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新贵(科举)》 1. 穿越煮盐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兴宁六年,大盛朝,同州府定边县边陲,黄泥村。 穿越一个月就整整饿了一个月,谢熠想说如果有对比,自己应该算是史上较饿穿越者之一。 住处也是不必说的,一间破茅屋,一张用泥土垒起来的床,上面铺了草垫,唯一像样的是一张草席。 原主正是在这种常年困厄中一病不起的,熬了几日醒过来,一睁眼轮到谢熠来吃苦。 即便过了一个月,饥饿的感觉还是无法习惯,谢熠睁眼就听闻肚子咕咕响,这是胃袋在向他哀求进食。 谢熠爬起来摸了摸肚子,迅速往厨房那边走去。 家里给他留了一块饼,这是一种粗面粉混合麦糠做成的干饼,是谢熠一个月以来的特色早餐。 这种饼有淡淡的咸涩味,因为放了粗矿盐,很难下咽,吃快了会卡喉咙,谢熠早已吃出门道,一口清水一口饼,肚子总算好受了些。 但也仅此而已,下一顿就要到晚上了,晚餐会好些,可能会分到一碗黍饭,外加一点白水煮菜。 这一个月内谢熠也想尽了办法,什么上山捕兽下水捉鱼都试过了,可但凡有口吃的,早被人扒干抹净,草根树皮倒是不少,但那玩意根本不管饱,吃多了还不消化,最后自己白受罪。 “唉。” 谢熠挨着门框叹了口气,薄薄的晨光落下来,清凉又刺眼,家里的大人都出门忙农活去了,只剩他无所事事。 原主今年十二岁,上面还有两个大哥,长姐是早就出嫁了的,一年半年都不得回一趟,父母倒还健在,本来这样的家庭已经有足够的劳力,只要勤勉做活总能维持温饱,坏在坏在他们家是佃农,帮镇上刘财主家料理田地,佃租苛刻,每年打的粮食大部分要上交,还得自己留来年的粮种,落到手里的就没几口。 他们一家六口人,满打满算只有两亩自家田地,能保住这两亩薄田已经是原主父母日夜劳作所得,要是偶遇个天灾荒年,这两亩田地说不得就要跟财主家换粮食救命了,谢熠总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这样下去不行,绝对不行。” 谢熠喃喃自语,要是没有新的出路,他的尽头就算不是饿死,最后也是继承父母“衣钵”,成为新的佃农,永无出头之日。 “熠哥儿,熠哥儿?” 谢熠听得有人在喊自己,起身去看,原来是同村的秀珍婶,她屋里人是赶车的,有一辆牛车,经常往来于黄泥村和青川镇之间,村里人到镇上做些买卖,基本都请他出车。 “秀珍婶婶,有什么事?吃了吗?” 秀珍婶:“吃过了,熠哥儿吃了吗?身子好些了?” 她知道谢熠先前大病一场,这些天一直在家养着,否则十多岁的孩子,再不好谢家夫妇也早就让他给刘财主家放牛放羊了。 谢熠答道:“我吃过了,现在都好了,谢谢婶婶。” 秀珍婶笑道:“都是邻里乡亲的谢什么呢?你好了比什么都好,不过还有一件好事。” 说着,她把手里提溜的篮子递过来交给谢熠,说道:“你坤叔昨天到镇上去了,遇到你姐姐和姐夫,他们早听说你的事,特地让你叔送些东西回来,嘱咐你好好养着身子,还说得空再来看你哩。” 谢熠接过篮子,沉甸甸的,对于那素未谋面的长姐和姐夫自是感激不已,他知道姐姐和姐夫那边生活也不容易,这人人自危的年头能把东西送他,实在是亲情至深。 “婶婶代我谢谢长坤叔,晚上我告诉爹娘,给你们付车马钱。” 秀珍婶:“这点小事哪里就提钱了?你叔也是顺道,钱的事不消说的。” 谢熠也知这对夫妇的为人,他们这个黄泥村穷是穷,但乡里乡亲的关系那是不必说的。 “好,什么时候你和长坤叔下地不得空,我帮你们放牛。” 秀珍婶也不跟他客气,说道:“这可以,等你好了再说。” 谢熠:“嗯,婶婶进来喝口水?” 秀珍婶:“不了,我还得忙,东西你收好了,晚上交给你爹娘。” 谢熠点头应下了,秀珍婶走了,谢熠才看篮子里的东西。 半篮子黄豆,四个鸡蛋,另外特别用布袋装了一小袋块状的东西,谢熠好奇打开来看,发现是盐,约有半斤。 这种盐和谢熠前世吃的盐有天壤之别,这是矿盐,呈棕黄色的块状,像石块似的,平时用的话要敲下来,由于掺杂了其他矿物质,味道涩咸参半,谢熠早上吃的糠饼就放了这种盐,说实话严重影响食物的味道,长期吃着也不知会不会得病,但没办法,盐是必需品,人只要一段时间不补充盐分就会头晕眼花、四肢乏力。 谢熠所在的同州府地处大盛朝西北,老百姓只能吃这种矿盐,那种白花花的细盐价格奇高,一般是刘财主那种富贵人家才能吃得起,寻常人家可能逢年过节才用一次,不能常用。 谢熠穿过来的这一个月,很多事情他都打听过了。 虽然他不知道细盐的具体价格,但也晓得和这种矿盐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 谢熠前世是理工生,考了211的大学,也上过一些化学实验课,看到眼前这种富含矿物质的矿盐,他一下就想到了过滤提纯。 这种矿盐味道苦涩,其中肯定蕴含着大量的其他矿物质,如果能把矿物质过滤出来,苦涩味就会消失。 退一步说,就算不能去掉其中的矿物质,也能把这种块状的矿盐提炼成颗粒状的细盐。 “之前怎么没想到!” 谢熠自责了一句,鬼使神差的,一个新主意在谢熠脑海里诞生。 正好家里也没人,这半斤矿盐也足足有三块,他挑一块出来做试验,只要处理得当,家人不会说什么,他便挑了其中一块出来,拿家里一杆老称称了,这块盐刚好有二两半。 谢熠是敢想敢干的性格,纪录重量之后,接下来就制作过滤提纯装置了。 也不复杂,过滤的主要部件是滤芯,就是用干草、细沙、木炭等做过滤层,这些东西不难找,家里都有,洗干净之后 2. 好事多磨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谢长坤仔细计算起来。 “过年时里正他们家包饺子托我从镇上称了一两细盐半斤粗盐,那时花了三十五文,一斤细盐……一斤,嗨!叔字都不认几个,更不会算了。” 如果谢熠问的是粗矿盐的话,谢长坤倒是门清,其他什么东西什么价他基本都清楚,可一斤细盐实在难为了他,村里哪户人家买细盐是论斤称的?也只有镇上的刘财主家能这样买,但那样的人家买盐也用不着他。 这道题谢熠却稍微转换就算出来了。 粗矿盐的话原主有记忆,五十文一斤。 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两,俗话说半斤八两就是这个理儿,谢长坤说半斤粗盐和一两细盐花了三十五文,那细盐刚好就是十文一两。 “细盐一百六十文一斤。” 谢熠不假思索道,谢长坤听了笑言道:“还是熠哥儿脑子好使哩,要是有机会学字,准能到镇上当账房先生!” 谢熠却开始另一个计算。 细盐一百六十文一斤,粗盐五十文一斤。 那么按照他二两半粗矿盐提纯到二两细盐来算的话,过滤一斤粗矿盐差不多有八十文钱的利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就拿粮食来说,一斤粮食的价格在十文钱上下波动,也就是说提纯一斤盐他足足可以换来八斤粮食! 俗话说“一斤盐三担米”,古代的盐铁之利真不夸张! 谢熠他们一家一个月全部用度也不过一二两银子,他只要提炼二三十斤粗矿盐,一家人一个月的吃穿用度可就出来了,这是多么巨大的利益。 谢熠光是想想都激动难耐,要是切实可行,发家致富先不说,至少不用再饿肚子,全家都能吃上精面饼子了! 但现实一下让他清醒了过来。 “熠哥儿,别怪叔多嘴,知道你姐为什么把细盐藏黄豆底下么?” 这是谢熠自己编的,委实想不到什么原由。 谢长坤常年在青川镇附近来往,有时也跑县城上,见识自然不同。 “这很有可能是私盐,你姐低价买来分你们一些,私下吃了也就吃了,万不能声张,官府可是查得严,上个月还有县衙里的官差到镇上贴榜,说是县尊大人严惩了一批私盐贩子,其中就有隔壁白盐镇的人。” 谢熠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盐铁之利如此丰厚,向来是由官府掌控,寻常百姓贩盐无异于等吃牢饭,虽然听说东南近海的省份有私人盐商,富可敌国,但盐商也是跟官府拿了盐引才能做卖盐生意,其实背后还是官府在操控,没有树大根深的关系网根本无法插手。 想到如此种种,谢熠火热的心着实冷了下来。 但他还不死心,问道:“这细盐我们家也吃不上,要是想换成钱的话该怎么做?” 谢长坤还是有门道。 “这倒可以,平时逢年过节村里有人包饺子,也托我买细盐的,我把你家这盐转出去就是。” 谢熠道:“只有这个办法吗?” 谢长坤不明所以,谢熠补充道:“如果有二三十斤细盐该怎么出手?” 谢长坤听笑了,说道:“咱们黄泥村五十多户人家,全部加起来一年也吃不上三十斤细盐,镇上倒是可以,但这么多细盐倒出去就成盐贩子哩,要吃牢饭的。” 这穷乡僻壤哪来二三十斤细盐?他只把谢熠这话当做小孩的顽话听。 谢熠道:“谢谢长坤叔,我记下了,这就回家把盐藏起来,晚上把你的话转告我爹娘。” 谢长坤:“对喽,叔也当没见过这东西。” 谢熠苦笑了下,将盐袋扎紧收到怀里,再谢过谢长坤,满心失落回家去。 好不容易看到点希望,忙活了大半日,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一路上,谢熠思考了很多东西。 他这个提纯方法毫无疑是可行的,也存在巨大的利润差,但问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一是官府限制,要售卖只能是贩私盐,二是就算能卖出去,这小小的黄泥村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 谢熠现在等于是空怀一个致富秘术而无处施展,加上现在穷困潦倒的环境,实在憋屈。 “再想想,再想想……” 谢熠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回家去了。 到了傍晚,父母和另个兄长都从田里回来,谢熠将姐姐送来的东西说了,但他留了个小心眼,把自己提炼细盐的事隐瞒,同时把那二两细盐藏了起来,家里都是庄稼人,且原主打小就实诚,没有人怀疑谢熠。 母亲是陈氏,父亲是谢长福,大哥叫谢明,二哥叫谢富。 父母是典型的的农家夫妇,母亲勤俭持家,父亲吃苦耐劳,向来是鲜言寡语的。 至于两个兄长,大哥成熟稳重,憨厚老实,今年十六,皮肤黝黑,已经长成半大的小伙子了。 