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大秦改变大秦的命运》 第2689章 匈奴十部 这十个部族中,呼衍氏、邱林氏、兰氏、须卜氏在塞北时就是匈奴大贵族,休屠氏、浑邪氏乃是一地诸侯,贺赖氏则是东胡人的一支部族姓氏。 沮渠氏的情况就比较复杂。 沮渠氏乃是上古东夷族且人后裔,这是明确可以追溯到的。 殷商时期,且人被迫四处迁徙,在今山东省的还叫且人,向西南迁徙的在东周时期建立建苴侯国,向南迁徙的成为了且瓯、且兰。 向东北迁徙的融入当地部落并组成了沃沮,向西迁徙的进入今新疆省建立了且末国、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向北迁徙的则成为了匈奴人。 休屠王之下有辅佐重臣左、右沮渠,此既为北迁之且人。 须卜阿黎耶所说的“挛鞮部二”指的则是左贤王部和右贤王部。 在匈奴人的制度中,王庭本部是由匈奴单于统领,左贤王部多是由匈奴单于的儿子统领,右贤王部多是由匈奴单于的继承者统领。 要说明情况如此关系,先要明白匈奴人的继承法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既匈奴人的统治继承权是在同辈分的兄弟之间传递,匈奴人的财产继承权是父传于子。 所以匈奴单于的顺位继承权是这样的,匈奴单于之兄弟右贤王>匈奴单于太子左贤王>挛鞮氏子弟左、右谷蠡王>挛鞮氏子弟左、右日逐王>挛鞮氏子弟左、右温禺鞮王>挛鞮氏子弟渐将王。 不过这也只是匈奴单于位的继承顺位,在原本的历史上有十三个左贤王靠着自身强大的武力和从父亲手中继承到的兵权争得了匈奴单于位。 而在此世中,虽然嬴宏生擒了头曼,童二生擒了冒顿,但头曼心爱阏氏所生的小儿子、冒顿的异母弟并没有死,头曼的右贤王部和左贤王部在嬴宏两战匈奴大军时也并未受到大的伤害。 只是头曼的王庭本部被嬴宏趁虚而入乱打了一通,并头曼被生擒后王庭本部陷入过短暂的混乱,后被左、右贤王瓜分,所以须卜阿黎耶才没有再计匈奴王庭本部。 由须卜阿黎耶的话也可以看出,虽然嬴宏对匈奴人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但匈奴诸部终归没有灭绝,即使是被嬴宏阵斩了休屠王的休屠部也还有部众。 “嗯,你正该以这十个大部族为重,驱此十部易姓、合部。” 须卜阿黎耶有问“怎么易姓,如何合部?” “这其实是一件事,你要以改名易姓的方式强化与部族和军队的关系纽带,重组你部族内原本复杂的人际关系,加强你部族内各种人对本部族 的认同感。” 须卜阿黎耶再问“具体要怎样实施呢?” 张不疑开始捧着嬴宏给的文策背书“夏桀时,大乙伐夏,夏桀败于鸣条,被大乙放逐于南巢而死,夏桀有子獯鬻,在夏桀鸣条之败后携妻与桀之众妾,徒夏桀之臣众民奴避逃于北野,獯鬻有后淳维,你们所诉说追溯的夏后氏先祖就是这个人。” 这并不是说嬴宏就承认匈奴人是夏后氏后裔,张不疑也只是照着嬴宏给的文策背读。 第2690章 仍是以军功制开头 实际情况更可能是獯鬻携夏桀众妾及臣民奴隶逃避之北野荒地后这支氏族与塞外的部落慢慢互相融合,到淳维时,这支氏族的血液里开始流淌了塞外诸部落的血,而塞外诸部落也开始认同这支氏族并取其大义之名,再过千百余年,塞外诸部落便以此血脉渊源自称夏后氏后裔。 “你若要易姓,当推崇大义之名,才能立威于锡丰国内诸部族,我所说的这些就是你要推崇的大义之名。” “而易姓虽为名,实际在于利益,就如你部众,虽然万人,何以尊卑?是谁为长,孰又为末?部众受利该如何分配?有何章法?” “你人众旧习奋者自利,惰者自害,助人者取利,受助者献益,此虽有可论之处,却是不成制度。” 因为制度没有最优,只能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来制定合适的制度。 “奋者自利,惰者自害,助人者取利,受助者献益”当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部族内的组织度和积极性,但现在锡丰国连军国主义国家都算不上,再怎么追求极致的军国主义不也还是部落制吗? 很多时候理想或许是好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平凡者更多的,匈奴人这种极致追求利益的极端理想化的习俗只能在战时驱动战斗力,却极不利于发展。 锡丰国若要发展,须卜阿黎耶就得想办法让更多的普通人平凡者也能活下去,让分配关系变得合理,让更多的普通人平凡者能有资源去发展战争劫掠以外的技艺和生产力。 “若成制度,该先顺应你众旧习而成新制,其首应在军功制,使军功解放劳动力,使众者能够通过军功获取资源而从事他事。” 