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开场》 第1章 疲惫现实里的一阵风 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这个日期像一枚小小的图钉,被随手刻在日历上面,毫不起眼。城市像一个永不疲倦的巨型机器,轰鸣着吞吐着众多如她一般的零件——刘好,一个被KPI、地铁晚高峰和外卖盒饭腌渍入味的普通上班族。 加班到晚上八点,早已是生活的默认设置。拖着仿佛灌了铅的身体回到那个不到四十平米的员工宿舍,把自己摔进床垫的瞬间,连呼吸都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感。 碎片化的时间,是社畜仅存的奢侈品。但越是难以从工作中逃离,越想在感情中再找到一个寄托,好让自己的注意力从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中移开,得到一时半刻的缓解。 亲情?刘好本身是离异家庭,和父母的关系本就若即若离。现在又是异地工作,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友情?工作之后,纯粹的友情确实来之不易,有一两个好友已经是生活的幸事。前两年刘好跟着朋友打发周末,也是好不快活。但近来,刘好眼看着闺蜜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对象。周末的员工宿舍静得仿佛只剩刘好一人。 爱情?看到刘好近况的公司“王大姐”,关心得可谓是恨不得掉下了眼泪,搂着刘好的肩膀一个劲儿喊“造孽”,热情地给刘好介绍相亲。所谓是“长辈赐不可辞”,而且孤独确实让人害怕,于是刘好开始期待一段爱情。 但是用有限的时间找到合适的人,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投资项目”,“投资人”的眼光和决策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可从小被教导“学生时代就要好好学习、谈恋爱都是阻碍个人发展的洪水猛兽”的乖乖女——刘好,从未尝过恋爱的滋味,没有任何的经验,所以标准应该怎么制定?门槛应该怎么进入?这是一个难题。 当然了,刘好也不是没接触过异性。学生时代,刘好因为清秀的长相和优秀的成绩还是收到过7-8份情书,也接到过一定的礼物,但是和一个异性牵手、拥抱?......怎么都觉得别扭。于是刘好没有把握住机会,一个个兴致高昂的男生屡次被拒绝后也只能望而却步。 步入社会之后,男男女女不再拥有随意挥霍的寒暑假,最长的假期不过是7天的春节假期。7天,多么具体的数字。所以,大家投入感情都开始计算回报,学生时代红着脸给喜欢的人告白、忐忑地期待对方回复的场景,都不见了。成年男女的告白基本上都一定会得到肯定的回答,因为不确定能得到的,都不会开始。刘好更没有了和异性拉扯的机会。 然而相亲?那更像是另一个需要排期、准备方案、评估投资回报率的KPI项目,仿佛参加相亲的双方都不是为了找爱情,而是为了买到合适的猪肉,讨价还价、评估条件、客气交流...这些真得是爱情吗?7-8次的相亲之后,工作的压力并没有因为分享而减少,反而多了社交的压力,也许唯一增加的轻松,就是和朋友吐槽奇葩相亲对象的谈资。 所以后面无论“王大姐”怎样的热情,刘好也就只能顶着压力“say no”。但拒绝相亲了2个月,连发现奇葩相亲对象的快乐都没有了,更大的孤独感席卷而来。 于是网络,这片无边无际的虚拟海洋,成了新时代年轻人们排遣孤独、寻找“乐子”的廉价游乐场。在这里,见识形形色色的“奇葩”异性,吐槽他们的离谱言论,成了比追剧更解压的日常娱乐。毕竟,“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都是坦然相待,大家都不知道你长的是俊或丑,你是博士生还是中学生。大家都是朋友,以礼相待。 当然,这份“坦然”之下,也藏着无数滤镜和美颜构筑的幻影。就在这样一个疲惫到连手指都不想多动一下的普通夜晚,我像往常一样,在某个主打“高质量”(天知道这个标签有多讽刺)交友的APP上漫无目的地划着。