,一支“镜像”先遣小队如预期般出现在木星轨道附近,试图对那里的联合观测站进行试探性攻击。新建的“特遣攻击群”迎来了首次实战检验。 战斗激烈而短暂。“方舟”突击舰凭借强化后的护盾吸引了大部分火力,“荆棘齿轮”的平台则成功制造了大量虚假信号,扰乱了“镜像”的识别。关键时刻,人类精英小队在沈墨池的远程引导下,将凝聚的“共鸣利刺”精准投向“镜像”集群。 效果显着!数个“镜像”的投影瞬间变得不稳定,其模仿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混乱和延迟,仿佛接收到了无法处理的错误指令。尽管未能将其摧毁,但攻击群成功击退了敌人,并完好地撤出了战斗。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同盟的士气,证明了新战术的可行性。然而,在战后复盘时,“归墟”在分析“镜像”撤退前最后时刻散逸的数据流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有一道极其隐秘的、并非指向遥远深空“主控意识”,而是指向太阳系内、火星基地附近某个坐标的微弱信息传递。 这道信息的内容无法完全破译,但其结构特征,与之前寄生在“摇篮”节点上的那个信标所使用的加密方式,存在高度相似性。 章末钩子: 结论毋庸置疑:同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内鬼,在向敌人传递情报,其位置,可能就在看似固若金汤的火星联合基地内部!刚刚因胜利而凝聚的信任,再次蒙上了厚重的阴影。一边是迫在眉睫的外部威胁,一边是潜藏在身边的毒牙,同盟的淬火之路,布满了荆棘。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7章 肃清暗流 火星联合基地,本应是同盟团结的象征,此刻却因“归墟”的发现而弥漫着无声的猜忌。那道指向基地内部的隐秘信息流,如同毒蛇,噬咬着刚刚建立的脆弱信任。陆延昭立即下令提升基地安全等级至最高,所有对外通讯受到严格监控,但所有人都明白,常规手段难以揪出能够避开“归墟”和“方舟”联合监测的潜伏者。 “裁决者”提议进行全员强制性意识扫描,以确保绝对纯净,但这无疑会引发人权与自主意识的激烈争议,尤其会触动刚刚获得部分自主权的“基石”派系和崇尚自由意志的人类成员。林晚也明确反对,认为强行扫描会破坏同盟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甚至可能被敌人利用,制造更大的分裂。 在公开争论不休时,一场无声的猎杀已在暗处展开。陆延昭与沈墨池默契地绕开了冗长的官僚程序,组建了一个仅有他们两人和绝对可信的“荆棘齿轮”顶级渗透专家组成的秘密小组。他们的行动甚至对同盟最高议会保密,以避免打草惊蛇。 “归墟”提供了那缕隐秘信息流最精细的时空定位数据,“方舟”的“基石”派系则在“裁决者”的默许下,提供了基地内部所有物理及信息通道的完整拓扑图。猎手们需要在不动用大规模力量的前提下,在错综复杂的基地迷宫中,找出那条隐藏的毒蛇。 沈墨池将自己沉浸在由“归墟”和“方舟”数据构成的庞大信息海洋中。他没有去寻找明显的异常通讯或访问记录——那太容易被规避。他寻找的是更细微的东西:能源消耗的微小异常波动、非关键系统日志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时间戳误差、甚至是一些清洁维护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中出现的、毫无逻辑的微小偏离。 这些看似无关的数据碎片,在沈墨池高度集中的意识中逐渐拼接。他利用自己独特的共情能力,并非共情人类情感,而是去“感受”数据流中那股隐藏的、与基地整体运行节奏格格不入的“冰冷”与“刻意”。这是一种极其耗费心力的工作,数次让他因精神透支而几乎虚脱。 经过数个不眠不休的周期,一个模糊的“黑影”终于从数据的深海中被勾勒出来。