军功制的意义并不止在于提升军队的作战积极性和战斗力,军功制的本质是规定分配关系。 如一个人作战有功,得了军功,该受什么赏赐,该获得什么地位,这个人站在这个位置上拿着资源就可以通过国家政策保障、社会地位认同和资源运作再发展战争以外的事情,而不是寅吃卯粮只空有获胜有功之名而无余荫之实。 就比如秦二十级军功制,哪个人到了哪个爵位就可以享受到这个爵位带来的实际利益,不用再忧虑明天不打仗了没有战获俘虏就得饿死了。 他是奋者还是惰者是另一件事,你作为上位者,你追求发展,你就得先让民众能有盈余资源空出时间和心思,再设法诱导他的时间和心思走上发展的道路。 张不疑又讲了一通这样的道理,须卜阿黎耶终于听明白了“那么我 该做什么样的军功制度呢?” “我秦的二十级军功制并不适合你,既是你众没有我秦的深厚底蕴,不能明白二十级军功制,也是锡丰国尚且虚弱,没有那么强的结构和组织能力消化二十级军功制。” “我皇帝陛下策,你可以先设六级军功制,既六等军爵,每等军爵有如何赏赐,又如何建设,我再与你说明。” 第2691章 姓目 简单来说吧,就比如六等军爵是受赏赐多少女人、奴隶和多少牛羊、土地,同时须卜阿黎耶还要授予此人在多大土地上的管理权,也就是在多大的土地范围内这土地上定居的所有人以及财产都是归这军爵管理的,这军爵有权力决定自己管理权内的财产该如何分配。 六等军爵 、五等军爵、四等军爵、三等军爵、二等军爵、一等军爵受赏赐并受管理权范围依次递增。 同时锡丰国的军功制还得抄一些秦军功制度,就比如秦军功制中的“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 也就是一伍之中若有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若有二、三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杀敌,一伍中若一人战死,此一伍中其余四人就要皆杀敌一人抵罪,二人战死,就要皆杀敌二人抵罪。 这个“亡伍而得伍者当之”须卜阿黎耶可以理解,无非匈奴军队的基础单位不是一伍而是一什,向上再是百长、千长、万骑长罢了“但像你说的,我给予军爵者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不就是在设立更多氏族吗?” 匈奴人对社会单位的称呼与秦国有些不同,匈奴人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帐”,等同于秦国的“家”,而由若干“帐”形成的社会单位就是“氏族”,等同于秦国的“村”、“区”。 像须卜阿黎耶现在领导的部族则是再由多个“氏族”组成的等同于秦国的“市”、“镇”社会单位。 所以须卜阿黎耶问的是张不疑这不是在让自己在部族之内设立更多小首领吗? 即使是须卜阿黎耶也知道,自己现在需要的是精简社会单位数量。 所以张不疑翻过来再讲“所以你在设军功制的时候要结合易姓,你众乃是万里奔袭至此,在这过程中有很多氏族已经松散,氏族内外的人际关系已经复杂,还有很多人丢了帐。” “这时候你做主易姓,赐军爵者姓氏,就是在给他们新的归属,受你赐姓的军爵者再不管之前是什么人,之后就都变成了与你同姓同部族的自己人,这不正是你现在需要的吗?” “诶呀,果然,我要听你的。”须卜阿黎耶很高兴“那你觉得我应该易为什么姓?” “首先要确定国姓,你众自称夏后氏后裔,夏桀之后也确实与你众有渊源,锡丰国的国姓为姒也算合情。” 但也只是合情,而且这还是嬴宏和扶苏给匈奴人留的情。 匈奴人再自称姒姓其实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因为夏后氏正宗 就在大秦帝国呢,姒鬓正为嬴宏效力,为自己的宗族搏前程呢。 “夏本纪中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有襃氏、杞氏、缯氏、莘氏、冥氏。’” “有扈氏者,帝禹之子,夏初有扈氏诸侯,曾因反对夏后启而被讨伐诛灭,其国人为扈氏。” 第2692章 姒出之氏 “有男氏者,帝禹之后,夏时有男氏诸侯,国亡,其国人曾以有男为氏,今简为男氏。” “斟鄩氏者,帝禹之后,夏太康失国,羿、浞相继为乱,斟鄩氏子孙失官,便有斟氏、灌氏、鄩氏。” “彤城氏者,帝禹之后,其国亡,国人为彤城氏。” “有襃氏者,帝禹之子,夏、商、周三代诸侯,国亡于周幽王时,其国人为褒氏。” “冥氏者,帝禹之后,受封于冥,其后者为冥氏。” “莘氏者,夏后启封其子于莘,其后者为莘氏。” “缯氏者,帝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于潧水,其国以水为国名,是为潧国,后其国人为缯氏。” “又有帝相庶子孙后裔以祖上名字为姓者,是为相氏。” “而夏太康失国,时帝少康之母后缗有孕,为避乱不得回斟鄩,曾委身于洞穴之中,又奔有仍氏娩帝少康,帝少康为缅纪此事,遂赐其子抒、宠窦氏。” 