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 第51章 背腧 背腧奇谈 角色 逗哏:小岳 捧哏:老孙 正文 小岳:(满脸笑容,碎步上台,拱手)嘿,各位衣食父母,好久不见呐!今天我又和我的好搭档老孙给大伙说段相声。 老孙:(紧跟上台,鞠躬)是嘞,好些日子没和小岳一起逗大伙开心了。 小岳:老孙呐,我问你,你平常对中医有研究不? 老孙:中医?我就知道点皮毛,什么望闻问切,调理身体啥的。 小岳:(眼睛一亮,比划着)就知道皮毛可不够,中医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博大精深。就说这穴位,浑身都是,作用大得超乎你想象。 老孙:哟,穴位我也知道几个,像足三里、合谷穴,不就这些嘛。 小岳:嘿,你说的这都是常见的大路货。我今儿给你讲讲《灵枢·背腧》里的背腧穴,这学问可深不见底。 老孙:(一脸疑惑)背腧穴?这我还真不太懂,小岳你给我好好说道说道。 小岳:(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这背腧穴啊,都在咱后背脊柱两旁。咱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在后背都有对应的背腧穴,就好比是五脏六腑在后背安插的“眼线”。 老孙:(惊讶)眼线?穴位怎么还成眼线了? 小岳:可不是嘛,打个比方,肺有肺俞穴,心有心俞穴。这穴位要是出了问题,对应的脏腑也得跟着“闹脾气”。 老孙:(半信半疑)真有这么神乎其神?那我后背痒痒,是不是肺俞穴有意见,肺也跟着抗议啦? 小岳:(拍了下老孙)你可别瞎联想!后背痒痒那估计是该搓泥啦。我跟你说正经的,刺激这些背腧穴,能调理脏腑。 老孙:(好奇地凑过来)怎么刺激呀?不会是拿针扎吧?我可害怕。 小岳:(笑着摆摆手)方法多着呢,针灸、推拿、拔罐都可以。就说拔罐,在背腧穴上一拔,体内的湿气、寒气“嗖”地一下就都给拔出来了。 老孙:(做害怕状)那不得疼死我呀,光听着我都直打哆嗦。 小岳:(连忙解释)不疼,就跟被小蚂蚁轻轻咬一口似的。你想想,把身体里的坏东西都弄出来,多舒坦呐。 老孙:(调侃)就你这小身板,拔罐能吸出多少“坏东西”来啊? 小岳:(挺起胸脯)我这小身板咋了?火罐一拔上,印子又黑又紫,大夫看了都直摇头,说我湿气重,得常来。 老孙:(哈哈大笑)哟,看来你这是个“湿人”呐。 小岳:(瞪了老孙一眼)别在这儿瞎贫嘴。这背腧穴啊,每个穴位的作用还不一样呢。肝俞穴能养肝明目,肾俞穴可以补肾气。 老孙:(接话)那我要是眼睛不好使,多揉揉肝俞穴就行呗? 小岳:理论上是这么个理儿,不过真要有毛病,还是得找专业大夫,可千万别自己瞎折腾。 老孙:(连忙点头)这我懂,我可不敢乱来。那这背腧穴就只有后背有吗? 小岳:(耐心解释)主要集中在后背,而且它们的位置很有讲究,和脏腑的位置高低差不多是对应的。 老孙:(惊讶得张大嘴巴)还有这说法?中医可太神奇了。 小岳:(得意地摇头晃脑)那可不,老祖宗的智慧,能不神奇嘛。下次你要是腰酸背痛,说不定按按肾俞穴就管用。 老孙:(连忙摆手)我可不敢乱按,万一按错了,把肾按“错位”了可咋办。 小岳:(笑得前仰后合)你可真能想,肾哪能那么容易按错位啊。不过穴位这东西,得科学对待,可不能盲目相信一些偏方。 老孙:(认真地点头)是这个理儿,还是得相信科学,相信专业。今天听你这么一讲,我对这背腧穴算是开了眼了。 小岳:(拱手)那就好,也希望大伙都能多了解了解中医穴位知识,对自己的身体那是百利无一害。 小岳、老孙:(一起鞠躬)谢谢各位,今天这段相声就到这儿啦!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2章 卫气 趣谈卫气 角色 逗哏:小岳 捧哏:老孙 小岳:(上台,拱手)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呐!我是小岳,旁边这位是我的老搭档老孙。 老孙:(跟上台,鞠躬)是嘞,又和大伙见面了,今儿咱们说段不一样的。 小岳:(眼睛放光,神秘兮兮)没错,老孙,你平常对中医有没有研究? 老孙:(挠挠头)中医啊,就知道点儿皮毛,什么望闻问切,调理身体啥的。 小岳:(一拍手)嘿,就知道皮毛可不行,中医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博大精深。今儿我就给你讲讲《黄帝内经·灵枢》里的卫气,这学问可深了去了。 老孙:(一脸疑惑,皱起眉头)卫气?这是啥呀?听起来怪神秘的。 小岳:(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先给你来段原文,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 老孙:(瞪大了眼睛,连连摆手)停停停,你这说的啥呀,我一句都没听懂,你赶紧给我翻译翻译。 小岳:(得意地笑)就知道你得懵。黄帝这话的意思是,五脏是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接受和消化食物,把食物转化成营养的。这些脏腑产生的气,对内滋养五脏,对外连接四肢关节。其中,那些浮在外面,不沿着经络走的气,就是卫气;在经络里运行的精气,就是营气。卫气属阳,营气属阴,它们相互跟随,内外贯通,就像一个圆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循环往复,这其中的奥秘,谁能完全弄明白呢。 老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这么回事啊,那这卫气具体有啥用啊? 小岳:(竖起大拇指)问得好!卫气的作用可大了去了,它就像咱们身体的小卫士。第一,能保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比如说,天气变冷了,别人都感冒了,你却没事,这可能就是你的卫气在起作用,把那些想入侵的病菌都给挡在门外了。 老孙:(好奇地凑过来)还有呢? 小岳:第二,卫气能温煦脏腑,润泽皮毛。就好比冬天的时候,有的人手脚冰凉,怎么捂都不热乎,这可能就是卫气不足,没办法好好温暖身体。而有的人皮肤光滑有光泽,那是卫气把皮毛滋养得好。 老孙:(摸摸自己的脸)那我这皮肤还不错,是不是卫气挺足啊? 小岳:(调侃道)您可拉倒吧,您那是天生丽质。卫气还有第三个作用,司汗孔开合。天热的时候,我们出汗散热,这是卫气让汗孔打开;天冷了,汗孔关闭,防止热量散失,这也是卫气在指挥。 老孙:(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卫气还挺厉害。那怎么知道自己卫气足不足呢? 小岳:(摇头晃脑,装模作样)这就得看你有没有这些症状了。要是经常感冒,一吹风就着凉,那可能卫气就有点弱;还有晚上睡觉容易出汗,这叫盗汗,也可能和卫气不固有关。 老孙:(紧张起来)哎呀,我有时候睡觉还真出汗,我这是不是卫气不行啊? 小岳:(笑着安慰)您先别慌,也不一定。影响出汗的原因有很多,您要是不放心,找个中医大夫把把脉,看看舌苔,就能知道个大概。 老孙:(松了口气)行,有空我还真得去看看。你刚才不是还说什么标本虚实的吗?那又是啥意思? 小岳:(来了兴致,比划着)这就又回到原文了,“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意思就是说,阴阳经脉都有起点和终点,有气血充盛和空虚的时候,还有相互会合、分离的地方。能分清阴阳十二经,就能知道病是从哪来的;能判断出虚实,就能知道患病部位是在上还是在下。 老孙:(迷糊地摇摇头)太复杂了,我还是不太明白。 小岳:(耐心解释)打个比方,你头疼,大夫通过看你的症状,再结合经络知识,要是判断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实证,那就可能是这条经络上气血太盛了,堵在那了,所以头疼。要是虚证呢,可能就是这条经络上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头部,所以疼。 老孙:(勉强理解)哦,好像有点懂了。那这和卫气又有啥关系呢? 小岳:(继续说道)卫气和这些经络气血都有关系啊。卫气运行正常,经络气血就通畅,身体就健康。要是卫气出问题了,经络气血也会受影响,人就容易生病。 老孙:(感叹)这中医的学问太深奥了,感觉一时半会儿学不完。 小岳:(点头赞同)那可不,中医可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不过咱们今天就是简单了解了解,有个印象就行。对了,还有气街呢,我再给你讲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老孙:(好奇)气街?这又是什么新名词? 