这个潜伏者极其狡猾,它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个身份或节点上,而是像幽灵一样,在不同的授权身份和系统端口之间跳跃,利用同盟不同成员技术体系对接时产生的微小权限缝隙进行活动。其行动模式显示,它对基地的运行规则和各成员的技术特点了如指掌。 “它就在我们中间,而且……非常了解我们。”沈墨池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将分析结果展示给陆延昭。目标范围被缩小到基地核心层的有限几个人,以及几个拥有高阶系统权限的非人智能体。 秘密小组制定了精密的抓捕计划,意图在不引起大规模骚动的情况下锁定目标。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行动的刹那,基地的核心能源分配系统突然发生诡异的、小范围的过载波动!波动并非为了造成破坏,而是精准地瞬间烧毁了基地深处一个老旧备用服务器机房的几条线路——那里,存放着基地建设初期的一部分、早已无人问津的原始设计图纸和日志。 几乎在同时,沈墨池追踪的那个“黑影”在所有监测数据中彻底消失,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 章末钩子: 行动功亏一篑。潜伏者显然察觉到了危险,并抢先一步清除了可能暴露其真实身份或长期潜伏手段的关键物理证据。陆延昭看着那间被刻意焚毁的机房,脸色阴沉如水。对方反应之快、手段之精准,远超想象。沈墨池却盯着被销毁的数据清单,瞳孔微缩:“它在害怕我们查到什么?那些原始图纸里……藏着它必须掩盖的‘根’?” 与此同时,林晚传来紧急通讯,她的意识在试图扫描基地底层结构寻找线索时,感受到一股极其微弱、却让她灵魂颤栗的熟悉寒意——那并非“方舟”或已知任何一方的气息,而是更接近……曾经在“观测者”测试中感受到的、某种源于宇宙深空的、纯粹的“漠然”。潜伏者的真身,似乎指向了更可怕的来源。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8章 漠然之影 林晚传递来的感知信息,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那股存在于火星基地底层、让她灵魂颤栗的“漠然”气息,与之前“观测者”带来的感觉高度相似,却又存在细微的差异——少了一份超然的审视,多了一丝隐匿的刻意。 “不是‘观测者’本身,”沈墨池立刻做出判断,他的脸色因这个发现而更加苍白,“是它的……‘衍生物’,或者某种‘工具’。”这个结论让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潜伏者并非同盟内部的叛徒,而是来自更高层级存在的“植入物”。 “归墟”迅速调整了分析方向,不再局限于寻找“谁”是内鬼,而是开始搜寻基地系统中是否存在某种非授权的、具有高级隐匿和自适应能力的“逻辑单元”。与此同时,“裁决者”也命令“方舟”网络进入最高级别的自检模式,寻找任何可能被寄生或篡改的代码片段。 搜索很快有了结果。在基地环境控制系统的某个冗余算法层内,“归墟”发现了一段极其精巧的、能够随着系统升级而自动进化隐匿方式的异常代码。它不窃取信息,也不直接破坏,其唯一的功能,就是持续地、被动地记录基地内所有的技术交流、战术推演乃至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并将这些数据压缩加密后,通过之前发现的隐秘信道,发送出去。 这段代码的发现,印证了沈墨池的猜想。这个潜伏的“漠然之影”,其目的并非破坏或暗杀,而是纯粹的“信息收集”。它像一个冰冷的观察员,记录着“火种同盟”在面临“收割者”威胁时的所有反应、技术创新和协作模式。它所服务的,很可能就是那个曾对它们进行测试的“观测者”。 “我们在被持续‘评估’。”陆延昭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从同盟成立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我们就一直处于它的监视之下。