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藩地修路,你富过国库》 第1章 风雨飘摇的大明! 洪武十二年,应天府,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 皇子朱榑,朱元璋七子,立于群臣之末,垂首恭立。 他,朱榑,将在三年后离京,于青州就藩。 其实,早在洪武三年,他便已受封齐王。 奈何那时年纪尚幼,无力驾驭偌大封地,故而留在京城栽培。 除了日常课业,待年岁稍长,便如现在这般,得以在朝堂旁听,学习治国理政之道,为将来就藩积蓄力量。 若按史书所载,他的未来可谓多舛:追随四哥朱棣北征,虽有军功,却因骄纵妄为而获罪;建文帝登基削藩,他首当其冲被废为庶人,幽禁京城四载。 待到明成祖靖难成功,虽复其王位,允其归藩,他却依旧不知收敛,私蓄死士、招纳江湖术士。 明成祖大怒,最终再次将其废为庶人,禁锢南京,直至郁郁而终。 身为穿越者,朱榑岂能甘心被囚禁至死? 凭借两世为人的见识,通晓明朝历史的底蕴,以及远超时代的学识,为这大明王朝进献良策,本非难事。 难的是,他的话,有谁能听? 纵有皇子身份,在这朝堂之上,他的任何见解,都会被视作孩童妄言,无人当真。 即便偶有良策,也只会被讥为纸上谈兵。 在父皇、兄弟、满朝文武眼中,他朱榑,不过是个未经世事、懵懂无知的皇子罢了。 未曾踏出过京城半步,未带过一兵一卒,连一个县城都未曾治理,也敢妄议国事? 更何况,在他之上,还有能力卓绝、众望所归的太子朱标,以及英武不凡的燕王朱棣。 这朝堂之上,哪有他朱榑置喙之地! 朱榑心中焦灼如焚。 唯有他知晓,这煌煌大明,未来将遭遇何等惊天动地的厄运!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巡视陕西归来,一场风寒竟夺其性命! 国之储君骤然薨逝,大明国本瞬间动摇! 朱元璋偏爱皇孙朱允炆,却忧其难以驾驭朝局,一场席卷朝野的血雨腥风就此掀起…… 再看那绵延不断的海禁! 自洪武初年便已开始,即便永乐年间有郑和七下西洋,扬威异域,那也只是官方的朝贡贸易。民间私人海贸,依旧被死死禁锢。 海禁稳了朝廷统治,却也扼杀了民间生机,更让大明王朝,彻底错失航海时代! 而从开国到倾覆,大明更要经历四次撼动国本的巨大天灾! 首灾——嘉靖大地震! 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一场高达八级的旷世强震骤然爆发! 莫说古代,即便放在后世,亦是灭顶之灾! 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惨遭荼毒。 地震发于午夜,毫无征兆,百姓猝不及防。 加之彼时房屋脆弱不堪,震区又人口稠密,死亡人数竟高达八十三万之巨! 方圆两千里内,十室六空! 时值寒冬,幸存者流离失所,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 一时间,谣言四起,天下汹汹,民不聊生。 更可怕的是,余震持续五年之久,月月不绝! 次灾——小冰河时期! 明朝中期,气候剧变,寒潮席卷! 大明的国运仿佛被这酷寒一同冻结,此等极端低温,竟持续至清朝乾隆年间方休! 夏季旱涝交织,冬季奇寒彻骨。 以农为本的大明,根基遭受致命打击。 粮食锐减,饥荒遍地。 北方游牧为求生计,铁骑频频南下叩关。 连绵的战乱与饥荒,彻底拖垮了帝国的脊梁。 三灾——天启大爆炸! 京师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场离奇而恐怖的大爆炸骤然发生! 