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仁昭儀》 第1章 第 1 章 由於這裡的情況與原作大不相同的緣故,也因此甄嬛在回宮之後是越發拼命的想要欺負打壓其他嬪妃啊,尤其是特別得到寵愛的幾個。 而對於原本就是她恨之入骨的那些人,甄嬛自然是更不會客氣了。 她甄嬛才應該是天之驕女,才應該得到所有最好的一切,後宮的那些女人論才論貌是有誰可以跟他她相比了?她們有什麼資格可以比自己得寵? 既然皇帝如此的辜負自己,這樣的羞辱自己,那她就非要報復所有得到他寵愛的女人不可,她就是非要證明自己都是贏過那些賤人那麼一點點的不可。 只是這裡的她根本就不是原作那個高高在上的莞妃,而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莞貴嬪而已,皇帝也沒有給她任何特殊待遇,她到底憑什麼認為自己就應該踩在其他嬪妃的頭上啊? -------------------------------------- 乾元二十一年六月,事實上已經有五個多月身孕的廢妃甄嬛在拖延了許久之後,終於被重新冊封為正三品莞貴嬪,坐著轎子回到了宮裡。 沒想到甄嬛卻一直在那邊拖拖拉拉的遲遲不肯上轎,說什麼自己已經是罪妃,實在沒有資格重新回宮夜夜伺候皇上,只希望能一輩子在凌雲峰與孩子平靜度日。 甄嬛其實就是無法忍受自己居然只是以正三品貴嬪的身分回宮罷了,她當初明明已經冊封為從二品的昭儀了啊,懷著孩子回宮至少也應該是妃位甚至是夫人才對。 如今後宮高位眾多,自己豈能屈居於那些低俗的妖女之下? 甄嬛本來以為自己表現的越是委曲求全,只會讓玄凌越發捨不得自己,絕對會願意給自己更高的位份的,她甚至還趁機噁心了皇帝一把呢。 沒想到皇帝卻直接講了,甄嬛絕對不可能得到更高的位份,她要嘛自己乖乖坐轎子回來,要嘛就是拖回甘露寺待產,而且生下孩子之後永遠剃度出家。 她最好記住自己如今不過只是一個卑微的下賤罪官之女,宮內所有的嬪妃絕對都比她高貴。 這些話是把甄嬛氣得幾乎動了胎氣啊,可她也知道皇帝如今是真的什麼事都做的出來的,而自己卻是沒有得選擇,只能萬般不願的坐上轎子。 ---------------------------------------- 有什麼了不起的?她就不相信以自己如此的才貌以及肚子裡的孩子,回宮之後會沒有辦法重新控制住皇帝步步高升?她甄嬛是絕對不會輸給那些只會甜言蜜語的妓女的。 而儘管這裡沒有半幅皇后儀仗,可甄嬛卻仍是極盡華麗的裝扮,穿了一件幾乎是大紅色的繡牡丹花蜀錦宮裝,頭上身上的首飾也都是極盡華麗的。 這已經是六月了啊,真佩服她居然都不嫌熱。 甄嬛其實就是意圖讓皇帝見到自己是如何的美麗高貴,意圖在第一眼就牢牢抓住皇帝的心啊。 可沒想到整個宮門口竟然是一個人都沒有,不要說皇帝了,竟然連個低位嬪妃都沒有出現。 說起來也是甄嬛自己太過自大了,她一個貴嬪之位居然也敢妄想要皇帝跟嬪妃親自迎接?簡直痴人說夢。 能夠讓皇帝親迎的只有大婚時的皇后,看來甄嬛到現在仍然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哪,明明她口口聲聲自己已經完全不在乎皇帝的寵愛了,自己只要保住肚子裡跟玄清的孩子以及她的家人,可她卻是至今仍在妄想著那個皇帝正妻的位置哪。 因為她始終認為那個位置原本就是應該屬於她的啊,尤其是在如今皇帝已經跟朱家徹底翻臉的情況之下。 ---------------------------------------- 由於棠梨宮在兩年前被大火燒毀,皇帝嫌那邊太過偏遠也沒有讓人重建,便索性讓甄嬛住到了原作要給沈眉莊住的衍慶宮,連正殿玉景殿都刻意改成了瑩心殿。 只是衍慶宮雖然是去年才剛建好的,看起來是十分豪華精緻沒有錯啦,但瑩心殿內卻完全是按照貴嬪的儀制布置的,連多一分逾越都沒有。 最重要的是,甄嬛從前擁有的椒房以及洞房喜幛的那些東西也全部沒有了啊,讓甄嬛越看越是生氣,越看也越是委屈。 唯一特別的是鮫綃帳內別有甜香綿綿透出。 見甄嬛微微疑惑的神情,李長笑吟吟道:「娘娘,這是鵝梨帳中香的味道。」 甄嬛微露讚歎之色,不覺含了一縷笑意,「此香原是南唐國後周娥皇所調,南唐國破後,此法失傳已久,不知皇上何處得來?」 「謙貴嬪素擅制香,此便是她的手筆。也難為她,配了數千種香料才配得這古方,若換了旁人,必沒有她這分細心。這幾年皇子帝姬接連出生,多虧有此香後宮才得安寧。」 呸,她還以為是誰有這種能耐呢,原來是安陵容那個靠著唱歌僥倖坐上主位的下賤貨色,甄嬛按捺住氣性,只想著要叫溫實初看過方能用此物。 ---------------------------------------- 甄嬛只是淡然道:「果真奇香,倒叫本宮想起棠梨宮的梨香滿院。」 李長微微懊喪,「正為棠梨宮梨樹奇佳卻不能移植,皇上才只好以此物代替。」 甄嬛回宮皇帝倒是把她原本在浣衣局的所有奴才全部遣了回來,只不過卻少了一個佩兒。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當初甄嬛一離宮佩兒就被調到了大殿當二等奉茶宮女,熬了幾年如今在儀元殿幾處地方已經是可以發號施令的人了哪。 而她能夠如此幸運,背後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她本來就是皇帝安插的人哪,打從一開始就是負責監視甄嬛的一舉一動的。 李長離開之後,甄嬛心裡的一口氣是憋得難受啊,索性喚了小允子進來,直截了當道:「本宮回宮,宮中可有異動?」 小允子微微低頭,「那起子娘娘小主說什麼,娘娘大可不必往心裡去。倒是……」 他沉思片刻,「聽說為了大修未央宮,外臣們紛擾不止,上書皇上,尤其王太傅可以說是極力反對,說……」 第2章 第 2 章 這裡的制度是以明朝的為主,另明朝本設有專門給皇太子的詹事府,但由此作者採清代秘密建儲制度,因此取消詹事府。 另外作者覺得明朝內閣六個大學士的位階實在有些太低了,內閣不應該是很重要的地方嗎?正五品連六部侍郎都不如啊,是如何能服人?因此改為正二品,跟清朝差不多。 --------------------------------------------------------- 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經歷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經歷司 三公 太師無定員正一品三公 太傅無定員正一品三公 太保無定員正一品三公 三孤 少師無定員從一品三孤 少傅無定員從一品三孤 少保無定員從一品三孤 太子三師〈因為大周自玄凌起不公開立太子所以只是虛銜〉 太子太師無定員從一品太子三師 太子太傅無定員從一品太子三師 太子太保無定員從一品太子三師 太子三少〈因為大周自玄凌起不公開立太子所以只是虛銜〉 太子少師無定員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無定員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無定員正二品太子三少 內閣 中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二品內閣 建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二品內閣 文華殿大學士一人正二品內閣 武英殿大學士一人正二品內閣 文淵閣大學士一人正二品內閣 東閣大學士一人正二品內閣 