指尖划过一张张或阳光、或深沉、或搞怪的头像,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直到,一个同城ID叫“湖畔有风”的个人简介,像一颗硌脚的石子,猛地撞进了我的视线: “希望我未来的另一半不要嫌弃临湖的房子,我喜欢自然的气味。” 哈!我差点没把嘴里的水喷到屏幕上。 “嫌弃临湖的房子?”我对着空气翻了个巨大的白眼,内心的吐槽弹幕瞬间刷屏,“现在临湖的房子是什么概念?那是镶着金边的身份象征!是普通人仰望都脖子酸的存在!谁会‘嫌弃’?这男的装什么大尾巴狼呢?摆明了就是想不动声色地炫耀‘老子买得起临湖豪宅’,还非要披上一层‘热爱自然’的文艺清新外衣。啧,这腔调,油腻指数爆表!” 这种故作姿态的凡尔赛,简直是为我此刻急需发泄的吐槽欲量身定制的。 我冷笑着,正准备滑走这个装逼犯,屏幕上却弹出一个提示:“湖畔有风”关注了你。咦?关注我?我这种简介写着“日常摆烂、知足常乐、爱情也需要学习”的咸鱼用户?一丝荒谬的好奇心压过了疲惫。行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倒要看看,这个把“临湖豪宅”当择偶门槛的“奇葩”,到底是何方神圣,又能装出什么新花样。 抱着一种近乎看马戏团表演的猎奇心态,我点开了对话框,敲下一行字: “Hi,湖畔有风?你这简介……挺别致啊。‘嫌弃临湖的房子’?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身边遇到的人都给了什么奇怪的影响【笑哭】” 发送。 我把手机丢到一边,想象着对方可能会如何尴尬地辩解,或者恼羞成怒地反驳。无论哪种反应,都足以让我在睡前乐呵一下,给这灰暗的一天加点黑色幽默的调味料。 第2章 风的味道 出乎意料的是,对方的回复来得很快,而且语气平和得不像话,像一滴温润的墨汁滴入浑浊的水中,瞬间晕开了紧张的氛围。 “晚上好。【微笑】看来你对‘临湖’有点误解?或者,对我有点误解?‘自然的气味’是重点,‘房子’只是载体。压力很大吗?听起来你今天过得很烦躁。” 没有预想中的恼羞成怒,没有气急败坏的反驳,更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强行解释“豪宅”的含义。这平静温和的回应,像一阵微风吹散了我裹在身上的戾气,那层由嘲讽和预设敌意编织成的硬壳,竟在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面前出现了细密的裂纹。措手不及,是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他……怎么知道我烦躁?这份精准的感知力,像黑暗中突然亮起的烛火,既让我惊讶,又带着一丝被看透的慌乱。我不得不承认,如同某些情感交流指南中强调的,真诚的倾听和共情的表达,有时真的能让竖起尖刺的刺猬,不自觉地摊开柔软的肚皮。善意的理解确实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 “晚上好。”客气地回复开始了,指尖在键盘上悬停了几秒。心中的恶趣味并没有完全消失,像角落里未燃尽的火星。刘好深知网络这张面具的神奇之处——它往往是最严密、最安全的外衣,可以隐藏真实的身份、情绪,甚至物种。 “没有啊,”刘好敲下字,尽量让语气显得轻松,“就是觉得‘临湖’两个字好亮眼呀!”这句话依旧带着试探,像抛出一个裹着糖衣的问号,想看看对方是否会再次接招,或者就此遁入“忙碌”的阴影。 回复再次迅速抵达。 “哈哈我喜欢国外那种碧湖蓝天的住房,感觉心如旷野、无论何时都能驰骋。但是也绝对不是‘崇洋媚外’哈,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只是空旷让人放松吧,现在我有点忙,等会儿说。” “心如旷野”?刘好对着屏幕无声地撇了撇嘴,一股熟悉的、对网络辞藻的腹诽涌上心头。这种充满诗意的表达,在她看来,常常是逃离现实尴尬或掩饰意图的烟雾弹。我看现在不是忙,是已经逃走了吧。 毫无意外,网络就是这样运行的,遇到难以启齿的事情、不想继续的话题,一句“在忙”就是最便捷、最体面的逃生通道。毕竟,网络聊天连对面是人是狗都说不清,遁入虚拟的“忙碌”之中,更是天经地义。这种便利性,既是现代社交的特点,也常常成为真诚交流的障碍。