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 1. 第一章 《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全本免费阅读 是日,天朗气清,农民在田间努力耕作,商贾拉着满车的货物行走在大路上,官员们仪态端正地站在堂下,恭敬地聆听天子的训诫…… 就在大家聚精会神地做着自己的事时,一面半透明的水幕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空中,使得各个时空的人们无不惊骇非常。 “那是什么?” “我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天象!” 民间开始骚动。 各家皇帝们深深看了一眼天幕,纷纷按下内心的慌乱,对着离自己最近的大臣沉着吩咐道:“传令下去,此物乃吉兆,让大家不必惊慌。” 大臣当即领命而去。 经过一番折腾后,众人终于安下心,与此同时,一直没有动静的天幕似是看准了机会,慢悠悠亮起来,开始了它的表演。 大概是为了方面大家观看,光幕闪烁几下后,忽地化作无数道流光投向地面,这些流光遇人即停,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变换形态。于是,不消半刻钟,每个人面前都有了一个与原先的光幕差不多模样的小光幕,这些光幕还播放着同样的画面: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盘点历史名人系列,我是新人主播阿藜,一个不专业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第一期吧! 众所周知,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华夏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璀璨的明珠,其中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功勋赫赫将军、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厉害的历史名人,谁会是我们今天盘点的幸运儿呢?】 光幕上,身穿朱红曲裾的女子笑着问道。 秦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历史名人…… 嬴政瞪大眼睛,内心翻涌着惊涛骇浪。 难道这东西来自后世?上面在说话的是后世之人? 汉 刘彻神采奕奕地看着光幕,唇角微扬,眼里满是笑意和玩味。 后世人吗?有意思。 唐 李世民看看光幕,又看看被惊呆了的群臣们。 嗯,还是先静观其变吧,他想。 在不清楚这光幕里的人会说出什么之前,大概没人会想成为第一个“幸运儿”。 【给个提示:明朝中期,桃花仙人,龙场悟道。】 此言一出,再次震惊了无数个时空。 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什么中期?! 如果阿藜能听到他们的心声,一定会笑着补刀:是明朝中期哦~ - 秦 明朝中期四个字一出,聪明人几乎是立刻便洞悉了其中的深意。 后面有个明朝,岂不是说明大秦最终会亡吗? 朝臣们瑟瑟发抖,个个埋头不敢说话,只有李斯大着胆子看向嬴政,视线中,沉默的君主似乎并未生气,那双漆黑的眼中装着的是遗憾和了然。 了然世间果真无千秋万代的朝代,遗憾大秦到底未能千秋万代。 “陛下……”李斯欲言又止,朝中本就有不少人反对郡县,在这个节骨眼又得到大秦将亡的消息,真的是件好事吗? “好好听,有什么事听完再说。”嬴政明白李斯的顾虑,但现在局势尚未明朗,大秦是什么时候亡的?为什么会亡?在没有答案之前一切都还有回旋的余地。 你会告诉朕原因吗? 嬴政看向光幕,目光幽深。 - 汉初 “这个明朝是个什么说法?”刘邦摸摸下巴,明朝,是在汉之后,还是之后的之后呢? “后世的朝代,具体什么时候有的不清楚。”张良看了眼正在卖关子的阿藜,“也许继续听下去会有答案。” “总归不会是现在,大汉人才济济,国祚定然长久。”韩信笑道。 刘邦大笑:“楚王所言极是!” 萧何瞥一眼韩信,默默在心中叹了一口气,索性收回目光闭目不语。 看似和谐的朝堂下,暗流涌动,山雨欲来风满楼。 - 汉·武帝时期 明朝中期这个东西,震惊一小会儿就够了,反正那也是猴年马月之后的事。 刘彻此时对大汉还是比较自信的,毕竟现下正是兵强马壮之际,又刚打了胜仗,并无明显的亡国之兆。 心情丝毫不紧张的帝王托着腮,百无聊赖地听着光幕继续讲那明朝的故事,时不时地,还能腾出点注意力关注一下那个可能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桃花仙人四个字。 