吏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吏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吏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選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驗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勳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選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戶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戶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戶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戶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戶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湖廣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陝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廣東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戶部山東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四人正五品戶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廣西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貴州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雲南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四川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雲南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雲南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湖廣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陝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戶部山東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戶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戶部貴州清吏司 照磨一人正八品戶部照磨所 檢校一人正九品戶部 提舉一人正八品戶部寶鈔提舉司 副提舉一人正九品戶部寶鈔提舉司 典史一人未入流戶部寶鈔提舉司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鈔紙局 副使一人從九品戶部鈔紙局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印鈔局 副使一人從九品戶部印鈔局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寶鈔廣惠庫 副使二人從九品戶部寶鈔廣惠庫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廣積庫 副使一人從九品戶部廣積庫 典史一人未入流戶部廣積庫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贓罰庫 副使二人從九品戶部贓罰庫 大使五人正九品戶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庫二人。 副使六人從九品戶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庫。丁字庫二人。 大使一人從九品戶部廣盈庫 副使二人未入流戶部廣盈庫 大使二人正九品戶部外承運庫 副使二人從九品戶部外承運庫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承運庫 副使一人從九品戶部承運庫 大使一人未入流戶部行用庫 副使一人未入流戶部行用庫 大使一人未入流戶部太倉銀庫 副使一人未入流戶部太倉銀庫 大使一人從九品戶部御馬倉 副使一人未入流戶部御馬倉 大使一人從九品戶部軍儲倉 副使一人未入流戶部軍儲倉 大使一人未入流張家灣鹽倉檢校批驗所 副使一人未入流張家灣鹽倉檢校批驗所 禮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禮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禮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禮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禮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儀制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精膳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禮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 主事二人正六品禮部儀制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一人未入流禮部鑄印局 副使二人未入流禮部鑄印局 兵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兵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兵部司務廳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武選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職方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車駕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兵部武庫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武選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武庫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職方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 主事三人正六品兵部武選清吏司 