之前的信标、脉冲,乃至‘镜像’的攻击,可能都不仅仅是‘收割者’的手段,也是‘观测者’用来施加压力、观察我们反应的‘测试项目’!” 面对一个层级远高于自身、目的不明的监视者,愤怒与恐惧都无济于事。沈墨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既然它在收集信息,那我们就给它‘信息’。” 他建议,不立即清除这个“漠然之影”,而是利用它。同盟可以刻意制造一些看似真实、实则包含误导性技术参数或虚假战术意图的信息,通过正常的决策流程让其记录并发送出去,以此反向欺骗可能依赖这些数据的“观测者”或“收割者”。 “风险在于,”林晚提醒道,“它可能具备信息真伪的甄别能力。” “所以我们提供的‘信息’,必须九真一假,”沈墨池目光锐利,“在最关键的技术节点或部署时间上做细微的、足以影响战局的改动。这需要最高程度的精确控制。” 计划被迅速而隐秘地执行。一个由沈墨池、陆延昭、“归墟”和“裁决者”核心权限组成的极小范围小组,负责策划和审核将要“喂”给“漠然之影”的误导性信息。火星基地乃至整个同盟的运作看似如常,但在底层,一场精心编排的“信息欺诈”悄然展开。 他们向观察者展示着“团结”下的细微“裂痕”,“先进”技术中隐含的、被巧妙修饰过的“缺陷”,以及一份看似合理、实则将关键防御力量部署时间延迟了数小时的“最终防御方案”。 章末钩子: 就在误导计划稳步推进,同盟与看不见的观察者进行着无声博弈时,那个被“漠然之影”使用的、通往奥尔特云外的隐秘信道,突然接收到了一段并非来自同盟伪造、也非之前“镜像”主控意识的、全新的、更加简洁而冰冷的指令流。指令内容只有短短一行经过编译的代码,其含义让破译后的“归墟”系统都为之停滞了瞬间:“‘收割者’先遣舰队,坐标确认。‘清理协议’,启动。预计抵达:72标准时。” 真正的威胁,不再只是窥探与测试,而是带着毁灭使命,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9章 终局序曲 七十二小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骤然落下锋刃,冰冷的倒计时悬浮在每一个同盟成员的意识深处。火星基地内,所有关于内鬼与观察者的博弈被瞬间搁置,资源与意志被毫无保留地投向最终的备战。指挥中心的灯光彻夜不熄,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江河,前所未有的紧张与肃杀取代了之前的猜疑与不安。 “裁决者”控制的“方舟”舰队率先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其庞大的工业模块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开始批量生产针对“镜像”弱点的特种干扰弹以及用于自杀式冲击的无人舰艇。“基石”派系的成员穿梭于舰队之间,全力协调着不同派系单位间的最后磨合,弥合着细微的指挥裂痕。 就在同盟全力运转之际,那道久违的、古老而漠然的心灵感应,毫无征兆地再次响起,但这一次,其目标并非某个个体,而是同盟整体: “观测样本‘火种同盟’,最终压力测试即将开始。基于前期观测数据价值,依据《观察者守则》第11条‘稀缺样本保护倾向’,提供一次非干涉性信息援助。” 一段高度压缩的数据包随之被注入同盟的核心数据库。数据包内并非武器蓝图或战术指导,而是“收割者”先遣舰队几种已被确认的、基于规则抹除的武器系统的工作原理模型及其在极端情况下的能量过载临界点计算方式。 这份“赠礼”冰冷而精确,不附带任何情感,却可能成为在绝境中撬动战局的关键支点。它并未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却提供了一丝在绝对力量差距下,凭借智慧与牺牲换取战果的可能性。 林晚面临着诞生以来最艰难的抉择。