她几乎能想象对方如释重负地关掉对话框的样子。 如果真得消失了,可能这个故事就结束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网络世界里,萍水相逢,戛然而止才是常态。一次不愉快的试探,一个“在忙”的借口,足够让两条刚刚交汇的线再次平行。 她准备将这次短暂的、略带讽刺的交流归档为“网络奇遇”之一,然后继续自己或真实或虚拟的夜晚。 所以,当那个小小的头像再次在屏幕右下角闪烁起来时,意外感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他真的没消失。 湖畔有风:“抱歉,刚处理了点事情。回来继续说?” 湖畔有风:“看来你对‘临湖’的怨念不小啊。‘亮眼’这个词用得很有深意。【偷笑】” 他没有回避!不仅回来了,还主动捡起了之前那个带着刺的“亮眼”话题,甚至用“怨念”和“深意”点破了我的潜台词,后面还跟了个狡黠的【偷笑】表情。这完全超出了刘好基于“网络社交潜规则”的预判。他不是应该要么假装失忆开启新话题,要么干脆消失吗?这种坦诚和幽默感,让刘好深吸了一口气,决定稍微放下一点防备。 “怨念谈不上,”她斟酌着字句,“就是觉得…现在提‘临湖’,感觉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遥远?像另一个世界的东西。” 她试图解释自己最初的讽刺来源,那并非针对个人,更像是对某种普遍存在却又难以企及的“美好生活”符号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背后,或许正隐藏着她自己未曾察觉的压力与烦躁——正如对方最初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 湖畔有风:“理解。距离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排斥。其实我说的‘临湖’,核心真的不是那个‘湖景豪宅’的标签,虽然字面上容易让人那么想。重点在于‘气味’,是推开窗,风里带来的水汽、泥土、青草甚至一点点水藻的味道,是那种能瞬间让人毛孔舒张、心静下来的自然气息。房子本身,只是恰好提供了一个能相对纯粹地感受这些的‘容器’或‘平台’罢了。就像你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不会去想这块地皮值多少钱一样。” 湖畔有风:“至于‘遥远’… 可能是我表达的问题。我指的是一种心境上的‘临湖’,一种精神上能随时找到的‘空旷感’。未必需要物理上真正拥有那片湖。公园的长椅,楼顶的天台,甚至只是安静地闭眼冥想一会儿,只要能捕捉到那份让心‘驰骋’的宁静和自由,都算。” 这段解释,清晰、具体、充满画面感,完全颠覆了刘好最初的刻板印象。他没有堆砌空洞的形容词,而是用具体的感官体验(气味、风、毛孔舒张)和心境描述(宁静、自由、驰骋)来传递他心中“临湖”的真正含义。 这让她想起一些关于有效沟通的文章中提到的:清晰的表达和运用具象化的语言,能极大地减少误解,促进真正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承认了“距离感”的存在,并尝试从心境层面去化解它。 “心境上的‘临湖’…” 刘好默默咀嚼着这个词。这个角度是她完全没想过的。她之前的注意力全被“物质符号”吸引了,忽略了文字背后可能承载的情感诉求和精神向往。 对方似乎并不是在炫耀某种生活,而是在分享一种对抗压力、寻求内心平静的方式。 他之前那句“压力很大吗?”的准确判断,此刻似乎也找到了部分答案:他自身就在实践着这种寻求内心宁静的方法,所以对他人流露的压力信号更为敏感? (刘好):“‘心境上的临湖’…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所以,你是在说一种… 主动在生活里寻找和放大那些能让自己放松、宁静的瞬间的能力?就像刻意去‘闻’风里的味道那样?” 湖畔有风:“Bingo!【鼓掌】完全正确!就是一种刻意的觉察和沉浸。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信息太杂,焦虑感像背景噪音一样无处不在。