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天地立心》 第一三一章 第三次出山 虽然副将军常遇春“追之不及”,让扩廓帖木儿给跑了,但总是大胜一场,还收编了四万多蒙古兵、四万多匹马,收获颇大,也算是“战绩辉煌”。 所以朱元璋除了松了一口气,其实也是蛮高兴地。 只是此次战事,没擒获扩廓、没歼灭大军,以扩廓军如此骁勇善战,未来将是大患;若是前往上都,与大元朝廷会合? 朱元璋放下战报,看着征进阵图,左思右想,东走西晃的,烦恼啊! 唉!终是难办啊! 嗯!这征进阵图…,刘基?对了,找刘基商量。 诶!三个多月前(八月初九)才让他告老还乡呢?这就找他回来,好像有些太急了吧? 可其他这些人,办事还可,谋事可不行;谋事?都只会谋自己利益之事,不如刘基的靠谱,至少刘基谋的“利”,是他“为天地立心”的大志,正是谋朕大明朝的基业,还是召刘基回来吧! 唉!当时借口妻丧,让他走得冷冷清清地!就这样召他回来,实在有些对不住! 嗯!找他的好友宋濂,帮我写一篇情文并茂的诏书,叫他回来吧! ……… 除了“手书”诏书,要刘基赶快回来外,自从去(吴元)年群臣劝进登基以来,从最早的“登基即位”礼仪开始,这阵子只要在京师里,便是要儒臣们“制礼作乐”。 据刘基等“正统”儒家所言,儒术为治世之术,为帝王统治之术,最崇尚“礼乐”的周朝,绵延传世八百多年(春秋战国时期也算),所以“制礼作乐”非常非常地重要。 不过,作乐后来暂停了,因为最懂“雅乐”的协律郎冷谦;刘基申请“致仕”时,便一起告老还乡去了。 倒是“制礼”这方面,在这么多儒臣们的“努力不懈”,从古代、周朝、汉朝、唐朝、宋朝,中国曾经文明昌盛的年代,查古籍、追史料,“锲而不舍”搜集整理后,终于制作出大明朝各式的“礼仪”,无数的繁文缛节。 ……… 从册立皇后、皇太子《册、宝制度》,以及册《皇后皇太子礼仪》开始 《皇太子朝谢中宫仪》《诸王贺东宫仪》《诸王贺中宫仪》《内外命妇贺中宫仪》… 《百官进表笺贺皇帝皇后仪》《进贺中宫受册表笺仪》《百官进笺贺东宫仪》《开读诏赦仪》… 《祀圆丘仪》、《祀方丘仪》、《祭宗庙仪》、《祀社稷仪》《宗庙月朔荐新礼》… 《释奠先师仪》《祭 所过山川仪》… 《军礼》《皇帝亲征告祭天地庙社仪》《祃祭仪》《遣将告祭庙社仪》《遣将出师受节钺礼仪》《出师祭告仪》《祃祭军牙、六纛仪》《大将奏凯仪》《祭武成王庙仪》《凯还告祭庙社仪》《论功行赏仪》… 《正旦朝会仪》《皇后正旦冬至朝会仪》《锡宴之仪》《皇妃以下及内外命妇行仪》《宴会命妇仪》《东宫朝贺仪》《三师朝贺东宫仪》… 仪繁不及备载……………… 这还不打紧,为了摆脱蒙古“蛮族”不成体统的服饰装扮,连朝廷各阶官员的穿著,连后宫皇后、嫔妃、太子诸王等穿着,甚至内使服制,都要详细规范、定制。 ……… 洪武二年,春正月初一、丙申日 朱元璋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 宴毕,上见诸功臣进退有礼,召前谕之: “朝廷之间,以礼为主,人之有礼如衣之有章。”… 今观卿等虽出身行阵,而进退周旋不失礼度,朕为之喜! 卿等能始终如此,何患后世无称道之者? 这些礼仪制度,让君为君、臣为臣,后宫有规矩,儒术果然是传世之术啊! 不只如此,为了改变大元朝统治时期,民间习俗的崇蒙媚夷,支持提倡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大明朝时期,也就有大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的诏命。 朱元璋对中书省及礼部官员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历代所祀,宜新封爵。”过去朱元璋曾经常驻的城池所在,都有所封。 ……… 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礼部撰《京都城隍制》文; 北京开封府者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撰《开封城隍制》文; 临濠府为“承天鉴国司民贞佑王”,撰《临濠城隍(制)》文; 太平府为“承天鉴国司民延烈王”,撰《太平城隍(制)》文; 和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护王”,撰《和州城隍(制)》文; 滁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佑王”,撰《滁州城隍(制)》文;五府州皆正一品。 余在各府州县者,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也订《各府城隍(制)》、《各州城隍(制)》《各县城隍(制)》等文。 …… … 当然,朱元璋登基后,突然变得这么地“崇礼”,最初是受刘基为了进行他的“大志”,要改革百年来的陋俗,就要从礼仪开始,所以随时以孔孟之说“导之”朱元璋。 而从登基以来,朱元璋倒是在“制礼”制上瘾头了,制得不亦乐乎! ……… 朱元璋急着召回刘基,除了写一篇情文并茂的诏书外,为了给刘基面子,正月初十,特别诏令中书省,立功臣庙于鸡笼山,其中七人还配享太庙,这些已亡故功臣有谁呢? 金华之变的胡大海、耿再成,龙湾大战的水师大将张德胜,攻打陈汉的桑世杰、赵德胜,以及死在“东吴”的廖永安、俞通海。 