二哥相对活络些,向来是家中最多话的那一个,但干活也从不偷奸耍滑,和原主极为要好。 原主是家中老幺,自小体弱多病,这也导致他较为内向,从来是不爱说话的,什么都藏在心里,家里人最为疼爱。 不消说这是极好的一家人。 谢熠因为炼盐之事断了出路蔫蔫的,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谢家人见他没精神头,以为是老毛病又犯了。 “三弟是不是身上不舒服?” 二哥谢富心思活络,最先看出谢熠不对劲。 谢熠摇摇头道:“没有。” “有什么可要跟哥说,不要藏着憋着。” “没事二哥,就是看到姐姐姐夫他们也不容易,还给我们送了这么多东西,心里难受。” “所以你要养好身体,不要让姐姐姐夫担心。” “我知道了二哥。” 陈氏听到了哥俩的对话,晚饭的时候特意取了两个鸡蛋做汤,陈氏和谢长福让他们哥三分着喝了。 谢明和谢富都先自动让给谢熠,两个人什么都不说,埋头吃他们的蒸黍饭。 虽说这一个月以来谢熠已经知晓这家人的好,但今晚这样一个个小小的举动仍让他莫名感动。 他先喝了两口,然后推给陈氏和谢长福道:“爹娘,你们也尝尝。” 陈氏夫妇自然欣慰,陈氏说道:“你们还在长身体,你们喝。” 又把蛋汤推给谢明和谢富了,谢明和谢富自然又推给谢熠。 这样的举动让谢熠更 3. 进镇吃面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谢明这才不再坚持,等村里其他村民都到了,十多人便一起跟着牛车往青川镇上走。 黄泥村和青川镇得有十里路,路都是土路,至少要走半个时辰,但这是谢熠穿越以来第一次出远门,心里还是有些憧憬,急切地想看看这古代的城镇。 青川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镇上常住人口不算多,只因有一条官道经过,南来北往的车马川流不息,商贸繁华,镇上尤其多的是客栈食肆以供来往的商贩歇脚住宿。 临近青川镇,谢熠发现车马人流明显多了起来,不多时便看见一座古镇出现在前方,建筑错落有序,青砖黛瓦,亭台楼阁,古意盎然,人们来往穿梭其中,谢熠觉得如此真实,比前世从电视电影上看到的画面更加原汁原味。 黄泥村众人到了一个牌坊底下,牌坊上镌刻“青川镇”三个字,这就是镇子的正式入口了。 到得此处村民们便要分头行事,各自去买卖各家各户所要的东西了,还是由谢长坤说话:“咱们申时正还在这集合,大家伙一起回村,可不要误了时辰。” 约定好时间,村民们便从车上卸货,带着各自的山货去往不同的地方售卖交换,以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谢熠家这边,三兄弟先跟谢长坤去相熟的粮店换粮。 谢长坤领路,谢明背起三十斤粮食,谢熠和谢富跟在后头。 青川镇整体呈现“长条形”,整个镇子的建筑都建在官道两边,然后继续延伸,由于商贸较为繁华,又是赶集日,自然是人头涌动,各种行商摊贩吆喝叫卖,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各类吃食令人垂涎欲滴,谢熠大饱眼福的同时,肚子里的馋虫已经开始作祟了。 没办法,十二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大小子饿死老子,更何况谢熠本人就是美食爱好者,这种苦日子是一定要想办法改善了。 二哥谢富心思活络,惯会察言观色,道:“三弟让你肚子先忍一忍,待会大哥用粮食换了钱,咱们马上就吃面,你吃腰带宽的油泼面,多加辣子多加醋,热乎乎香喷喷,管饱好几天。” 谢熠笑道:“二哥太夸张了。” 谢富道:“一点也不夸张,去年我和爹进镇就吃了一碗,那滋味,啧啧!” 他能说会道,还配上咂嘴舔唇的动作,活灵活现的。 谢熠道:“那我一定要吃一碗了。” 正说着,前面已经到了粮行,这一条街约有十来间铺面,做的都是粮油盐醋等等副食生意,谢长坤指着第三间铺面说道:“就是这了,掌柜是你婶子那边的族叔,做生意向来公道,从不缺斤少两。” 谢明道:“那我们该叫掌柜一声叔公了。” 谢长坤道:“也叫得。” 谢明转向谢熠两人道:“记得叫人。” 谢熠两人会意,四人一起进店,叫了人,相互介绍过,谢长坤和掌柜拉了会家常,就让伙计称了谢熠家的粮食。 伙计吆喝道:“当年好麦足称三十斤!” 足称足两,童叟无欺。 按照今天的市价,新粮十三文一斤,旧粮按照年份折算,一年陈十二文,两年陈十文,三年以上的基本没有了。 谢明按照陈氏嘱咐,将二十七斤新粮换成两年的陈粮,三斤卖了换得三十六文钱。 买卖做完,谢明知恩图报,说道:“长坤叔,我们请你吃碗面。” 谢长坤却道:“你们兄弟去,我到前头装车走一趟隔壁白盐镇,主家管饭。” 谢明道:“那我们帮忙装车。” 谢长坤道:“这倒使得,你们先去吃面,吃完到白盐镇路口寻我。” 三兄弟应了,将换来的粮食先寄放在粮店,带着三十六文钱去找卖面食的摊子。 这种找吃食的时,三兄弟不约而同都听谢富的,便由谢富带路去吃他馋了一年多的油泼面。 谢熠也是满心期待,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他穿过来之后吃的第一顿像样的饭了。 果然是好面! 两指宽的手擀白面下浓汤烫熟,一份面辅以一把新鲜的时令蔬菜,热腾腾捞起来,一勺蒜末,一勺酱油,撒上一小撮白花花的细盐和红彤彤的辣椒面,最后一步最诱人,烧得滚烫的热油滋啦一声浇上去,浓香四溢的气味便扩散出来,勾动大半条街的馋虫,令人食指大动! 谢熠在面摊前看了一阵,眼泪已不争气地从嘴角流出来,他艰难咽下一口口水,说道:“哥,我就吃这个油泼面。” 谢明笑了笑,道:“老板,来三碗油泼面。” 谢富却道:“哥,不是这样的,应该一碗油泼面,一碗烂肉面,一碗羊汤面!” 谢明一愣,谢熠已率先反应过来,说道:“还是二哥会吃,我们三兄弟分着吃,能吃三种味道。” 谢明恍然大悟,望向老板,老板道:“油泼面六文,烂肉面七文,羊汤面五文,先付后吃。” 谢明点出十八文钱过去,老板这才笑道:“得咧三位,您且坐着!” 三兄弟挑了一张桌子坐下,老板的儿子帮忙斟上茶水。 汤面最先上来。 圆滚滚的面条吸饱了浓羊汤,汤色厚得发白,汤面漂浮着零星的油花,最中间洒了绿油油的葱段。 香味从鼻子窜进胃里,谢熠舔了舔唇,艰难咽下口水。 谢明道:“你们先吃。” 谢富道:“三弟先吃。” 谢熠道:“我们一起吃。” 三兄弟围着这碗汤面抄起筷子,小心翼翼夹起面条,一口面一口汤,谢熠只觉得一股温暖和熟悉感在嘴里化开了——这才是真正的食物该有的味道! 但他只是感觉了一下,一大碗面,连面带汤就被他们吃得一干二净,没来得及细品,还好第二碗油泼面上来了。 油泼面用的是两指宽的宽面,散发着诱人的热气香气,三兄弟也不谦让了,一起动筷搅拌,两指宽的面条便挂满了油盐和辣子,粘腻,浓稠,香喷喷,热辣辣,这要大口吃,一口下去,青菜先被咬得卡兹作响,面条柔软绵密和各种调料再混合,那便是无上滋味。 油泼面重油 4. 峰回路转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伯伯好,我是长坤叔的侄子。” 谢熠主动见礼,自报身份。 这主家也是青川镇人,镇下大大小小十多个村子他都熟络,又是谢长坤多年的雇主,对黄泥村自然有所耳闻。 “哦,是长坤本家的侄子,就是黄泥村谢家的人,你父亲是谁,指不定我还认识哩。” 谢熠心中一松,听这回答便知这主家是个好说话的。 谢熠道:“我爹叫谢长福,那是我大哥谢明,二哥谢富,我行三,叫做谢熠。” 主家略想了想,说道:“有印象,你们可是给刘家种地的佃户?” 他说的刘家就是刘财主家,谢熠他们家的“地主”。 谢熠道:“正是呢,伯伯尊姓大名?” 主家愣了愣,他经商多年看人犀利,短短的三言两语,便看出谢熠的言谈举止与一般乡下小孩有所不同。 “我姓董,镇上的昌浩商行便是我开的,用的也是我本名,经营些小本生意。” “原来是董伯伯,伯伯谦虚了,您这等生意是有本事的人才能做得,你的商行就是在我们村也鼎鼎有名,有多少人想到您手底下做活呢,昨天长坤叔就说我们这些乡下出来的孩子,最好的去处就是到您那里当学徒。” 这话从谢熠嘴里说出颇显真诚,董昌浩听得极为受用,笑呵呵道:“都是乡邻们捧场。” “那是您的商行童叟无欺,这才攒下来的好名声。” 董昌浩既喜又惊,谢熠说的这些话可不像一个十来岁乡下孩子能说出来的,无形中便对谢熠有些喜欢。 “往后进镇到伯伯的商行来坐坐,不买东西也喝杯茶,我小儿子与你年龄相当,虽好读书却嘴笨不爱说话,让他多跟你学学。” 听他这么说,谢熠回道:“一定一定,只是现在小侄就有些事想请教伯伯,不知伯伯是否方便?” 董昌浩等待装车自然有时间,便道:“当然方便,你只管问。” 谢熠想了想,决定先从细盐的来历着手,便问:“伯伯,这些细盐从何而来?我们家中吃的都是粗盐,有一股涩味。” 董昌浩当然知道其中关窍,解释道:“我们同州的细盐多来自盐井,至于乡亲们吃的粗盐则来自盐矿。” “细盐价格比粗盐高出数倍,是不是盐井产盐稀少或者开采人工成本较高。” 董昌浩惊讶道:“你倒机灵,确实如此,否则乡亲们也不必吃那等咸涩的粗盐了。” “我听村里的老人说还有一种海盐,书上说‘煮海成盐’可是真的?” “自然是有的,但咱们同州地处大盛西北边陲,距海何止千里之遥,那海盐从东南沿海运过来,途中耗费天价车马人力,再送到咱们这个小地方来,恐怕要比真金白银还贵了。” 谢熠了然,这一切其实都是“市场经济”的选择。 这使得谢熠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的炼盐之法放在他手里无法发挥作用,但如果放到董昌浩这种盐商手中,那价值绝对无法估量,只是他得选择一个妥善的办法跟董昌浩搭上线,既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又能保证家人的安全。 毕竟他的炼盐之法一旦大规模使用,势必会影响整个同州的盐价,到时他就真成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别说整个同州的盐商要找他,就是官府也会盯着他不放,他一个小小的农家子,有什么资本跟那等权贵周旋? 