小岳:(念原文)“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老孙:(无奈地笑)又来了,又听不懂了,快翻译翻译。 小岳:(笑着解释)就是说人体的胸部、头部、腹部和腿部的气,都有各自通行的道路和输注的地方。气在头部的,汇聚在脑;气在胸部的,汇聚在胸膺和背部的背俞穴;气在腹部的,汇聚在背部的背俞穴和肚脐左右动脉附近冲脉的穴位;气在腿部的,汇聚在气冲穴、承山穴和足踝上下的部位。 老孙:(惊讶)这么多讲究啊,那知道这些有啥用呢? 小岳:(认真地说)用处可大了,大夫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会根据气街的理论,找到对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或者推拿。比如说,头疼就可能在头部或者相关经络的穴位上治疗;肚子疼,就找腹部气街对应的穴位。 老孙:(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中医的穴位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身体健康的大门。 小岳:(竖起大拇指)您这比喻还挺恰当。不过这些穴位的操作可不能随便来,得找专业的大夫,不然弄错了,不但治不好病,还可能出问题。 老孙:(连忙点头)这我知道,可不敢乱来。今天听你这么一讲,我对中医又多了不少了解。十二经之本又是怎样见? 小岳:我就给你讲讲《黄帝内经·灵枢》里十二经之本,这学问可深了。简单来说,“本”就像是树根,是经气的源头。十二经之本就是十二经脉经气起始、汇聚的关键部位,对人体可重要啦。 老孙:(半信半疑)有多重要啊?你快给我详细讲讲。 小岳:(来了兴致,比划着)先给你念一段《灵枢·卫气》里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记载,“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意思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本”,在足跟往上五寸的地方,这个位置对应穴位叫跗阳;“标”在两络命门,这里的命门指的是眼睛,对应穴位是睛明。 老孙:(瞪大了眼睛)等等,怎么又冒出个“标”?这“本”和“标”有啥关系? 小岳:(耐心解释)这“标”就像是树梢,和“本”相对应 。“本”是经气起始集中之处,多在四肢下端;“标”是经气扩散到达的地方,多在头面、胸背这些部位。就像刚才说的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从足跟附近的“本”开始,向上运行,散布到眼睛这个“标”的位置。 老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有点明白了,那其他经脉的“本”和“标”也是这样吗? 小岳:(点头)对喽!比如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它的“本”在足窍阴这个穴位附近,“标”在耳朵前面,对应听会穴。这说明足少阳胆经的经气从足部起始,和耳朵的功能有着密切联系。 老孙:(好奇地凑过来)那要是胆经出问题了,会影响耳朵吗? 小岳:(肯定地)当然啦!要是胆经气血不畅,人可能就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这些症状。所以中医有时候通过调理胆经上的穴位,就能治疗耳朵的毛病。 老孙:(感叹)这中医太神奇了,小小穴位还能管这么多事。那手经的“本”“标”又在哪呢? 小岳:(继续说道)拿手太阴肺经来说,“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脉”。“本”就在寸口,也就是咱们平常把脉的地方,对应太渊穴;“标”在腋窝内侧动脉处,对应中府穴。肺经经气从寸口开始,散布到胸部。 老孙:(摸摸手腕)原来把脉的地方这么重要,是肺经的“本”啊。那知道这些“本”“标”位置,在治病的时候咋用呢? 小岳:(认真地说)用处可大啦!比如一个人头疼,要是判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问题,大夫就可能在它的“本”部,也就是足跟附近的穴位上扎针或者推拿,来调节经气,缓解头疼。因为经气是相通的,调节了“本”,就能影响到“标”。 老孙:(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这就像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十二经的“本”都是在四肢,“标”都在头面、胸背吗? 小岳:(点头)大体上是这样,但也有细微差别。像足少阴肾经,“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对应交信、复溜穴;“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就是肾俞和廉泉穴。肾经经气从下肢起始,和肾脏、喉咙等都有关系。 老孙:(惊讶)连喉咙都和肾经有关啊?这我可没想到。 小岳:(笑着说)是啊,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肾经的经气通过经络系统,和身体各个部位都有联系。所以有时候嗓子干疼,从肾经入手调理,也能有效果。 老孙:(竖起大拇指)这中医的理论,环环相扣,太厉害了。不过这么多经络、穴位,谁能记得住啊? 小岳:(自信满满)这就有窍门啦!多了解、多学习,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而且大夫们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对这些都了如指掌,才能准确治病。 老孙:(佩服)看来中医大夫都不简单啊。今天听你这么一讲,我对十二经之本有了新认识。 小岳:(拱手)那就好,希望大伙也能多了解中医知识,说不定以后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有帮助。 小岳、老孙:(一起鞠躬)谢谢大家,今天这段相声就到这儿啦!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3章 论痛 趣谈《论痛》 角色 逗哏:小岳 捧哏:老孙 小岳:(满脸笑容,上台拱手)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呐!我是小岳,旁边这位是我的老搭档老孙。 老孙:(跟上台,鞠躬)大伙好啊,又和小岳一起给大家说相声啦。 小岳:(兴奋地搓搓手)老孙呐,今天咱聊点中医经典里的知识。 老孙:(挠挠头)中医?我就知道点皮毛,感觉可深奥了。 小岳:那可不,中医博大精深,今天就给你讲讲《黄帝内经·灵枢》里的《论痛》,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老孙:(一脸疑惑)《论痛》?这是讲啥的呀,不会是专门说怎么止痛的吧? 小岳:(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这《论痛》啊,主要讨论的是人的体质不同,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样,还有对药物的耐受情况。来,先给你念一段原文: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病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 老孙:(瞪大了眼睛,连连摆手)停停停,你这说的啥呀,我一句都没听懂,赶紧给我翻译翻译。 小岳:(得意地笑)就知道你得懵。黄帝这话的意思是,他问少俞,人的筋骨有强有弱,肌肉有结实的有脆弱的,皮肤有厚有薄,毛孔有粗有细,这些不同的人,对针刺、艾灸这些治疗手段产生的疼痛,感受是咋样的呢?还有人的肠胃有厚有薄,有结实的有脆弱的,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又咋样呢?黄帝想详细了解一下。 老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这么回事啊,那少俞咋回答的? 小岳:少俞说:“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 。”意思就是,骨骼强壮、筋脉软弱、肌肉松弛、皮肤厚的人,比较耐痛,不管是针刺还是艾灸带来的疼痛,都能忍受。 老孙:(好奇地凑过来)还有这说法?