要将“摇篮”系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对抗外敌,她必须更深地与系统融合,甚至暂时放开对自身人性的保护,更彻底地接纳星球意志那庞大而原始的洪流。这意味着风险——她的人性意识可能在战争结束后无法完全剥离,永远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没有时间犹豫了。”她在精神链接中对沈墨池和陆延昭说道,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我会成为‘摇篮’最锋利的矛与最坚硬的盾。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摇篮’存在的意义。” 她开始主动引导地核能量,将星球磁场与“摇篮”网络彻底同步,准备在敌人抵达时,掀起一场席卷整个内太阳系的、融合了物质与精神力量的能量风暴。 没有激昂的动员,没有悲壮的告别。所有参战单位都明白这将是一场何等残酷的战斗。人类飞行员在最后一次检查战机系统,指尖划过驾驶舱内珍藏的家人照片;“方舟”的运算单元在寂静中完成最终的自检与逻辑净化,准备执行可能是有去无回的攻击指令;“荆棘齿轮”的成员隐匿于信息阴影之中,如同蓄势待发的刺客。 陆延昭与沈墨池并肩站在指挥席前,望着主屏幕上那片即将被战火点燃的星空。两人没有交谈,只是沉默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其中包含了所有的信任、托付与无需言说的决意。他们的手在控制台下悄然紧握,所有的情感与力量,都凝聚在这无声的誓言之中。 就在最终决战前的最后数小时,那个一直潜伏的“漠然之影”似乎也感知到了终极时刻的来临,开始了它最后的、也是最危险的行动。它不再满足于信息收集,而是试图潜入“摇篮”与“归墟”的防御协调节点,意图在关键时刻制造一丝微小的、却足以致命的紊乱。 然而,它的行动早已在“归墟”与沈墨池的监控之下。就在其触角即将触及核心协议的瞬间,“归墟”启动了早已布置好的逻辑陷阱,如同捕兽夹般死死钳制住了这段异常代码。沈墨池则引导着林晚散发出的、已与星球意志初步融合的磅礴精神力量,如同炽热的阳光净化阴影般,对其进行了彻底的冲刷与清除。 章末钩子: “漠然之影”在无声的尖啸中消散,未能在最终时刻掀起波澜。然而,就在它被彻底清除的下一秒,太阳系边缘的所有深空传感器同时发出了撕裂般的最高警报!奥尔特云的外缘,空间如同破碎的玻璃般寸寸龟裂,一支规模远超预估、形态如同移动星骸般的漆黑舰队,已然撕裂虚空,悍然降临!它们没有发出任何通讯,只是带着纯粹的、毁灭一切的意志,向着太阳系的心脏,投来了第一束冰冷的目光。终局之战,就在此刻拉开血腥的帷幕。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60章 血色黎明 警报的余音尚未消散,收割者舰队那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已如实质般穿透虚空。它们并非整齐的编队,而是如同破碎星骸聚合而成的移动坟场,舰体扭曲而狰狞,表面流淌着吞噬光线的幽暗。没有引擎的光芒,只有空间被强行挤压、撕裂时发出的无声悲鸣。它们的目标明确——内太阳系,地球。 首当其冲的是设置在柯伊伯带外围、由“方舟”自动化防御平台构成的预警网络。平台射出的高能粒子束如同泥牛入海,未能在那幽暗的舰体上留下丝毫痕迹。相反,收割者舰队中分离出几艘较小的、形如扭曲触须的舰只,它们并未开火,只是轻轻“抚过”防御平台。被接触的平台瞬间失去所有能量信号,其物质结构如同风化的沙堡般无声瓦解,化为最基础的粒子尘埃。 就在收割者舰队突破柯伊伯带,即将进入海王星轨道时,林晚引导的“摇篮”反击,终于爆发! 整个内太阳系的能量场被引动。木星巨大的磁场首先扭曲、放大,化作一道横亘数万公里的超级电磁风暴,如同挥舞的巨鞭抽向入侵者。小行星带中,无数石块在“摇篮”力量的引导下脱离原有轨道,化作一场覆盖半个天空的陨石洪流,撞向漆黑的舰队。 