相对于后五人,胡、耿两人,尤其是胡大海,更是刘基熟悉之人,也是当年与朱元璋一起去青田,请刘基“出山”之人。 且订礼乐、改习俗,改变大元朝代的礼俗,也是革除“崇蒙媚夷”方式之一,是刘基最为在意之事。 朱元璋虽未明说,但都做到如此地步了,不论是于公于私,刘基当然收到诏书,便赶紧回京效命了。 第一三二章 分道扬镳 至于北方情况如何? 自从大元主力、扩廓军在太原挫败后,便遁入陕、甘一带,休养生息。 元帝多次下诏入卫上都,不是不理,便是找不到人。 而关中四将,也被大明军攻伐地四处逃窜,只好下诏其他小势力入卫,暂时撑住局面。 大元至正二十九(洪武二)年春正月 庚子,诸王晃火帖木儿将兵入卫,封晃火帖木儿为威定王。 甲辰,命也速率所部屯全宁州,为上都屏蔽。(元史) ……… 大元的威定王晃火帖木儿,以及每战非降必败的右丞相也速,都被下诏守卫上都。 而原关中四将: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情况又如何呢? 先前冯胜(冯宗异)率军入潼关前,四将得知连强悍的扩廓军,其亲弟脱因帖木儿在洛水之滨都战败溃逃,关中四将便先由潼关“自行撤军”,说难听些便是“四处窜逃”。 李思齐遁至自己老巢凤翔(古雍州、今陕西省宝鸡市),张思道等人则遁入老巢庆阳(古庆州,今甘肃省东南角的庆阳市)。 三月 关中四将自潼关遁走,大明军北上直捣元都,又攻下太原,绕了一圈,四将仍是不敢回来,关中依旧放大空。 于是徐达大军自太原南下,兵至奉元(西安)城外,便有千余父老相迎,命轻骑直捣奉元城内,抓捕大元遗臣,随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而这种收编纳降的工作,当然由大将军来办,副将军常遇春所属军队,则转攻至凤翔,李思齐的老巢。 不过李思齐早就得到消息,号称还不是与大明军(常遇春)“正面对决”的时机,已先率所部十余万人,“西驻”临洮(陇西郡、今甘肃省定西市),常遇春遂勒兵入凤翔城。 所以截至目前,除了一些未降,以及假降又叛的县城,派个指挥或千户,便可很快地平定外,关中征伐都算顺利,大明的征虏大军,便在凤翔大会师。 ……… 南京应天府、建康城,后宫 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两人在坤宁宫中,正为皇太子朱目标婚事,闹得不愉快;此事早在先前鄱阳湖大战回来时,两人便已闹得不愉快,如今虽然已贵为皇帝、皇后,至今仍是不愉快。 朱元璋早先还是“吴王”时,便答应超级先锋将,实际上也是功劳最大的大将、常遇春,同意皇太子朱标娶其长女。 也因此,常遇春是 真正地在为朱元璋“卖命”! 说清楚些,是在为大明朝“卖命”,说更清楚些,在为自己的女儿、为自己的“后代子孙”们,真正在卖命啊! 不过此婚事,当时已是正房的马氏,便一直不同意,马氏就这么一个亲生宝贝儿子,其他的皇子只是挂名而已;所以此番,又为了此事闹得不愉快,两人各自生着闷气。 这时内官上报,浙江行省平章政事李文忠奉旨入见。朱元璋道:“让他进来。” 马皇后正生着闷气,道:“你找保儿(李文忠小名)来做什么?” 朱元璋道:“来跟你辞行啊!他也是妳带大的,我要派他去塞北出征。” 马皇后道:“北方?你不是说派了徐达和常遇春去了,为什么还要保儿去?” 朱元璋道:“他们两人合不来,我要调开他们,所以要保儿去看着遇春。” 马皇后道:“哼!常家的人可脾气大的呢?”意指常家的女儿脾气也像他爹一样大。 李文忠刚好踏进坤宁宫,也不管听到了什么,赶紧按“觐见礼”先行礼。 朱元璋道:“平身,好了保儿,私下也就不用这么多礼数,问候一下你舅妈!” 李文忠接着又要按“晋见皇后礼”来行礼一番,倒被马皇后给止住了。 马皇后道:“好了好了,都是你舅父,没事搞出这么多繁文缛节。” 朱元璋得意地道:“就是要这些“繁文缛节”,让外头的那些武将们懂得规矩。” 马皇后道:“最好先让你那常大将军,懂得这些规矩!” 李文忠在旁听了,心想常遇春将军战功彪炳,不过却是豪迈果敢,要他也行这些礼节?唉!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朱元璋道:“他虽然不拘小节,但确实为我、为大明朝尽心尽力!” 又道:“唉!妳不要因为我要标儿娶他女儿,就对他这么不满。” 马皇后道:“我可没同意这门亲事,我正打算帮标儿另找个太子妃呢?” 朱元璋此时可真的生气了,道:“妳!真是不可理喻!”说完便往门外走去。 突然想到北征的事情还没交代,便道:“文忠,你跟我来…”。 ……… 四月初二、丙寅日 已会师凤翔十多天的征虏大军,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对战,所以进度都符合刘基当初的谋略;大将军徐达可不想多事,正等着朝廷接下来的诏令。 不过 每日一早的军务会议,倒是已经先吵起来了,吵什么? 吵着要先攻打“西奔”临洮的李思齐?还是先攻打“龟缩”庆阳的张思道? 常遇春阵营认为李思齐虽是宿将,但胆小怕事,不去犯他,暂且不会有动作,先不用去理会;而庆阳比较近,而且张思道等都是些刁将,应该先行攻打才是。 而徐达阵营则认为,庆阳城坚池深,不容易攻打下来,应该先攻打临洮的李思齐后,再全力来围攻庆阳。 此时皇帝诏令终于到了 “上遣使,即军中命副将军常遇春,率师赴北平…取迤北余寇。” 常遇春看了诏令,可高兴得很,终于不用跟这乖乖牌大将军一起作战了。 我们这位徐大将军,不知道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 打个仗还要等那天边的皇帝下命令?