那按这么说,我这小身板,皮肤也不厚,是不是就不耐痛啊? 小岳:(调侃道)你这还真有可能。你看啊,黄帝又问了,那怎么知道哪些人能耐受艾灸的疼痛呢?少俞回答:“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 。”就是说,除了前面说的那些特点,再加上皮肤黑,骨骼强健发育好的人,就能耐受艾灸的疼痛。 老孙:(摸了摸自己的脸)我这肤色也不黑啊,看来艾灸这事儿,我得慎重。那要是不耐针刺的人,有啥特点呢? 小岳:黄帝也问了这个问题。少俞说:“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就是肌肉结实,皮肤薄的人,既不耐针刺的痛,也不耐艾灸的痛。 老孙:(恍然大悟)原来判断能不能耐受疼痛,和身体这些特征有关系。那生病的时候,有的人好得快,有的人好得慢,这又咋回事呢? 小岳:(接着讲)黄帝也想到这个问题了。他问:“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回答:“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就是说,同时受伤或者生病,身体里阳气足,偏热的人就容易好;身体里阳气虚,偏寒的人就难好。 老孙:(惊讶)这和身体的寒热还有关系呐?我有时候感冒,好得可慢了,是不是我身体偏寒啊? 小岳:(笑着说)这可不好说,得综合判断。还有呢,黄帝还问了对药物的耐受情况。他问:“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说:“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意思是胃功能好、皮肤黑、骨骼粗壮、身体肥胖的人,能耐受药力强的药物;身体瘦,胃功能弱的人,就受不了药力强的药。 老孙:(感叹)这中医的学问太深奥了,同样是治病,还得考虑这么多因素。 小岳:(点头赞同)那可不,中医讲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所以大夫看病的时候,得仔细观察病人的情况,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老孙:(佩服)今天听你这么一讲,我对中医又多了不少了解。这《论痛》里的知识,还挺有意思。今天这段相声就到这儿啦!再会!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章 天年 上篇 角色 逗哏:小岳 捧哏:老孙 垫话 小岳:(满脸笑容,蹦蹦跳跳上台,拱手)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呐!我是小岳,旁边这位是我的老搭档老孙。 老孙:(跟上台,鞠躬)大伙好啊,又和小岳一起给大家说相声啦。 小岳:(兴奋地搓搓手)老孙呐,今天咱聊点特别的,聊聊中医经典里的《灵枢·天年》。 老孙:(挠挠头)《灵枢·天年》?这是啥呀,听起来怪高深的。 入活 小岳:(眼睛一亮,来了兴致)这《灵枢·天年》可不得了,讲的都是关于咱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的奥秘。来,先给你来一段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老孙:(瞪大了眼睛,连连摆手)停停停,你这说的啥呀,我一句都没听懂,赶紧给我翻译翻译。 小岳:(得意地笑)就知道你得懵。黄帝这话的意思是,他问岐伯,我想知道人刚开始生命的时候,是啥气给打下了基础,又靠啥来保护,失去啥就会死,得到啥才能活呢 ? 老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这么回事啊,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岐伯说: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意思就是,人生命开始,是以母亲的阴血作为基础,父亲的阳精来当护卫。要是没了神气人就死啦,有了神气人才能活着。 老孙:(好奇地凑过来)那啥又是神气呢? 小岳:黄帝也问了这个问题。岐伯就说: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就是说,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随着宝宝慢慢长大,气血调和、营卫通畅,五脏也长好啦,这时候神气就产生了,藏在心里,魂魄也都有了,这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老孙:(惊讶)原来人是这么形成的,这里面学问可真不小。那这和我们平常生活有啥关系啊? 小岳:关系大了去了!你想想,父母的身体好不好,直接影响孩子的底子。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好不好,决定这房子能盖多高、能撑多久。父母身体好,孩子的“地基”就打得牢,以后身体也更健康。 老孙:(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那这么说,要想孩子身体好,父母得先把自己身体养好了。 小岳:(点头赞同)对喽!而且这神气啊,就像房子的“精气神”,房子没了精气神,就没了生气。人要是没了神气,那可就危险了。所以平常咱们得注意保养,别把自己的神气给弄没了。 老孙:(好奇)那怎么保养神气啊? 小岳:这方法可多了。早睡早起,别熬夜,这就是养神气的好办法。熬夜就像偷取神气,时间长了,神气不足,人就容易生病。还有啊,心情要舒畅,别老生气、焦虑,这些坏情绪也会伤神气。 老孙:(感叹)这中医的道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今天听你这么一讲,我对这《灵枢·天年》算是有点兴趣了。 小岳:(拱手)那就对喽,这才刚开始,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呢,咱下篇接着聊。 下篇 角色 逗哏:小岳 捧哏:老孙 垫话 小岳:(满脸笑容,上台向观众拱手)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接着上篇,今天继续和老孙聊《灵枢·天年》。 老孙:(跟上台,鞠躬)是啊,大伙可都等着听下文呢。 入活 小岳:(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上篇讲到人生命的起始,这篇讲讲人的寿命。黄帝问: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意思是,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的早死,有的突然就没了,有的病好久,黄帝想知道这是为啥。 老孙:(好奇地凑过来)对啊,我也想知道,这到底是为啥呢? 小岳:岐伯就说了: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就是说,五脏功能好,血脉通畅,肌肉灵活,皮肤紧实,营气卫气运行正常,呼吸平稳,六腑消化食物正常,津液能散布到全身,这样人就能长寿。 老孙:(惊讶)原来长寿还有这么多条件啊,那照这么说,我这小身板,离长寿还远着呢。 小岳:(调侃道)你也别灰心,从现在开始注意保养,还来得及。黄帝又问了,那怎么知道有人能活到百岁呢?岐伯回答: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就是说,长寿的人,鼻道又深又长,面部骨骼又高又方正,营卫调和,额头、鼻子、下颌都高高隆起,骨骼高大,肌肉丰满,这样的人能活到一百岁。 老孙:(摸了摸自己的脸)我这鼻子和脸,看来和百岁没啥缘分了。 小岳:(笑着说)你这就是瞎琢磨,这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平常的生活习惯。黄帝还问了,人从生到死,气是怎么变化的呢?岐伯就开始讲: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 老孙:(听得入神)这说得可真详细,十岁爱跑,二十岁爱快走,三十岁走路沉稳,四十岁就爱坐着了,后面身体越来越差。我现在感觉就爱坐着,是不是老得太快了? 小岳:(哈哈大笑)你这是偷懒,可不是老得快。不过人到了一定年纪,身体机能下降,这是正常的。黄帝还问了,有的人活不到该活的岁数就死了,这是为啥呢?