若是一个不慎,当地官府要他“保密”,别说他自己,就是家人都不安全,这炼盐之法是福是祸当真难说。 考虑到这些,谢熠就要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略作思索,说道:“我先前在村里放牛遇到一位山里的老先生,他给了我一包盐,伯伯能不能帮我看看成色?辨一辨是井盐还是海盐。” 老先生当然是子虚乌有,谢熠的策略是凭空捏造一个“老神仙”出来,将炼盐之法推到老神仙头上,否则董昌浩也不会跟他一个十来岁的农家小子谈生意。 董昌浩接过他的细盐,打开布袋,原先微笑的脸面一下便僵住,大感惊奇,旋即捻起盐来品尝了一下,鲜咸纯正,全无杂味! “这可是上等的好盐,只是——” 他又疑惑起来。 “我卖盐数十年,同州府形形色色的盐都识得,有的白中带青,有的咸中带涩,粗细颗粒不尽相同,你这盐绝非井盐,亦非海盐,而是另一种不曾现过世面的新盐。” 不愧是行家,要是谢熠自己分辨,盐就是盐,哪里有这许多门道。 这下倒使得董昌浩反问谢熠:“谢世侄,那位老先生可说这盐来自何处?” 谢熠等的就是这句话,“老先生说粗中有细。” 董昌浩一时还反应不过来,皱眉道:“粗中有细?” 谢熠不再卖关子:“这细盐来自我们平常吃的粗盐,那老先生有法子从粗盐中取出细盐来。” 董昌浩一怔,嘶地倒吸一口凉气,若谢熠所言不假,这法子便是非同小可啊! 但谢熠早有考量,补充道:“只是老先生这法子有些局限。” “如何局限?” “每日最多从三十斤粗盐中取出二十五六斤细盐来。” 谢熠这是保守估计,他之前二两半可粗盐提炼出二两细盐,比例是五比四。 董昌浩心中快速盘算,三十斤粗盐出二十五斤细盐,按照市价折算,一斤便有七八十文钱的利润,虽然每天只能出二十五斤,但一个月下来可就是六七百斤,每个月可就足足有六十两银子的进项! 但董昌浩到底是浸淫商场多年的老手,面色如常道:“也是极好的致富的法门了,只是——” 他望着谢熠:“世侄莫怪伯伯多疑,也不是怀疑那位老先生的本事,只是这法子确实可行?” 听他这么问谢熠便知鱼儿上钩了,当即回道:“可行,老先生传给我了,伯伯手上这细盐就是老先生教我取出来的。” 董昌浩恍然大悟。 他现在明白为什么谢熠和普通农家孩子不同了,原来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谢世侄,那位老先生可愿将这法子出手?” 谢熠摇头道:“老先生说了,这法子只能由我来使用。” 董昌浩反应过来,连忙赔笑道:“是伯伯唐 5. 定下秘约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董昌浩是真当谢熠背后有高人了。 既然如此,谢熠也便顺水推舟,说道:“小侄却之不恭了。” 董昌浩心想一个乡野孩子如何能说出“却之不恭”四个字来,看来那位高人不仅给了谢熠致富的法门,还教谢熠读书习文,他便看破不说破,只对谢熠更加喜欢。 “世侄可曾吃过了?待会与你两位兄长到伯伯家吃?” 谢熠道:“才刚吃过面,这次就不叨扰伯伯,若是我的法子可行,往后自然到伯伯家做客,咱们来日方长。” 董昌浩连忙道:“对对,来日方长来日方长。” 他们说到此时,谢长坤三人那边也将装车完毕。 谢熠先说道:“董伯伯,我们刚才说的事毕竟敏感,我还是希望只有我们知道。” 他用的是“我们”而不是“你我”,故意语焉不详,暗示董昌浩还有第三人。 董昌浩道:“这是自然,伯伯这行最讲究的便是嘴上的事。” “能遇到伯伯真是我们的福气。” “彼此彼此。” 这时谢长坤三人过来了,谢长坤请董昌浩过去检查核对。 谢熠便打住话题,趁机将谢明和谢富介绍给董昌浩认识,几人相互见过,董昌浩便跟谢熠道:“熠侄子,伯伯还得押车走一趟白盐镇,其他不多说了,下回来再仔细招待。” 谢熠谢过,目送董昌浩和谢长坤去赶车。 待他们走远,谢明才问道:“三弟,你跟董掌柜怎么如此要好?看他对你客客气气的,还说下回要招待你。” 谢富也问道:“刚才看你们有说有笑,说了什么?” 关于炼盐之事,谢熠暂时是不打算让家中其他人掺和进来的,若有发展的需要,也是等到他把整个流程走熟之后再做打算,因此和董昌浩之间的约定,包括董昌浩给他半两银子的事,他绝口不提。 “就是聊了些家常,这位董伯伯还认识咱爹娘哩,知道咱们是给刘主家种地的。” 谢明道:“长坤叔说董掌柜年轻的时候,一个人挑着担子到青川镇下面各个村子叫卖,他年纪和爹娘相仿,认识也不出奇。” 谢富的关心点则完全不同,他望着董昌浩离去的方向,满眼钦羡道:“董掌柜现在是镇上数一数二的富商,又是白手起家,我佩服这样的人,不种田不种地也攒下偌大的家业,我想做这样的人。” 谢明叹了口气,说道:“二弟,人各有命,咱们还是帮爹娘把地种好,昨天不是才说多租十亩田地么?” 谢富道:“我就说说,我就说说。” 谢熠却明显听出这位二哥仍有向往,他拍拍谢富的肩膀,说道:“二哥,只要有这份心,总有机会的。” 谢富道:“还是三弟懂我。” 谢明摇摇头,无可奈何道:“你俩啊——” 他也不是责备两个弟弟,只说:“先不讲这些,难得进镇,我们好好逛逛,把东西买好。” 他如此说,谢熠两人自然欣喜,谢熠下意识将刚才董昌浩给的半两银子收好,要是暴露出来,可真不知怎么跟两个大哥解释,但是—— “有钱在兜里的感觉踏实啊!” 谢熠心中暗喜,这一趟进镇遇到董昌浩可真是意外之喜,要不是为了保密,他现在肯定拿着半两银子“报复性消费”,何止吃面,就是吃肉他也吃得,毕竟后面如果和董昌浩的交易顺利的话,他的收入就相当可观了。 谢熠这般想着,他们已经走回镇中心,其实他们也没什么东西要买,就是谢长福和陈氏让他们称半斤白肉,白肉就是肥的猪肉,通过买肉,谢熠也学到了一个冷知识——这里的肥肉比瘦肉要贵! 顾客想要购买的都是肥肉,如果店家多切些瘦肉反而不高兴,要跟店家理论的,寸肥必争,究其原因,自然是肥肉可以熬油,油盐对底层的人来说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通过买肉,谢熠对镇上的物价有了基本的认识。 先拿肉来说,肥肉是十六文一斤,瘦肉是十文一斤,骨头便宜,五文钱就能买一斤。 至于市场里其他东西,像鸡鸭蛋类、豆子花生……甚至是干柴火炭,谢熠都一一记在心里,他大概换算了一下,这里一文钱的购买力相当于前世的一块到两块之间,姑且以一块半计算。 刚才董昌浩给他的半两银子,换算过来足足有六七百块钱了。 从忍饥挨饿到身怀“七百巨款”,这种心情只有谢熠才能体会。 “哥,我们再买几个肉包子吧。” 买好了肉,谢熠如此说道。 谢明问他:“又饿了?还是刚才没吃饱?” 谢熠道:“不饿,我想买回去给爹娘尝尝。” 听他如此说,谢明显然怔了一下,他作为兄长,家中长子,又是成熟稳重的性格,向来是一文钱掰开成两文花的,若是没有父母同意,他断然不敢多花一文钱,现在听谢熠这么说,便道:“好,等回去的时候再买,现在买怕不新鲜了。” 如此说定,三兄弟又在镇上便逛边看,着实涨了一番眼界。 差不多到了下午申时,他们到粮店将换来的旧粮取回,买了五个肉包子,提前到青川镇牌坊下等候。 黄泥村其他进镇采买的乡亲也陆续到了,大伙便有说有笑,分享各自卖了什么,买了什么,所见所闻。 等到申时一刻,谢长坤便赶车牛车从白盐镇回来了,看他满面笑意,可知这一趟没少赚车钱。 “哎呀,说好申正集合,紧赶慢干还是迟了些,诸位乡亲莫怪。” 谢长坤这人从不拿架子,待人待事也是极好的,乡亲们自然理解,将各自的货物装上牛车,谢明也将换来的旧粮放了上去,众人装好车,也到了散集的时间,便一起心满意足走出青川镇,往黄泥村方向走去。 谢长坤在前边赶车,望着谢熠道:“熠哥儿,刚才在路上,董掌柜可是夸了你一路哩。” 谢熠还未回话,谢富便抢着问:“董掌柜都说什么了?” 谢长坤道:“说熠哥儿机灵,有做生意的天分,我就说熠哥儿有到镇上当学徒的脑 6. 再次进镇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吃了油渣子再找来油罐子,将冷却的猪油倒进去,密封存起来。 等到时候差不多,谢熠又开始煮黍米饭,饭熟之后,他将冷却的肉包子放到饭面上蒸热。 最后他“自作主张”,挑了一小勺油渣丁子炒了一个青菜。 傍晚时分,谢明扛着农具,谢长福和陈氏一起到家。 三人才刚进门,谢熠便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了桌。 一锅热黍饭,五个肉包子,一盘油渣丁子炒青菜。 旁人看来或许简陋,但对谢家来说这样的饭菜一年也不得多见,实在是一顿大餐,至少是谢熠穿越以来吃得最丰盛的一顿。 谢长福向来鲜艳寡语,看了这样的饭菜,未免说道:“铺张了。” 陈氏却责备他道:“昨日说了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买都买了,今天是吃,明天也是吃。” 谢长福嗫嚅着嘴唇,终究不说话了。 陈氏道:“都坐下吃饭罢。” 谢熠将包子夹给陈氏和谢长福,说道:“特意给你们买的。” 两夫妇明显顿了一下,陈氏说道:“你们吃……” 谢熠却早有预料,他让谢明买的是五个包子,便将剩下的两个夹到谢明和谢富碗里,自己留了一个。 “我们一起吃。” 陈氏和谢长福心里一热,陈氏说道:“都吃,都吃。” 在谢熠这个小分配下,这顿饭虽然奢侈,但也吃得颇有滋味。 谢熠便趁这个机会,先跟家里人做个铺垫,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免得到时候他忽然去了镇上,家里人难以接受。 “爹娘,镇上昌浩商行的董掌柜你们可认识?” 谢长福和陈氏略作回忆,陈氏道:“自然认识,你哥刚出生那会,董掌柜还挑担子到咱们村做买卖哩。” 谢熠道:“怪不得董掌柜也知道咱们家。” 陈氏道:“他那等生意人穿街过巷的,十里八乡都识得,你怎么提到他了?” 谢熠便挑今日和董昌浩在镇上相遇的事说了,只是隐去炼盐之事,最后才说:“爹,娘,要是董掌柜真有心邀我去他商行当学徒,你们是什么想法?” 谢长福和陈氏相视一眼,他们两夫妻其实向来由陈氏拿主意,陈氏向来也是个有主见的,在她心里,自己这个小儿子不比两个大哥,自小身子就弱,先前又大病一场,到底不合适跟他们种地的,她也一直苦恼如何给谢熠找个合适的出路,现在谢熠说有这样的好事,她当然一千一万个同意。 “董掌柜有这样的意思,爹娘自然欢欢喜喜让你去,只是……” 她拉长了尾音,说到底谢熠还只是十二岁的孩子,董昌浩可能说的是客套话,谢熠拿来当了真。 谢熠看出她的担心,说道:“长坤叔每日都在镇上和村里来回跑,而且跟董掌柜相熟,娘可以托他去问问。” 有谢长坤当中间人,这件事成了七八分。 果然,陈氏道:“若是有你长坤叔说话,娘放一百个心哩。” 谢熠道:“好,你可以跟长坤叔说说,董掌柜也物色了其他家的孩子,我们要是迟了,怕赶不上趟。” 陈氏道:“娘晓得了,明天去说。” 谢熠“嗯”了一声,有了这个铺垫,后面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陈氏办事向来利索,第二日便去跟谢长坤说了这件事,谢长坤昨日听董昌浩夸了谢熠一路,陈氏不来找他他都要上门说的,自然乐意帮这个忙,当天赶车进镇便去探了董昌浩的口风,董昌浩做了数十年生意,何其精明,一听便知是谢熠的意思,或者说谢熠背后那位高人的意思,当即一口答应下来。 谢熠晚上便收到了确切的消息,一家人都为他高兴。 谢熠却先收住情绪,免得自己得意忘形,事情没有尘埃落定,银子没有赚到手里,他是一刻也不敢放松的。 后面两天,他在家里将提纯工具做了改进,准备了更多的优质木炭和细沙、干草之类,确保去了镇上给董昌浩演练的时候万无一失。 又到圩日。 谢熠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陈氏夫妇和他两个大哥照旧下地去,谢熠便在家中找来一个竹篮子,将炼盐提纯的工具装好,用一块花布盖上,再把他那半两银子带上,满心激动往谢长坤家走去。 能不能“逆天改命”,对他来说今天是关键的第一步。 谢长坤家门口,今日赶集的乡亲们又都聚了七八人,见谢熠来,纷纷“熠哥儿熠哥儿”打招呼。 谢熠一一回过,也问候了谢长坤和秀珍婶子,待得谢长坤装好车,一行人便继续往青川镇出发。 十里路,谢熠提着竹篮子,觉得这段路比先前更加漫长,大概是心境不同。 约莫半个时辰到了,谢长坤照旧在青川镇牌坊下停车,也约定了下午集合的时间,不过他今天再不是给董昌浩装车拉盐,而是到其他村子运几车木炭进镇,跟谢熠不同路。 谢长坤道:“熠哥儿,董掌柜那边既说好了,你自个过去就行,知道路么?” “知道的,谢谢叔。” “不说这个,叔看好你哩,要是成了,后头董掌柜家的货你都给叔来拉。” “这是自然。” 谢长坤还要赶路就不说其他,赶车往镇北方向去了。 谢熠提着篮子独自一人站在青川镇的中央大街上。 来往的车马疾驰着,两边的商贩吆喝着,各家各铺的商品琳琅满目。 谢熠望见街道两边的食肆酒楼,包子铺、点心铺、面摊子……心中阵阵骚动。 他也不急着直接去商行找董昌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先来到上次和谢明、谢富吃的那个面摊。 老板都已认得他了,问道:“哟,小哥儿今天一位还是三位?” 谢熠道:“今天就我一人。” 说时,他的眼睛已经瞄准咕嘟咕嘟冒泡的汤锅。 老板问他:“您今天吃什么?” 谢熠:“一碗臊子面加臊子!” 老板道:“得咧您,臊子面七文,另加臊子诚惠你十文。” 啪——! 谢熠从怀里取出半两银子拍在桌面上,老板一看, 7. 确定合作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你爹?” 谢熠反问了一句,旋即想起那日董昌浩说他有一个儿子,只是喜好读书,却不善与人交际,向来鲜言寡语。 谢熠反应过来,说道:“董世兄好,我是黄泥村的谢熠,前几日跟令尊约好了见面,有事相商。” 谢熠想着既然对方是读书人,那么他的措辞便文雅一点。 算账小哥听他这样说,回道:“我叫董墨言,谢贤弟稍待,我去后堂叫我爹来。” 话毕,他又冲另一边的铺子喊道:“紫宁,过来帮我看一下。” 谢熠顺势看去,便看见一个灵气十足的小姑娘利索走来,约莫十三四岁,穿一身淡紫衫裙,扎了双髻,杏子眼小圆脸,朝气蓬勃,甚是灵动可爱。 她翻了翻董墨言的账本,说道:“你去吧,我看着。” 董墨言向谢熠笑笑,自去后堂找董昌浩,留下这个叫紫宁的女孩和谢熠相对。 谢熠也讲礼节,主动说道:“我是黄泥村的谢熠。” 紫宁点了点头,不笑不怯,望着谢熠回道:“我叫紫宁,刚才那是我二哥。” 谢熠恍然,原来这是董昌浩的千金,她叫董墨言二哥,那就说明她们上面还有一个大哥。 董紫宁回了谢熠的话,竟然开始提笔沾墨,接手董墨言的活计,开始在账册上认真书写起来。 谢熠瞟了一眼,发现董紫宁写得一手极好的簪花小楷,这令谢熠刮目相看又自愧不如。 要知道这时代无论男孩女孩,读书识字已是难得,像董紫宁还能写会算的,实属罕见。 这让谢熠生出极大的佩服来。 偏偏董紫宁又是性格开朗活泼的,写着写着便抬头问谢熠:“你名字是哪个字?交易的易还是学艺的艺?” 谢熠回道:“是熠熠生辉的熠,应该是光亮华彩的意思。” 董紫宁了然,说道:“挺好听的,你爹娘真会起名。” 谢熠笑道:“我爹娘倒不曾读书识字,这名字是他们请私塾先生帮起的。” 董紫宁道:“那也好听。” 谢熠笑笑,说道:“我徒有虚名,你才是真才实学。” 他指了指账册上写的簪花小楷。 董紫宁道:“我是从小想帮爹娘做些事,重活我做不了,只能抄抄写写啦。” 谢熠惊奇道:“你是自学识字?” 董紫宁:“不,我爹娘和我哥他们都教我,后来我喜欢这种楷字,便学着写了几年。” 谢熠微不可见点点头,光从这点便可判断,这也是极好且极开明的一家人,寻常人家只会教女孩针线刺绣,哪里会教女孩读书识字,还让上柜台记账算数的? 谢熠如此想时,董昌浩和董墨言父子便从后堂进来了。 见果然是谢熠,董昌浩进门便笑道:“谢世侄来了,有失远迎有失远迎,来来,咱们进来说话。” 他招呼谢熠到后面的厅堂去,那才是他们商行接待客人的地方。 谢熠随他们来到后堂,这是一处宽敞的客厅,桌椅屏风,字画横幅,颇有大户人家的味道。 董昌浩亲自给谢熠斟茶,谢熠赶忙起身接过,喝了一口。 两人喝过茶,董昌浩也不忙着直入主题,而是跟谢熠聊了他家中的情况。 他妻子许氏,也是青川镇上的人,他们夫妻育有两子一女,长子董墨程,次子董墨言,董紫宁是他们的小女儿。 董墨程今年十八,已经成家,前日恰好陪着妻子到县城上探亲,许氏也跟着探望亲家去了。 董墨言则是十六,向来在镇上的青川书院读书,偶尔帮着家中料理账册,也算是学有所用。 董紫宁年芳十四,尚未及笄。 这三兄妹恰好比谢熠三兄弟“大一轮”,谢明是十六,谢富是十四,谢熠则才十二岁。 谢熠对此有了大概了解,但他志不在此,喝过一轮茶,便主动提及正事。 “董伯伯,我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不知去哪里给你演示一遍。” 董昌浩道:“都安排好了,贤侄过去便能使用,只是这倒不忙,你吃过没有?伯伯总不能让你饿着肚子去。” 谢熠道:“刚才吃过了,由于我这个法子需要些时间,我们还是抓紧些好,免得耽误了。” “可行,我领贤侄过去,需要我准备些什么?” 谢熠:“伯伯给我半斤粗盐便好。” 董昌浩了然,亲自去前边称了半斤粗矿盐,随后嘱咐董墨言和董紫宁看好店铺,他便领着谢熠到他提前安排的地方来。 这是他先前囤放货物的院子,比较偏僻,后来闲置不用,他也不愿便宜卖了,正在寻租,谢熠先前说找一个偏僻的、可以蒸煮的地方,这里再合适不过。 董昌浩找钥匙开了门,谢熠便进入一个砌了高围墙的大院子,由于长久无人打理,院中地板上的砖缝都已有了些小杂草,不过无关紧要,前边和左右两边的房屋都完整。 董昌浩道:“这是我先前建的仓房,和官道太远来往不便,闲置了好几年。” 说着,他指了指右边一排房子,说道:“这边以前是我们生火做饭的地方,我已命人收拾出来,备好柴火清水,你随意使用,你先看看,若有其他需要,伯伯即刻帮你备妥。” 谢熠随他进厨房看了,果然是收拾得井井有条,万事俱备,只欠他使用了。 谢熠道:“这样可以了,我这边开始生火炼盐,过程可能需要一两个时辰,伯伯得等一等。” 根据上次炼盐的时间来算,一两个时辰也差不多了。 董昌浩道:“不碍事,伯伯等你。” 要是谢熠的炼盐之法可行,别说一两个时辰,一两天他都等得起。 而按照先前的约定,后续就是谢熠独自操作,董昌浩要回避了。 谢熠取了半斤粗矿盐,带着他的竹篮进去。 董昌浩也遵守约定,在厨房对面的房子搬出桌椅,取了一个小炉,寻出一套茶具,独自烹茶等待起来。 里边的谢熠则是深呼吸一口气,成败在此一举。 他将工具逐一取出,一丝不苟按照先前的流程处理,将粗盐放在水中溶解,架起过滤的竹筒,将溶液倒进去过滤,得到祛除了杂质的相对纯粹的食盐溶液,当然这一步需要耗费些时间,等待的时候,他还跑出去跟董昌浩喝了杯茶。 最后就是生 8. 全家庆贺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对谢熠来说,这无疑是极好的条件。 谢熠原本计算一斤粗盐炼制的细盐有八十文利润,但董昌浩直接拿盐引去购买的粗盐,价格要比市面上购买的价格低得多,就算去掉车马人力等损耗,利润也远不止八十文。 按照每日炼制三十斤粗盐得到二十四斤细盐计算,利润对半分谢熠每日至少得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啊! 一千文钱。 这是什么概念? 谢熠先前算出这里一文钱相当于前世一块五的购买力,也就是说他要日入一千五,“月薪”四五万了。 但是谢熠忍住激动,保持最大的镇定自若,回道:“伯伯开出的条件很好,我们先这么拟定,我回去之后仔细想想,明天再跟伯伯确定,到时咱们白纸黑字写下来。” 董昌浩一听便知谢熠是回去跟他背后的那位高人请示,自然无不应允。 谢熠又说:“我来伯伯这里,爹娘那边就要交代,我打算以当伯伯商行上的学徒为由跟二老去说,伯伯可否配合?” 董昌浩现在已经亲眼目睹谢熠的本事,哪有拒绝的? “自然配合,先不管分成如何,明日我亲自登门帮你跟二老说话,巳时正到你家如何?” 谢熠道:“这样最好。” 董昌浩喜不自胜,说道:“那么我派人过来将这里整个打扫一遍,贤侄先到我家坐坐,吃过午饭再回去。” 和谢长坤约定见面的申时还有两三个时辰,谢熠便和董昌浩先回商行。 