主事四人正六品職方武選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車駕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兵部武庫清吏司 大使一人正九品兵部會同館 副使二人從九品兵部會同館 大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關 副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關 刑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刑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其屬 司務一人從九品刑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湖廣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陝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廣東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山東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廣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貴州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雲南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刑部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湖廣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陝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廣東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山東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廣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貴州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雲南清吏司 照磨一人正八品刑部照磨所 檢校一人正九品刑部 司獄六人從九品刑部司獄司 工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工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工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營繕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郎中五人正五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屯田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工部 員外郎二人從五品工部營繕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工部 主事五人正六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三人正六品工部營繕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一人正七品工部營繕所 所副二人正八品工部營繕所 所丞二人正九品工部營繕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文思院 副使二人從九品工部文思院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皮作局 副使二人從九品工部皮作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鞍轡局 副使一人從九品工部鞍轡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寶源局 副使一人從九品工部寶源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軍器局 副使二人從九品工部軍器局 大使一人從九品工部節慎庫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織染所 副使一人從九品工部織染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雜造局 副使一人從九品工部雜造局 大使各一人未入流工部廣積、通積、盧溝橋、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各一人未入流工部廣積、通積、盧溝橋、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通關提舉司 提舉一人正八品工部大通關提舉司 副提舉二人正九品工部大通關提舉司 典史一人未入流工部大通關提舉司 大使一人從九品工部柴炭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工部柴炭司 都察院 左都御史無定員正二品都察院 右都御史無定員正二品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無定員正三品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無定員正三品都察院 左僉都御史無定員正四品都察院 右僉都御史無定員正四品都察院 經歷一人正六品都察院經歷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察院 司務二人從九品都察院司務廳 照磨一人正八品都察院照磨所 檢校一人正九品都察院 司獄一人從九品都察院司獄 監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都察院 通政使司 通政使一人正三品通政使司 左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謄黃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左參議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右參議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經歷一人正七品通政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卿一人正三品 左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右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左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右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司務二人從九品大理寺司務廳。