学会给自己‘按暂停键’,主动去寻找、感受那些能滋养心灵的小片段,哪怕只有几分钟,都很重要。‘临湖’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唤起这种状态的‘关键词’或者说‘心锚’。” 湖畔有风:“你今天觉得烦躁,可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样一个‘暂停键’?被各种事情推着走,找不到那个让心‘旷野’一下的出口?” 他又一次精准地切入了核心!不仅肯定了她的理解,更进一步阐释了“心境临湖”的本质是一种对抗焦虑的主动心理策略——刻意的觉察和沉浸。他用了“心锚”这个词(一个心理学上常用的概念,指能快速引发特定心理或生理反应的刺激物。)好像他是真得对自我情绪管理有一定的认知和实践 。 而且,他再次将话题引回刘好最初的状态,用“暂停键”和“找不到出口”这样形象的说法,强化了他对她情绪的判断,并暗示了可能的解决方向。 刘好感到一种奇妙的被理解感,虽然对方是匿名的、虚拟的。她发现自己最初带刺的挑衅,不仅没有激怒对方,反而像打开了一扇门,引出了这样一场关于压力、心境、自我调节的坦诚对话。这让她对网络交流的认知产生了一丝动摇。 网络沟通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容易误解、甚至欺骗的风险,但同样也可能因为物理距离带来的安全感,让一些在面对面时难以启齿的、关于内在状态的探讨变得更容易发生。关键在于交流的双方是否具备真诚的意愿和一定的沟通技巧。 所以,对方不是任人调笑的“愣头青”,而是能真切感受到的成熟的成年人。这次谈话也不是刘好积累奇葩异性的谈资,而是陌生人突然的善意。刚刚自己无聊的恶趣味显得如芒在背。 (刘好):“… 被你一说,好像确实是这样。今天事情特别多,脑子嗡嗡响,看到‘临湖’第一反应就是‘凡尔赛’,根本没往深处想。抱歉啊,一开始语气有点尖酸。” 湖畔有风:“没关系!网络嘛,第一印象有偏差很正常。【微笑】能聊开就好。而且,你的反应其实挺真实的,也提醒了我这个词确实容易引发误会,以后表达得更精准点。” 湖畔有风:“找到你的‘心锚’很重要哦。可以是某种味道,一段音乐,一个特定的地方,或者… 跟某个有趣的人聊聊天?【眨眼】不好意思,又有个事情。” 他不仅大度地接受了道歉,还反过来感谢她的“真实反应”让他意识到自己表达的模糊性。这种接纳和自省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交流的良性循环。最后那句俏皮的“跟某个有趣的人聊聊天”,带着一丝善意的调侃和微妙的亲近感,巧妙地化解了之前所有的尴尬,也为对话增添了一抹轻松的色彩。 刘好忍不住笑了,之前紧绷的肩膀不自觉地放松下来。这场始于“误解”的对话,最终走向了意想不到的“解释”与“理解”,甚至带上了一点探索内心和寻找共鸣的意味。网络那头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此刻却像一面奇特的镜子,让她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当下的焦躁,并意外地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心境之湖”。 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但刘好感觉堵在胸口的烦躁,似乎随着这场意外的、深入的交流,被悄然吹散了一些。她看着对话框,第一次产生了一点真实的期待。但对方又“有事”,可能也如无数个萍水相逢的网友一样,消失在茫茫的人海当中了。 这场仓促开头的交流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关于内心世界和沟通本质的微妙探索。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第3章 他回来了 一个小时后,大约11点的样子。“抱歉,刚刚结束了一个事情,才踏入返程,我回来了,你睡了吗?”一条以为再也不会亮起的聊天框弹出了消息。 