波及范围广达两平方公里有余,当场死亡人数逾两万! 其威力之巨,相当于后世两万吨TNT炸药同时引爆,对明朝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此爆炸诡异之处有二:其一,罹难者皆身无寸缕;其二,如此猛烈爆炸,竟无丝毫焚烧痕迹! 四灾——大鼠疫! 崇祯六年,鼠疫始发于山西。 山西已连遭灾荒,百姓食不果腹,何来钱财求医? 疫病未能控制,更随着李自成义军与清军铁蹄四处蔓延。 鼠疫日益猖獗,终传入京师。 京城人口竟有五分之一死于疫病,全城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下。 此疫源于气候异常导致的生态剧变,伴随而来的还有连年大旱与饥荒。 大明王朝至此气数已尽,再无回天之力。 最终,李自成攻破京师。 那位勤于政务,远胜前代诸帝的崇祯皇帝,终究难逃“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的宿命,于煤山之上自缢殉国,凄怆而悲凉。 朱榑心中正为这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而翻涌,一个冰冷的电子合成音,突兀地在他脑海中炸响: “叮!大帝国系统绑定成功!” 第2章 积贫积弱的大明! 朱榑心头狂跳,遏制不住的狂喜瞬间涌遍全身! 终于来了! 对于系统,前世阅文无数的他自然毫不陌生。 视野中,一个仅他可见的虚拟界面悄然浮现。 最顶端,龙飞凤舞地悬着系统名号——大帝国系统! 至于作用嘛! 便是辅佐他朱榑,铸就一个空前强盛、富甲天下的煌煌帝国! 大帝国系统,可通过签到积攒、完成任务来获取经验值,凭此即可兑换商城内的珍奇物品。 此刻商城尚呈灰色,未能正式开启。 但朱榑已能窥见其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后世司空见惯的精制盐、提鲜鸡精、调味蚝油…… 更能兑换各类基础物资:铺路沥青、上等木材、坚固石料…… 最令他振奋的是,竟可兑换兵马粮草! 区区十点经验值,便能换来一名赤胆忠心、唯命是从的精锐士兵! 这性价比,简直是逆天! 试想,若手握百万如此雄兵,莫说大明江山,便是寰宇诸国,也尽可踏于脚下! 商城内更有海量图纸,其中之一甫一映入眼帘,便令朱榑心神剧震——高速公路图纸! 老天爷! 竟能在古代修筑高速公路?! 朱榑心中的狂喜几乎要满溢出来。 若真能让大明铺设起这高速通衢,其带来的裨益,将是颠覆性的、难以估量的! 身为后世来人,他比谁都深刻理解“要致富,先修路”这六字箴言的分量! 一旦大明拥有了蛛网般密布的高速公路,国力必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足以让当下困窘拮据的王朝,脱胎换骨,迅速跃升为富庶强邦! 当下大明虽已驱逐蒙元,江山初定,朱元璋励精图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稍有恢复,但归根结底——太穷了! 纵观大明二百余载,黎民百姓真正舒坦的日子屈指可数。 除却天灾频频这倒霉因素,更关键的是,朝廷实在太穷,国库常年空虚,遇大事往往捉襟见肘,掏不出银子! 若论历朝历代最穷困的朝代,大明若称第二,恐无人敢称第一! 通常新朝开国,总会迎来人口激增、税收大涨的黄金增长期,继而缔造一段承平盛世。 继任之君便能倚仗祖宗积攒的丰厚家底,或如隋炀帝般大兴土木,或如汉武帝、唐高宗、乾隆般开疆拓土,再不济也能如北宋诸帝般关起门来享乐。 