绑手绑脚的怎么作战? 即日,常遇春便率所部,赶赴北平征讨那迤北的“余寇”。 余寇?北平府的北边,可是大元朝的中书省“右丞相”也速、受封“威定王”的亲王晃火帖木儿,还有占据着东北的“辽阳行省丞相”、皇亲纳哈出,甚至再北边的,更是大元朝的“皇帝”… 用“余寇”两字,也太损人了吧!应该是后来“修订”明太祖实录时,才改的用词。 总之,年纪大了徐达两岁的常遇春,憋了这许多年,此次可终于逮到机会,自行领军作战了,两人也就从此“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第一三三章 开平 而最了解朱元璋的徐达,则是依据“诏令”,先对李思齐“软硬兼施”;软的方式,便是朱元璋同时也给李思齐,送来一封“词意恳切”的招降书。 意思简要地说,便是:你已经“窜逃”到临洮,还能逃到西域沙漠去吗?就算逃到了沙漠,在哪里还能做什么?赶紧投降吧,朕会好心好意对待的。 硬的方式,便是派遣右副将军冯胜,率领天策、羽林、骁骑、雄武、金吾、豹韬等各卫之将士,一路上各式旗海飘扬地,出征临洮。 人在临洮的李思齐,一边收到招降书,一边看着大阵仗旗海,本就满是烦恼。 而悲惨的是,手下那些“亲信”们,早就先一步地携带着金银财宝、女人,以及亲信的亲信们等“锱重”,“卷款潜逃”躲的不见人影了。 这位大元朝的邠国公李思齐,已经骂了那群无心无肺、无情无义的“亲信”们好几回了,但最后也只能叹口气。 唉!这仗还怎么打? 四月十三、丁丑日 右副将军冯胜师至临洮,李思齐降,冯胜遣人送之大将军营。 大将军徐达对于收降纳编、捷报上传,这类事做得很是利落。 收到诏命,再派人送李思齐等赴京师。 五月二十一、甲寅日 大将军徐达遣兵略庆阳。 先派遣平章俞通源将精骑略其西,都督副使顾时略其北,参政傅友德略其东,都督佥事陈德略其南。 张思道可就不如李思齐那般好搞了,李思齐那边的将领是“亲信”,张思道这边的将领可是兄弟,亲兄弟。 张思道本名张良弼,出身军人世家,有七个弟弟,良佐、良臣、德、山、珪、俊德、顺德,军中有句话说“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皆是骁勇善战之辈。 ……… 而常遇春这路,在北平与李文忠整军会合后,率步卒八万、骑兵一万,自北平沿滦河,往取开平(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征“余寇”。 首战,经鹿儿岭(现河北省遵化市)过会州,败大元将领江文清兵于锦川 接着便是逃也速、降也速,“非降即逃”的大元右丞相、梁王、太保:也速。 六月五日、丁卯日,也速与明将常遇春战于全宁州(古北口附近),败绩(以下元史记载) 六月十二、甲戌日,明兵陷大兴州(承德市兴化县),执中书右丞脱火赤。 六月十三、乙亥 日,车驾幸应昌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等留守上都(与应昌相距约370公里)。 六月十五、丁丑日,晃火帖木儿与明兵战于新开岭(滦河上游),败绩,晃火帖木儿死之。 六月十七、己卯日,常遇春陷上都,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俱死之。 奉命外卫的新封“威定王”晃火帖木儿,被命留守的河南王普化和平章鼎住,可完全“顶不住”常大将军的猛攻,“俱死之”为大元捐躯去了。 依照元史的记载,大将常遇春不愧是超级先锋将,从北平一路挺进,半个月不到,便攻陷元上都;不过,还是比当初元帝由大都夜奔上都时,所用的时间多了些。 虽然刘基早就知道元帝必定会再“北逃”,诶!应该说是“车驾应昌府”、“幸应昌府”,或是“行在”应昌府也行。 不过,常遇春攻陷上都,为的就是擒获元帝,夺得大明朝的“最大战功”,所以急着率骑兵再追击。 然而元帝四天前便已离开,让常遇春在广漠中胡乱地追奔数百里,事先没找人向导,追了好几天后,在荒漠中给追丢了,只好败兴而回。 但光是在上都,收获便颇丰,牛、马、车、人不计其数;这种事当然是由副手李文忠,留下来收编降兵、整理辎重,带着“彪炳”的战功,班师回北平。 明太祖实录则记载:己卯常遇春等克开平。…元主先已北奔,追北数百里,俘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斩之;凡得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疋,牛五万头,蓟北悉平。 ……… 征北大军,以及大批的降兵、锱重,由开平(滦河上游),穿过了新开岭,再沿着滦河,一路浩浩荡荡,行军回北平。 洪武二年,七月初七、己亥日 大军扎营在滦河、柳河口(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大杖子镇),在长城以北的夏天,天气还热得很(平均气温28度,高温可达34度)。 而李文忠经过一路盘点、监督,战获帐务无误,将领们终于可以稍微在此休息一阵了。 大营中,诸位将领们正在庆功,常遇春看着李文忠呈上的战果,也大是高兴。 便道:“李平章,你做事倒蛮仔细的,又是皇帝老大的外甥,嘿!俺才不想再跟那徐达一队,以后你跟着俺,俺们就一队,你帮俺做后勤支援、收编纳降,一起出征作战。” 又道:“跟你说,皇帝老大可同意了皇太子娶俺的大 闺女;你看,现在皇上是你舅舅,而俺以后可就是未来皇上的岳父大人,是国丈,跟着俺好处少不了的,嘿嘿!” 