因为窦字本意就有地穴、地洞之意,所以少康将两个留居在自己姥姥家有仍氏的儿子窦姓。 “大乙伐夏桀后,夏桀被放逐南巢,其子孙后裔有居南巢者、有出南巢者,是称巢氏。” 在姒姓诸多分支氏族中,张不疑没有说杞氏。 是因为姒鬓就是姒姓杞氏正宗,匈奴人没办法再往杞氏上面靠。 其实在这些姒姓氏族中,匈奴人最容易往上面靠的是扈氏、斟氏、灌氏、鄩氏、彤城氏、褒氏、相氏、巢氏。 有扈氏古国在今陕西省鄠县,彤城氏古国在今陕西省华县,两者都在当时的边塞之地,与诸戎接壤,而斟氏、灌氏、鄩氏、相氏都是国乱出姓,巢氏更是夏桀之后改姓,匈奴人往几这六个姓氏上面靠都可以解释成自己是国乱外逃者之后。 容易往褒氏上面靠的原因则是因为褒姒。 先要说明,先秦时期男子的名字是姓在前氏在后,女子的名字则是氏在前而姓在后,所以褒姒的身份背景应是姒姓褒氏人,乃有襃氏国之人。 周幽王时,周室与申国开战,申国联合鄫国、西夷犬戎击败宗周六师,攻入镐京,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 所以匈奴人也大可以说自己有襃国血脉。 “而有男氏国居南阳,冥氏国居安阳,莘氏国居菏泽,缯氏国曾居新郑,后居兰陵,窦氏者出于济宁,此皆为中原之地,非你众容易追溯。” 倒也不是说不能追溯,夏朝的势力 范围主要在河南、湖北、安徽、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地区,大致就是北起汾水,南至长江,东抵漳水、濮水、泗水,西达洛水、汉水和四川江州地区。 此地区之外夏朝时就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所以匈奴人也大可以觍着脸说自己就是夏朝时哪哪诸侯、哪哪古国因为什么事件北逃至野的人。 只是嬴宏抄录撰写的前朝史书、别国史纪脉络太清晰了,匈奴人想单独编男氏、冥氏、莘氏、缯氏、窦氏的瞎话太难,这五个姓氏在大秦帝国内都有氏族。 第2693章 匈奴易九姓 相比较而言还是前面八个姓氏更容易靠。 虽然前面八个姓氏在大秦帝国内也都有氏族,但总归前面八个姓氏要么出于边塞之地要么是国乱之时易姓,解释起来更方便一些。 须卜阿黎耶听了一通,心中记了一通“如此说来,我夏人十部可易为姒、扈、斟、灌、鄩、彤城、褒、相、巢九姓氏,那么我就应该易为姒姓。” 张不疑有补“姒姓居于帝国中有大族,你要称姒姓,该再取氏。” 姒姓是上古八姓之一,又是前朝国姓,即使千年过去了,姒姓大宗又怎会没落,张不疑如此善意提醒须卜阿黎耶既是怕惹来麻烦,也是为了免得须卜阿黎耶挨打。 这点儿事须卜阿黎耶还是懂的“那么我就该称姒姓锡氏。” 张不疑同意,再叫须卜阿黎耶记得先禀请扶苏。 因为易姓不是小事,不管是在锡丰国之外还是在锡丰国之内。 就以须卜阿黎耶而言,须卜阿黎耶要易姓改制并驱使着其他部族也易姓改制,最起码得有扶苏的认可和政治赋能,要不然既没有政治背书也没有资源冗余的须卜阿黎耶很难做成易姓改制事。 在这件事上扶苏当然没有为难须卜阿黎耶,毕竟这关系到西秦王国与治下藩国的民族融合,而且这事就是扶苏和嬴宏驱使着匈奴人去做的。 不过扶苏也只是认可了须卜阿黎耶易姓为姒姓锡氏,并许可须卜阿黎耶在自己部族内赐姓,至于锡丰国内其他部族再易姓,就需要再向扶苏禀请。 因为扶苏将是欧洲的统治者,扶苏不能将分封权力下放到治下藩王手中,免得走汉武帝制推恩令的老路。 藩国之内,藩王对有功有势者赏赐土地财产扶苏管不住,但具备政治赋能权力,能对正统权做出解释的权力只有扶苏可以拥有。 须卜阿黎耶得了姓氏便迫不及待的自己改姓名为姒姓锡氏黎,简称为锡黎。 此时锡丰国内诸部族也已经全部回来,须卜阿黎耶便在马里查河与萨登河、梅里奇河交汇之地召开大会。 说是大会,却不似大秦帝国的哪一次大会、会议,其实就和原本历史上蒙古的忽里勒台一样,是诸部族首领带着各自部族所有人到这个地方聚集,诸部族首领再设大帐开会商议事情。 这次大会,先不是须卜阿黎耶主持,而是张不疑手擎扶苏的诰令在高台之上向诸部族宣读。 “秦二世皇帝六年,史纪年849年,秦摄政王诰: 孤惟昊穹垂宪, 华夷共沐王风,六合归仁,荒服咸遵华礼。 匈奴首须卜阿黎耶,率其控弦之众,破多瑙河以西蛮方,戮其枭帅,摧其僭鼎,拓地万里而献图籍于大犴,功既昭于日月,诚宜表于丹青。 咨尔须卜阿黎耶,今为王之股肱,着晋藩王爵,锡以玄圭赤绶,赐国号曰\"锡丰\",永镇巴尔干之土。 