岐伯说: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就是说,这些人五脏不坚固,鼻道短,鼻孔还往外张,呼吸急促,面部骨骼瘦小,脉里血少,肌肉不结实,还老被风寒侵袭,气血虚,血脉不通,邪气就来捣乱,所以活不到百岁就死了。 老孙:(感叹)看来要想健康长寿,真得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今天听你讲完,我可算知道养生的重要性了。 小岳:(拱手)那就好,希望大伙也都能从中学到点养生知识,都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底 小岳、老孙:(一起鞠躬)谢谢大家,今天这段相声就到这儿啦!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5章 逆顺 小岳: 大家好,我是小岳。 老孙: 大家好,我是老孙。 小岳: 今天由我俩给大伙来段相声! 老孙: 是一段跟中医有关的相声。 小岳:嘿,老孙,您知道吗?这《黄帝内经》里有一篇《灵枢·逆顺》,好家伙,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去了! 老孙:哦?能有多深?你快给我唠唠。 小岳:好嘞您呐!听好了啊,这原文是“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 老孙:这说的啥呀?我这文化水平,听不懂呐。 小岳:这意思就是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这人体内的气有逆有顺,脉象呢有盛有衰,针刺还有个大概的原则,你给我讲讲呗?”您瞧,黄帝都虚心请教,咱更得好好学不是? 老孙:哟,还真是。那伯高咋回的? 小岳:伯高就说了:“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老孙:得嘞,又开始听天书了,你快翻译翻译。 小岳:嘿嘿,伯高这话的意思是,人体内气的逆顺,和天地、阴阳、四季、五行是对应的。脉象的盛衰呢,能用来判断血气是虚是实,是多了还是少了。而针刺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清楚啥时候能扎针,啥时候不能扎,啥时候已经绝对不能扎了。 老孙:原来是这么个事儿啊。那黄帝接着又问啥了? 小岳:黄帝接着问啦:“候之奈何?”就是问怎么判断这些情况。 老孙:对呀,这怎么判断呢?我也好奇。 小岳:伯高就回答:“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老孙:怎么还扯到兵法上去了?这跟扎针有啥关系? 小岳:您这就不懂了吧,这是打比方呢。就好比兵法里讲,别去迎着士气正旺的敌军,别去攻打阵容强大的队伍。扎针也是一样,病人正发高烧的时候别扎,大汗淋漓的时候别扎,脉象浑浊的时候别扎,病情和脉象相反的时候也别扎。 老孙:哦,明白了。那黄帝有没有问啥时候能扎针呢? 小岳:问啦!黄帝问:“候其可刺奈何?” 老孙:那伯高咋说? 小岳:伯高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老孙:好家伙,这么一大串,你快给我讲讲。 小岳:就是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在病还没露头的时候就预防着扎针;次一点的呢,在病还没严重的时候扎针;再次一点的,在病势已经衰退的时候扎针。那些水平差的医生呢,在病正严重的时候扎,或者病人看着强壮但病很重的时候扎,还有病情和脉象相反的时候扎。所以说,病势正猛的时候,可别轻易扎针伤了病人元气,等病势弱了再扎,效果肯定好。这就叫“上工治未病”,就是高明的医生在病还没发作就开始防治,不是等病严重了才治。 老孙:哎呀,这《灵枢·逆顺》里学问真不少啊! 小岳:那可不,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咱得好好研究研究。 老孙: 再会!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6章 五味 小岳: 大家好!我是小岳。旁边这位是我的好搭档老孙。 老孙: 大家好。 小岳:嘿,老孙呐,今天咱聊点高深的,《黄帝内经》里的“五味”,您看怎么样? 老孙:哟,好呀!这可有点难度,你给我讲讲呗。 小岳:得嘞!听好了,这黄帝就问啦:“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老孙:这啥意思啊?你可别拽文,说点我能听懂的。 小岳:就是黄帝问啊,说五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进了咱身体,是怎么分别跑到五脏里去的呢 ? 老孙:哦,原来是这意思。那有人回答吗? 小岳:有啊,伯高就说了:“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老孙:好家伙,一大串,你快解释解释。 小岳:这就是说啊,胃就像是五脏六腑的大仓库,吃进去的东西都先到胃里,然后五脏六腑都从胃这儿吸收营养。五味呢,各有各喜欢去的地方,酸味的食物先跑到肝里,苦味的先去心,甘味的先找脾,辛味的先奔肺,咸味的先入肾。等食物的精华变成津液,在身体里运行起来,营卫之气也通畅了,剩下的就变成糟粕,按顺序排出去啦。 老孙:原来吃的东西还有这么多门道呢。那黄帝还问啥了? 小岳:黄帝又问啦:“营卫之行奈何?” 老孙:又听不懂了,这问的啥呀? 小岳:就是问营气和卫气是怎么在身体里运行的。 老孙:那答案呢? 小岳:伯高就回答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老孙:越听越迷糊,你快给我讲讲。 小岳:简单说,食物进了胃,那些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先从胃跑到上焦和下焦,去滋养五脏。然后分成两路,一路是营气,一路是卫气,这就是它们运行的路数。还有一部分气聚在胸中,叫气海,从肺出来,通过咽喉,呼气就出去,吸气就进来。人得靠食物和空气维持生命,半天不吃东西,气就开始弱,一天不吃,气就更少啦。 老孙:还真是这么回事。那关于食物的五味,还有啥说法吗? 小岳:有啊,黄帝接着问:“谷之五味,可得闻乎?”就是问能不能详细讲讲食物的五味。 老孙:那快说说,都有啥? 小岳:伯高就说啦:“请尽言之。五谷: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这就是说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里的五味,还有颜色和五味的搭配,各有各的合适之处。 老孙:这么多讲究呢。那对生病的人吃东西有啥说法没? 小岳:当然有啦,“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就是说生病了,吃啥食物有讲究,还有不能吃的也得注意。 老孙: 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小岳: 这里怎么能少的了五禁呢!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就是说生病时,吃啥食物有讲究,哪些不能吃也得记好,比如肝不好就别吃辛辣的,心脏不好别吃太咸的,以此类推。都是要注意的。 老孙:哎呀,这“五味”的学问可真大,以前还真没注意。 小岳:那可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咱得好好琢磨琢磨,以后吃东西说不定都能更讲究呢!话虽这么说。看我旁边这位,嘿!一定是胡吃海喝,不以“五味”为指导!呦嘿,看这体形。 老孙: 去你的吧! 鞠躬下台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7章 水肿 细说水肿 角色: 1. 逗哏:小岳,性格活泼,爱开玩笑,对中医知识一知半解但充满好奇。 2. 捧哏:老孙,沉稳博学,精通中医经典,耐心给小岳讲解知识。 场景:舞台上,小岳和老孙站定。 小岳(满脸笑容,拱手):“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我和我身边这位,给大家说段相声。” 老孙(微笑回应,拱手):“是,咱们今儿个好好给大伙乐呵乐呵。” 小岳(突然凑近老孙,神秘兮兮):“老孙啊,我最近对中医特别感兴趣,看了不少中医的书呢。” 老孙(挑眉,略带怀疑):“哦?是吗?那我可得考考你,你知道《黄帝内经》里的《灵枢·水胀》篇吗?” 小岳(眼睛一亮,拍着胸脯):“嘿!这我知道,不就是讲水胀、肤胀啥的嘛。” 老孙(点头):“行啊,看来你还真看了点。那我问你,水胀刚开始的时候有啥症状啊?” 