总体而言,若非遭遇强大外敌导致军费暴增,或爆发大规模内乱,朝廷收支大抵能维持平衡,不求大富大贵,温饱总无问题。 然而,大明却成了彻头彻尾的例外! 细察大明王朝,除却燕王靖难算得上大波澜,其余皆是小打小闹。 可就是这样一个朝代,从中期起,国家财政便如同绷紧的弦,辛苦支撑,岌岌可危。 即便军费开销不算庞大,加之明朝官员俸禄已是历代最低,朝廷仍时常发不出饷银,常以“折色”抵充。 何为“折色”? 简言之,便是朝廷拿些胡椒、苏木之类的香料土产,充作官员俸禄! 这何等荒谬? 无异于后世工厂濒临倒闭,老板拿出积压库存抵给工人当工资! 一想到这,朱榑脑海中竟不由自主地回响起某皮革厂倒闭的魔性旋律。 他暗自摇头叹息:大明啊大明,真是自己玩死自己! 当然,重农抑商、严苛海禁、朱姓宗室动辄万石起步的俸禄负担…… 诸多积弊,早已将大明拖入积贫积弱的泥潭。 眼下,妄动国策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身负大帝国系统,曲线救国,将这大明打造得富庶强盛,绝非遥不可及! “叮!大帝国系统触发首个任务!” “任务详情:请宿主尽快前往封地就藩!” “任务奖励:经验值10000点!高速公路资料及图纸!商城正式开启!” 嚯! 这奖励,堪称丰厚至极! 商城直接解锁,外加高速公路技术图纸! 整整一万点经验值,足以在商城中兑换海量物资—— 1点经验便可兑换上百斤鸡精! 同样,1点经验也可兑换铺筑十公里高速所用沥青! 若全用于兑换沥青,一万点经验值,足够修筑十万公里! 朱榑瞬间喜不自胜。 随即仔细一品任务要求,心头陡然一惊:尽快就藩? 按原有历史轨迹,他尚需苦熬三年,方能远赴青州就藩,正式戴上齐王冠冕。 系统却要求他即刻启程! 难怪奖励如此诱人,原是任务难度拔山超海! 就藩与否,全凭朱元璋金口玉言,岂是他朱榑想走就能走的? 依照历史进程,三年后方是就藩之期。 第3章 儿臣有一策 可眼下,他显然等不及了! 不过转念一想,朱榑又释然了。 在这朝堂之上,他位卑言轻,寸步难行。京城更是耳目遍地,纵有系统在手,若贸然做出惊世之举,非但无功,反惹祸端。 无论太子朱标一系,还是四哥朱棣一方,都绝不会坐视自己悄然崛起。 更何况,此方大明与他记忆中的稍有出入:朱元璋并非传闻中那般奇丑,太子朱标身材浮肿得厉害,谋臣刘伯温被他设法保下拜师,如今尚在人间,太子之位虽定于朱标,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 这朝堂,就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龙潭虎穴! 朱榑随侍旁听,早已目睹无数人头滚滚落地! 朱元璋的杀伐之气,太重了! 虽不至殃及己身,但终究是自家封地更为逍遥自在! 这应天府,压抑得令人窒息! 然而,如何才能脱离这朝堂樊笼,远赴齐地呢? 朱榑不禁连连摇头。 这立于末位摇头晃脑的模样,终于引起了高踞龙椅之上的朱元璋的注意。 “老七,你可是有想法?” 此刻,朝堂正热议国库空虚之困。 大明初定,休养生息数年,朱元璋却觉得国力恢复远逊其他盛世王朝。 若遇战事天灾,这点微薄家底,顷刻间便会消耗殆尽。 群臣献策,皆未脱重农抑商的窠臼。 朱榑眸光微闪,一道灵光划过心头。 “父皇!儿臣有本启奏!” 此言一出,朝堂微起波澜,众臣纷纷侧目,望向后方那位尚未完全长成的七皇子。 七皇子素来沉默,今日竟罕见发声,大臣们不由生出几分好奇,想听听这位小殿下能有何高见。 朱元璋闻言,亦是抚须大笑:“好!好啊!咱家老七,也晓得替父皇分忧了!” 