听起来像个神仙,但根据这个叫阿藜的后世人之前的描述来看,应该又不是,或许只是个别名?刘彻心想。 见皇帝本人没什么太大反应,底下安静的大臣们自然不会上赶着找不痛快。 用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亡国的消息劝陛下不要对匈奴发兵?笑话!先不说已经打了胜仗,证明大汉根本没必要继续憋屈下去,就单论今上那说一不二的性子,谁敢上去触霉头?是嫌脑袋在脖子上待得太舒坦了,还是嫌俸禄不够香? “虽是后世之事,但多听听总是没有坏处的。”刘彻笑笑,“另外,再加派些人手前往民间安抚民众。” 安抚工作还是要做的。 - 唐 李世民与朝臣们面面相觑。 “朕……好像听到了明朝中期?”李世民脸色有些难看,任谁刚登基没多久就提前预知国之将亡,心里肯定都不好受。 “回陛下,确实是明朝中期。”长孙无忌心情沉重地肯定道。 “再看看吧。”李世民长吸一口气,脸色慢慢恢复正常。 这只是个开头,说不定后面会有什么有用的信息。 - 北宋 秦汉、三国、晋、五胡十六国、隋唐…… 赵匡胤十分确定,自己以前从未听到过“明朝”,那就是后面的朝代了。 “官家……”赵普刚想开口就被赵匡胤挥手打断。 “继续听。”赵匡胤沉声道。 赵光义在一旁撇撇嘴,将想说的话吞回了肚子里。 五代时期因武将势大而动乱不休,如今自己已经吸取教训削弱了武将的权利,可宋却依旧亡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赵匡胤皱眉。 - 南宋 赵匡胤不知道宋朝的发展,还在思索哪里出了问题,赵昚却是心里门清,他甚至想到了更远的地方。 大宋对外实在过于无力了,如今朝中主战派与主和派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要想出战还得跟大臣们斗智斗勇,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大宋处于弱势,周边又都是虎视眈眈的异族,将来若 2. 第二章 《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全本免费阅读 【弘治十二年的会试,可以说是唐王二人人生经历中的第一个交点。 这一年,已经落榜过两次的王大佬终于通过了会试,并于殿试上拿下二甲进士第七名,获得了进入官场的门票。 而信心满满来参加考试的唐伯虎,则是意外卷入了科举舞弊案。 据史料记载,户科给事华昶弹劾主考程敏政卖题,唐伯虎与其朋友徐经牵涉其中,经审理,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卖题之说纯属乌有,但为平息舆论,徐、唐二人最终还是被削除仕籍,发县衙为小吏,终生不得入仕为官。当然,两位涉事官员也没讨到好,程敏政罢官还家、愤郁而亡,华昶奏事不实,被降职处分,可以说是全员输家了。】 - 明·弘治时期 临近考期,正在家认真温书的王·落榜两次·守仁:…… 落榜两次是什么很重要的事吗,还需要重点强调? 另一边,得知自己以后会卷入科举舞弊案的唐伯虎陷入了沉默。 没被录取还惹了一身骚,这个试,真的有必要考吗? 他迷茫了,宫里的皇帝和大臣们也麻了,直接被点名的程敏政和华昶心里更是拔凉拔凉的。 朱祐樘:好消息,科举舞弊不是真的,坏消息,这个乌龙被光幕捅出来大肆传播了。 大臣们:头疼。 程敏政:明明事情还没发生,我却觉得生命已经走到头了。 华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痛苦。 【或许是人倒霉了喝口凉水都会塞牙吧,遭逢大变的唐伯虎归家后,继室何氏觉得跟他在一起没有未来,离他而去。之后没多久,他的弟弟唐申也与他分家。若非有友人相助,估计他连个住处都不会有。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桃花庵别业,是唐伯虎遭逢大变后的安身之所,那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便诞生于此处。】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光幕上,一名衣着朴素却依旧难掩风流气质的青年人醉卧在桃花堆里,口中吟唱着自己刚作出的《桃花庵歌》。 大家知道,这青年就是唐伯虎。 - “啊,这人好惨!” 不同的时空里,所有人齐齐发出相同的感慨。 被感慨的唐伯虎本人:不愿再笑jpg. 这个会试真的非考不可吗? 【正德九年,来自宁王朱宸濠的邀约打破了唐伯虎宁静的生活,从表面上来看,他得到了宁王的赏识,人生似乎又有了新的曙光。