李文忠听了常遇春说起这门婚事,突然想到当日奉派北征时,舅母马皇后与舅父朱元璋小吵了一阵,正是为了皇太子朱标的婚事,常副将军所说的这门婚事还不靠谱,未来是不是当得成国丈,倒还难说。 究竟该先跟常将军说呢?还是不该说呢? 李文忠犹豫了一阵,想想还是先说一声好了,以免万一婚事不成,造成舅父未来麻烦。 便道:“副将军为人豪爽重义气,照顾下属,众人皆知,文忠也乐于跟随副将军。” 停了一下,压低了声音又道:“不过,文忠奉命率军出来,跟随副将军北征时,有先去京城见过皇上与皇后,当时他们正议论著皇太子的婚事,好像皇后…,正另外在物色太子妃的人选?” 常遇春听了一惊,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次!” 李文忠又犹豫一下,但想想都说到此处了,便道:“皇后好像正在物色太子妃的人选,不过不是常家妹子。” 常遇春这次听清楚了,太子妃人选不是常家妹子…。 一时之间,大惊!大怒!大怨! 各种情绪激涌而出,一股血气猛冲而上,突然,全身僵直不动… 左右看着副将军怎么一直都不动,也不讲话,向前仔细一瞧,竟然…死了。 第一三四章 名将 明代史书上说“一时名将称徐(达)、常(遇春)”,其实对徐达有些过誉了,真正名将应该是常遇春。 “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 皆是史家们对常遇春极大的赞誉。 朱元璋手下真正的大将,过去或许还有已经“犯上伏诛”的邵荣,但在六月之前,常遇春一直是朱元璋手上,真正骁勇善战的大将。 或许,朱元璋在坤宁宫,也是有做戏给李文忠看的意涵,确实是希望李文忠透漏些讯息,那门婚事自己在马皇后这关过不去,希望常遇春打消嫁闺女的念头。 只不过,时也、运也、命也! 在塞外炎热的夏天,在酒酣耳热的庆功宴上,常遇春正得意自己取得大战功,女儿婚事更有谱,就在此时此刻,却札札实实地被浇了一盆“冷水”,简直是“冰水”。 这心情从“大喜”、“大惊”,到“大怒”、“大怨”、到“大恨”、“大悲”…,瞬间转折。 而人的一生,又曾经会有几回如此剧烈转折?而这一身血气急冲上来,人的身体又有几人能负荷得了,况且在这酷热的夏天,在酒酣耳热之时。 莫说,朱元璋故意害死常遇春,这样不公道,若是天下局势已经掌握、已经稳定后…,或许可能有这想法。 但至少,在大明朝刚创立、还在开疆辟土时;在洪武二年,还在各处建功臣庙,表扬武将功绩、激励武将时,朱元璋还没有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心思。 所以听闻常遇春猝死的噩耗,朱元璋心里确实是大为震惊、难过。 史书说“太祖闻之,大震悼”,十有八九分是朱元璋真正内心的感受。 当“丧至龙江,亲出奠”,还命令礼部官员,拟定天子如何为大臣举办哀礼;也把已经封“颚国公”的常遇春,追封为“开平王”,追念平定大元朝上都,开平的功绩。 ……… 而为什么,说徐达是“名将”,有些过誉? 常遇春征伐上都,仅用了不到半月时间,便攻下开平,其余时间是在塞外奔波,追逐元帝踪迹,以及班师回北平府。 而徐达自从五月派遣各路军围攻庆阳,却打了几个月还攻不下来。 洪武二年,六月十九、辛巳日 大将军徐达督兵攻庆阳城的四门,城上矢下如雨,达兵不为之动。 这天补获张良 臣(张思道之弟)的间谍、竹笴,斩之以徇城;竹笴是谁,张思道的属下,官职为“理问”。 这边的情势是有些复杂,张思道前往宁夏,希望与扩廓帖木儿尽弃前嫌,一起对付大明军,派遣竹笴自宁夏来庆阳,觇伺战况,张良臣复遣还宁夏求援,被大明军所捕获,也得知了张思道与扩廓两军可能合作的情报。 六月二十、壬午日 张良臣自西门出兵挑战,徐达派遣宁国卫之兵与战,果然是骁将,打得宁国卫“少却”,良臣又兵薄兴武卫,营指挥张四则固守坚垒不动,右副将军冯胜则趁机以兵击之,张良臣才走还回庆阳城。 六月二十三、乙酉日,原本在外围的参政傅友德,也移兵会庆阳城下。 六月二十四、丙戌日,右副将军冯胜阵营营卒,夜获张思道间谍者四人,斩之。 六月二十八、庚寅日,庆阳大雨雹,山水泛溢,张良臣纵兵出城争汲,徐达派龙骧卫之兵追击,战至二鼓。 徐达的战略就是“十则围之”,包围起来,看你城内有什么搞头。 其实这有些误解孙子兵法的“十则围之”的真正意涵了,本来意思应该是说,军力十倍于敌人时,不用真的派全部兵力出动,让敌人有十倍兵力围城的恐惧就行了,不然多消耗军力、军粮啊! 军粮?徐达可不用担心,皇帝老大自然会想办法,兵力损伤最少的就是“围”,耗些军粮又如何? 大明军不如何?庆阳城内的守军可就很“如何”了,如此围下去,终究是粮秣不足、军心不稳啊! 七月初四、丙申日,张良臣乘大风出兵对战,大明军只要坚壁清垒就行。 果然,先是庆阳城守城兵百余人,潜出东西门投降,后来出城战败也投降千余人。 张良臣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明日登城大呼约降,我们这位徐达大将军,不听。 七月十七、己酉日,张良臣又兵出东门挑战,龙骧卫官军败之,获枢密同佥等官。 ……… 总说一句,徐达就是采取“围”的策略,如同先前“围武昌”、“围平江”,“围”到你天荒地老,“围”到你粮尽援绝,到目前已经“围”了两个月。 不过,你这边要“围”到粮尽援绝,也不一定会“援绝”,张良臣不是和宁夏之间,一直有“间谍”往来,有的还被抓到吗! 七月十九、辛亥日 扩廓帖木儿遣部将韩扎儿,攻破原州(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位于 庆阳城的西边),指挥陈寿俱陷没。 