尔其慎守封疆,毋纵部族寇边,勤修职贡,勿效戎狄鸱张。 若能使毡帐之民习耕织,化佩刀之俗为揖让,则孤当遣博士为尔筑明堂,颁《秦律》以正纲纪。 此诰之封,荫旺尔后,宗藩之秩,安基业寿,布以四方,明于永久。” 第2694章 赐匈奴命 这封诰令有两个印,一个是嬴宏的天子行玺,一个是扶苏的摄政王行印。 这就说明对匈奴人的政策是嬴宏和扶苏的长期政策,而并非嬴宏或扶苏临时起意或临时起意,要不然这封诰令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在大犴城盖了印又在咸阳盖了玺。 张不疑宣读完诰令,诸部族首领皆拜,须卜阿黎耶更是带头跪拜,然后受诰称臣明恩。 必要的形式走完了,诸部族之人该干嘛再去干嘛,须卜阿黎耶、张不疑和诸大部族首领要在大帐内商讨国事。 进到大帐,诸部族首领肯定还得恭喜庆贺一下,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须卜阿黎耶现在是受扶苏册封的锡丰国王,面子总还是要给的。 诸部族首领还要把须卜阿黎耶请到上座,才显得是以须卜阿黎耶为主。 面子活也忙完了,须卜阿黎耶就该说正事了“我是受秦摄政王恩惠,是你们拥立我做的国王,现在我已经是王了,我们也从屠戮灾难中获得了救赎,有了一个国家,现在我要将着福泽分享给你们。” “我要和你们共享福泽,方式就在改革,不过在这之前我要先向你们介绍一个人。” “这位张不疑张大人是我接受秦摄政王恩惠时向摄政王请求的国相,他是位大才,是秦摄政王身边的博士,从今起他就是我的国相。” 在这大场合中张不疑倒也给须卜阿黎耶面子,须卜阿黎耶先敬酒张不疑也回敬,诸部族首领后敬酒张不疑也都接着。 “我和国相商议,咱们应该进行改革,现在咱们的人太杂太乱,几百几十人就有一个小首领,千八百人就有一个大首领。” “我是要和你们共享福泽,自然是要和你们各居一地和睦相处,但咱们之下现在有那么多大小首领,我要考虑你们,就也要考虑他们,土地、女人、牛羊给你们一个就也要给他们一个。” “这样对我,对你们,对锡丰国都不利,土地、女人、牛羊也不好分配,所以我要改革,效仿秦国的制度设立六等军功制,这样便有了章程,你们为建立锡丰国打了多少仗出了多少力就有多少功劳,就该得到多少赏赐,谁也不会再私下议论些什么。” 六等军功制的设立肯定是对在坐的诸大部族首领最有利的,因为势力大嘛,在分配关系上肯定占比更多。 谁也都知道须卜阿黎耶设立六等军功制是为了向下管理的,对和自己同级别的诸大部族首领肯定不能用六等军功制衡量。 而且诸大部族首领介意芥蒂的是 须卜阿黎耶成为锡丰国国王本身,对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并不反对。 只是现在是须卜阿黎耶做国王分蛋糕,诸大部族首领肯定要在分配的蛋糕份额上和须卜阿黎耶多争执一番。 至于什么“秦制度不好”、“咱们自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草原的规矩不能破坏”等等这些话,不过只是诸大部族首领和须卜阿黎耶多要蛋糕的借口罢了。 第2695章 匈奴大会受阻 可须卜阿黎耶一时没有想明白这些,须卜阿黎耶还沉浸在自己成为锡丰国的统治者的欣喜中和对诸大部族,尤其是左挛鞮部和右挛鞮部的忌惮、怀疑中。 今天的大会争执无果,须卜阿黎耶与张不疑夜谈“我该怎么办?你也看到了,他们都在反对我,尤其是挛鞮猎骄和挛鞮铁伐反对我最厉害,难道我要和他们开战吗?我怕我做不成军功制改革了。” 其实到了这个时间,正常的秦人就都该睡觉了,也就睡不着觉的嬴政、不用睡觉的嬴宏和值夜的秦军将士还醒着。 张不疑现在就很困。 “没有那么复杂,他们那些人不过是在反对你做锡丰国的统治者,但并不是在反对你制定的六等军功制,你现在就是要平衡这几个部族首领,给他们足够的利益,这样你制定的六等军功制就能设立下去了。” 须卜阿黎耶没明白“你为什么会这么说,是有什么根据吗?” “他们反对你做国王是可以想象到的,尤其是挛鞮猎骄和挛鞮铁伐,不过今天在大会上他们谁也没有跳出来反对你做国王,而是避重就轻的以六等军功制刁难你,这就很明白了。” 须卜阿黎耶还是没明白“奥……,那我该怎么办?” “承认他们俘虏来的男女战俘和牛羊,以军功制的名义赏赐他们或他们下面的大将土地,给他们地方治理权,再不济就默许他们在地方设立级别等同于王庭的诸侯庭,差不多就这样了。” “不行了,我熬不住了,你再自己琢磨琢磨,我真得睡觉了。”张不疑不再管大帐内的须卜阿黎耶与其老婆们,转头挪到一边就睡了过去。 其实还是匈奴人的条件太困难了,锡丰国现在倒是不缺牛羊,但缺少马和盐、布匹、兽皮皮毛和帐篷这些生活必需品。 