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左寺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右寺 寺副一人從六品大理寺左寺 寺副一人從六品大理寺右寺 評事四人正七品大理寺 翰林院 學士一人,正五品翰林院 侍讀學士二人從五品翰林院 侍講學士二人從五品翰林院 侍讀二人正六品翰林院 侍講二人正六品翰林院 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翰林院 典籍二人從八品翰林院 侍書二人正九品翰林院 待詔六人從九品翰林院 孔目一人未入流翰林院 史官修撰無定員從六品翰林院 編修無定員正七品翰林院 檢討無定員從七品翰林院 庶吉士無定員未入流翰林院〈庶吉士通常是剛考上科舉進入翰林院的官員〉 國子監 祭酒一人從四品國子監 司業一人正六品國子監 監丞一人正八品國子監繩愆廳 五經博士五人從八品國子監博士廳 助教十五人從八品國子監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 學正十人正九品國子監 學錄七人從九品國子監 典簿一人從八品國子監典簿廳 典籍一人從九品國子監典籍廳 掌饌二人未入流國子監掌饌廳 衍聖公正二品孔氏世襲 教授從九品教授司孔、顏、曾、孟四氏 太常寺 卿一人正三品太常寺 少卿二人正四品太常寺 寺丞二人正六品太常寺 典簿二人正七品太常寺典簿廳 博士二人正八品太常寺 協律郎五人正八品太常寺 贊禮郎三十一人正九品太常寺 司樂三十四人從九品太常寺 奉祀一人從七品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帝王廟、祈穀殿、長陵、獻陵、景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二人從八品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帝王廟、祈穀殿、長陵、獻陵、景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一人從九品太常寺犧牲所 提督四夷館 少卿一人正四品提督四夷館 光祿寺 卿一人從三品光祿寺 少卿二人正五品光祿寺 寺丞二人從六品光祿寺 典簿二人從七品光祿寺典簿廳 錄事一人從八品光祿寺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正一人從六品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四人從七品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各一人。 監事四人從八品光祿寺 大使一人從九品光祿寺司牲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光祿寺司牲司 大使一人從九品光祿寺司牧局。 大使一人未入流光祿寺銀庫 太僕寺 卿一人從三品太僕寺 少卿三人正四品太僕寺 寺丞四人正六品太僕寺 主簿一人從七品太僕寺主簿廳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僕寺常盈庫 監正一人正九品太僕寺牧監 監副一人從九品太僕寺牧監 錄事一人未入流太僕寺牧監 群長一人未入流太僕寺群 鴻臚寺 卿一人正四品鴻臚寺 左少卿一人從五品鴻臚寺 右少卿一人從五品鴻臚寺 左寺丞一人從六品鴻臚寺 右寺丞一人從六品鴻臚寺 主簿一人從八品鴻臚寺主簿廳 署丞一人正九品鴻臚寺司儀署 署丞一人正九品鴻臚寺司賓署 鳴贊九人從九品鴻臚寺 序班四十八人從九品鴻臚寺 尚寶司 卿一人正五品尚寶司 少卿一人從五品尚寶司 司丞三人正六品尚寶司 六科 吏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吏科 戶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戶科 禮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禮科 兵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兵科 刑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刑科 工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工科 吏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吏科 吏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吏科 戶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戶科 戶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戶科 禮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禮科 禮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禮科 兵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兵科 兵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兵科 刑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刑科 刑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刑科 工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工科 工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工科 給事中四人從七品吏科 給事中六人從七品禮科 給事中八人從七品戶科 給事中十人從七品兵科 給事中八人從七品刑科 給事中四人從七品工科 中書科 中書舍人二十人從七品中書科 行人司 司正一人正七品行人司 左司副一人從七品行人司 右司副一人從七品行人司 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行人司 欽天監 監正一人正五品欽天監 監副二人正六品欽天監其屬,主簿廳 主簿一人正八品欽天監主簿廳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官正五人正六品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靈臺郎四人從七品欽天監 五官保章正一人正八品欽天監 五官挈壺正一人從八品欽天監 五官監候二人正九品欽天監 五官司歷二人正九品欽天監 五官司晨二人從九品欽天監 漏刻博士一人從九品欽天監 太醫院 院使一人正五品太醫院 院判二人正六品太醫院 御醫十人正八品太醫院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醫院生藥庫 副使一人未入流太醫院生藥庫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醫院惠民藥局 