然,唐伯虎并未被这天降的馅饼蒙蔽双眼,在宁王府当门客的几个月里,他敏锐地察觉到宁王有造反之心。 这下是真摊上大事了。唐伯虎没有反心,也不想帮别人造反,为了摆脱宁王,他选择抛弃形象装疯卖傻。最开始,宁王对唐伯虎的疯癫是心存怀疑的,但多番试探无果后,他不得不放弃了唐伯虎,于是唐伯虎有惊无险地脱离了宁王府这个深渊。 曾经横冲直撞的狂士,也在尘世的颠沛流离中沉淀出了属于自己的智慧。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这次,这位风流才子堪破了劫难,拯救了自己。】 - 明·正德时期 唐伯虎:果然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宁王:谢邀,还没开始准备造反……你这样让我怎么搞? “宁王想造反?”朱厚照挑眉,满脸跃跃欲试。他满身的活力正愁没地方宣泄呢,这上好的靶子就先送上门来了,很好,他可以。 看到朱厚照的表情,杨廷和立刻便猜到这位陛下是想亲自捉拿宁王了,这可不行,皇帝怎能以身涉险?为了拉回朱厚照即将飞出宫门的心,杨廷和只能不合时宜地开口道:“陛下,此事须得先派人查证。” “可。”查吧查吧,等查出来结果朕就可以上了。 朱厚照眉眼舒展,心情是难得的愉悦。 庭下的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均默默摇头叹气。 皇帝静悄悄,一准要作妖;皇帝笑一笑,甭想睡好觉。 - 明·弘治时期 “哦?宁王造反?”朱祐樘面色微寒,昭示着他十分生气。 没想到光幕才说两个人就扯出了两件重案,看来必须得对光幕更加重视了。 “备笔墨,从现在开始,把光幕说的内容给朕一字不漏地记下来!” 【唐王二人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奇妙的缘分,之前是同年会试,而这次,没错,这两人都跟宁王叛乱有点关系。 唐伯虎我们已经了解过,在宁王府短暂待过,察觉到了宁王的不对劲,早早抽身了。而宁王和王守仁嘛……我们顺着王大佬的人生轨迹慢慢捋。 自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后,王守仁先是观政工部,后又授刑部主事,中途因病辞官还乡,待重新归来已是弘治十七年,为兵部武选司主事。 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前往龙场的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 在龙场做官期间,王守仁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并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诞生的契机,也是王守仁生命的转折点,这个年少立志做圣贤、不肯乖乖走“正道”、为了研究格物致知盯着竹子看了七天把自己弄病、活泼得令父亲王华头疼不已的男人,终于在历尽千帆后开创心学,成长为我们熟知的阳明先生。】 - 明·弘治时期 王华目瞪口呆看着光幕,满脸不敢置信。 他不知道是该先愤怒自己儿子未来居然差点被奸人所害、小命不保,还是该先惊讶儿子的成就。 “阳明心学……这是直接开宗立派了?” 李东阳与谢迁互相对视了一眼,发现彼此眼中均布满惊讶,显然他们也没想到王家那小子日后能有那般造化。 不过,身为 3. 第三章 《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全本免费阅读 【嘉靖二年,唐伯虎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画家之一,美术界对他的重视要高于文学界,主播简单查了一下,现在唐伯虎的画要价基本百万起步,千万的也不少,最高的一幅好像达到了三十六亿,不是富豪还真买不起。】 阿藜放出了唐伯虎的部分画作及售价,在涉及到计数单位的地方,光幕贴心地为古代的观众标注了“万万为亿”。 一时间,上到帝王,下到普通百姓,皆是一片哗然。 “一幅画多少?” “百万起步,千万的不少,最高万万!” “唐伯虎的画这么值钱的吗?” “不知道我现在去找他求画还来不来得及……” 【当然,文学界对唐伯虎的重视不比美术界并不能说明唐伯虎的文学造诣不高,实际上,他于诗、词、曲、赋、文等文学样式均有涉猎,其中以诗歌成就为最高,在明代诗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著名文史学家章培恒在《明代的文学与哲学》中将唐伯虎作为南方文学的代表,与北方的李梦阳并提,对唐伯虎的文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大明众文人们:有些人,不仅画画得好,在文学方面也成绩斐然,真是令人羡慕。 