而且现在又是在大会时候,所以即使是张不疑,也得暂时和须卜阿黎耶一家挤一个帐篷。 大会第二天是祭祀和庆祝活动,没有会议。 在匈奴人诸多的祭祀活动中,历来多是由须卜氏主持祭祀具体,这次也一样。 须卜阿黎耶当然没有忘记该怎么主持祭祀。 只不过在这次祭祀活动中向上天祷告并祈福的不再是挛鞮氏人,而是须卜阿黎耶,因为须卜阿黎耶现在是受扶苏册封的锡丰国国王了嘛。 但这其实对挛鞮二部是非常大的刺激,只不过大会之地部族众多,各色人等复杂,挛鞮二部没能发作出来。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即使须 卜阿黎耶做出了一些让步,但会议依然无果,主要就是挛鞮猎骄和挛鞮铁伐在与须卜阿黎耶作对。 第六天,须卜阿黎耶就已经没有笑模样了“秦摄政王下达调令,要锡丰国出兵十万为秦国西征,挛鞮猎骄,挛鞮铁伐,你们两部既然反对我的改革,那就带兵为秦国西征去吧。” 挛鞮猎骄和挛鞮铁伐等的就是须卜阿黎耶翻脸“我们两部难道没有为锡丰国出力?秦摄政王向锡丰国调兵,就应该各部各出兵员,为什么偏要我们两部出兵?须卜阿黎耶,你是什么意思?” 喜欢穿越到大秦改变大秦的命运 第2696章 大会宣传的重要性 须卜阿黎耶更有表白“我是真心要和你们共享福泽,军功制改革正是为此,还是说军功制有什么不对?哪里不对哪里错误你说出道理来也行。” “这已经六天了,就你们两个反对的最激烈,你们两个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不要我分享福泽?叫我一个人独享这锡丰国?你们两个要说明白。” 更不等挛鞮猎骄和挛鞮铁伐发作,须卜阿黎耶还要继续说“现在秦摄政王有令,征调锡丰国十万兵为秦国西征亚平宁半岛,有创功业者亦有封国。” “我又有什么不明白的,你们两个不是反对我和你们共享福泽吗?那你们就率部族西征吧,我不要再和你们两个争执不下。” 挛鞮猎骄和挛鞮铁伐肯定还要嘴硬一番,今天这次会议差点儿没打起来。 第七天、第八天依然如此。 第九天,须卜阿黎耶依然难熬 直到第十天,诸大部族首领终于察觉到不对了。 怎么呢?诸大部族首领终于发现原来这十天里须卜阿黎耶就是在大帐内跟自己耗着,须卜部上下却在这十天里暗中在各部族之间串联,宣传军功制改革,尤其以利益分配关系为重,甚至已经有关于须卜部易姓改名的流言。 “须卜阿黎耶,你想干什么?” 须卜阿黎耶还半糊涂着呢“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因为须卜部这十天的动作并不是须卜阿黎耶的主意,张不疑只和须卜阿黎耶略微提起过相关的事。 或许是须卜阿黎耶忘了,也或许是张不疑说的不清不楚。 总之,须卜阿黎耶也只是察觉到了自己的须卜部在这十天里有些频繁动作,每问起,邱林买母结、挛鞮撑犁居次等人却都叫须卜阿黎耶不用担心。 诸大部族首领再质问须卜阿黎耶,反倒是张不疑回应“如今的各个部族之内人众原本多有亲属关系,现在是集会,各自有走动很正常,你们怎么反应这么激烈?你们是在恐惧什么?” 结果诸大部族首领皆无语,能有什么说的也是不痛不痒。 你再怎么是大部族首领,你和须卜阿黎耶唱反调无所谓,因为须卜阿黎耶和你们是同一个生态位,但你敢动张不疑一下试试? 就不说动了,你顶张不疑一句嘴试试?就问你张不疑若学罗靳你怕不怕?你是不是觉得扶苏李信就真的不会再打你了? 诸大部族首领能坐到各自这个位置也都是有脑子的,最起码挨过打就记得疼。 最后是张不疑借势 将军功制改革事定调,哪个再唱反调哪个部族就没有分红权利,你是叫嚣之后率部造反也好是现在就拔刀也好,反正利益为重秦军为大,你若是连自己部族的饭碗都砸,大家倒是可以看看你能有多大的威望再驱使着部族找死。 又是夜,此时须卜阿黎耶还不太敢和张不疑吵架,无非心中不爽,嘴上埋怨两句“还得是你呀,仅凭我自己哪能做成什么事,反倒是你更适合做锡丰国的国王。” 喜欢穿越到大秦改变大秦的命运 第2697章 老张,要女人不要? 这时候张不疑反倒搞起了团结“我知道你心中有愤,但这事我在巡视疆域时就已经和你说过了呀,你现在要怪我?” “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怎么敢怪你。” “锡丰国正是虚弱之时,你的权柄正是最虚弱的时候,现在你我必须合力一处,你缺少了我不行,我缺少了你也做不成事,有时候事情会些细枝末节,我是问心无愧,你若无端猜忌,反倒对谁也不利。” “我知道,我知道。”须卜阿黎耶脑子一转,又拍了拍已经挪到边上准备睡觉的张不疑“哎,我看你年纪也不小了,应该有家了吧?家里都有什么人?” 张不疑已经三十七岁了,怎么可能没有家庭“家中妻儿子女,子女都在咸阳上学。” “帝都啊,一定是繁华壮丽,你看你只身一人而来,我部族多少美丽强壮女子,哎,我给你再找一个女人你要不要?