是夜,扎儿复攻陷泾州(甘肃省平凉市泾州县,位于庆阳城的南边),丁千户退保灵台县(泾州县之南)。 好吧!若考虑张良臣曾经“诈降复叛”,以及考虑减少兵员死伤,采取“围”的战法,或许也算是“名将”该有之作为! ……… 洪武二年,八月初一、癸亥日 常遇春灵柩运至龙江,朱元璋亲自致奠、亲写祭文,文中后面的这段,算是朱元璋真正的肺腑之言。 “……今朕全有中国,尔功懋焉,虽古名将,未有遇之者。 天下克一,朕方将定功行赏、共享太平,少副报功之意,何其未遂,遽尔云亡! 曷谓柳河之川,失我长城之将,丧今南还见,语无由,哀痛切心,与谁言哉! 将军在时,朕实所倚,将军既往,将谁与谋? 不过临风兴慨,想其音容耳,灵车之至,朕亲临奠,思尔之情,言岂能尽!” 朱元璋祭毕,恸哭而还,命择地于钟山草堂之原,营墓建祠。 第一三五章 残军 若说大明开国的名将,当年一起投靠朱元璋的三个小伙子:朱文正、李文忠以及沐英,在朱元璋特意栽培下,后来也渐渐成为名将。 不过,朱文正在先前的洪都之战后,已形同殒落;李文忠与沐英两人,过去主要以防备“东吴”张士诚为主,后来闽虎陈友定败亡后,则协助剿平在福建据地作乱的残军;此期间,大战不多,小战不断,也算是历练。 而自李文忠被朱元璋派来协助常遇春征北,常遇春却突然“暴卒”后,朱元璋便令李文忠领其兵;从此,李文忠便开始展露头角。 在北平,李文忠送走常遇春灵柩后,便奉诏由北平率军经太原,与大将军徐达会师,合攻庆阳城;大军刚行至太原,侦骑上报,北边有大元大军,正开拔往大同而去。 此时此地还有大元的大军行进? 原来元帝“北奔”应昌城后,这塞北还真是不适合人住,况且过去,可是养尊处优的皇帝,心里很不甘心,“意图恢复”过去的日子。 打听到大明军“劫掠”上都(开平)后,已率师由滦河回大都(北平),上都此时无人了。 至正二十九(洪武二)年八月初一、癸亥日 元帝诏脱列伯、孔兴(关中四将之二)攻大同,以图恢复。 作战方面,李文忠和常遇春比较类似,不像徐达,得事事禀报一类的将领;遽闻大同受敌,李文忠便召集左丞赵庸等将领,举行紧急军事会议。 道:“我和大家,都是受诏命出兵,虽然现今诏令是要我军前往庆阳,但依据探马的战情,大元大军正攻向大同,以目前大同守备,必然无法应战。与其等待大同求援信到朝廷,再由朝廷快马下令我军支援,来回旷日废时,岂不失却先机?不如现在就先前往支援大同守军。” 也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类型,不是徐达宁愿“候诏”的小心谨慎型。 虽然诏令要往南边的庆阳,但因事态紧急,大军反而要向北攻伐,不过众将们也觉得有理,就算多快的快马传讯,到建康来回也要好几天。 况且有皇帝的“亲外甥”做主,应该没问题,于是皆曰:“诺。” 史书上的这“诺”字,可是有“是”、有“好”、有“遵命”的复杂意义。 大军遂出雁门关,至马邑,恰巧便遇上脱列伯手下前锋,平章刘帖木率领的数千游骑奄至,两方猝遇,算是刘帖木倒霉,几万人对战几千人,败之。 抓了刘帖木,才知道这下可钓到“大鱼”了 ,两条大鱼:脱列伯与孔兴。 臭“名闻”中原的大元朝关中四将之二,竟然跑到北方来了,若能一举擒获,这可是大功一件。 这让刚当起“大将”的李文忠,也小心谨慎起来,自己的征虏首捷,便看此役了。 大军进至白杨门,下起雨来只好暂且驻扎;大将该做的事,便是选定好营地,派人扎营、警戒;先前有常遇春在,现在自己当老大,总要注意一下。 李文忠乃身引数骑,到高处察视,前军已驻营,一般是去敌营五十里,不过要随情况而定;李文忠可是很用功的,观察天候地形,现在正下着雨,低洼之地易淹水,便命改徙五里,营于高地上。 除了行军、扎营要注意,作战也要有战略,阵前也要有谋略。 不过,这也算是脱列伯倒霉,远远看着大明军这边的旗帜,“李”字的大旗。 “李”?大明军有哪一号姓李的“大将”? 长年在北方征战的脱列伯,只听过“徐”、“常”、“冯(胜)”、“汤(和)”…。 这算是哪一号人物?没听过有姓“李”的大将,哪还怕什么!就打呗! 八月初四、丙寅日,脱列伯率骑来攻。 李文忠对自己真正意义的第一场大战,与“闻名中原”的关中四将之一:脱列伯对战,还是很小心谨慎地。 令将士秣马蓐食,先派遣两个骑兵营,而闭营坚守不出。 另分军为左、右两翼,也不管阵前两军追逐何如;自寅至辰,等到两阵营都跑累了,便如同常遇春般,自身当前锋,举起刀、骑着马,“往前冲锋,奋勇杀敌”。 众将们看这“皇帝外甥”都如此地奋勇向前,都跟着向前冲杀。 一是这皇上亲外甥大将若战死了,下面将领们这下可罪大了;二是大将自己都不怕死,下面的将领还敢落后吗! 众军们莫不争先杀敌,于是大败敌军,还生擒了脱列伯,降其众万余人,获其马匹、辎重甚多。 原本关中四将之中,李思齐独大,张思道次之,而孔兴与脱列伯则算是同一路的。 在后方路上的孔兴,据闻前方的脱列伯已被大明军所擒,便退回西南边的根据地绥德(现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不过,大元将领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其部将“可能随时叛变”。 主要还是因为,元帝、朝廷都已经遁走至塞北,继续为“大元”效力,还有前途吗? 眼见头儿孔兴相互倚仗的 脱列伯都被擒,其部将看“前途”渺茫?!也趁机砍了孔兴的头颅,向大明军投降。 李文忠此一战,收了“名闻”中原的关中二将,真是所谓“战功彪炳”,自此,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 捷报送至京师,朱元璋当然高兴,但也不高兴。 