小岳(挠挠头,想了想):“嗯……我记得好像是眼睛肿,就跟没睡醒似的。” 老孙(笑了笑):“对喽!原文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就是说水胀刚开始,下眼睑微微肿,就像刚睡醒起来的样子。还有呢?” 小岳(皱着眉头,努力回忆):“还有……脖子上的脉跳得厉害,还老咳嗽。” 老孙(竖起大拇指):“没错!‘其颈脉动,时咳’,因为水湿内停,影响到血脉,所以颈脉跳动明显,还会引发咳嗽。接着呢?” 小岳(一拍大腿):“大腿根儿冷,腿也肿,肚子也大了!” 老孙(哈哈一笑):“完全正确!‘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这时候水胀就已经形成啦。那你知道怎么判断是不是水胀呢?” 小岳(自信满满):“拿手按肚子,按完马上就起来,跟按水袋似的。” 老孙(笑着点头):“太对了!‘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这就是水胀的典型症状。那肤胀又有啥不一样呢?” 小岳(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肤胀也是肚子大,全身肿,不过皮肤厚,按下去不起来。” 老孙(肯定道):“说得好!‘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肤胀是因为寒邪侵入皮肤之间,叩击腹部声音像鼓一样,按下去感觉空而不硬,皮肤厚,按完有凹陷,而且腹部皮肤颜色还不变。” 小岳(好奇地问):“那鼓胀呢?” 老孙(耐心解释):“鼓胀啊,腹部和全身也都肿胀,跟肤胀看起来差不多,但是鼓胀的人皮肤青黄,腹部青筋都鼓起来了。就像原文说的‘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 小岳(惊讶地张大嘴巴):“这么明显啊!那肠覃又是咋回事?” 老孙(清了清嗓子):“肠覃是寒邪跑到肠外,和卫气相互搏斗,卫气不能正常运行,邪气就附着在肠外,慢慢长出息肉。刚开始像鸡蛋那么大,后来越来越大,肚子就跟怀孕似的,按起来硬硬的,能推动,不过月经还正常。‘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 小岳(听得入神,连连点头):“原来是这样,那石瘕呢?” 老孙(接着说):“石瘕生在子宫里,寒邪把子宫口堵住了,气血不通,该排出去的恶血排不出去,就留在里面,肚子越来越大,也像怀孕,但月经就不正常了,而且这病都发生在女子身上,可以用通导的办法治疗。‘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 小岳(感慨道):“哎呀,这中医知识可太有意思了,这么多病症,还分得这么清楚。接下来还得请您说说怎么治疗。” 老孙(站定,微笑着):“要说这治疗还得是针刺啊,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就拿这水胀来说,一般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先辨明经络气血的盛衰。” 小岳(瞪大眼,凑上前):“咋辨明啊?您快说说。” 老孙(比划着):“比如说,要是患者脉象洪大,那可能是气血有余,针刺的时候手法就得泻法为主,让多余的气血疏散出去;要是脉象虚弱,那就是气血不足,就得用补法,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 小岳(挠挠头):“那具体刺哪些穴位呢?” 老孙(耐心解释):“像治水胀,常常会用到三阴交、足三里、水分这些穴位。三阴交,它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能调理三阴经的气血,促进水液代谢;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脾胃为后天之本,刺激足三里能增强脾胃功能,帮助运化水湿;水分穴呢,一听名字就知道,专门利水,能让水邪从小便排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小岳(眼睛一亮):“哦!原来是这样。那肤胀又咋刺呢?” 老孙(接着讲):“肤胀多因寒邪引起,刺的时候重点得温通经络。可以选取关元、气海,这俩穴位都在任脉上,能培补元气,温煦下焦,驱散寒邪。再配上中脘,中脘是胃的募穴,能调理脾胃气机,让脾胃运化正常,把停滞的水湿给化散开。手法上,多用艾灸配合针刺,增强温通的效果。” 小岳(一拍大腿):“嘿!还得配合艾灸呢。那鼓胀呢?” 老孙(清了清嗓子):“鼓胀病情比较复杂,除了常规调理脾胃的穴位,像脾俞、胃俞,还得根据患者有没有瘀血的情况来定。要是有瘀血,就得刺血海、膈俞这些活血化瘀的穴位。刺的时候,手法要根据虚实来调整,实证用泻法,把瘀滞的气血散开;虚证呢,就用补法,再适当加点活血化瘀的手法,慢慢疏通。” 小岳(听得津津有味,不停点头):“太神奇了,那肠覃和石瘕呢,这俩病刺法又有啥讲究?” 老孙(笑着说):“肠覃和石瘕都和女子生殖系统有关。肠覃刺法,要调理冲任二脉,像刺关元、归来这些穴位,能调节冲任气血,消除肠外的病邪。手法上,得根据病情的新久、虚实来定。石瘕呢,因为病在子宫,除了用一些通经活血的穴位,像三阴交、血海,还得在局部用一些特殊的刺法,比如在腹部的痛点附近,采用围刺的方法,把病邪围住,再慢慢消散,帮助排出子宫里的瘀血。” 小岳(感慨道):“哎呀,这针刺治疗真是太有门道了,我这又学了不少。” 老孙(笑着点头):“中医的针刺疗法可是一门大学问,以后有得你学呢。” 小岳(面向观众,拱手):“好嘞,今天关于针刺治疗的知识就跟大伙分享到这儿,谢谢大家!” 老孙(也拱手):“谢谢各位捧场!” (两人鞠躬下台)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8章 贼风 聊聊贼风那些事儿 角色: 1. 逗哏:小岳,性格活泼,爱开玩笑,对中医知识感兴趣但了解不深。 2. 捧哏:老孙,沉稳博学,精通中医经典,耐心给小岳讲解知识。 小岳(满脸笑容,拱手):“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又和大伙见面啦,今天我和老孙给大家说段相声。” 老孙(微笑回应,拱手):“是嘞,希望能给大伙带来点乐子,顺便增长点知识。” 小岳(突然凑近老孙,神秘兮兮):“老孙啊,我最近一头扎进中医那堆书里了,好家伙,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老孙(挑眉,略带怀疑):“哦?是吗?那我考考你,你知道《黄帝内经》里的《灵枢·贼风》篇吗?” 小岳(眼睛一亮,拍着胸脯):“嘿!这我能不知道嘛,不就是讲贼风邪气怎么让人得病的嘛。” 老孙(点头):“行啊,看来你还真看进去了点。那我问你,黄帝在开头问了啥问题?” 小岳(挠挠头,想了想):“嗯……黄帝好像问,有些人没离开屋子,也没遭贼风邪气,咋就突然病了呢?” 老孙(笑了笑):“对喽!原文是‘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皱着眉头,努力回忆):“岐伯说,是因为以前受过湿气伤害,湿气藏在血脉、分肉里,老不消散;要么就是摔过跤,瘀血留在身体里;再不然就是突然情绪大起大落,饮食也不注意,衣服穿得也不合时宜,让腠理闭塞不通。” 老孙(竖起大拇指):“没错!‘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 接着说,还有啥情况?” 小岳(一拍大腿):“还有就是,要是这时候腠理开了,又碰上风寒,血气就凝结了,和原来的邪气一结合,就成了寒痹;要是体内有热,出汗的时候又受风,就算没遇上贼风邪气,也会发病,叫‘必有因加而发焉’ 。” 老孙(哈哈一笑):“完全正确!看来你真下功夫了。那黄帝又问了啥?” 小岳(自信满满):“黄帝又问,有的人既没碰上邪气,也没受惊吓啥的,咋也突然病了,难道是鬼神作怪?” 老孙(点头):“对,那岐伯咋解释的?” 小岳(想了想):“岐伯说,这是因为身体里本来就有旧邪没发作,然后心里又有喜欢、厌恶的事儿,让血气乱了,新旧邪气一打架,就发病了。因为这发病的原因不明显,看不见听不到,所以感觉像鬼神作祟。” 老孙(肯定道):“说得好!‘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那最后黄帝还问了啥?” 小岳(回答道):“黄帝问,为啥有些病,找巫医祝祷一下就能好呢?” 老孙(接着说):“对,岐伯就说啦,‘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意思就是以前的巫医,知道百病相克的道理,又了解疾病的根源,所以能用祝祷的方法治好病。