真金不怕火炼,经过这次检验,董昌浩已彻底将谢熠当成他的“摇钱树”,对他来说一天一两银子的收入也不是个小数目了,而且以他生意人的目光不难看出,一天三十斤细盐只是谢熠一个人的产量,倘若有一天谢熠或者谢熠背后的高人肯打破这个限制,这里边就是蕴含无法估量的商机! 到时候别说青川镇和定边县,就是同州府城都得有他的一席之地。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稳稳拿住谢熠。 因此不消多说,回到商行董昌浩便将谢熠奉为上宾,先是跟谢熠要了钥匙,派店里三四个伙计过去将老仓库里里外外打扫一遍,接着让董墨言和董紫宁先招呼着谢熠,他自己到旁边的菜场选了上好的食材,回来亲自下厨,给谢熠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董墨言和董紫宁百思不得其解,在他们的记忆里,董昌浩已经很少下厨,只有他们母亲生辰或者他们生日的时候,董昌浩才会亲自下厨做饭,一时间,他们也纷纷对谢熠好奇起来。 都是差不多的年纪,谢熠和董墨言两兄妹便也很快熟悉了,两兄妹都按照这边的习俗称叫谢熠“熠哥儿”,谢熠则称呼他们为“墨言哥”和“紫宁姐”。 谢熠在董家这边真真感受到了什么是盛情难却,吃过饭之后,又在商行了解了许多生意经,特别是当学徒的一些规矩。 比如有账房学徒,专门跟着账房先生记账算账的,这类学徒要识字算数;有货郎学徒,专门在店里给顾客讲解售卖,这类学徒要能说会道;也有跑堂学徒,负责入库出库或者配送大单粮米等等,这类学徒则要求身强体壮;也有行商学徒,跟着董昌浩天南地北到处跑的,这类要聪明机灵…… 而无论那种学徒,一般都是要签五年十年契约,有的甚至更长,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学徒学成,转眼就跑到别家去了,主家平白蒙受损失。 学徒是主家管饭,另外每个月还会发一些月钱,逢年过节会给额外的礼品,学成之后留在商行做活就有正式的工钱,难怪乡下人家都争着把孩子送上来,既省了喂养的粮米,又另得工钱,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乐不为? 当然,谢熠不用真的当学徒,他只是借学徒之名,跟家里人做个交代罢了。 在商行逗留得差不多了,谢熠便先行告辞,董昌浩和他约好明天到黄泥村拜访他父母,双方如此说定,谢熠便离开商行,在去青川镇牌坊跟谢长坤还有乡亲们会合回村之前,谢熠可真要“消费”一番了! 炼盐之事初步获得成功,谢熠必须跟家里人庆祝一番! 他心里已经有了盘算。 他去到市场,先花十二文称一斤肥瘦相间的肉,十五文称一斤肥肉,分开装,再花二十一文买了三斤手擀面。 接着是配菜,豆腐、木耳、豆角、红萝卜、干辣椒林林总总加起来称了一斤,将他那个竹篮子装了个满满当当。 这一顿饭是“兑现他的承诺”,早上他吃臊子面时便想,今天如果顺利,得让家里人也常常那个味道。 谢熠如今便是说到做到,这让他心里生出了小小的成就感。 买好东西,申时正,他准时提着篮子准时到青川镇牌坊下和谢长坤还有乡亲们集合。 今日谢长坤早到了,远远看到谢熠来,便急不可耐打招呼,问道:“熠哥儿,董掌柜那边是怎么说的?” 谢熠笑道:“多得长坤叔跟董掌柜说话,他刚才已经答应我当商行当学徒,明天就到村里跟我爹娘说。” 谢长坤听到这个消息哈哈大笑,说道:“我就说你可以!你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就是吃这碗饭的料!” 其他乡亲听闻谢熠要到董昌浩的商行当学徒,无比钦羡,谢家老三以后可找到了饭碗,可以在镇上做活吃饭了! 一时间众人纷纷恭喜,谢熠也惯会做人,刚才他就多买了一斤肥肉分开装,这时便将肥肉取出来放到谢长坤的车上,说道:“长坤叔,一点心意。” 谢长坤果然拒绝:“熠哥儿,这是什么意思?叔是图你有出息还是图你送礼?” 谢熠笑言道:“不是这个意思,这次我能当学徒,叔是来来回回跑了两三趟的,这也不是回礼,而是跟叔贺一贺。” 其他乡亲纷纷劝说,说谢熠这孩子有心,谢长坤不该逆了谢熠的好意,谢熠又说:“我当学徒只是开始,以后能不能在镇上站稳跟脚,很多事还跟靠叔和乡亲们帮忙,这点心意叔先拿着。” 谢长坤这才收下。 一路上众人对谢熠多有溢美之词 9. 离开小村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见到这实实在在的银子,一家人才完全清醒过来。 谢富激动到过来搂住谢熠:“三弟,我就说你行的,哈哈哈!” 谢明也是笑道:“三弟,恭喜恭喜。” 谢长福和陈氏不知说些什么好,只是陪着笑,谢熠将那三钱银子交给陈氏,说道:“娘,你拿着,后面我挣了钱都给你存着。” 陈氏却将银子还给他,说道:“你去了董掌柜那里,里里外外都得用钱,别的不说,添件新衣裳是要的,这银子还是你拿着,等后面赚了钱,娘再帮你存着。” 谢熠道:“我有的,我自己留了些。” 他怕陈氏有心理负担,将话题引开,说道:“明天巳时董掌柜会来咱们家,主要找你和爹谈我到商行当学徒的事,我是乐意去的,现在就看你们的意见了。” 陈氏果然说道:“我和你爹当然乐意你去。” 谢熠道:“那就好,明天董掌柜来你们说好就行。” 陈氏问道:“爹娘该准备些什么?” 谢熠道:“做顿饭要的,再请长坤叔和里正过来做个见证。” 陈氏道:“要得,吃完饭就让你爹去说。” 谢长福道:“爹待会帮你去说。” 谢熠“嗯”了一声,又说:“先吃面吧,再不吃坨了。” 陈氏才道:“吃,你们都吃。” 因为谢熠有了这样的出息,他做了这样一顿饭,家里人也不指摘他铺张,而是高高兴兴跟他庆贺,并不扫兴。 吸溜——! 谢富先吸了一口,表情夸张道:“好吃!好吃到嘴里放鞭炮。” 谢明笑道:“二弟你也太夸张了,真有这么好吃,嘶——!!!” 谢明也惊喜起来,倒不是他们饿太久尝到肉味就觉得好吃,而是这碗面的确美味。 谢明问道:“三弟,这是怎么做的?你怎么会做?” 谢熠道:“我们上次去那家面摊吃的时候注意到了,我想着让爹娘也尝尝味道,跟老板打听了怎么做,恰好董掌柜给了些钱,我就自己买食材回来做了。” 他又说:“爹娘,你们觉得怎么样?” 陈氏道:“好好。” 谢长福道:“不错。” 夫妻俩向来是不多话的,这么说其实内心已是欣慰至极。 三斤面条,一斤多臊子,一家五口吃了个精光,这也是谢熠过来之后吃得最好的一顿。 谢熠说道:“等以后赚了钱,不说天天吃这个,一个月两三回咱家吃得起。” 陈氏道:“你们有那等本事爹娘自然不说什么,只是要记住一点,钱该花花该省省,咱家花钱的地方还很多,以后你们娶媳妇就都得用钱。” 谢熠道:“我晓得。” 陈氏道:“旁的娘也多说什么,你和你爹去长坤叔和里正家说事去吧,晚了怕他们歇了。” 谢明和谢富起身,表示他们也一起去。 于是父子四人提了灯笼,先去了较远的里正家,谢长福说了请里正巳时正到家,里正识字,到时如果董昌浩要定契约立字据,都由里正帮忙看着。 谢长福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从不与人口角,每家每户有什么事他都肯帮忙,名声是不错的,里正自然乐意帮忙,还连翻夸赞谢熠有出息,谢明和谢富来日也是不可限量。 四父子谢过里正,辞别后到谢长坤家。 谢长坤这边不消多说,都不用谢长福开口便知来意,连连应允,还跟谢熠谈了许多昌浩商行的规矩和当学徒的细节,谢熠虽然是去当假学徒,也是认认真真听完。 从谢长福家离开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农家人多早睡,夜晚少点灯,乡间村里便是黑灯瞎火,天地一片漆黑。 四父子点了灯笼,谢长福在前面领路,三兄弟在后面跟着。 谢熠道:“二哥,我先到镇上去,如果还有其他学徒的空缺,我第一时间跟董掌柜说。” 他向来知道谢富的心思不在田地上,也是真心想拉这位二哥一把,当然,最最主要的是谢熠为将来做打算,他到镇上炼盐,不可能一辈子都耗在这上面,等炼盐走上正规,他有了积蓄之后,他就打算到书院上学,正式走上他的科举之路,到时候把炼盐的法子交给谢富再好不过。 谢富听他这样说,自然高兴,说道:“好,我等着。” 谢熠又道:“大哥有打算吗?” 谢明道:“我不是做生意的料,你帮二弟留意就行,我只管帮爹娘照料好家里的田地。” 这也是谢明的肺腑之言,他向来乐于耕种,同时身为长子,也讲照顾家庭的责任。 人各有志,谢熠也不勉强,便道:“这样也好,我们先这样说着,以后有更好的法子,我们商量着来就是。” 谢明道:“嗯,咱俩各自出力,帮爹娘挣出一份家业来。” 谢长福提着灯笼,虽不开口,听三个儿子这么说话,不善言辞的他嘴角也有微微笑意。 天上星斗灿烂,他们提着小小的灯笼,在乡间田头走回家。 第二日全家人早起,为帮谢熠迎接董昌浩,将院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陈氏更是让谢长福去借了三斤小米——煮米饭对他们来说是招待贵客最高的礼仪,谢长福更是狠心杀了一只鸡。 临近巳时正,谢长坤和里正先到了,谢长福陪他们先喝茶,谢熠三兄弟则到黄泥村村口去等。 由于谢熠到镇上当学徒的消息早在村里传开,便有不少乡亲都过来看。 谢熠三兄弟等了不多时,远远便见看村口外跑来一匹马,董昌浩骑着高头大马而来,威风凛凛,在乡下牛羊多见,马可不常见,能骑马的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平时只有刘财主下乡收租才能得见。 谢熠三兄弟迎上去,董昌浩下了马,谢明上去帮忙牵马执鞭,董昌浩也不客气,将马匹给了他。 “三位贤侄又见面了。” 董昌浩无不客气地说道,不待谢熠三兄弟回话,他看了一圈黄泥村,又说:“算起来我也有十多年没来村里了,我记得当年村口这棵树还只有碗口粗,现在怕是你们都抱不过来了。” 谢熠道:“就像伯伯的生意越做越大。” 董昌浩一顿,随即哈哈大笑,“贤侄这话说得妙,不过我也记得你说来日方长,有朝一日你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没,成就绝不在我之下。” 谢熠笑道:“那我这颗小树还得伯伯多多栽培。” 董昌浩:“彼此彼此。” 他们有说有笑,旁边围观的相亲无不钦羡,其中有一些跟董昌浩相熟的乡亲便上来搭话,一个两个直夸谢家老三的好,董昌浩待人接物比谁都娴熟,一一应付了,随后才跟谢熠往家中走去。 