副使一人未入流太醫院惠民藥局 上林苑監 左監正一人正五品上林苑監 右監正一人正五品上林苑監 左監副一人正六品上林苑監 右監副一人正六品上林苑監 左監丞一人正七品上林苑監 右監丞一人正七品上林苑監 典簿一人正九品上林苑監典簿廳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典署一人正七品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一人正八品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錄事一人正九品上林苑監 五城兵馬指揮司 指揮各一人正六品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 副指揮各四人正七品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 吏目各一人未入流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 順天府 府尹一人正三品順天府 府丞一人正四品順天府 治中一人正五品順天府 通判三人正六品順天府 推官一人從六品順天府 儒學教授一人從九品順天府 訓導一人未入流順天府 經歷一人從七品順天府經歷司 知事一人從八品順天府 照磨一人從九品順天府照磨所 檢校一人未入流順天府 武學 教授一人從九品京衛武學 訓導一人未入流武學 僧錄司 左善世一人正六品僧錄司 右善世一人正六品僧錄司 左闡教一人從六品僧錄司 右闡教一人從六品僧錄司 左講經一人正八品僧錄司 右講經一人正八品僧錄司 左覺義一人從八品僧錄司 右覺義一人從八品僧錄司 導錄司 左正一一人正六品導錄司 右正一一人正六品導錄司 左演法一人從六品導錄司 右演法一人從六品導錄司 左至靈一人正八品導錄司 右至靈一人正八品導錄司 左玄義一人從八品導錄司 右玄義一人從八品導錄司 神樂觀提點一人正六品導錄司 知觀一人從八品導錄司 龍虎山正一真人一人正二品導錄司 閣皁山靈官一人正八品導錄司 三茅山靈官一人正八品導錄司 教坊司 奉鑾一人正九品教坊司 左韶舞一人從九品教坊司 右韶舞一人從九品教坊司 左司樂一人從九品教坊司 右司樂一人從九品教坊司 王府長史司 左長史一人正五品王府長史司 右長史一人正五品王府長史司 典簿一人正九品王府長史司 審理正一人正六品王府長史司審理所 副一人正七品王府長史司審理所 典膳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典膳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奉祠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奉祠所 典樂一人正九品王府長史司奉祠所 典寶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典寶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典寶所 紀善二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紀善所 良醫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良醫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良醫所 典儀正一人正九品王府長史司典儀所 副一人從九品王府長史司典儀所 工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工正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工正所以上各所副官 伴讀一人從九品王府長史司 教授無定員從九品王府長史司 引禮舍二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 倉大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 庫大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倉、庫副使。 郡王府 教授一人從九品郡王府 典膳一人正八品郡王府 鎮國將軍府 教授一人從九品鎮國將軍府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一人從二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一人從二品承宣布政使司 左參政無定員從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參政無定員從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左參議無定員從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參議無定員從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經歷一人從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經歷司 都事一人從七品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一人從八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檢校一人正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理問一人從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副理問一人從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提控案牘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司獄一人從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司獄司 庫大使一人從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 倉大使一人從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各一人從九品雜造局、軍器局、寶泉局、織染局 副使各一人未入流雜造局、軍器局、寶泉局、織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 副使一人正四品提刑按察使司 僉事無定員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 經歷一人正七品提刑按察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一人正九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檢校一人從九品提刑按察使司 司獄一人從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獄司 行太僕寺 卿一人從三品行太僕寺 少卿一人正四品行太僕寺 寺丞無定員正六品行太僕寺 主簿一人從七品行太僕寺 苑馬寺 卿一人從三品苑馬寺 少卿一人正四品苑馬寺 