你说这古人的智慧厉害不厉害?” 小岳(感慨道):“太厉害了!以前我还真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就比如说这贼风,以为就是普通的风呢。” 老孙(笑着说):“这贼风可不能小看,它泛指那些不正常的气候,很容易让人得病。而且你看,这发病原因不光是外在的贼风,和咱们自己的生活习惯、情绪、身体里的旧伤旧邪都有关系。” 小岳(好奇地问):“那照这么说,咱们平常得多注意点啥,才能少生病呢?” 老孙(耐心解释):“那注意的可多了。情绪上得稳住,别大喜大悲的;饮食得规律,别胡吃海塞;穿衣得跟着季节走,别受凉受热;要是以前有跌打损伤,瘀血没清干净,也得想法子调理。还有啊,睡觉的时候也得注意,古人说‘睡觉不开窗,开窗不睡觉’,晚上门窗开小缝,那风就像贼一样,趁你睡着就跑进来捣乱。” 小岳(惊讶地张大嘴巴):“啊?睡觉开窗还有这么大讲究呢!看来这中医养生,真得好好学。” 老孙(点头):“那可不,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一本《灵枢·贼风》篇就够咱们研究好久的。” 小岳(拉着老孙):“那以后你可得多教教我,我还想多学点呢。” 老孙(笑着说):“行,只要你想学,我肯定知无不言。” 小岳(面向观众,拱手):“好嘞,今天这段相声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老孙(也拱手):“谢谢各位捧场!” (两人鞠躬下台)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9章 卫气失常 相声:卫气失常趣谈(上) 角色: 1. 逗哏:小岳,性格活泼,爱开玩笑,对中医知识感兴趣但了解不深。 2. 捧哏:老孙,沉稳博学,精通中医经典,耐心给小岳讲解知识。 小岳(满脸笑容,拱手):“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又和我身边这位,给大伙说段相声。” 老孙(微笑回应,拱手):“是嘞,希望能给大伙带来点欢乐,顺便长点见识。” 小岳(突然凑近老孙,神秘兮兮):“老孙啊,我最近研究《黄帝内经》可入迷了,那里面的门道可真多。” 老孙(挑眉,略带怀疑):“哦?是吗?那我考考你,知道《灵枢·卫气失常》这篇吗?” 小岳(眼睛一亮,拍着胸脯):“嘿!这我能不知道嘛,不就是讲卫气出问题的事儿。” 老孙(点头):“行啊,看来你还真看了点。那我问你,黄帝一开始问伯高啥问题?” 小岳(挠挠头,想了想):“嗯……黄帝好像问,卫气留在肚子里,不往正常地方走,让人胁部、胃里胀满,还直喘粗气,这可咋整?” 老孙(笑了笑):“对喽!原文是‘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那伯高咋回答的?” 小岳(皱着眉头,努力回忆):“伯高说,气积在胸里,就扎上面的穴位;积在肚子里,就扎下面的穴位;上下都满的,就扎旁边的穴位。” 老孙(竖起大拇指):“没错!‘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那黄帝又追问啥了?” 小岳(一拍大腿):“黄帝问,具体扎哪些穴位啊?” 老孙(接着问):“那伯高咋说的?” 小岳(自信满满):“积在上面,就泻人迎、天突、喉中;积在下面,就泻三里和气街;上下都满的,上下都扎,再加上季胁下一寸的穴位;病严重的,用鸡足取法。不过要是脉象又大又弦急,或者脉都没了,还有肚子皮特别紧的,就不能扎针。” 老孙(哈哈一笑):“完全正确!看来你下功夫了。‘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黄帝听完咋说?” 小岳(模仿黄帝语气):“黄帝说,善!” 老孙(点头):“对咯。那黄帝接着又问伯高啥问题?” 小岳(想了想):“黄帝问,咋知道皮肉、气血、筋骨有没有病呢?” 老孙(追问):“那伯高咋判断的?” 小岳(认真回答):“伯高说,两眉之间颜色起来了还没光泽,病在皮;嘴唇颜色青黄赤白黑的,病在肌肉;营气湿湿的,病在血气;眼睛颜色青黄赤白黑的,病在筋;耳朵干巴巴还老有尘垢,病在骨。” 老孙(肯定道):“说得好!‘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又问啥了?” 小岳(回答道):“黄帝问,病的样子咋样,咋治呢?” 老孙(笑着说):“对,那伯高咋回答的,你还记得不?” 小岳(回忆着说):“伯高说,病变化可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是皮有皮的分区,肉有肉的结块地方,血气有输送的地方,骨有连着的地方。” 老孙(接着说):“没错,‘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黄帝想进一步了解,又咋问的?” 小岳(说):“黄帝说,愿闻其故。” 老孙(点头,继续引导):“那伯高就开始解释了,他咋说的?” 小岳(努力回想):“伯高说,皮的分区在四肢末梢;肉的结块在胳膊、小腿那些阳经分肉之间,还有足少阴经分肉之间;血气输往各个络穴,要是气血留在那,就会盛起来;筋的地方不分阴阳左右,看哪有病就行;骨连着的地方,是骨节间隙,能接受髓液补脑子。” 老孙(肯定道):“完全正确!‘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脑者也。’ 黄帝听完就问关键的了,咋治疗呢?伯高咋说?” 小岳(回答):“伯高说,病变化多,有浮有沉,有深有浅,数都数不清,病轻的扎浅点、穴位少点,病重的扎深点、穴位多点,跟着变化调气,这才是好医生。” 老孙(笑着竖起大拇指):“太对了!‘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你这学得真不错,下集咱们接着聊这篇里人的肥瘦、寒温这些事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小岳(面向观众,拱手):“好嘞,今天这上半场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老孙(也拱手):“请各位稍候!” (两人鞠躬下台) 相声:卫气失常趣谈(下) 小岳(满脸笑容,拱手):“各位观众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接着上回,继续聊《灵枢·卫气失常》。” 老孙(微笑回应,拱手):“没错,上次聊到判断疾病和治疗方法,这回聊聊人的各种情况。” 小岳(突然凑近老孙):“老孙啊,我记得黄帝还问了人的肥瘦、大小、寒温,还有老壮少小咋区分呢。” 老孙(点头):“对,那你说说,伯高咋回答年龄划分的?” 小岳(想了想):“伯高说,人五十岁以上算老,三十岁以上算壮,十八岁以上算少,六岁以上算小。” 老孙(肯定道):“没错!那黄帝又问啥了?” 小岳(回答):“黄帝问,用啥办法知道人是胖是瘦呢?” 老孙(追问):“伯高咋说人有哪几种类型?” 小岳(拍着胸脯):“伯高说,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类型。” 老孙(接着问):“那咋区分这三种类型呢?” 小岳(认真回忆):“伯高说,腿上肉结实,皮肤饱满的,是肥;腿上肉不结实,皮肤松弛的,是膏;皮肉紧紧连一起不分离的,是肉。” 老孙(笑着点头):“完全正确!那黄帝又好奇身体的寒温情况,伯高咋说?” 小岳(回答):“伯高说,膏型的人,要是肌肉湿润,纹理粗的身寒,纹理细的身热;脂型的人,肌肉结实,纹理细的身热,纹理粗的身寒。” 老孙(继续引导):“那关于肥瘦大小,伯高又咋描述的?” 小岳(说):“伯高说,膏型的人多气,皮肤松,所以肚子大还下垂;肉型的人,身体胖大;脂型的人,身形小。” 老孙(肯定道):“没错!‘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又问关键问题了,这三种人的气血情况咋样?” 小岳(努力回想):“伯高说,膏型的人多气,气多就热,就耐寒;肉型的人多血,血能充养形体,形体就平和;脂型的人,血清,气滑还少,所以身形不大。” 老孙(点头):“太对了!那黄帝还问了一般人啥情况,伯高咋回答?” 小岳(回答):“伯高说,一般人的皮肉脂膏、血气都平衡,形体不大不小,各部分匀称,这就是一般人。” 老孙(接着说):“没错!黄帝最后问,那咋治疗这三种人呢?伯高咋说?” 小岳(回忆着讲):“伯高说,得先分清这三种体型,还有血的多少、气的清浊,然后再调治,治疗可不能违背常理。” 老孙(笑着总结):“对咯!‘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 你看,这一篇《卫气失常》里学问可不少吧。” 小岳(感慨道):“是啊,这中医经典里到处都是宝贝,越学越有意思。” 