谢家今天当真是“扫榻相迎”,虽说简陋,但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董昌浩一眼便知谢家拿出了诚意。 谢熠还说:“家里简陋,伯伯将就些。” 董昌浩:“伯伯小时候比你们这还差些了,无妨无妨。” 谢长福夫妇和屋子里的谢长坤还有里正听闻动静,一齐出门迎接,双方都是熟人,也不用讲太多客套话。 董昌浩先将带来的一个篮子交给谢熠,说是带来的一点见面礼,谢熠代父母收下,随后双方在里屋喝茶谈天,刚开始说的都是些陈年旧事或者十里八乡的见闻,说得差不多了,谢家便招待董昌浩上桌吃饭。 吃完饭又喝茶,这会才说正事。 董昌浩来时已经为谢熠做好了打算,便说道:“我那盐铺正缺个帮手,这份差事倒也不难,只需帮着料理盐册,登记出入,平日得空在店里帮忙买卖,每个月跟我跑一趟府城也就差不多了。” 谢 10. 姐姐姐夫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黄泥村这个清晨和平常没什么不同,鸡犬相闻,小路纵横,对谢家来说却有不同的意义。 “爹娘,大哥二哥,我走了。” 谢熠背起行囊向家人告别。 “有什么话让长坤叔递给我,得空你们随时到镇上来看我。” 一家人送他到黄泥村村口,今日谢长坤不进镇,谢熠得自己走着去。 陈氏嘱咐道:“去了好好给董掌柜干活,不用记着家里。” 谢熠“嗯”了一声,陈氏又道:“刚去商行咱们到底是新人,做人做事都谦虚些,但也不用事事委屈自己,若是有人刻意为难你,一定要跟董掌柜说。” 在陈氏眼里,自己这个老三什么都好,就是身子弱性子倔,什么事都一个人藏着,从来不跟外人说。 谢富道:“三弟,要是有人欺负你,给家里递句话,我和大哥马上到。” 谢明也道:“大哥脑子不好使,拳脚还是灵活的。” 陈氏说他们:“老三又不是去当土匪,什么拳啊脚的。” 谢熠在旁只是笑,陈氏又道:“不过他们话糙理不糙,要是遇到事,记着有爹娘和两个大哥,没什么过不去的。” 谢熠收了笑意,诚恳点头道:“我记下了。” 陈氏将另外一个篮子交给谢蕴,这里边装的却不是谢蕴的东西。 “你到镇上先放着,若是打听到有七里铺村的乡亲回家的,给他一两个小钱,请他帮忙把东西稍给你姐和姐夫。” 这是他们家给大姐家的“回礼”。 说起来谢熠能有今天,或者说谢熠能发现炼盐这个致富法门,还是因为大姐和姐夫托谢长坤给他们家捎来半斤粗盐,谢熠也一直记着这件事,只是这些天在黄泥村和青川镇两头奔波,没来得及答谢。 谢熠接过篮子,沉甸甸的,陈氏将董昌浩昨天送的东西分了一半过来,另外还加了许多家里的东西。 话到此处,一家人正式分别,谢熠背着行囊提着篮子往前走,回头向家人招手。 “回吧,得空我就回来。” 家人也冲他招手,谢富喊道:“路上悠着点。” 谢熠独自进镇。 五六里路,半个时辰左右便到,早上在家里吃过,他就不到面摊再吃了,而是直接到商行去。 今天董墨言不在,上学堂去了,董紫宁见是谢熠,早知谢熠是董昌浩的贵客,主动上来招呼,将谢熠领到后堂去。 董昌浩不多时便来了,先跟谢熠寒暄,问谢熠吃过没有,接着跟谢熠说道:“炼盐宅子毕竟简陋,跟其他学徒住一块你又不方便,我另外给你寻一个住处?你要是不嫌弃,干脆住我家也行,伯伯这里房间多的是。” 董昌浩五个铺面,上头还有一层,后面两个院子都也是他的,其他零零散散的铺面房屋还有好几个。 谢熠却道:“我住炼盐房就行,那边那么多盐屯着,晚上没人我实在不放心。” 主除了保密,那边偏僻安静,他一个人住乐得自在,而且一旦炼盐上了轨道,虽然不能马上转手给谢富,他也可以先自学四书五经,为后面入学参加科举做准备。 董昌浩道:“可以,照你的意思办。你先过去放好东西,今天不炼盐,先安顿好住处,傍晚过来吃晚饭就行,今天是你正式加入商行的日子,伯伯给你贺一贺。” 谢熠本想将篮子交给董昌浩,请他找人把篮子送七里铺村的大姐家,现在听董昌浩这么说,距离晚上还有好多时间,他便想亲自跑七里铺村一趟。 “行,晚些时候我再过来。” 董昌浩喊道:“紫宁,你和熠贤侄走一趟,需要些什么你打点着。” 董紫宁听闻,“哎”一声应了进来,谢熠道:“不用麻烦紫宁姐,我自己可……” 董紫宁已将他的篮子提起,颇为俏皮说道:“走吧,小熠弟弟。” 谢熠顿了顿,董昌浩道:“让她和你去吧,我有时忙照顾不上,你找紫宁更方便。” 谢熠道:“好,那就先谢谢紫宁姐了。” 董紫宁道:“走啦。” 两人一起到了炼盐房,谢熠取钥匙开门,董昌浩果然用了心思,派人将院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整个院子焕然一新。 董紫宁问道:“你住哪间?” 谢熠挑了东边的一间厢房,一来和厨房比较近,二来采光好,方便他日后看书。 董紫宁帮他将篮子提到房中,看了一圈,说道:“干净倒是干净,就是差了东西,被子席子……” 她一样样计算着,说道:“待会我们去买。” 谢熠将行囊解下,里边主要是他的衣物,董紫宁看了,说道:“再给你买一身新衣服。” 以后在镇上生活,多少得有体面,谢熠便不拒绝,他的东西也不多,简单收拾放好便跟董紫宁出门。 两人到百货商行和衣饰行买好了东西,谢熠自然是要自己付钱的,他来时家里给他了二两银子,加上他原本剩下的还有一百多文钱,买这些东西他付得起,董紫宁却非得帮他结账,说是董昌浩的吩咐,谢熠拗不过,也就由得她了。 不过最后购买的半斤细盐和其他一些肉、米、面,谢熠都是自己付钱。 他这边处理好之后,便跟董紫宁道:“紫宁姐,我还得去我姐姐和姐夫家一趟,晚上再回来和你们一起吃饭。” 董紫宁问道:“你姐姐和姐夫家在什么地方?” “七里铺村。” 董紫宁想了想,说道:“我知道,可那有十多里路呢,你怎么去?” “我走着去。” “那来回得两三个时辰了。” “我快去快回。” “那不行,你早上从家里走来,这会又走那么远,得累死。” 谢熠也知道的确是仓促了些,但明天他就得开始炼盐,而且东西也都买了,他一直想感谢姐姐和姐夫,不好不去。 董紫宁略想了下,问谢 11. 心中愤慨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谢熠和董紫宁照着乡亲的指示方向走,最后抵达姐姐谢容和姐夫赵正家正前方。 由于他和董紫宁是骑着马来的,自然引来很多乡亲观望,开始讨论起他们来。 “听说是赵家老四的小舅子,容婶子的亲弟弟。” “哎哟,赵四有这样的小舅子?” “赵家那样对待赵四和容婶子,恐怕肠子都悔青了,人家小舅子忒有出息。” “骑个马而已,怎么就有出息了?又不是他家的马。” “你们看那姑娘像不像镇上董掌柜家的三小姐?” “咦?还真像,我前些日子到镇上买盐,见过这位小姐。” …… 村里人就爱说个家长里短,谁家有什么事都口耳相传,谢熠这次来,自然成为了谈资。 谢熠当然不在乎这些,他只想尽快见到姐姐和姐夫。 此时他眼前出现一片大屋,这就是赵家大屋了。 不消说是要比谢熠他们家气派得多的,这样的屋子,在谢熠他们的黄泥村也不多见,只有里正家才有。 这大屋目测得有十几间房,都是瓦房,加上里外的院子,占了足足两亩地。 但令谢熠不敢相信的是,乡亲竟然指着大屋另一侧的三间茅草屋,说那就是谢容和赵正分家分到的房子。 谢熠先前听陈氏说过姐姐这边不容易,向来遭受公婆白眼,但没想到到了这种程度! 谢熠第一次有了气愤之感。 苦日子难日子他可以接受,但欺负人他不能接受。 董紫宁看见这样的对比,她又是那样玲珑的心思,一下就知道谢熠姐姐姐夫遭受了区别对待。 但这是谢熠的家事,她不好随意说什么,便想着先看看谢熠的姐姐和姐夫。 谢熠忍住心中愤慨,谢过那位引路的乡亲,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免得让姐姐姐夫见了难堪,过了好一会平复好心情,他便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在三间草屋前喊道:“有人在家吗?” 谢容正在屋里织布,当初分家,其他东西她都不跟上边几个嫂子争,这架织布机却强硬要了下来,不为别的,只因她相信只要有了这架织布机,凭着她的双手,她照样能把这个家操持来。 听闻外面有人喊,谢容只觉得那声音有些熟悉,便放下织布梭子,起身开门。 见到门外是谢熠,谢容疲倦的脸上一下有了光彩,喜出望外道:“小弟!” 谢熠也冲着她笑,回道:“大姐。” 旁边的董紫宁也笑着叫人:“大姐。” 谢容问:“这位是?” “这是镇上昌浩商行董掌柜家的千金,紫宁姑娘。” 谢容恍然道:“原来是董掌柜家千金,快快,先进屋来。” 她看了看谢熠和董紫宁身后的马匹,说道:“马儿就栓门口吧。” 谢熠和董紫宁将马拴好,随谢容进屋。 进得屋内,谢熠便看见屋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家具虽少却是摆放整齐,房子虽说简陋,但一眼可见主人家绝对是辛勤之人,董紫宁看了,心里也是这般想。 谢容先向董紫宁“赔罪”,说道:“紫宁姑娘,家里简陋,也没有像样的茶叶,您别见怪。” 董紫宁赶紧道:“不会不会,大姐太客气啦,您这样说我下次不敢来啦。” 谢容明白董紫宁这是给她台阶下,便道:“好好,你和小弟先坐一会我去取点热水来。” 说罢从正屋走向东边一间屋子。 谢熠便趁这个时候看了一下,谢容家三间屋子草屋都是连通的,他们坐的这间算是“客厅”,左边是小两口的卧室,右边是厨房。 不多时,谢容将热水送进来,没有泡茶,而是给他们在水里泡了干桂花。 “桂花是去年中秋上山采了晒的,泡了也有香味,姑且当茶来招待。” 谢熠尝了一口,淡淡的桂花香味清新自然,便说:“这是姐姐亲手做的,比茶好喝。” 董紫宁道:“对,这桂花比茶叶好多了,我就挺爱喝。” 她又喝了一口。 谢容见着,自是欢喜,说道:“你们喜欢就好。” 谢熠问道:“姐夫不在家吗?” 谢容道:“你姐夫下地去了,晌午会回来吃饭,也差不多到时辰了。” 谢熠了然,谢容仔细看谢熠的面容,问道:“小弟身体好些了?” 谢熠道:“已经好了,前些天姐姐和姐夫托长坤叔稍的东西也收到了,爹娘和大哥二哥都喜欢。” 谢容道:“这就好,姐姐也帮不上什么忙,本来想和你姐夫去看看你,一直没能成行。” 谢熠笑道:“我这不是来了吗?” 