高兴地是自己的外甥立了大功,大元的残军“关中四将”,先前李思齐已投降,现在又少了两个。 不高兴地,当然就是剩下的那个:张思道,庆阳城攻了快三个月了,还没攻下。 八月十二、甲戌日 等不及的朱元璋,不好对自己的“麻吉”徐达太凶,便用很委婉地方式,写了一封敕书,派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大将军徐达。 大意便是,如果“攻克”庆阳后,令右副将军冯胜掌总兵印,统军驻守,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先回京,定议功赏事宜;且朕等着与大将军等,参加鄂国公常遇春葬礼。 八月十六、戊寅日 收到敕书的大将军徐达,知道不能再“围”了,只好督诸军强攻庆阳城;无聊很久的将士们,争勇奋进,而城中也极力防御,双方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守战。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早在大明军未到庆阳前,张思道便先率部分军队前往宁夏,预留后撤的据点,却遇上已隐遁在宁夏的扩廓…。 留守庆阳城的弟弟张良臣,以为兄长已被扩廓所擒杀,毕竟两人过去有旧怨,所以先前才会向大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投降。 后来得知兄长仍健在,所以又背叛大明;而扩廓还派出部将韩札儿、贺宗哲,在庆阳附近城镇作战支援,更积极防守庆阳城。 不过,实在被“围”太久了,虽然没有“援绝”,但却已是“粮尽”,庆阳城内面临着“吃人”的处境。 眼下只剩下张良臣的亲兵们,包括皆善战、号称“七条枪”等人,还愿努力防守,而大部分的大元将领、士卒们,都已经在找机会投降。 如此也撑不了几天,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眼见事已不济,一人起头便都争相献门,投降纳师。 脱列伯都被擒,其部将看“前途”渺茫?!也趁机砍了孔兴的头颅,向大明军投降。 李文忠此一战,收了“名闻”中原的关中二将,真是所谓“战功彪炳”,自此,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 捷报送至京师,朱元璋当然高兴,但也不高兴。 高兴地是自己的外甥立了大功,大元的残军“关中四将”,先前李思齐已投降,现在又少了两个。 不高兴地,当然就是剩下的那个:张思道,庆阳城攻了快三个月了,还没攻下。 八月十二、甲戌日 等不及的朱元璋,不好对自己的“麻吉”徐达太凶,便用很委婉地方式,写了一封敕书,派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大将军徐达。 大意便是,如果“攻克”庆阳后,令右副将军冯胜掌总兵印,统军驻守,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先回京,定议功赏事宜;且朕等着与大将军等,参加鄂国公常遇春葬礼。 八月十六、戊寅日 收到敕书的大将军徐达,知道不能再“围”了,只好督诸军强攻庆阳城;无聊很久的将士们,争勇奋进,而城中也极力防御,双方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守战。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早在大明军未到庆阳前,张思道便先率部分军队前往宁夏,预留后撤的据点,却遇上已隐遁在宁夏的扩廓…。 留守庆阳城的弟弟张良臣,以为兄长已被扩廓所擒杀,毕竟两人过去有旧怨,所以先前才会向大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投降。 后来得知兄长仍健在,所以又背叛大明;而扩廓还派出部将韩札儿、贺宗哲,在庆阳附近城镇作战支援,更积极防守庆阳城。 不过,实在被“围”太久了,虽然没有“援绝”,但却已是“粮尽”,庆阳城内面临着“吃人”的处境。 眼下只剩下张良臣的亲兵们,包括皆善战、号称“七条枪”等人,还愿努力防守,而大部分的大元将领、士卒们,都已经在找机会投降。 如此也撑不了几天,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眼见事已不济,一人起头便都争相献门,投降纳师。 脱列伯都被擒,其部将看“前途”渺茫?!也趁机砍了孔兴的头颅,向大明军投降。 李文忠此一战,收了“名闻”中原的关中二将,真是所谓“战功彪炳”,自此,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 捷报送至京师,朱元璋当然高兴,但也不高兴。 高兴地是自己的外甥立了大功,大元的残军“关中四将”,先前李思齐已投降,现在又少了两个。 不高兴地,当然就是剩下的那个:张思道,庆阳城攻了快三个月了,还没攻下。 八月十二、甲戌日 等不及的朱元璋,不好对自己的“麻吉”徐达太凶,便用很委婉地方式,写了一封敕书,派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大将军徐达。 大意便是,如果“攻克”庆阳后,令右副将军冯胜掌总兵印,统军驻守,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先回京,定议功赏事宜;且朕等着与大将军等,参加鄂国公常遇春葬礼。 