你说要,我这就叫人给你带来。” 张不疑抱着被子坐起来了,然后收拾枕头“无非是我耽误你们夫妻了,行,我去外面睡。” 须卜阿黎耶拦着“别别别,我哪是这个意思,我是觉得你在这没有女人哪行,那就等回去,我叫你给你送去好女人,睡觉睡觉,睡觉吧。” 其实说实话,一是匈奴人不太在乎这些羞不羞耻不耻的事,二是帐篷确实紧张,张不疑不和须卜阿黎耶一家挤一个帐篷就该睡野地去了。 再者说了,这十来天张不疑虽然觉得有吵闹,也是该睡觉睡觉。 虽然张不疑就在边上睡觉,须卜阿黎耶一家也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张不疑不说,须卜阿黎耶一家真没觉得有张不疑在就怎么样了。 须卜阿黎耶突然要给张不疑找老婆其实是占有欲在作祟。 须卜部这十天的动作是出自张不疑的主意,又是邱林买母结、挛鞮撑犁居次等人操手做的,虽然张不疑早就和须卜阿黎耶提前说过了,但须卜阿黎耶此时还是觉得自己是被张不疑和自己老婆们蒙在鼓里。 匈奴人最看重的无非两个,一是牛羊马匹等财物,二是能给自己繁衍后代的女人。 张不疑不贪图须卜部的牛羊马匹,须卜阿黎耶却不放心把自己蒙在鼓里的张不疑和自己老婆们会互相走的太近。 虽然老婆们这第一胎肯定都是自己的孩子,但万一张不疑和自己老婆们走的太近,双方又习惯了把自己蒙在鼓里,老婆们第二胎的时候没准儿就会有问题了。 到时候真有问题假有问题还是另一说,只 这猜忌心须卜阿黎耶就受不了。 别到时候自己万里逃命好不容易得了活命有了王位,却给张不疑养了孩子,到最后连王位都落到了张不疑孩子手中,那可就太恶心人了。 所以继续合住一个帐篷没事,只要须卜阿黎耶在,张不疑和须卜阿黎耶一家合住一辈子帐篷都没事。 但张不疑必须有至少一个女人,要不然须卜阿黎耶不放心。 第2698章 分八氏 靠着张不疑解决了军功制改革事,须卜阿黎耶还要和诸大部族首领谈易姓的事。 “咱们的祖先一直生活在塞外,商王室蔑称咱们的祖先为诸戎,周王室鄙视我们为匈奴,但我们自己清楚,我们是夏后氏后裔,我们是夏人,我们是祖先獯鬻是在其父夏桀兵败鸣条时北逃之野的,此事在秦帝都藏书中也有记载。” “现在我们有了国家,也得到了秦室的承认,我就要改回我们原本的姒姓,我已经向秦摄政王禀请了,秦摄政王也给我了回复,下令使我改回姒姓,并令我以国为氏。” “今后我就不再是被商王室蔑称的诸戎、周王室鄙视的匈奴,我不再是须卜阿黎耶,我就是夏人,我叫锡黎,我是姒姓锡氏黎。” “我的部族也不再是须卜部,我是夏人,我的部族也都是夏人,我要让我部族有战功者改回姒姓,并赐锡氏,而你们和你们的部族也要改回姓氏,除非你们不再做夏人,不要做锡丰国人。” 此时诸大部族首领还没完全想明白易姓的意义,只是能想到命名权就等于所属权,所以试问“难道我们和我们的部族也要和你一样是姒姓锡氏吗?” “不需要,我们和夏后氏后裔氏族的渊源多矣。”须卜阿黎耶再请张不疑又叙述了一遍夏后氏后裔者八氏。 终归不是夏后氏后裔,哪记得住那么多夏后氏后裔氏族的历史 “你们和我共同打下了这锡丰国,我也要和你们分享这先祖名义,现在又有了军功制,有了章程,我要你们各自诉说军功,并报上各麾下有功者,我为你们向秦摄政王禀请,求秦摄政王也为你们恢复姓氏。” 就简单来说吧,因为扶苏也没必要卡着锡丰国诸大部族易姓的事。 而且既有势力又有能力得姓氏的也终归是挛鞮部、呼衍部、邱林部、兰部、贺赖部、休屠部、浑邪部、沮渠部几个大的部族。 走过了一遍必要流程后,扶苏准许匈奴人挛鞮姓改姓姒姓巢氏、呼衍姓改姓姒姓斟氏、邱林姓改姓姒姓灌氏、兰姓改姓姒姓鄩氏、贺赖姓改姓姒姓彤城氏、休屠姓改姓姒姓褒氏、浑邪姓改姓姒姓相氏、沮渠姓改姓姒姓扈氏。 其他七个部族都不用多说,其实就是须卜阿黎耶随便分的。 只说挛鞮部。 因为挛鞮姓本就是匈奴头曼单于的姓,现在匈奴人虽然又有正式地位了,却不再是挛鞮部做主,而且须卜阿黎耶主持祭祀并向上天祷告祈福严重刺激了挛鞮部的情绪。 须卜阿黎耶为了安抚 挛鞮部,便将与夏王室有强关联的姒姓巢氏给了挛鞮部。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名义罢了,还没有谁真的在乎。 对诸部族来说,现在真正值钱的是须卜阿黎耶许给各部族的土地和对各部族各自牛羊俘虏的承认。 因为谁都知道,只要须卜阿黎耶向扶苏跪舔的再狠一些,须卜阿黎耶大可以借着扶苏的威势和秦军的军威在锡丰国内强行搞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再分配。 第2699章 如何征税 这是谁都不乐得见到的。 