群臣随之发出一阵善意的轻笑。 太子朱标、四皇子朱棣,也不由得转身,略带惊异地望向身后这位素不起眼的弟弟。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于朱榑身上,只听他朗声道: “儿臣以为,若要使我大明迅速富庶强盛,当有两策可行!” 朝堂之上,顿时掠过一阵压抑的骚动。 文武群臣目光交错,彼此传递着惊疑,又暗自摇头。 眼下朱元璋诸子之中,最受倚重、最有望承接大宝的,非皇太子朱标莫属。 其党羽势力最为雄厚,班底堪称豪华。 朱元璋早早确立太子之位,朱标可谓是历代太子中最稳固、根基最深厚的一位。 然而太子朱标自册立以来,身体每况愈下,体态日显臃肿,近来更是夸张,连走路都喘息不止! 其情状,竟与后世那位朱高炽颇有几分相似! 这些日子,朱榑甚至察觉太子朱标眼睑浮肿。 他隐约觉得太子身体有异,只是苦无证据。 记忆中,这位大哥虽亲历战阵不及老父,好歹也是从腥风血雨中趟过来的,体质不该如此羸弱才对。 更蹊跷的是,其登上储君之位不久,身体便江河日下。 不过朱榑也释然,自己所知多为后世演义小说,与正史有所出入实属正常,即便所谓正史,也未必全然可信。 正如朱元璋虽算不上英俊,却也绝非传言中那般奇丑无比——那些流传的画卷与描述,显然掺杂了夸大与抹黑的成分。 反观四皇子朱棣,却是龙章凤姿,文武兼备,功勋卓著,隐隐已有明君气象! 因此,亦有不少大臣心向燕王,其中尤以追随朱棣出生入死的勋旧将领为甚。 缘由不言自明:当下朝廷中枢要职,多为太子党人所把持,他们自然渴望另觅出路,为自己搏个前程。 朱棣一党虽不及太子党势大,却也已成气候,不容小觑。 其实,朱元璋早已铁腕定下太子名分,朱标地位稳如磐石。 这位太子殿下样样都好,唯性情过于仁厚。 此等品性于寻常百姓自是美德,然于帝王而言,若一生顺遂无波,恐非幸事。 朱元璋一路走来,踏着尸山血海登临帝位,什么阴谋诡计、背后插刀的事情没经历过?! 为砥砺太子心性,朱元璋曾密召朱棣与刘基。 “兄弟里头,就属老四你敢跟你大哥争辩。不如……你就给太子当块磨刀石吧。” 朱棣闻言脸都垮了:“父皇莫要玩笑!儿臣与大哥手足情深,便是大哥砍了儿臣脑袋当球踢,儿臣也断不敢觊觎太子之位!” 长兄如父,他朱棣岂敢与大哥相争? 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 “咱说你可以,你就可以!诚意伯足智多谋,你多帮老四出出主意。” 第4章 抨击国策,指斥君父?! 朱元璋一言九鼎。 于是,朝堂之上渐成两派:太子党与四皇子党。 明面上针锋相对的,却是诚意伯刘基与中书左丞相李善长这两位带头大哥。 结果却是,李善长非但屹立不倒,反倒培养出更加狠厉的胡惟庸! 在胡惟庸的步步紧逼下,刘基一度被贬归乡。 而这,恰恰是朱元璋想要的效果——刘基功高震主,名望太盛!绝不能任其一家独大! 让朱棣充当磨刀石,实则是将刘基牢牢绑在朱棣一方,再借李善长之手,剪除这根心头刺! 当然,胡惟庸的异军突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朱棣纵是磨刀石,好歹也能顺势擢升麾下将领。 可他朱榑呢? 在这朝堂之上,毫无存在感与影响力! 饶是他拜了不少名师,也无一位大臣公然拥护于他。 比如那位刘伯温,终日一副与他划清界限的模样。 恩师啊恩师,您怕是万万不知,若非我朱榑暗中周旋,您恐怕早已命丧黄泉多少次了?! 此刻,群臣纷纷侧目望向七皇子朱榑。 这位七殿下被陛下点名,非但不怕,反而有本启奏?竟还口出狂言,说有治国良策? 不但有,还他娘的有两条?! 这分明是有备而来!! 