谢容也跟着笑了笑,觉得自己这个小弟果真是病好了,比先前还开朗许多。 她又问:“爹娘都好?” 谢熠一一答了,两人聊了些家常,谢熠知道分寸,没太深入问及谢容这边的情况,董紫宁也偶尔进来插两句话。 谢容看时候差不多了,便说道:“你姐夫也该回来了,我先做饭,你们坐坐或者四处逛逛,好了我叫你们。” 谢熠见她要张罗午饭,便把装着细盐、肉和米面的篮子交给她,说道:“姐,这里有肉有面,待会我们吃这个。” 谢容这才打开篮子来看,见到里面的东西,心下惊奇,她原本就奇怪谢熠怎么会跟董紫宁一起来,还骑着马,他们谢家跟董家八辈子打不着干系,便问:“小弟,这些东西怎么来的?” 谢熠道:“你先做饭,待会姐夫回来我一起说,我们边吃边聊。” 谢熠担心她多想,又问:“需要我帮忙烧火吗?” 小时候谢容为家里人做饭,原主帮着烧火。 谢容果然说道:“不用,你陪着紫宁姑娘,紫宁姑娘大老远来,不好怠慢了。” 董紫宁道:“大姐太客气了,我喜欢你家的,尤其是这桂花茶。” 谢容:“喜欢就多喝些。” 谢熠把篮子交给谢容,说道:“姐你去吧,我来招待。” 谢容这才接过篮子去了,董 12. 百斤小姐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谢熠和董紫宁也不跟他们客气,一起凑到厨房去看。 谢容做的是肉片面,肉和面用的都是谢熠带来的,她自己又切了黄瓜丝、莴苣丝做配菜,荤素搭配,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谢容见他们都钻了进来,笑问道:“做个饭怎么都进来了?再等一会就好了,下面条了。” 赵正说道:“我进来帮忙。” 谢熠和董紫宁异口同声道:“我们也帮忙。” 谢容道:“用不着这么多人,我和你姐夫做就好。” 赵正也说道:“你们客人,坐着吧。” 谢熠见他们小夫妻如此默契,便说道:“我们也是家人呢,好久没看姐姐煮面了,我来学一学。” 董紫宁道:“我也学。” 谢容笑了笑,便由得他们,谢熠将买来的细盐取过来,问道:“先放一勺尝尝味?” 谢容:“对,先放一勺。” 赵正道:“还是你们姐弟默契,我倒多余了。” 谢容道:“那是,以前做饭小弟可是专门给我烧火的。” 赵正挠头笑了笑,董紫宁道:“现在就是姐夫帮忙烧火啦。” 四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不消说这顿面做得极欢乐,一番忙活,谢容装了满满一大盆让赵正端出去,她再找了四副碗筷,出去每人先分一碗。 “小弟买的肉和面都好极了,趁热吃吧。” 谢熠吸溜了一口,满口生香,说道:“姐姐做的面没得说,就是这个味道。” 赵正道:“那以后小弟可得多来。” 谢容却道:“来就来,只是不要这样破费了。” 赵正也知谢熠带来的这些东西花费不小,便道:“对对,小弟来我们高兴,只是不要带东西了,要吃什么姐夫给你买来。” 谢熠笑而不语,谢容再问董紫宁:“紫宁姑娘合胃口吗?” 董紫宁:“好吃的,姐姐的手艺不比镇上的面馆师傅差。” 谢容:“可不敢跟镇上的老师傅比。” 她又把肉都挑给谢熠和董紫宁。 谢熠吃完一碗面,缓了口气,看谢容和赵正也吃得差不多了,才说道:“姐姐,姐夫,往后我就到紫宁姑娘家做活了,承蒙董掌柜看得起,将我收了当商行盐铺的学徒。” 谢容和赵正听见他如此说,当真是又惊又喜,都知道谢熠谋得了怎样的一分好差事。 谢熠道:“这些东西也都是董掌柜照顾我才买的,爹娘那边也买过了,你们放心吃用就是,等以后我赚了更多工钱,再给你们买更好的。” 谢容道:“小弟,你有了出息姐姐自然替你开心,你赚的钱姐姐也不说你要怎样使用,只是要多想着爹娘,他们养大我们不容易。” 谢熠道:“我知道的,赚的钱我自己使一些,其他都给娘存着。” 谢容无比欣慰,小弟有了这样的出息,又知道管钱,她心里别提多高兴,前些天还听说小弟卧病在床,她一直挂心着就是没有时间去看望,没想到这回小弟主动登门来看她,还带了这样的好消息,从卧病在床到镇上当了学徒,也就是一转眼的事,福祸相依,她便感觉鼻子有些酸酸的。 “来,再吃一碗。” 她把谢熠的碗取过来,再盛了满满一碗,多挑肉。 谢熠说道:“你和姐夫多吃点,姐夫还要下地。” 赵正道:“我差不多够了,你们正长身体。” 谢熠道:“姐姐,姐夫……” 谢容和赵正见他语气忽然深沉了些许,互相望了眼,放下筷子听他说。 谢熠道:“辛苦你们了。” 谢容和赵正面面相觑,但两人都是有心思的,便知道谢熠指的是他们这住处和旁边赵家大屋的对比。 谢容便道:“小弟,姐姐和姐夫日子是过得紧了些,但不到过不下去的地步,我们去年种的两亩桑苗今年都长成了,养了蚕织了布就有收成,往后肯定越来越好,你好好在紫宁姑娘家学本事,姐姐姐夫这边不用挂心,这些话,你跟爹娘也是一样说。” 谢熠点头道:“我会的。” 谢容又道:“旁人怎么样咱们不去管他,也不用攀比,只管过好自己的,等过几年你再来看,姐姐和姐夫家自然有另外一番模样。” 董紫宁道:“我就说吧?姐姐和姐夫不会比旁人过得差,我爹说看一家人能不能富贵,先看他家收拾得怎么样,姐姐和姐夫虽然住的是茅屋,但这里干干净净,里里外外打理得像模像样,迟早是富贵人家。” 谢容笑道:“承紫宁姑娘金口玉言了。” 谢熠道:“等我在商行赚了钱,也会帮补姐姐和姐夫。” 谢容道:“你该帮补家里,姐姐这边还不用你分心,我和你姐夫自然有办法。” 赵正也说道:“小弟放宽心,姐姐和姐夫自有计较。” 谢熠不再多说什么,等自己有了那个能力,这些话是不必说的了。 到得此时,面也吃得差不多了,谢熠吃了满满两大碗,谢容还要给他盛,他说才刚骑马来,还得骑马回去,实在不能吃太饱,谢容这才算了。 谢容和赵正准备再说些家常,问一问谢熠到镇上当学徒的细节,却听闻门外传来声响,有人在喊:“四弟四妹在家吗?” 谢熠循声看出去,见是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过来,这妇人约莫四十上下,较为丰腴,谢熠并没有关于她的记忆。 谢容见了她,起身道:“大嫂怎么来了?才哥儿和志哥儿也都进来吧。” 谢熠便知,原来这是赵家长房长媳。 这大嫂边进门边打量谢熠和董紫宁,她也不客气,直接在谢熠和董紫宁对面坐下,说道:“我看见门口栓了两匹马,猜想家里准是来了贵客,进来一看,果然是两位极标志的人物,是镇上哪户人家的公子小姐?” 还没等谢熠自报家门,躲在大嫂身后的两个孩子便盯着桌上的面,小的那个吵着说道:“娘,有肉,我要吃肉!” 大嫂的脸瞬间垮下来,给了那小的一掌,呵斥道:“饿死鬼托生的,爹娘少了你一口吃的?!” 又转向谢熠等人赔笑道:“刚才吃过饭了,小孩嘴馋,公子小姐有怪莫怪。” < 13. 炼盐大成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谢容道:“不想去就不去,姐姐不会为难。” 赵正也说:“方才我说的是有时间就过去坐坐,小弟赶着回镇上就没时间了。” 谢熠听他们这么说,便知姐姐和姐夫并非那种逆来顺受之人,他们晓得如何应付赵家人。 这使得谢熠放心许多。 等谢容收拾好桌子,谢熠又跟他们聊了一会,估摸着时辰到了,谢熠便道:“晚上要到紫宁姐家吃饭,我骑马还不娴熟,回去要多废些时间,差不多得走了。” 谢容和赵正便不多留,谢容赶紧将篮子收拾出来,给谢熠备了回礼,说道:“都是些地里的东西,可以长留的,我和你姐夫两个人吃不完,你先带回镇上,得空给爹娘捎回去。” 赵正帮忙将东西搬到外面,小两口将谢熠和董紫宁送到门口。 赵正道:“骑马过来很方便,小弟得空多来走走。” 谢容道:“也欢迎紫宁姑娘来做客。” 董紫宁道:“姐姐姐夫太客气啦,你们得空也来镇上看我们。” 双方说了一轮话别的言语,谢熠也不让他们送到村口,和董紫宁上了马,沿着来时的道路回去。 出了七里铺村,谢熠跟董紫宁骑马并排着走,谢熠说道:“谢谢你啊紫宁姐。” 董紫宁问他:“谢什么?” “有两处得谢你。” “这我倒好奇了。” “一是谢你教我骑马走这一趟,二是刚才你帮着我们说话,把那个嫂子呛走了。” 董紫宁弯了弯嘴角,说道:“那是,你得好好谢谢我。” 谢熠顿了顿,随即笑言道:“好,我欠你两个人情。” 董紫宁吐了吐舌头:“人情说不上,我说的玩笑话你不用放心上,你不用谢我,第一呢我整天待镇上,偶尔到乡下走走也是散心,二呢我看不得那个老嫂子那副嘴脸,呛她我也解气,要不是看在你姐姐和姐夫的面上,我高低得跟她掰扯掰扯。” 谢熠听得哈哈大笑,这种雷厉风行的性格,他欣赏极了。 董紫宁又道:“就是我到底是外人,往后你姐姐和姐夫跟她又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就不好太直白,否则反而让你姐姐和姐夫为难。” 直爽之余还有这样细密的心思,就是许多大人都比不了。 谢熠在心里对这位紫宁姐从欣赏上升到钦佩了。 两人一路有说有笑,傍晚时分回到青川镇,他们将马儿牵回马厩,董紫宁又带着他拆解马鞍,备草料喂马,这些事做完,两人才从后院绕到商行的后厅。 谢熠到得后厅,便看见厅里多了几个人,首先入眼的是一位年约四十的端庄妇人。 董紫宁见到妇人,心上一喜,赶紧跑过去,口中喊道:“娘,你们回来啦。” 又冲妇人身边的年轻男女叫道:“大哥大嫂。” 谢熠心中了然,这位妇人就是董昌浩的发妻许氏了,年轻男女就是董昌浩的长子董墨程和长媳黄氏,先前听董昌浩说董墨程陪黄氏回县城上的娘家,许氏陪同,这几日下来,他们便都回来了。 董紫宁将谢熠向三人介绍:“娘,这是谢熠,爹新招的盐铺学徒,人可好啦。” 谢熠主动拜见:“谢熠见过伯母,见过大哥大嫂。” 许氏打量谢熠一眼,笑回道:“熠贤侄客气了,既然当了学徒,往后便是自己人,不用这样客气。” 她嘴上这样说,心里却是猜测起来,她能教出董紫宁这样的女儿来,自然也是干练精明之人,刚才董紫宁说招谢熠当盐铺学徒,可许氏对家里几间铺子一清二楚,盐铺那边不需要学徒,人手一直是够的,董昌浩找谢熠当盐铺学徒,背后定有隐情。 董昌浩碍于和谢熠的保密协定,暂时没有跟许氏说清背后原委,他和许氏夫妻多年,许氏又是这样耳聪目明之人,定然是瞒不过的,他得跟谢熠商量将炼盐之事一并告与许氏,有许氏帮着看顾炼盐院子那边,对谢熠来说反而更有好处。 现在却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董昌浩起身说道:“夫人,这位熠贤侄我很喜欢,今天是他正式加入咱们商行,我们摆几桌替他贺一贺,也顺便给你们接风。” 