八月十六、戊寅日 收到敕书的大将军徐达,知道不能再“围”了,只好督诸军强攻庆阳城;无聊很久的将士们,争勇奋进,而城中也极力防御,双方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守战。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早在大明军未到庆阳前,张思道便先率部分军队前往宁夏,预留后撤的据点,却遇上已隐遁在宁夏的扩廓…。 留守庆阳城的弟弟张良臣,以为兄长已被扩廓所擒杀,毕竟两人过去有旧怨,所以先前才会向大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投降。 后来得知兄长仍健在,所以又背叛大明;而扩廓还派出部将韩札儿、贺宗哲,在庆阳附近城镇作战支援,更积极防守庆阳城。 不过,实在被“围”太久了,虽然没有“援绝”,但却已是“粮尽”,庆阳城内面临着“吃人”的处境。 眼下只剩下张良臣的亲兵们,包括皆善战、号称“七条枪”等人,还愿努力防守,而大部分的大元将领、士卒们,都已经在找机会投降。 如此也撑不了几天,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眼见事已不济,一人起头便都争相献门,投降纳师。 脱列伯都被擒,其部将看“前途”渺茫?!也趁机砍了孔兴的头颅,向大明军投降。 李文忠此一战,收了“名闻”中原的关中二将,真是所谓“战功彪炳”,自此,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 捷报送至京师,朱元璋当然高兴,但也不高兴。 高兴地是自己的外甥立了大功,大元的残军“关中四将”,先前李思齐已投降,现在又少了两个。 不高兴地,当然就是剩下的那个:张思道,庆阳城攻了快三个月了,还没攻下。 八月十二、甲戌日 等不及的朱元璋,不好对自己的“麻吉”徐达太凶,便用很委婉地方式,写了一封敕书,派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大将军徐达。 大意便是,如果“攻克”庆阳后,令右副将军冯胜掌总兵印,统军驻守,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先回京,定议功赏事宜;且朕等着与大将军等,参加鄂国公常遇春葬礼。 八月十六、戊寅日 收到敕书的大将军徐达,知道不能再“围”了,只好督诸军强攻庆阳城;无聊很久的将士们,争勇奋进,而城中也极力防御,双方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守战。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早在大明军未到庆阳前,张思道便先率部分军队前往宁夏,预留后撤的据点,却遇上已隐遁在宁夏的扩廓…。 留守庆阳城的弟弟张良臣,以为兄长已被扩廓所擒杀,毕竟两人过去有旧怨,所以先前才会向大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投降。 后来得知兄长仍健在,所以又背叛大明;而扩廓还派出部将韩札儿、贺宗哲,在庆阳附近城镇作战支援,更积极防守庆阳城。 不过,实在被“围”太久了,虽然没有“援绝”,但却已是“粮尽”,庆阳城内面临着“吃人”的处境。 眼下只剩下张良臣的亲兵们,包括皆善战、号称“七条枪”等人,还愿努力防守,而大部分的大元将领、士卒们,都已经在找机会投降。 如此也撑不了几天,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眼见事已不济,一人起头便都争相献门,投降纳师。 脱列伯都被擒,其部将看“前途”渺茫?!也趁机砍了孔兴的头颅,向大明军投降。 李文忠此一战,收了“名闻”中原的关中二将,真是所谓“战功彪炳”,自此,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 捷报送至京师,朱元璋当然高兴,但也不高兴。 高兴地是自己的外甥立了大功,大元的残军“关中四将”,先前李思齐已投降,现在又少了两个。 不高兴地,当然就是剩下的那个:张思道,庆阳城攻了快三个月了,还没攻下。 八月十二、甲戌日 等不及的朱元璋,不好对自己的“麻吉”徐达太凶,便用很委婉地方式,写了一封敕书,派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大将军徐达。 大意便是,如果“攻克”庆阳后,令右副将军冯胜掌总兵印,统军驻守,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先回京,定议功赏事宜;且朕等着与大将军等,参加鄂国公常遇春葬礼。 八月十六、戊寅日 收到敕书的大将军徐达,知道不能再“围”了,只好督诸军强攻庆阳城;无聊很久的将士们,争勇奋进,而城中也极力防御,双方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守战。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早在大明军未到庆阳前,张思道便先率部分军队前往宁夏,预留后撤的据点,却遇上已隐遁在宁夏的扩廓…。 