意欲何为?! 莫非是想在陛下面前露脸,与兄长争上一争?! 老四不懂事也就罢了,怎么连老七也不知天高地厚?! 大臣们面面相觑,试图从对方眼神中找出谁是七皇子背后推手。 刘伯温、胡惟庸等人则纷纷暗中摇头,示意自己对其毫无兴趣,更不曾怂恿他胡言乱语! 朱元璋高踞龙椅,看似神色散漫,然帝王威严加身,不怒自威。 他将一切尽收眼底,心中也在揣测,是何方宵小,竟敢将他这七儿子推出来搅局?! 储位之争,关乎国本,历朝历代皆难幸免。 朱元璋早早确立太子,正是为了杜绝子孙相残的血腥局面。 如今有朱棣制衡太子,局面已足堪平衡。 他倒要看看,是哪个不知死活的东西,胆敢再将他的其他儿子作棋子,推向这夺嫡的惊涛骇浪! 朱元璋森冷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朱榑身上。 “那你便说说,是何良策?” 朱榑面向群臣,朗声道:“当下困局,首恶之因,在于海禁! 自古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朝却严令‘片板不得下海’,无异于断绝沿海万千百姓生路! 父皇此举,岂非是逼着他们铤而走险,去做那海上亡命之徒?”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七皇子竟敢质疑国策?! 其言下之意,更是指斥当今陛下,逼百姓沦为海盗?! 文臣如刘伯温,武将如徐达等人,无不惊骇失色,连连向朱榑使眼色,示意他即刻闭嘴,万万不可再言! 太子朱标瞪圆了双目,望着这位七弟,仿佛初次相识。 四皇子朱棣亦是目瞪口呆:这他娘的是哪个混蛋给我七弟出的法子?当着父皇的面如此谏言,这不是往死路上推吗?! 散漫的朱元璋,不知何时已挺直身躯,面色涨成猪肝色,气得浑身都微微颤抖起来! 海禁,乃洪武初年便定下的铁律国策! 首要目的,便是为剿灭倭寇,御敌于国门之外! 其次,开国之初,张士诚、方国珍等残部流窜至东南沿海啸聚。 虽是残军,实力犹存,常在浙江等地袭扰作乱,更勾结倭寇烧杀抢掠,搅得海疆不宁。 朱元璋曾遣大军清剿,却始终未能根除。 洪武六年,更有张汝厚等人自立为帅,聚众谋反! 沿海之地的祸乱就从未消停过! 加之明初国内商品匮乏,海运需求孱弱。 而“厚往薄来”的朝贡策略,导致流入大明的白银稀少,流出却是数倍,徒增财政负担。 在此重重压力之下,方定下海禁之国策,仅允朝贡贸易。 时至今日,叛军余孽与倭寇勾结作乱之事仍时有发生,令朱元璋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 朱元璋早已明令:此国策,动摇不得!再有妄议者,杀无赦! 很好! 群臣噤若寒蝉,倒是他自己的亲儿子跳出来做了出头鸟!!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群臣,皆不信七皇子能有此等“高论”。 他们心中所想,皆是有人暗中作祟,推出七皇子来试探圣意! 朱元璋焉能不怒?! 这可是他的亲生骨肉啊!他能真的下旨杀无赦吗?! 朱榑偷眼瞄了下朱元璋,见他虽已动怒,反应却还不够剧烈。 看来,火候尚缺! 只听朱榑清了清嗓音,继而说道:“其二···” 朱榑好似全然未觉朱元璋的异样,仍在滔滔不绝地阐述他的“救国良方”。 第5章 七殿下,您当真是不怕死吗? 群臣冷汗涔涔而下! 这他娘的,居然还有第二条?!! 七殿下,您当真是不怕死吗??!! 朱榑的声音,回荡在死寂的朝堂之上: “当重用商贾,擢升其地位,允其为官!若商贸畅通,则财货周转加速,必能使我大明国力迅速恢复,富甲天下!” 哼! 