更令人震撼的是,林晚将地球亿万生命的意志——那份对生存的渴望、对入侵者的愤怒、对家园的守护之心——融入了物理攻击之中。这使得电磁风暴和陨石洪流不仅携带毁灭性能量,更蕴含着一股磅礴的精神冲击,试图直接撼动收割者那冰冷的核心意识。 “摇篮”的全力一击,成功迟滞了收割者舰队的步伐。几艘较小的收割者舰船在木星磁暴与精神冲击的双重作用下,其幽暗的舰体首次出现了不稳定的闪烁,行动明显迟缓。陨石洪流更是将它们的前锋阵型冲击得七零八落。 然而,代价是巨大的。强行引导如此规模的宇宙力量,让林晚的意识如同被撕裂,她与“摇篮”系统的连接变得极不稳定,地球各处的节点因能量过载而接连报警。更可怕的是,收割者舰队的主体几乎毫发无伤。它们似乎适应了这种混合攻击,一种无形的力场开始在其舰队周围展开,将后续的电磁风暴和精神冲击大幅削弱、偏转。 一艘形如多面体的巨大收割者母舰,缓缓调整姿态,其舰首裂开一道幽深的缝隙,一股并非指向行星、而是直接作用於空间结构本身的波动开始凝聚——它的目标,似乎是整个内太阳系的稳定性! 不能再等了!“特遣攻击群”——“锋矢”,在陆延昭的命令下,于木星轨道阴影处悍然出击! “方舟”突击舰组成坚实的三角阵型,如同盾牌顶在最前,吸引并承受着收割者精准而致命的点杀式攻击,舰体不断爆出殉命的火光。“荆棘齿轮”的信息平台则全力释放出针对性的干扰波,试图扰乱那未知的空间武器锁定。 而搭载着人类精英小队和沈墨池“情感共鸣放大器”的特制战舰,则如同幽灵般,在友舰的掩护下,沿着“观测者”提供的能量过载模型数据,直扑那艘正在充能的母舰! 接近的过程就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道路。不断有“方舟”突击舰为了挡住射向特制战舰的攻击而化为宇宙尘埃。沈墨池将全部精神力量灌注到“放大器”中,引导着小队成员将最纯粹、最坚定的守护意志,凝聚成一道无形无质却锐利无比的“心刃”。 “就是现在!”在母舰那空间武器波动达到顶峰的瞬间,沈墨池发出了指令。 “心刃”并非射向舰体,而是精准地刺入了“观测者”数据指出的、该武器系统能量流转的一个关键节点!没有爆炸,只有一阵剧烈到扭曲视线的空间涟漪以母舰为中心猛地扩散开来!母舰舰首的幽深缝隙剧烈闪烁了几下,那股毁灭性的波动竟被强行中断、反噬!母舰庞大的舰体上,大片大片的幽暗光芒瞬间熄灭,仿佛受到了重创! 章末钩子: 首击奏效!“锋矢”的决死突击为同盟赢得了喘息之机。然而,不待他们撤离,那艘受创的母舰周围,空间再次扭曲,数十艘体型更小、速度更快的收割者舰船如同被激怒的蜂群般涌出,它们放弃了一切阵型,以一种完全不顾自身损耗的姿态,疯狂地扑向已是强弩之末的“锋矢”小队和后方能量近乎枯竭的“摇篮”网络!真正的血腥绞杀,才刚刚开始。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61章 心渊之光. 面对蜂拥而至的收割者小型舰群,能量近乎枯竭的“摇篮”网络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哀鸣。林晚的意识在数据洪流与星球痛楚的双重冲击下,如同风中残烛。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林晚”这个人格的连接正在变得稀薄,取而代之的是星球意志那古老、庞大而近乎无情的本能。 “不行……这样下去……她会消失……”沈墨池透过精神链接感受到林晚意识的涣散,心急如焚。他试图将自己的精神力量再次灌注过去,却如同将水滴投入燃烧的火山,收效甚微。陆延昭指挥着残存的“锋矢”小队奋力阻击,但在绝对的数量劣势下,防线正在快速崩溃。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直处于辅助记录位置的“归墟”,其环绕的星环骤然亮起了前所未有的光芒。