须卜阿黎耶虽然有些这样的想法,但锡丰国尚弱,现在还是要尽量减少内部矛盾,所以须卜阿黎耶也没再提过这件事。 现在,最重要的六等军功制开始落实了,易姓事须卜阿黎耶也在推动着做。 回到了马里查河之地,须卜阿黎耶就该忙于自己部族内的军功赏赐和易姓并核实、衡量其他部族报上来的功绩和个人军功了。 “国相,这么多的事,你该帮我。” 张不疑却要再给须卜阿黎耶增加事务“这些核实军功并衡量赏赐之事几位阏氏就能帮上你的忙,现在我正在想另一件事。” “现在锡丰国的生产模式仍是以松散的部落单一经济体为主,各部族之内、各部族各地之间的生产资料和物资分配也仍是以自由经济为重,这些你现在都干预不了。” 就比如哪个部落的牛多,但牛每年最多只能产一崽,且对水的需求量大,这部落只靠养牛肯定发展不起来,而且抗灾能力弱。 那么这个部落就得赶着自己的一部分牛去另一个部落或哪个自然形成的集会地点交换羊。 而羊虽然产崽多,却畜力不足,所以也会有羊多而牛少的部落以羊换牛。 再比如哪个部族牛羊多,却缺少铁器,即使部族内有炼铁奴也不能满足部族的铁器需求,那么这个部族就要以牛羊换取其他部族富裕的铁器。 像这样的大小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交换都是各大小经济体自我进行的,须卜阿黎耶根本管不了,也不能管。 “但你已经放手了土地和原始生产资料,而你现在又无法对各部族征税,如果没有其他手段,你部族至于其他部族也只占据地形环境上的优势而有略微发展优势,却无法形成统治。” 该说不说的,张不疑还真是实实在在的教须卜阿黎耶怎么统治国家。 因为匈奴人是游牧民族,是部落制同盟群体,又是以畜牧为主要生产,其在塞外时的生存环境也恶劣,所以匈奴人搞不成税收制度,也没有征税缴税的习惯,即使是原本历史上冒顿之后的匈奴人也是如此。 就简单举例说吧,如果匈奴单于想对自己统治下的哪些部族征税,就先要考虑征税的成本。 游牧民族的部落制同盟政权不像农耕民族政权一样,匈奴人的王庭在各地各部族中没有地方和基层治理机构,也养不活地方和基层治理机构。 这就使得匈奴单于在有了征税的想法后就要先考虑自己该 派多少人,带多少武装和粮食去各部族征税。 而且匈奴人是依季节逐水草之地迁徙,匈奴单于派下去的人能不能找到自己该征税的部族都是一个问题。 没准匈奴单于派下来的人今天能到哪个部族征税,这部族昨天就连家带口跑了呢。 反正匈奴人的财产都是牛羊等活物,挥一鞭子赶着就走了,只等匈奴单于派下来的人走了再回来嘛,谁还怕匈奴单于派下来的人能占据自己居聚的水源草地不成?匈奴单于也没有那个实力呀。 第2700章 抓紧商道 所以匈奴单于又要考虑自己花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派下去征税的人能不能给自己征上税来。 其实不用多算计,匈奴单于要这么做了肯定赔本。 匈奴人生存的环境那样恶劣,哪个部族不是在自然和人的压制下在死亡线上求生存?没准儿哪次战争、哪次旱灾、白灾、瘟疫,哪个部族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你匈奴单于对各部族又没有什么实际保障,哪个部族要死的时候你匈奴单于甚至都救不活,各部族又凭什么对你匈奴单于缴税?大不了就是你匈奴单于对征税使者来了各部族赶着自己的牛羊先躲起来呗。 所以统治游牧民族与统治农耕民族不同,匈奴统治者对匈奴人的统治重在军事和商贸,而不在户籍和征税。 军事容易理解,不管匈奴统治者能不能指挥得动各部族的士兵,最起码匈奴统治者要有足够的武力能够在战争中获得利益。 别人在战争中都是获利一块,都不够出兵的资本,你在战争中能够获利一万,一场战争打下来能够使部族富裕两三年,那你可不就是匈奴人的统治者嘛。 而商贸也不复杂,匈奴人再坚毅,自然条件就摆在那了,匈奴人最强大时期连邦国制政权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什么自我综合经济体了。 匈奴人的生存中商品交换是必须的。 必须是哪个部族养的牛多,就要用牛产品去交换其他养羊多部落的羊产品或者哪个养马多部落的马。 必须是哪个大的畜牧部族用自己牛羊去交换其他制器、炼铁部落的器物、铁器。 必须是在邻居强大的时期生存在恶劣环境的匈奴人用自己的牲畜去向南边强大的邻居交换粮食、布匹等物、短暂的和平和生存空间。 要不然抗灾抗压能力极差的匈奴人就是活不下去。 既然对匈奴人来说物品交换是那么的重要,张不疑便叫须卜阿黎耶设法抓死锡丰国和西秦王国的商贸通道。 因为锡丰国现在还做不到自我经济体运作,锡丰国内各部族之间自己交换物品其实也难生存,所以须卜阿黎耶现在可以不考虑严控锡丰国内的自由商贸。 