莫说是在古代,即便后世,商人参政亦会引起轩然大波。 权与财一旦勾结,在当下中央集权制下,岂非要动摇大明根基?! 先是开放海禁,再是商人入仕! 两剂猛药下去,分量该够了吧?! 朱榑再次偷瞄朱元璋—— 果然! 朱元璋已是气得吹胡子瞪眼,龙须倒竖! 整个朝堂,彻底炸开了锅! 这七皇子真不怕死吗? 开放海禁还不够,竟还要拔高商贾地位,甚至允其登堂入室,位列朝班?! 重农抑商,莫说明朝,历朝历代,皆为不可撼动之国策! 难不成,七皇子不清楚吕不韦祸乱朝纲的前车之鉴?! 朱元璋气得浑身筛糠般哆嗦! 这是什么良策?! 这他娘的是要掘老朱家的祖坟,动摇大明的江山社稷啊!!! 朕怎么生出这么个玩意儿?! 这大明江山若交给你,不出一年,怕就要亡国灭种了!! 朱元璋出身寒微,骨子里便瞧不上商人。 朱榑竟敢公然提议拔高商贾地位,甚至允许他们窃据朝堂? 直气得他双目赤红,龙须戟张,几乎要当场喷出血来! 太子朱标那张肥硕的脸庞上,小眼睛紧张地眯缝着,偷觑着父皇,分明捕捉到他眼中一闪而逝的凛冽杀机,登时吓得一个哆嗦。 太子朱标素以宅心仁厚著称,身边环绕着李善长、徐达、权势熏天的胡惟庸,乃至已致仕的宋濂等重臣,班底之豪华,堪称历代太子之最。 这一切,自然与朱元璋不加掩饰的宠溺息息相关。 太子朱标立下的战功并不多,冲锋陷阵的险活,朱元璋多半舍不得派他。但早年,他也曾是能策快马、挥得动大锤的健儿。 说来也奇,自登储君之位后,其身体便如吹气般日益浮肿,体质急转直下,如今稍急行几步便气喘吁吁。 朱元璋延请御医悉心调养多年,却收效甚微。 朱标向来疼爱弟弟们,眼见父皇要对老七发难,急忙挪动那笨拙沉重的身躯,道:“父皇息怒!七弟他……他定是受了奸人蛊惑,才口出此等荒诞之言!父皇千万勿动怒啊!” 朱棣更是怒不可遏,一双虎目如电般扫过殿内群臣,厉声吼道:“是谁?!是谁出的主意?!有种出来!” 他被父皇推出来充当磨砺太子的“顽石”,已然憋着一肚子窝囊气,此刻竟还有人胆敢将主意打到老七头上,简直是活腻了! 朝堂霎时乱作一团,群臣纷纷垂首,恨不得将脑袋埋进地里。 这滔天大祸,谁敢沾边?! 朱元璋虽未开金口,但久经官场的老狐狸们,谁瞧不出陛下已然怒极,动了真火! 朱元璋一步一顿,自高阶缓缓而下,直至朱榑面前,鹰隼般的目光死死攫住他:“这便是你所谓的良策?!” 朱榑却一副浑然未觉、破罐子破摔的模样,梗着脖子道:“正是!” 他心知肚明,无论是开放海禁,还是拔高商贾地位,自己这位便宜老爹,断然不会应允! 若换作旁人提出,朱元璋定已拔刀相向。 但他更深知,朱元璋素来重视血脉亲情,无论如何也不会真砍了自己儿子的脑袋。 不过,这京城,他肯定是没法待了。 而这,恰恰是他所求。 不离开这龙潭虎穴般的朝堂,如何能提前远赴封地就藩?! 为完成系统任务,早日凭借系统大展拳脚,将这大明打造成古往今来第一强国,他甘愿冒险一搏。 朱元璋的反应,果然如同预料一般,暴跳如雷。 他劈手夺过朱榑手中的玉笏,权当棍棒,狠狠抽向朱榑的臀部! “逆子!!!” “满口胡柴!一派胡言!” “海禁!重农抑商!皆是我大明立国之本!你也敢妄加非议?!” “我看你是要祸国殃民,乱我大明江山!” 好家伙! 皇帝陛下竟当众斥责皇子为“逆子”! 更在庄严朝堂之上,动手打起儿子来! 群臣骇然失色,呼啦啦跪倒一片,齐声高呼:“陛下息怒!保重龙体!” 朱榑一边狼狈躲闪笏板,一边大呼冤枉:“父皇!儿臣一片赤诚丹心,只想为父皇分忧解难,绝无半分祸乱国本之意啊!” “你还敢躲?!看老子今日不打死你!” 朱元璋见朱榑躲避,下手愈发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