许氏也惯会接丈夫的话:“我们可以不好占了熠贤侄的便宜。” 谢熠道:“刚才伯母还说是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就不说占不占便宜的了。” 听见谢熠这样说,董家人都是一顿,随即都笑起来,董紫宁道:“娘,我就说熠哥儿可以吧,才刚见面他就会拿你的话来接话了。” 许氏只是笑,谢熠道:“紫宁姐,我不是讨口乖,是真这么想。” 董紫宁道:“那更不得了,言口随心,说话好听,说的又都是真话,谁不喜欢?” 董家人又笑起来,谢熠便不好意思了。 董昌浩道:“行了,别拿熠贤侄打趣,帮你娘张罗晚饭吧,我和熠贤侄还有事要谈,有什么话晚上再说。” 董家人说说笑笑离开大厅,给董昌浩和谢熠留出谈话的空间。 董昌浩先问道:“去你姐姐姐夫家可顺利?紫宁没有给你们添麻烦吧?” 谢熠道:“顺利,紫宁姐没有添麻烦,还帮了我。” 董昌浩点点头:“紫宁这丫头是心直口快了些,但大事上总不失分寸的。” 谢熠道:“那是伯伯和伯母教得好。” 提及许氏,董昌浩便将打算将炼盐之事告知许氏一事跟谢熠说了,谢熠一是感激董昌浩对自己这个十二岁孩子的信任,二是佩服董昌浩的诚信,人家夫妻几十年,照理说这样的事根本不需要经过他的同意,但董昌浩还是跟他先商量,可知人家能做成青川镇的富商并非没有道理。 虽说对许氏不甚了解,但因着董昌浩这样的为人,董家人这样的性情,谢熠自然应允。 接下来董昌浩又跟他说了一些炼盐合作的具体细节,都是围绕着如何安全、保密和确定双方利益谈论的,谢熠一一听着,双方相谈甚欢。 到了晚上,商行的铺子陆续关门,各个铺子的伙计、学徒都被叫过来,许氏和董紫宁等人准备了足足三桌饭,谢熠也是见到了董家人和商行其他人,他略微数了下,足足有二十多人。 董家人自是不小气,每桌饭都备了八个菜,荤素搭配,鸡鸭齐备,谢熠甚至看到了鱼干。 作为美食偏爱者的他,感觉自己的伙食越来越好了。 饭桌上,董昌浩向商行的伙计和学徒隆重介绍了谢熠,谢熠一一认识过这些人,众人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谢熠吃得心满意足,与商行上的人都认识过了,入了夜,董昌浩便亲自送谢熠回炼盐房,董昌浩借着酒兴对谢熠吐露心声。 “贤侄,你这炼盐之法是泼天富贵之法,伯伯别的不敢说,咱们一起好好经营下去,保你将来小富小贵不成问题。” 谢熠道:“那就有劳伯伯多多照顾了。” 董昌浩道:“不是伯伯照顾你,倒是你照顾伯伯了,不瞒你说,伯伯一直有心想把生意做到县城上去,让你墨程大哥娶县城上的媳妇为的就是这个,但那县城水深,各家各户盘根错节,没有足够的家底根本插不进去……” 董昌浩是有野心的,但他向来不会把野心轻易说出来,今天跟谢熠说,一是谢熠给他带来了炼盐这个妙方,二来认可谢熠这个人,三则是多喝了几杯,酒兴上来便不管那么多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伯伯常年奔走在府城、县城和青川镇之间,见多了上面的风光,自然想着更进一步,青川镇这点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跟府城县城相比就不值一提,这么多年没能在府城县城立足,实在是伯伯的一块心病,这次有了你的炼盐之法……” 说到此处,他颇为激动道:“贤侄,你当真是老天赐予我的机缘!哈哈。” 他这么说,也就难怪他对谢熠如此看重了。 谢熠也是知恩图报之人,说道:“董伯伯有这样的心,我自然尽力相助。” 董昌浩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伯伯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两人说到此处,炼盐房就在前面了,谢熠见天色已晚, 14. 了解科举 《寒门新贵(科举)》全本免费阅读 炼盐初成,一切都往谢熠预想的方向发展。 接下来几日,他将工具做了改进,优化整套流程,熟悉之后,三十斤粗盐满打满算只需两三个时辰就可以炼制完成。 “每天上班六小时,月入四五万。” 谢熠这样调侃自己的“工作”,而一切都上了轨道之后,他就着手考虑自己的科举之路了。 这一日,他提前将两日六十斤的粗盐炼好,第二日给自己放了个假。 一大早他便到商行等候,与董墨言相约去青川书院。 他今天的目的是先了解科举相关事项以及上书院的一些情况。 董墨言虽人如其名,沉默寡言,向来鲜少与人交往,只一心读书,但一来谢熠和他年龄相当,二来这些天和谢熠相处惯了,便对谢熠独有好感,因此谢熠提出和他一起上书院,他欣然允诺。 谢熠但有所问,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们大盛朝的科考基本沿袭前朝。” 董墨言说:“从县试开始到府试,考过府试才是童生,童生可以考院试,院试上榜便是秀才。” 谢熠以前听说过秀才,但没想到考秀才之前还有这么多门道。 董墨言又说:“有了秀才便算有了功名,可免个人徭役赋税,可以到县学读书,每个月官府会发粮米,若是想更进一步,就要参加三年才得一次的乡试,乡试中榜便是举人!” 说到这,董墨言颇为向往地说道:“创办咱们青川书院的程老先生就是举人出身,虽然先生已故去一百多年,但每位书院师生都感激他的恩德。” 谢熠了然,举人在读书人眼中就相当于有分量了。 董墨言道:“举人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若有真才实学荣登金榜,便得皇上钦点出身,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位;二甲赐进士出身,一般在百人以内;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每年人数都有不同,不同出身会授予不同官职,一甲直接入翰林院,二甲前十七名可入翰林院,后面的二甲和三甲进士留京或外放为官。” 谢熠默默记下,这可是相当重要的信息。 “那么各种考试的内容呢?” 董墨言道:“县试和府试简单些,基本只考经贴和墨义,但到了院试就要考贴诗和八股了,后面的乡试和会试也是一样,但题目会很难,我看过一本誊抄历年状元卷的刻本,真真是自愧不如,每每想起,总觉得高山仰止,无法触及。” 谢熠道:“墨言哥才十四岁,现在就有这些认识未必是坏事。” 董墨言道:“但愿吧,我是有心科考的,不考出功名来我便不罢休,至少也要像书院的程老先生一般,考个举人出来。” 谢熠道:“我看墨言哥不止举人之才。” 董墨言笑了笑:“你既然问了这些事,你也有心科考吗?” 谢熠道:“有这个打算,但你也知我家处境,要想读书科举,目前还得慎重,所以我先跟你打听一下。” 董墨言想了想:“也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谢熠也不拐弯抹角了,“到书院读书,每年交给先生的束脩是多少?” 董墨言:“六两银子,另外三节六礼都得打点一些。” 这样算起来的话一年要交给先生七两银子左右的束脩,谢熠心中暗暗感慨,七两银子对普通农家来说,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孩子一年的伙食花销了,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谁还有能力送孩子读书? 更不要说还有纸书笔墨这些必要的花销,一年没有十两银子下不来。 谢熠更是理解,古代读书就是一种奢侈,一般只有像董墨言这样的家庭能够支付得起。 不过这对现在的谢熠来说就不是问题了,他现在每天就有一两银子左右的收入,足足可以支付得起上书院的费用。 董墨言道:“书院不收启蒙学生,只讲四书和五经,为的就是直接教出参加科考的学生。” 这对谢熠来说也不是问题,繁体字和简体字他可以适应,只要在去书院之前自己先习惯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董墨言又道:“书院前面的这条街有两家书肆,文房四宝和各类典籍都能买到,具体价格你可以问问。” 谢熠才看见已经到了青川书院,书院之前立了个牌坊,上面用篆书写着“青川书院”四个大字。 此时有三三两两的学子从牌坊下走进书院,一派书香气息。 谢熠便道:“墨言哥,我先到前面的书肆看看,中午放学你出来,我请你吃饭。” 董墨言:“好,中午见。” 谢熠和他分别,独自去找前面的书肆,两家书肆正对门,一家早早开了门,另一家则还没有。 谢熠进去看了一圈,问过价格,再次感慨读书之贵。 最常见的启蒙认字书籍,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就要两百文一本。 四书五经就更贵了。 经典的《论语》要三百五十文一本。 《大学》和《中庸》则要四百文一本。 《孟子》的价格高到五百文一部。 至于笔墨纸砚,质量不同价格有所不同,拿消耗最多的纸张来说,这里的纸张以“刀”计算,一刀纸是七十张,谢熠看了,这种纸和A4纸差不多大,一刀却要七十文,合计一文钱一张纸。 对古人来说,读书识字就意味着烧钱。 也难怪那么多人在泥地上写字练字了。 谢熠现在都觉得自己怀里的二两银子是杯水车薪了。 但也还好他有二两银子。 “小公子,需要些什么?” 见他看了半天,掌柜开始上来询问。 谢熠来时做好了打算,先买四书,将《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背个滚瓜烂熟再说。 当然笔墨纸张也要买,参加科举没有一手好字是痴人说梦,这也是他最欠缺的东西,他几乎没有任何毛笔字功底,因此练字的字帖也要买,用来临摹。 砚台倒可不必,他没那么讲究,回去自己找石头或者砖头凿一个就可以了。 “买一套四书,一支狼毫笔,一刀纸,一块墨,另外馆阁体的字帖也要一份。” 掌柜听他一口气说出这么多东西,心中大喜,对书肆来说这也是笔不小的买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