老孙(点头):“那可不,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以后有得你学呢。” 小岳(面向观众,拱手):“好嘞,今天关于《灵枢·卫气失常》就跟大伙聊到这儿,谢谢大家!” 老孙(也拱手):“各位咱们明天接着聊!” (两人鞠躬下台)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0章 玉版 相声:巧论玉版(上) 小岳(微笑,拱手):“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又跟大伙见面啦,今天我和老孙给大家说段有意思的相声。” 老孙(笑着回应,拱手):“是嘞,希望能逗大伙一乐,顺便还能增长点知识。” 小岳(突然凑近老孙,神秘兮兮):“老孙啊,我最近研究《黄帝内经》那叫一个入迷,里头的门道可太多了。” 老孙(挑眉,略带怀疑):“哦?是吗?那我考考你,知道《灵枢·玉版》这一篇不?” 小岳(眼睛一亮,拍着胸脯):“嘿!这我能不知道嘛,不就是讲针和治病那些事儿嘛。” 老孙(点头):“行啊,看来你还真看了点。那我问你,黄帝一开始觉得小针咋样?” 小岳(挠挠头,想了想):“黄帝觉得小针是个细物,可你说这岐伯非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黄帝就纳闷,觉得是不是把针的作用给夸大了。” 老孙(笑了笑):“对喽!原文是‘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皱着眉头,努力回忆):“岐伯说,啥能比天还大呀,要说比针大的,就只有那五种兵器了,可兵器是用来杀人的,不是治病的。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小针能治病救人,能和天地参合。再说治病,针可少不了,跟兵器比起来,针可重要多了。” 老孙(竖起大拇指):“没错!‘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接着又问啥了?” 小岳(一拍大腿):“黄帝问,人要是喜怒无常,饮食还不节制,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运行不畅,发了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还化成脓了,这小针能治不?” 老孙(追问):“那岐伯咋说?” 小岳(认真回答):“岐伯说,圣人可不能让病邪留着,得早早治。就像两军打仗,那可不是一天两天谋划出来的。等痈疽都得了,脓血都聚一起了,才想起来治,那就离养生之道太远啦。痈疽和脓血又不是天上掉地上冒的,是一点点积累来的,所以圣人在病还没影的时候就防着,愚人就只能等病成了才知道着急。” 老孙(笑着点头):“完全正确!‘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示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出地从,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听完又咋问的?” 小岳(回答):“黄帝问,要是痈疽已经成形了,没提前发现,脓也成了才知道,这可咋办?” 老孙(接着问):“岐伯咋回答?” 小岳(回忆着说):“岐伯说,脓都成了那可危险了,十死一生。所以圣人不让病发展成这样,还把好药方写下来,传给后人,就是为了不让人碰上这危险情况。” 老孙(肯定道):“没错!‘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又有新问题了,他问啥?” 小岳(说):“黄帝问,都有脓血了再治,能不能用小针导着治呢?” 老孙(笑着引导):“那岐伯咋说的?” 小岳(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岐伯说,用小针治小病还行,治这大痈疽,那可不行,用大针又容易有坏处。所以都成脓血了,就得用砭石、铍锋这些来排脓。” 老孙(点头):“太对了!‘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接着又操心啥了?” 小岳(想了想):“黄帝问,要是病发展得厉害,还能治好不?” 老孙(追问):“岐伯咋回答这病能不能治好的问题?” 小岳(认真回答):“岐伯说,这得看病症是逆是顺。” 老孙(肯定道):“没错,黄帝一听就来了兴趣,马上就问——” 小岳(抢答):“愿闻逆顺!” 老孙(笑着说):“对咯,那岐伯就开始讲逆顺的情况了,他咋说的?” 小岳(回忆着讲):“岐伯说,要是痈疽伤人,白眼青,黑眼小,这是一逆;吃了药就吐,这是二逆;肚子疼,还渴得厉害,这是三逆;肩项活动不方便,这是四逆;声音嘶哑,脸色也没了血色,这是五逆。除了这五种,其他就是顺症。” 老孙(点头总结):“完全正确!‘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今天先给大伙讲到这儿,下集咱们接着聊各种病的逆顺,还有针刺的门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相声:巧论玉版(下) 小岳:“各位观众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接着上回,继续聊《灵枢·玉版》。” 老孙:“没错,上次讲到痈疽的逆顺,这回聊聊其他病的逆顺。” 小岳(突然凑近老孙):“老孙啊,我记得黄帝还问了,是不是各种病都有逆顺呢。” 老孙(点头):“对,那岐伯咋回答的,你还记得不?” 小岳(想了想):“岐伯说,腹胀、身热、脉大,这是一逆;腹鸣还胀满,四肢清冷还泄泻,脉还大,这是二逆;鼻出血止不住,脉大,这是三逆;咳嗽、尿血、形体消瘦,脉小还急劲,这是四逆;咳嗽、形体消瘦、身热,脉小还快,这是五逆。有这些症状的,过不了十五天就死啦。” 老孙(肯定道):“没错!那还有一些更严重的逆症,岐伯也讲了,你说说看。” 小岳(回答):“还有啊,腹大胀,四肢冷,形体脱瘦,泄泻还特别严重,这是一逆;腹胀、便血,脉大还时断时续,这是二逆;咳嗽、尿血、形肉脱,脉搏动有力,这是三逆;呕血,胸满还牵连到背,脉小还快,这是四逆;咳嗽、呕吐,腹胀还泄泻,脉都没了,这是五逆。有这些症状的,不到一天就死了。” 老孙(接着说):“对,岐伯还特意提醒,医生要是不仔细看这些症状就乱扎针,那可就叫逆治了。黄帝听完这些,又把话题转到针上头了,他问啥了?” 小岳(回忆着说):“黄帝说,先生你说针可厉害了,能和天地配,上能数天文,下能量地理,内还能辨别五脏,外能排六腑,经脉的二十八会也都有周纪。可这针用不好能杀人,还救不活死人,你能改变这情况不?” 老孙(追问):“那岐伯咋回答?” 小岳(说):“岐伯说,针用错了确实能杀人,可也救不活死人。” 老孙(点头):“没错,黄帝一听就觉得这事儿太不仁道了,他又咋说的?” 小岳(模仿黄帝语气):“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 老孙(笑着说):“对咯,黄帝想知道这背后的道理,那岐伯咋解释的?” 小岳(回答):“岐伯说,这道理可明显了,就像刀剑能杀人,喝酒能醉人,就算不诊察也能明白。” 老孙(继续引导):“黄帝还是想弄个透彻,又咋说?” 小岳(说):“愿卒闻之。” 老孙(接着讲):“岐伯就开始详细说了,他咋讲人体受气和针刺关系的?” 小岳(努力回想):“岐伯说,人受的气从谷物来,谷物到胃里,胃就是水谷气血的大海。胃里出来的气血走在经隧里,经隧是五脏六腑的大络。要是用针不当,迎头把气血通路给截断泻了,人可就危险了。” 老孙(肯定道):“太对了!‘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又接着问啥了?” 小岳(想了想):“黄帝问,上下针刺有啥讲究、有啥数儿不?” 老孙(追问):“岐伯咋回答针刺的禁忌?” 小岳(认真回忆):“岐伯说,要是迎而夺之的泻法,误刺了五里穴,脏气就中途停了。一般脏气是五至,五往刺泻就能把一脏之气泻尽,五五二十五次,那五脏输注的气就全没了,这就是夺了天真之气,能要人命。” 老孙(点头总结):“没错!‘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最后黄帝听完,觉得这道理太重要了,就说——” 小岳(抢答):“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老孙(笑着说):“你学得可真不错!你看,这一篇《灵枢·玉版》里,从病的成因、逆顺,到针刺的作用、禁忌,全是中医的精华。” 