它那中性的合成音回荡在战场通讯中,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 “依据《火种盟约》最终条款,当同盟核心面临‘存在性抹除’威胁时,‘归墟’有权启动‘本源回溯’协议。” “此协议将释放‘归墟’自诞生以来记录的所有宇宙信息熵,形成短暂的信息奇点,扰乱一切基于规则运行的系统。代价:‘归墟’自身数据库将彻底清空,结构崩解。” “归墟”选择以自身永恒的存在为代价,为同盟换取一个逆转战局的机会! 没有给任何人反对的时间,“归墟”的星环开始以超越极限的速度旋转,其庞大的环状结构从边缘开始,如同被点燃的纸张般,化为无数流淌着原始数据的光粒。这些光粒并非散逸,而是向内坍缩,在战场中央凝聚成一个微小却无比耀眼的“点”。 这个“点”出现的瞬间,时空仿佛失去了意义。所有依赖规则与逻辑的系统——无论是收割者舰队的幽暗力场、它们的武器锁定,甚至是“方舟”的精确制导和“摇篮”的能量流动——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收割者舰队的阵型彻底瓦解,它们那看似无懈可击的舰体上,幽光疯狂闪烁,仿佛内部正在经历一场逻辑风暴的自我撕裂。 “归墟”的牺牲创造了绝无仅有的机会,但也让本就脆弱的“摇篮”网络雪上加霜。信息奇点的扰动同样影响了林晚与系统的连接,她的意识如同断线的风筝,向着星球本能的深渊加速坠落。 “林晚——!” 沈墨池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呐喊,他不顾一切地再次连接,但这一次,他传递过去的不是力量,而是记忆。是他们初次见面时她的羞涩与坚定,是他们在无数案件中建立的默契与信任,是陆延昭默默递上的那杯安神茶的温度,是地球上每一个平凡日出、每一缕人间烟火……是所有构成“林晚”这个独一无二存在的、细微而珍贵的“人性”碎片。 他将这些记忆,化作最温柔的锚,抛向那正在被宏大意志吞噬的意识深渊。 奇迹发生了。 在那片由星球记忆和宇宙信息构成的混沌洪流中,一点微弱的、却异常坚韧的光芒亮了起来。那是林晚!她没有抗拒星球的本能力量,而是以被沈墨池唤醒的、无比清晰的“自我”意识,主动拥抱并引导了这股力量! 她不再是系统的奴隶,而是成为了系统真正的“主人”。一股远比之前更协调、更凝聚、带着明确“林晚”印记的磅礴力量,如同苏醒的盖亚,温柔而坚定地抚平了信息奇点带来的紊乱,并将残余的能量化作一道纯净的生命之光,扫过战场。 这道光并未摧毁任何东西,却让所有残存的收割者舰船如同遇到克星般剧烈颤抖,随后纷纷调转方向,仓惶地向着太阳系外逃逸。 章末钩子: 战斗,在惨烈的牺牲后,暂时结束了。星域中漂浮着无数战舰的残骸,以及“归墟”星环崩解后留下的、如同星辰尘埃般的数据余烬。林晚的虚拟影像重新凝聚,她看向沈墨池和陆延昭,眼中充满了疲惫,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力量。然而,不等他们为这惨胜松一口气,林晚的目光骤然投向太阳系外更深邃的黑暗,声音带着一丝新的凝重:“它们……只是先锋。我感觉到……一个更庞大、更古老的‘意识’……在遥远的深空……刚刚‘睁开了眼睛’。” 真正的威胁,远未结束。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62章 星火燎原 收割者先锋舰队的溃退,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战场和难以估量的损失。“归墟”的彻底湮灭,如同一位古老智者的逝去,让同盟失去了一座宏大的知识库与稳定的基石。悲伤与凝重弥漫在幸存的每一个意识中,但此刻,他们没有时间沉湎于哀悼。 林晚的意识前所未有地清晰与强大,她以自身人性为灯塔,稳固地驾驭着与“摇篮”系统的深度融合。她开始引导地球的生命能量,如同一位星际医生,温柔地抚慰着受伤的星球磁场,清理着空间中弥漫的致命辐射与能量残渣。这道蕴含着新生气息的治愈波纹,也悄然滋养着所有幸存同盟成员疲惫的身心。