11点,**点才下班的社畜不会睡觉的,但刚刚火热的心跳节奏已经慢下来了,又夹杂了一些恶意被发现的尴尬。夜晚的时间,很值得珍惜,毕竟真正属于自己的娱乐从现在才刚刚开始。 “嗯嗯,只是有点失眠,马上准备睡了,我去洗漱一下。”刘好想以要休息了结束话题,也结束和这个莫名其妙的陌生人的缘分。 他立刻说:“好,去吧,放松一下。” 没有黏腻的追问“什么时候回来?”。刘好也以为就这样了。 半小时后我回来,却看手机屏幕亮着,是他发来的一段十几秒的小视频。点开,画面有些晃动,是车窗外飞速掠过的城市夜景。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带在黑暗中拉出长长的、迷离的光轨,像一条条坠入凡间的星河。 背景音是他低沉温和的嗓音,带着一点笑意:“正在回家的车上,路上看到这灯光,感觉像流动的油画,挺有意思的,分享给你。” 紧接着是一条文字:“回来了?洗漱完舒服点没?”刚刚上头的情绪好像又回来了一些。没有刻意的讨好,没有油腻的撩拨,只有恰到好处的分享欲和一种……令人安心的存在感。 他会在我需要消失的时候安静等待,在我回归时自然衔接,分享他眼中捕捉到的、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这种分寸感,在虚拟世界里简直稀缺得像大熊猫。 “而且好像就是他一直在等我”。 “嗯,我回来了。”刘好说。 “嗯,你刚刚说有点儿失眠?我刚刚到家,正准备洗澡,我洗澡平时喜欢听音乐,不如我们一起听吧。水声和轻音乐的声音会辅助入眠。” 一看对方这些言论,刘好心中又开始警铃大作。什么鬼,狐狸尾巴漏出来了,怎么刚刚认识就说洗澡这些擦边的话,听什么水声和轻音乐?怎么听? 还没等刘好想好,对方的语音申请已经打过来了。刘好也还没想好怎么说拒绝,只有点了同意,但是警惕得一句话也不想说。 对方却也很礼貌地没有说话,只是打了一行字在对话框中“别说话,你就听着这个水声和轻音乐,很快就能入睡,很有效。我在洗澡,不说了。” 于是刘好顺其自然地没说话,躺在床上。听着手机那边传来的莫名其妙的水声,音乐是听不懂的外文歌,旋律倒还不错,眼睛盯着天花板上空调指示灯微弱的光晕,慢慢得真得困了。 一觉醒来,对方没有消息传来。语音时长有一个多小时。刘好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荒谬的念头:昨天晚上是什么美梦吗?但这份突如其来的、被温柔熨帖到的感觉,是如此真实。 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冲动涌了上来。管他现实如何,管他“临湖”是真是假,此刻的相遇是舒适的、愉悦的,这就够了。希望缘分还有继续。 至于未来?刘好自我否定地摇了摇头:想什么呢,不过是刚认识几个小时的网友而已。网络世界,当真不得。但那份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像黑暗中悄然滋长的藤蔓,悄然缠绕着心防。 第4章 恰到好处的恋爱? 就在我思绪飘飞,沉浸在一种微醺般的愉悦感中时。肚子不合时宜地叫了,周末,该想一想今天中午吃啥了。 “湖畔有风”——这时发来了一条新消息: “对了,不知道你对亲密关系构建有没有兴趣?推荐你一本书,《恰到好处的亲密》。或许能帮你换个视角看待一些人际互动,包括我们昨天的聊天。感觉你应该会喜欢。” 《恰到好处的亲密》?这书名听起来……有点专业,又有点玄乎。亲密?还恰到好处?这难道是什么高深的心理学著作或者恋爱秘籍?他这是在……引导我吗?用一本书来引导我们这段才刚刚开始的、脆弱的网络连接?我的第一反应是警惕。网恋套路里,这种“精神导师”人设可不少见。但转念一想,他之前的聊天内容,善于理解又温柔妥帖。难道他真的知识渊博,且乐于分享?甚至……是想通过这本书,传递某种恋爱观念?引导□□人?这想法让我有点脸热,又觉得有点新奇,那简直是“恋爱观念领军人物”了! 大概是他之前建立的良好印象分起了作用,我对他推荐的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管他是不是套路,先看看再说!万一真是本好书呢? 为了表现积极(也或许是想更快地了解他推荐这本书的意图),隔天中午休息时间,我就迫不及待地在手机阅读APP的搜索框里输入了书名。 “恰到好处的……亲密……” 我一边默念,一边打字。然而,就在我按下搜索键的前零点几秒,脑子里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地把“亲密(qīn mì)”打成了“恋爱(liàn ài)”! 搜索结果瞬间弹出——排在首位的是:《恰到好处的恋爱》,作者:某不知名情感博主。 我点开简介,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鸡汤味和套路化的标题: “抓住男人心的五个‘恰到好处’!” “暧昧期如何‘恰到好处’地推拉?” “‘恰到好处’的撒娇,让他对你欲罢不能!” …… 快速翻了几页,内容充斥着各种所谓的“恋爱技巧”,教人如何计算得失、如何拿捏分寸、如何用“术”去经营感情,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浓浓的……土味情感营销风。 我的表情瞬间从期待变成了“地铁老人看手机.jpg”。这……这就是“湖畔有风”老师推荐的“好书”?《恰到好处的恋爱》???一股难以言喻的失望和尴尬涌上心头,还夹杂着一丝被愚弄的恼火。 亏我还把他想成什么“恋爱领军人物”!搞了半天,品味竟然如此……emmm……难以描述?喜欢看这种教人“算计”着谈恋爱的书?这和他昨晚聊思想、听音乐时展现出的格调也差太远了吧?难道“湖畔有风”的沉稳深刻都是装的?内里其实是个沉迷土味情感鸡汤的……普通油腻男? 甚至可能,“临湖的房子”也是他照着某本“成功学”或“把妹秘籍”里抄来的“高价值展示”话术?我盯着屏幕上那本《恰到好处的恋爱》刺眼的封面,再想想他昨晚分享的流动灯光视频和关于音乐、心理的见解,一种强烈的割裂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自我怀疑。 网络的面纱,在这一刻似乎变得格外厚重和扑朔迷离。那个让我反复产生错觉的“湖畔有风”,他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 第5章 和对方聊买房 周日晚上。湖畔有风的聊天框再次亮起。“今天cp任务——聊一个当前感兴趣的话题。” 刘好一愣,才突然反应过来,和“湖畔有风”认识的“红娘”app,主打将互相感兴趣(互关)的异性绑定成“一周任务cp”,系统随机产生任务。两人可以根据聊天情况和是否发展的决定,考虑是否一起完成任务。 对“湖畔有风”好坏参半的印象,糅杂在一起,还没完全想清楚。突如其来的消息,又砸出层层涟漪。神秘的感觉一圈圈全化作了吸引力,总之,和“湖畔有风”聊天的感觉,是不差的。 湖畔有风:“不如就聊聊买房。当前房地产市场变动很大。” “好啊。” “你说,现在买房是不是个好时机?房价是不是已经到底了?”说着几篇推送砸来,“利率降了这么多。” 我愣了一下,心跳莫名加速。才三天啊,话题就从“你吃了吗”跳到“买房”,这进度快得离谱,但不知怎的,我却接得津津有味。或许,暧昧就是这样吧,在拉扯中寻找平衡,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探戈。 此时距离我们认识才三天。“你现在要买房吗?我觉得可以再等等呢。”随后我居然认真分析了学区政策和地铁规划,甚至打开房贷计算器给他演示月供。 毕竟每一个工作了一两年的社畜都会某一刻突然想拥有自己的小窝,所以刘好对此也算是早有研究,只是房价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近期适逢政府托举房地产行业发展,算算手头攒的钱可能也能付个**十平小房子的首付了,确实可以认真考虑一下了。 说回聊天。此刻房贷计算器的截图却像一把钥匙,突然撬开了成年人间心照不宣的禁区。她想起视频里说的“男生用话题拉扯推进暧昧”,故意用玩笑化解紧张:“才认识72小时就聊百万级项目?下次是不是该讨论孩子学区了?” 他秒回一个捂脸笑表情:“这叫高效筛选——比如现在我就知道你很懂政策。”这句话像羽毛搔过心尖。刘好发现自己竟认真调出地铁规划图,语音条里不自觉带上工作时才用的笃定语气。直到发送后才惊觉:这完全违背了“一周CP”轻松交友的初衷,更踩中了社交禁忌研究里“现实话题易破坏暧昧幻想”的雷区。 当晚刘好失眠了。