但也正是因为锡丰国还做不到自我经济体运作,所以须卜阿黎耶必须抓死锡丰国对外的贸易。 如锡丰国各部族生活所必需的铁器、布匹、盐、粮食等,以及畜牧生产必需的牲畜药品等,现在都需要从西秦王国获得。 而且锡丰国虽然不缺牛羊,但缺马,锡丰国及其周边的马种都是 小型马,并不适合作为作战用马。 此时锡丰国尚且处于以战争劫掠为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时期,若无战马,再无铁器补给,即使是匈奴人,也会很快被融入到环地中海世界的烂战当中去。 正因为此,须卜阿黎耶必须至少攥紧和西秦王国的铁器、马匹交易。 这就需要须卜阿黎耶至少做到两点,一是继续保持对扶苏的低姿态,甚至姿态要放对更低,免得扶苏什么时候心情不顺撇开须卜阿黎耶换另外一个部族联系。 小型马,并不适合作为作战用马。 此时锡丰国尚且处于以战争劫掠为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时期,若无战马,再无铁器补给,即使是匈奴人,也会很快被融入到环地中海世界的烂战当中去。 正因为此,须卜阿黎耶必须至少攥紧和西秦王国的铁器、马匹交易。 这就需要须卜阿黎耶至少做到两点,一是继续保持对扶苏的低姿态,甚至姿态要放对更低,免得扶苏什么时候心情不顺撇开须卜阿黎耶换另外一个部族联系。 小型马,并不适合作为作战用马。 此时锡丰国尚且处于以战争劫掠为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时期,若无战马,再无铁器补给,即使是匈奴人,也会很快被融入到环地中海世界的烂战当中去。 正因为此,须卜阿黎耶必须至少攥紧和西秦王国的铁器、马匹交易。 这就需要须卜阿黎耶至少做到两点,一是继续保持对扶苏的低姿态,甚至姿态要放对更低,免得扶苏什么时候心情不顺撇开须卜阿黎耶换另外一个部族联系。 小型马,并不适合作为作战用马。 此时锡丰国尚且处于以战争劫掠为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时期,若无战马,再无铁器补给,即使是匈奴人,也会很快被融入到环地中海世界的烂战当中去。 正因为此,须卜阿黎耶必须至少攥紧和西秦王国的铁器、马匹交易。 这就需要须卜阿黎耶至少做到两点,一是继续保持对扶苏的低姿态,甚至姿态要放对更低,免得扶苏什么时候心情不顺撇开须卜阿黎耶换另外一个部族联系。 小型马,并不适合作为作战用马。 此时锡丰国尚且处于以战争劫掠为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时期,若无战马,再无铁器补给,即使是匈奴人,也会很快被融入到环地中海世界的烂战当中去。 正因为此,须卜阿黎耶必须至少攥紧和西秦王国的铁器、马匹交易。 这就需要须卜阿黎耶至少做到两点,一是继续保持对扶苏的低姿态,甚至姿态要放对更低,免得扶苏什么时候心情不顺撇开须卜阿黎耶换另外一个部族联系。 小型马,并不适合作为作战用马。 此时锡丰国尚且处于以战争劫掠为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时期,若无战马,再无铁器补给,即使是匈奴人,也会很快被融入到环地中海世界的烂战当中去。 正因为此,须卜阿黎耶必须至少攥紧和西秦王国的铁器、马匹交易。 这就需要须卜阿黎耶至少做到两点,一是继续保持对扶苏的低姿态,甚至姿态要放对更低,免得扶苏什么时候心情不顺撇开须卜阿黎耶换另外一个部族联系。 小型马,并不适合作为作战用马。 此时锡丰国尚且处于以战争劫掠为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时期,若无战马,再无铁器补给,即使是匈奴人,也会很快被融入到环地中海世界的烂战当中去。 正因为此,须卜阿黎耶必须至少攥紧和西秦王国的铁器、马匹交易。 这就需要须卜阿黎耶至少做到两点,一是继续保持对扶苏的低姿态,甚至姿态要放对更低,免得扶苏什么时候心情不顺撇开须卜阿黎耶换另外一个部族联系。 小型马,并不适合作为作战用马。 此时锡丰国尚且处于以战争劫掠为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的时期,若无战马,再无铁器补给,即使是匈奴人,也会很快被融入到环地中海世界的烂战当中去。 正因为此,须卜阿黎耶必须至少攥紧和西秦王国的铁器、马匹交易。 这就需要须卜阿黎耶至少做到两点,一是继续保持对扶苏的低姿态,甚至姿态要放对更低,免得扶苏什么时候心情不顺撇开须卜阿黎耶换另外一个部族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