寺丞無定員正六品苑馬寺 主簿一人從七品苑馬寺 監正一人正九品苑馬寺牧監 監副一人從九品苑馬寺牧監 錄事一人未入流苑馬寺牧監 圉長一人從九品苑馬寺各苑 都轉運鹽使司 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都轉運鹽使司 同知一人從四品都轉運鹽使司 副使一人從五品都轉運鹽使司 判官無定員從六品都轉運鹽使司 經歷一人從七品都轉運鹽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從八品都轉運鹽使司 鹽課提舉司 提舉一人從五品鹽課提舉司 同提舉一人從六品鹽課提舉司 副提舉無定員從七品鹽課提舉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鹽課提舉司 庫大使一人未入流鹽課提舉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鹽課提舉司 市舶提舉司 提舉一人從五品市舶提舉司 副提舉二人從六品市舶提舉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市舶提舉司 府 知府一人正四品府 同知無定員正五品府 通判無定員正六品府 推官一人正七品府 經歷一人正八品府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九品府 照磨一人從九品府照磨所 檢校一人未入流府 司獄一人未入流府司獄司 州 知州一人從五品州 同知無定員從六品州 判官無定員從七品州 吏目一人從九品州 縣 知縣一人正七品縣 縣丞一人正八品縣 主簿一人正九品縣 典史一人未入流縣 巡檢司 巡檢從九品巡檢司 副巡檢從九品巡檢司 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京衛指揮使司 鎮撫二人從五品京衛指揮使司鎮撫司 經歷一人從七品京衛指揮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京衛指揮使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京衛指揮使司 倉大使一人未入流京衛指揮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京衛指揮使司 王府儀衛司 儀衛正一人正五品王府儀衛司 儀衛副二人從五品王府儀衛司 典仗六人正六品王府儀衛司 留守司 正留守一人正二品留守司 副留守一人正三品留守司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留守司 經歷一人正六品留守司經歷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留守司 斷事一人正六品留守司斷事司 副斷事一人正七品留守司斷事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留守司 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都指揮使司 經歷一人正六品都指揮使司經歷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揮使司 斷事一人正六品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副斷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都指揮使司 司獄一人從九品都指揮使司司獄司 衛指揮使司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衛指揮使司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衛指揮使司 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衛指揮使司 鎮撫二人從五品衛指揮使司鎮撫司 經歷一人從七品衛指揮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衛指揮使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衛指揮使司 倉大使一人未入流衛指揮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衛指揮使司 所 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千戶所 副千戶二人從五品千戶所 鎮撫二人從六品千戶所 百戶十人正六品千戶所 土官 宣慰使一人從三品宣慰使司 同知一人正四品宣慰使司 副使一人從四品宣慰使司 僉事一人正五品宣慰使司 經歷一人從七品宣慰使司經歷司 都事一人正八品宣慰使司 宣撫司 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宣撫司 同知一人正五品宣撫司 副使一人從五品宣撫司 僉事一人正六品宣撫司 經歷一人從八品宣撫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九品宣撫司 照磨一人從九品宣撫司 安撫司 安撫使一人從五品安撫司 同知一人正六品安撫司 副使一人從六品安撫司 僉事一人正七品安撫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安撫司 招討司 招討使一人從五品招討司 副招討一人正六品招討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招討司 長官司 長官一人正六品長官司 副長官一人從七品長官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長官司 --------------------------- 皇子 親王 郡王 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 皇女〈大周均以帝姬稱呼,到了年紀才冊封為公主〉 大長公主 長公主 公主 郡主 縣主 郡君 縣君 鄉君 大臣封爵〈生前或追贈〉: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 1.可能很多人會認為甄嬛這個角色絕不是那種遇到挫折就會大喊大叫.尋死覓活的人,但我覺得那是在原作她自認為控制住了皇帝.事事順遂的情況下,可這裡不是原作,甄嬛也不是主角啊。 甄嬛本身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再加上她又極度的自以為是,我覺得更會助長這種心理。 而這種人會用盡一切手段的達到自己的目的,用盡一切手段的要別人順著她的意思,而只要是敢對不起她的人,她會不顧一切的報復〈看原作的秦芳儀就知道了〉。 而這是在原作皇帝對她百般寵愛.幾乎是事事順從的情況下〈尤其是甄嬛回宮之後,皇帝簡直成了白痴〉,再加上甄嬛擁有無限的主角光環跟金手指,自然最後都能達到她的目的。 可如果當事事都不順她的意時,以甄嬛這樣的個性會做出什麼呢?別忘了原作她因為自己家族的事是如何的跟玄凌鬧決絕?後期又是如何的搞怪? 況且作者實在不想把皇帝寫得像原作那樣那麼的白痴啊,玄凌是容易感情用事沒有錯,尤其是遇到純元皇后的話題,但他絕對不是傀儡皇帝,一個只有十三歲就能獨掌朝政的皇帝怎麼可能那麼白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