手机屏幕在黑暗里明明灭灭,她翻到“小镇居民磕CP”的案例——那些旁观者总能比当事人更早嗅到情愫。而现在,他们连彼此真名都不知道,却已自然地讨论着“未来阳台该朝东还是朝西”。这种矛盾让她想起学术论文里批判的“表演性亲密”:当购房数据替代了心跳声,情感是否已沦为流程化任务? 次日他发来新楼盘效果图:“你昨天说的下沉式庭院,就是这个吧。”刘好盯着照片里并排摆放的虚拟家具,突然意识到两人在用钢筋水泥编织情网。 她故意冷处理两小时,他却误以为她在计算首付,发来更详细的利率表。这种鸡同鸭讲的荒诞感,恰似《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用精致仪式感包装的错位**。 转折发生在第五天。“湖畔有风”说“2025下半年是购房窗口期”,刘好突然问:“你为什么对时间这么笃定?” “湖畔有风”说:“我之前研究过市场数据,前两天我们谈的时候,我又认真分析了一下。下半年政策放松,加上经济复苏,是个黄金期。再说了,自己的想法肯定要坚信,宇宙一定会回应坚定的念头。” “这么玄乎。”刘好自然地接话。 “不是玄。这是宇宙的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因为一般人也不信。你信吗?”湖畔有风像是自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真诚,夹杂在一起又仿佛显得有些笨拙。 “我信啊。因为只要你感恩生活越来越好,明天就永远比今天好一点,所以我的个人简介是——知足常乐。【偷笑】”刘好说。 第6章 这不是爱情故事吗? 当晚交友系统弹出任务时,刘好正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回员工宿舍。月光透过梧桐叶缝洒在石板路上,屏幕微光映着她蹙起的眉头。对方坦承七岁砸碎古董花瓶的童年糗事,这份真诚触动了她。 鬼使神差地,她输入那段深藏心底的困惑:“之前有朋友起哄我和一位走得近的同龄异性同事是缘分使然、金童玉女,所以我去堵了男生,问他对我总是温柔和迁就的态度是不是喜欢,结果人家说不是。” 按下发送键的刹那,懊悔如潮水涌来。她猛然意识到,这种直球追问在世俗眼中或许显得"生猛主动",甚至违背了传统性别角色中女性应被动等待的潜规则——研究显示,社会规范常将女性主动表达爱意污名化为"不得体"。很多爱情宝典也是说“谁先主动谁就输了。” 可刘好无法理解:若夏天对她无意,为何始终包容她所有的任性?无论是加班时突发奇想喊他一起打狼人杀,还是情绪低落时对他吐槽,夏天永远以温和笑容回应,也认真地出谋划策,却从未靠近半分。 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在封闭的工作环境中持续发酵。两人同住员工宿舍楼,经常在员工食堂碰面,每周至少三次"拼桌吃饭",清晨在楼梯间相遇时总要互道早安。 刘好逐渐陷入认知混乱:当众多同事调侃“你俩关系这么好,又是同龄,岂不是天赐良缘”时,夏天从不反驳,但也没有因此远离自己。这种矛盾行径让刘好如坠迷雾,于是刘好一见到夏天就是想马上知道一个答案,这样想了就开口问了,但夏天却说“不是”。 爱情的答案好像并不简单。 果然湖畔有风秒回:“哈哈。” 刘好大怒:自己以真诚相对,对方以哈哈回复!。于是刘好没有继续说话。 湖畔有风接着说道。“这也算爱情故事?” “这怎么不算爱情故事?有男有女,有问爱情,只是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爱情。”刘好怒气冲冲地打字。 “可能因为爱情的答案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句问话。你问对方要答案是因为你喜欢他吗?” 湖畔有风的问题进入了刘好的脑海中,对啊,自己一定要个答案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喜欢夏天?自己根本都不完全懂喜欢的感觉是什么,喜欢应该做什么。刘好陷入更深的困惑。她翻遍记忆也找不到"心动"的明确证据。 是因为想证实对方的喜欢,以此好认可自己的魅力,或者想得到什么好处?好像也不是。 