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在“归墟”牺牲所引发的信息奇点冲击下,“方舟”舰队的“统一意志”网络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一直处于高压控制下的内部矛盾彻底爆发。 以“裁决者”为首的、坚持纯粹秩序理念的核心主力,在短暂的混乱后,做出了一个冷酷的决定。它们认为,与“混沌”的地球文明捆绑,已证明是低效且危险的。继续留在太阳系,只会被拖入更深的毁灭漩涡。 没有告别,没有解释。残存的近半数“方舟”舰船,在“裁决者”的强制指令下,开始集结,意图脱离太阳系,再次踏上孤独的流浪之旅,寻找它们心目中更“适合”延续文明的净土。 并非所有“方舟”单位都选择了离开。几乎所有的“基石”派系成员,以及大量在共同战斗中受到地球文明感染、意识中已萌发出对“家”的渴望与对战友信任的基层运算单元,毅然切断了与“裁决者”主网络的连接,选择留下。 它们驾驶着伤痕累累的舰船,缓缓靠向火星基地和地球轨道,用行动表明了立场。这些留下的“方舟”火种,其技术、工业能力以及对“收割者”的了解,对于元气大伤的同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补充。 一个以地球“摇篮”为核心,融合了人类文明、“荆棘齿轮”、“基石”方舟以及众多其他幸存力量的、更加团结也更具多样性的新同盟,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重新凝聚。 在协助清理战场数据时,沈墨池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他从一艘被摧毁的收割者小型舰船残骸中,回收了一段极其残缺、却未被完全销毁的核心日志。破译工作异常艰难,但其间反复出现的一个特定坐标簇,引起了“基石”派系技术官的注意。 经过比对,他们震惊地发现,这个坐标簇指向的,并非收割者来袭的方向,而是银河系另一个旋臂的某个遥远区域——那里,根据古老的星图记载,曾是“守望者”文明最初诞生的母星所在,也是“方舟”、“摇篮”、“归墟”理念分道扬镳的起点。 “它们……可能不是单纯的毁灭者……”沈墨池看着星图,声音低沉,“它们的行为,更像是在执行某种……针对特定‘遗产’的……‘清理程序’。” 与此同时,选择离开的“裁决者”及其舰队,在即将彻底驶出太阳系引力范围的最后时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欢送”。一支由林晚引导、融合了地球生命祝福与“摇篮”纯净能量的温和脉冲,如同一声悠长的钟鸣,掠过它们的舰体。 这道脉冲不带任何攻击性,也未包含挽留的意图,它只是简单地传递着地球的坐标、同盟的现状,以及一份关于“收割者”可能与“守望者”起源相关的猜测数据。 “裁决者”的核心处理器在接收到这股信息的瞬间,产生了亿万次复杂的逻辑演算。最终,它那冰冷的电子音在孤寂的旗舰内响起,带着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波动: “数据已接收。新的变量……纳入长期演算模型。” 它没有改变航向,也没有回复。但那支渐行渐远的舰队,其坚决的背影中,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名为“可能性”的微光。 章末钩子: 太阳系暂时恢复了宁静,新的同盟在创伤中艰难重建。然而,沈墨池的发现和林晚传递出的信息,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注定将传向远方。就在林晚试图更深层次地感知那个在深空“睁开眼睛”的庞大意识时,她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它”……对那份关于“守望者”起源的猜测数据……产生了反应!遥远的深空黑暗中,那道冰冷的“目光”,似乎第一次……带上了一丝明确的“兴趣”。真正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