留守庆阳城的弟弟张良臣,以为兄长已被扩廓所擒杀,毕竟两人过去有旧怨,所以先前才会向大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投降。 后来得知兄长仍健在,所以又背叛大明;而扩廓还派出部将韩札儿、贺宗哲,在庆阳附近城镇作战支援,更积极防守庆阳城。 不过,实在被“围”太久了,虽然没有“援绝”,但却已是“粮尽”,庆阳城内面临着“吃人”的处境。 眼下只剩下张良臣的亲兵们,包括皆善战、号称“七条枪”等人,还愿努力防守,而大部分的大元将领、士卒们,都已经在找机会投降。 如此也撑不了几天,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眼见事已不济,一人起头便都争相献门,投降纳师。 脱列伯都被擒,其部将看“前途”渺茫?!也趁机砍了孔兴的头颅,向大明军投降。 李文忠此一战,收了“名闻”中原的关中二将,真是所谓“战功彪炳”,自此,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 捷报送至京师,朱元璋当然高兴,但也不高兴。 高兴地是自己的外甥立了大功,大元的残军“关中四将”,先前李思齐已投降,现在又少了两个。 不高兴地,当然就是剩下的那个:张思道,庆阳城攻了快三个月了,还没攻下。 八月十二、甲戌日 等不及的朱元璋,不好对自己的“麻吉”徐达太凶,便用很委婉地方式,写了一封敕书,派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大将军徐达。 大意便是,如果“攻克”庆阳后,令右副将军冯胜掌总兵印,统军驻守,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先回京,定议功赏事宜;且朕等着与大将军等,参加鄂国公常遇春葬礼。 八月十六、戊寅日 收到敕书的大将军徐达,知道不能再“围”了,只好督诸军强攻庆阳城;无聊很久的将士们,争勇奋进,而城中也极力防御,双方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守战。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早在大明军未到庆阳前,张思道便先率部分军队前往宁夏,预留后撤的据点,却遇上已隐遁在宁夏的扩廓…。 留守庆阳城的弟弟张良臣,以为兄长已被扩廓所擒杀,毕竟两人过去有旧怨,所以先前才会向大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投降。 后来得知兄长仍健在,所以又背叛大明;而扩廓还派出部将韩札儿、贺宗哲,在庆阳附近城镇作战支援,更积极防守庆阳城。 不过,实在被“围”太久了,虽然没有“援绝”,但却已是“粮尽”,庆阳城内面临着“吃人”的处境。 眼下只剩下张良臣的亲兵们,包括皆善战、号称“七条枪”等人,还愿努力防守,而大部分的大元将领、士卒们,都已经在找机会投降。 如此也撑不了几天,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眼见事已不济,一人起头便都争相献门,投降纳师。 脱列伯都被擒,其部将看“前途”渺茫?!也趁机砍了孔兴的头颅,向大明军投降。 李文忠此一战,收了“名闻”中原的关中二将,真是所谓“战功彪炳”,自此,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 捷报送至京师,朱元璋当然高兴,但也不高兴。 高兴地是自己的外甥立了大功,大元的残军“关中四将”,先前李思齐已投降,现在又少了两个。 不高兴地,当然就是剩下的那个:张思道,庆阳城攻了快三个月了,还没攻下。 八月十二、甲戌日 等不及的朱元璋,不好对自己的“麻吉”徐达太凶,便用很委婉地方式,写了一封敕书,派遣都督佥事吴祯,往谕大将军徐达。 大意便是,如果“攻克”庆阳后,令右副将军冯胜掌总兵印,统军驻守,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先回京,定议功赏事宜;且朕等着与大将军等,参加鄂国公常遇春葬礼。 八月十六、戊寅日 收到敕书的大将军徐达,知道不能再“围”了,只好督诸军强攻庆阳城;无聊很久的将士们,争勇奋进,而城中也极力防御,双方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守战。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早在大明军未到庆阳前,张思道便先率部分军队前往宁夏,预留后撤的据点,却遇上已隐遁在宁夏的扩廓…。 留守庆阳城的弟弟张良臣,以为兄长已被扩廓所擒杀,毕竟两人过去有旧怨,所以先前才会向大明朝的大将军徐达投降。 后来得知兄长仍健在,所以又背叛大明;而扩廓还派出部将韩札儿、贺宗哲,在庆阳附近城镇作战支援,更积极防守庆阳城。 不过,实在被“围”太久了,虽然没有“援绝”,但却已是“粮尽”,庆阳城内面临着“吃人”的处境。 眼下只剩下张良臣的亲兵们,包括皆善战、号称“七条枪”等人,还愿努力防守,而大部分的大元将领、士卒们,都已经在找机会投降。 如此也撑不了几天,元平章姚晖、熊左丞、胡知院、葛八等,眼见事已不济,一人起头便都争相献门,投降纳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