小岳(感慨道):“是啊,这中医经典里的学问太深了,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 老孙(点头):“以后有得你学呢,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慢慢钻研吧。” 小岳(面向观众,拱手):“好嘞,今天关于《灵枢·玉版》就跟大伙聊到这儿,谢谢大家!” 老孙(也拱手):“再会!” (两人鞠躬下台)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1章 五禁 针道五禁 角色: 1. 小岳:相声逗哏,对针刺之法充满好奇,积极提问,引导对话展开。 2. 老孙:相声捧哏,医学知识渊博,耐心解答黄帝疑问,沉稳专业。 开场: 小岳: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逗哏演员小岳,我身边这位是我的搭档老孙老师。 老孙: 大家好!我是捧哏演员老孙。 小岳: 今天由我俩给大伙表演一段相声。 老孙: 来一段传统的。 小岳: 相声有四门基本功课。 老孙: 有哪四门? 小岳: 说学逗唱! 老孙: 来哪一门? 小岳: 学吧! 老孙: 怎么来? 小岳: 您知道黄帝内经吗? 老孙: 略知一二。 小岳: 这就好办了,我俩就来灵枢中的一段叫五禁。我就来演这黄帝,您来演岐伯。 老孙: 好! 小岳: 我下去捯饬捯饬!(走下台又上台,拱手):列位看官,今儿个我请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岐伯先生! 老孙(随后上台,还礼):黄帝过奖,能与黄帝一同探讨,是我之荣幸。 小岳(拉着老孙坐下):先生呐,我最近听闻这针刺之术里头有个“五禁”,到底是啥意思啊? 老孙(正襟危坐):这五禁呐,就是禁止在某些时候针刺某些部位,可得谨慎着。 小岳(好奇地凑近):哦?这么讲究!快给我细细说说。 老孙(清了清嗓子):这甲乙日的时候,对应着人体的头部,就千万别刺头,也别用那“发蒙”的针法刺耳内。 小岳(瞪大眼,比划着):好家伙,甲乙日不能刺头和耳内 ,这是为啥呀? 老孙(耐心解释):这天干和人体是有对应关系的,甲乙就对应着头部,这时候刺头和耳内,容易出问题。 小岳(摸着下巴,点头):原来如此,那丙丁日呢? 老孙(接着说):丙丁日对应肩、喉,就不要用“振埃”法刺肩、喉部的廉泉穴。 小岳(模仿着针刺动作):嘿,这针法还挺多讲究,戊己日又有啥说法? 老孙(不紧不慢):戊己日对应手足四肢,可不能刺腹部,也别用“去爪”法泻水。 小岳(惊讶):连腹部都不能刺!那庚辛日呢? 老孙(回答):庚辛日对应大腿和膝盖,就不能刺大腿和膝部的关节。 小岳(追问道):那最后壬癸日呢? 老孙(总结):壬癸日对应脚和小腿,不能刺脚和小腿的穴位,这就是五禁。 小岳(感叹):这五禁还真复杂,那还有个五夺,又是啥情况? 老孙(严肃地说):形肉已夺,就是形体肌肉瘦削,这是一夺;大夺血之后,像大出血,这是二夺;大汗出之后,津液大量流失,是三夺;大泄之后,身体虚弱,是四夺;新产及大血之后,身体大亏,是五夺 ,这五种情况都不能用泻法。 小岳(皱眉,担心地):这么严重!那五逆又指啥? 老孙(认真解释):热性病,脉本应洪大,却见沉静;汗已出,脉本应安静,却躁动,这是一逆;病泄,脉本应沉静,却洪大,这是二逆;着痹不移,肌肉破溃,身热,脉还偏绝,这是三逆;淫而夺形、身热,色苍白,还下血衃,病势重,这是四逆;寒热夺形,脉坚搏,这是五逆。 小岳(恍然大悟,拱手):今日听先生一番讲解,我可算明白了,多谢先生! 老孙(还礼):黄帝客气,能为黄帝解惑,是我的职责。 小岳: 呦呵!可以呀!汝可当吾师焉。 老孙 (摸了摸下颌咧了咧嘴): 酸!牙酸!去你的吧! (两人起身,向观众拱手谢幕,下台)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2章 动输 中医小课堂之《灵枢·动输》 小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我跟老孙给大家带来一段特别的相声。老孙,您知道咱中国传统医学里有本特牛的书叫《黄帝内经》吗? 老孙:那能不知道嘛,中医的经典之作啊。 小岳:没错,这里面有一篇叫《灵枢·动输》,可深奥了,我最近研究了好久,跟您好好唠唠。 老孙:哟,你还研究上这个了,那我可得好好听听,你给大伙讲讲。 小岳:好嘞!这《灵枢·动输》里头啊,黄帝就问岐伯:“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您听听,这说的是啥意思呢? 老孙:这我还真得琢磨琢磨,你给解释解释。 小岳:其实啊,就是黄帝问,在十二经脉里头,为啥就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这三条经的脉搏一直跳动不停呢 ? 老孙:对啊,为啥呢? 小岳:岐伯就说了:“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老孙:您这文言文说得挺溜,可我没太明白。 小岳:哈哈,简单来说,就是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里的清气往上输送到肺,肺气就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运行,而且这运行跟呼吸有关。人一呼气,脉跳两下,一吸气,脉也跳两下,只要呼吸不停,这脉就一直跳。您想想,就跟那打气筒似的,一上一下,这气就推着脉跳。 老孙:嘿,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形象。 小岳:还有呢,黄帝又问了:“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老孙,您猜猜这啥意思? 老孙:这我可猜不着,你快别卖关子了。 小岳:就是说手太阴肺经的脉气到达寸口前,上面尺脉脉动是十分,到寸口就八分了,再往下还减少,黄帝就纳闷这脉气从啥道儿返还本脉呢。 老孙:是挺让人费解的,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岐伯说:“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就是脉气刚离开肺脏进入经脉的时候,跟那离弦的箭、决堤的洪水似的,可猛了。但到了鱼际这个地方就开始变弱,因为气已经散了还往上逆行,所以就运行得微弱了。 老孙:好家伙,这描述,跟打仗似的。 小岳:接着黄帝又问足阳明胃经为啥搏动不止。岐伯说:“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老孙:您这一大串,我都晕了。 小岳:哈哈,简单讲,就是胃气往上注到肺,其中那剽悍的气还往上冲头,经过一堆地方最后又合到阳明经,所以手太阴寸口脉和足阳明人迎脉跳动是一致的。要是阳病了阳脉还小,或者阴病了阴脉还大,那就不正常。正常情况下,这阴阳脉就像用绳子牵着一样,得平衡,不平衡就生病。就好比两个人拔河,得势均力敌,要是一边倒,那肯定得出问题。 老孙:这么个意思啊,还挺有道理。 小岳:再有,黄帝问足少阴肾经为啥跳动不休。岐伯说:“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老孙:这又是一大段,你赶紧解释解释。 小岳:就是说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和足少阴的大络从肾下开始,经过好多地方,还分了支脉,能温养足胫,所以足少阴脉就一直跳动。这就好比一个大水管,分支到各个小地方,保证每个角落都能有水流通。 老孙:哦,明白了,你还真研究得挺透。 小岳:最后黄帝还问:“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老孙:这又问的啥? 小岳:就是营卫之气正常是循环不停的,要是突然遇到邪气或者大寒,手脚没力气,脉的运行乱了,这气咋循环回去呢? 老孙:对啊,咋回去呢? 小岳:岐伯就回答:“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意思是四肢是阴阳会合的地方,是气的大络,头、胸、腹、胫这些地方是气的路径。小络堵住了,大路就通,四肢好了,气又能正常循环。就像堵车了,小路堵了,大路就通畅,车就能继续走。 老孙:嘿,你这解释得还真通俗易懂。 小岳:所以啊,这《灵枢·动输》讲的这些知识可太有意思了,咱老祖宗的智慧那真是深不可测。 老孙:今天就讲到这里,亲爱的朋友们,您会了吗? 喜欢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请大家收藏:()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