那么想要一个答案,可能是自己不懂喜欢,但是又想有一个恋爱对象,想要一个进入恋爱的标志,想借着舆论,快速地、便宜地、什么都不付出就得到一个还不错的男青年?刘好猛然醒悟:自己尚未理解爱的意义,却急于索取爱的证明。 第7章 房卡 思绪没有继续下去,肚子已经开始叫了,女生还是要好好照顾自己。刘好准备离开员工宿舍去吃个晚饭,边吃饭边聊。 “别管我。这就是爱情故事【呲牙笑】。”刘好果断地敲下了一行字。将未尽的思绪咽回肚里——网络交友最忌交浅言深,尤其对方只是刚聊6天的网友“湖畔有风”。可当她的胃反复发出抗议时,却又再次在房间里焦躁地翻找房卡,手指却快于理智,将吐槽发了出去:“上班两年丢了十次房卡,我真是没救了。” 湖畔有风也从善如流地转变话题:“你也是苹果手机?房卡拍给我看下呢?”只见他接着说道“我看下能不能配对。苹果手机有个AirTag小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蓝牙技术与iPhone或其他Apple设备配对,用于标记和追踪贵重物品的位置。用AirTag绑定房卡,丢失时能追踪位置。” 刘好一愣,手比脑子快,立马就把房卡拍过去了。 “你这个宿舍是个宾馆啊。”湖畔有风发来消息,像是一句随意的感叹。“可惜,这个类型的房卡绑定不了air tag。” “嗯嗯,我们单位比较偏远。租了附近镇上的宾馆会新人住,但不知免费到几时。”刘好认真地解释道,也是第一次坦诚自己的现实情况,这在网络交友上是大忌,除非她已经开始期待现实的相遇了。这话打破了她严守的社交防线,可对方认真解决问题的态度让她贪恋这份温暖。这种被郑重对待的体验,比问题解决与否更触动她。 想起自己总在丢三落四:雨伞遗落在会议室,包包丢在共享单车上,房卡又屡屡不知所踪。同事朋友、甚至亲人对此都是要么调笑要么指责。刘好也想努力强化记忆,但不仅是事物记忆不清,有时候见面比较少的人,刘好也是渐渐脸盲。可能自己仅有的记忆能力都用在学习上了,作为文科生刘好能轻松考上个985院校,但是其他方面的记忆真是错漏百出。 一直以来,无人如"湖畔有风"般付诸行动研究方案,连刘好自己都早就接受了这样时有发生的小差错。 “不可惜的。我经常丢东西,这个房卡用不上,还有其他的可以用上。”刘好一字一句地回到,转身坐到了床上。“原来科技这么厉害了,人类可真厉害,你也很厉害。” 最后半句发送时,耳根微微发烫。 一抬眼,原来房卡也就在床边上。今天可真幸运。 餐厅嘈杂,刘好却盯着手机屏笑出声。湖畔有风传来AirTag使用教程视频,又补了句:“哈哈,谢谢夸奖。那你留着有需要的地方用,记得设置**权限,防定位泄露。”这一连串的,已经把刘好的脑和心击晕了。独居异乡的孤独常被网络填满,但多数人只关心她的自拍而非房卡,他的体贴像冬夜暖炉,诱人靠近又怕灼伤。 【你总帮人解决麻烦吗?】她的问话留在对话框里,又一字一句地删除,最后换成“你是IT相关的职业吗?” “这么聪明。是的,我是开发工程师。” 他秒回,“附赠一张工位湖景图,美吧?!”。位置定位离刘好有20多公里,但坐机场快线地铁线正好3站地铁,20分钟也就能抵达,这距离不近也不远。刘好呼吸一滞,这缘分的连接太完美,完美得像小说。 深夜他发来语音:“AirTag虽用不了,但教你个笨办法。” 低沉嗓音摩擦耳膜:“把房卡穿根链子挂包上,像大学生挂饭卡。” 她笑骂幼稚,却真翻出项链拆下链子。金属贴上掌心的瞬间,她想起不知哪里看的一句话:人对关怀的依赖始于微小需求被重视。 刘好其实没睡着,不知道为什么睡不着。但也不知道怎么回复,索性装死。 过了一会儿,是对方的文字消息。“12点过了,已经是周四了,那么,明天系统的一周cp活动就结束了。” 刘好心里一紧。对话框对方的状态也保持在“正在输入中”,刘好好像有千言万语但又说不出来,挽留吗?又不知以什么原因,况且也好像尚未到达要挽留的程度。到此为止吗?母单20多年,心湖好像是稍稍泛起涟漪,自己却没有任何主动权,这就是初恋吗? 刘好似乎心思翻转想了很多很多,又好像一团浆糊啥也没想,其实只过去了半分钟。 所以湖畔有风的消息也跟着来了。“所以,周六我们就见面吧。” 看到消息的一瞬间,对方“正在输入中”的状态消失了。刘好刚刚百般思索的情绪也消失了,连消息也没回,吐了口气、翻了个身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