唐伯虎:……我那凄惨的人生经历你们要不要? 【这位艺术界的天才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顺着时光的长河来到五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于是,当我们一听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时,脱口而出的便是唐伯虎三个字。 如今,我们仍然能看到不少与唐伯虎有关的小说、游戏和影视作品,在这些衍生创作中,大家都默契地让他停留在了最意气风发的年纪,或许是怜他半生流离,想让他在理想国里永远幸福快乐吧。】 光幕下,不同时空的唐伯虎纷纷露出了或愉悦或释然的笑容。 他不曾被人忘记,在未来,还有人为他种下了永远幸福快乐的期许。 如此,甚好。 【说完唐伯虎,接下来就该到王守仁了。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逝于归家途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被誉为“心学”创始人,其思想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对中国的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明穆宗称赞其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清代学者王士祯道:“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而现在,我们称阳明先生为“五百年来第一完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人”,知行合一,是他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一生最完美的写照。 那个立志做圣贤的少年,最终如愿实现了他的梦想。】 这成就堪称王炸,直接在各时空惊起一滩鸥鹭。 - 明·正德时期 王守仁平静地站在书院门口,眼底无波无澜,仿佛光幕说的人不叫王守仁似的。 “王先生,光幕上说的人,是你吗?”路过的大爷小心翼翼的问道。 王守仁点了点又摇头,温柔笑道:“可能是我,也可能不是我。” 那是另一条人生轨迹上的王守仁,那个王守仁做的事,他不一定有机会做。 从光幕出现开始,一切就已经变了,未来如何,尚未可知。 远方的皇城里,被“圣人”二字震惊到恍惚的天子和大臣们终于回过神来。 “圣人啊……”朱厚照面色古怪,眼神先是从幽暗变为纠结,又从纠结归于平静,末了,他长叹一口气,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垂眸唤道: “刘伴伴。” 天子的声音无情且冰冷。 刘瑾砰一声跪倒在地,他知道,他的日子到头了。大抵是时运不齐吧,谁能想到随便往旁边踢的一脚,竟踢到了一块铁板呢? - 明·弘治时期 “这说的真是我那孩子?”当震惊过于频繁时,王华反倒有些不信任自己的耳朵了。 李东阳哭笑不得:“我想余姚应该没有第二个成化八年生的王伯安。” “自古圣人可遇不可求,大明能得这样一个人才,实乃大明之福啊!”朱祐樘心情颇为愉悦,听了半天糟心事,到现在总算有个好消息了,“王爱卿,朕已经迫不及待想听到令郎的殿试奏对了!”毕竟光幕说这次会试王守仁会通过的,不是吗? “臣谢陛下吉言。”王华心不在焉地回了朱祐樘的话。他有些担忧,圣不圣人的都是未来的事了,自家小子到底不是那个阅尽千帆的“王阳明”,如今骤然得到皇帝的青眼,真的没问题吗? 看出王华的心思,李东阳低声安慰道:“实庵,俗世无常,但实打实的能力是不会变的,你该对伯安有信心。” 王华醍醐灌顶,是啊,儿子的才华能力向来出众,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宾之所言有理,这次是我着相了。”他长舒一口气。 - 秦 “圣人……这样的人为何不是出现在大秦呢?”嬴政分外遗憾,不说王守仁那身文武双全的本领,就单论一个圣人名头,就足以用来稳定人心。 - 汉 刘彻……刘彻倒是没有太大反应,虽然他羡慕未来那个明朝的好运,但他身边并不紧缺人才,如今也不是动乱时期,不需要一个影响力大的圣人来抚慰民心。 他抬眼看着面前的大臣们,漫不经心地开玩笑道:“那个明朝的人如此厉害,都快把我们比下去了,诸位不如努力努力?” 大家:…… 这可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得来的成就,不约,我们不约。 - 唐 “圣人啊……太难得了。”李世民摇头,这个学不来,“朕突然有些好奇,大唐未来是否也能出一位圣人?” “会的,陛下。”长孙无忌自信地回答,周围的官员们也纷纷附和。 他们都对大唐的实力有信心。 【好了,唐伯虎和王阳明的故事讲完,本期的直播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在直播结束前,我们来为下期做一个预告。 同样是三个提示: 1.他见证了王朝的腐朽,他目睹了故国的落幕。 2.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3.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 大家已经猜到是哪两个人了吧,先别着急给答案,等下期我们一起揭开谜底。 就这样,下期 4. 第四章 《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全本免费阅读 第一期结尾时提到的故国落幕令所有人都悬起了心,已经凭借提示猜到结局的明人如今正期盼着光幕能透露更多信息,好让大家能对症下药,挽救大明;而大部分没有线索的人则陷入了一无所知的焦虑,害怕下一期讲的就是自己身处的时代,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是希望光幕再次出现的。 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下,光幕于一个月后再度现身,这次,画面里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盘点历史名人系列第二期!】 “来了!来了!第二期来了!” 众人奔走相告。 有官员刚下朝回家,正好赶上光幕开始播放,一时间他们也顾不得换衣服了,索性直接就近坐下,对下人吩咐道:“快去拿些纸笔来,等会儿万一说的是我们我好做记录!” 【首先,让我们先来揭晓上期的谜底。 第一个提示,“梦中之情,何必非真”。这八个字截取自明朝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散文《牡丹亭记题词》,全句为“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可能大家不太熟悉这句话,但我相信你们一定知道《牡丹亭记题词》里的另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谁还没向往过浪漫真挚的感情呢? 第二个提示,“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这句话出自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诗作《戴清亭》,是冯梦龙晚年在寿宁担任县令时所写,表明了冯梦龙决意要做一个像前辈戴镗那样清明廉洁的良吏的决心。 众所周知,汤显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逝于万历四十四年;冯梦龙生于公元1574年,逝于公元1646年,即明万历二年至清顺治三年。 所以“他见证了王朝的腐朽,他目睹了故国的落幕”分别对应的是谁,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吧? 没错,我们这期要讲的主人公就是汤显祖和冯梦龙,两个活跃在明朝晚期的文学大家,而本期主题就是:《汤冯——大厦将倾,多少良辰美景,都付与现实的悲哀与无情》。】 重点:明朝晚期。 其他朝代的皇帝:安心了安心了,原来还是明朝的事。 明朝皇帝们:!!! 我还以为是谁家房子着火了呢,走近一看,哦,原来是我家。 朱元璋气得两眼发黑:“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咱的大明搞没了!” 朱翊钧从床上惊起:“什么叫明万历二年至清顺治三年?!”这么暧昧的描述很容易让朕以为朕是亡国之君的! - 明·崇祯时期 “咔——” 对着光幕做笔记的冯梦龙一不小心折断了手中的毛笔。 - 也有人发现了其他的哗点,比如: “公元,这是什么纪年法?” “先记下来,等光幕结束再研究。” 【由于这次的两位不怎么同期,所以我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先讲汤显祖。】 - 明·万历时期 汤显祖将早就准备好的宣纸挪到面前,一脸严肃地提起笔,随时准备记录。 希望阿藜姑娘多透露点有用信息,他想。 皇宫中,有了危机感的朱翊钧也在召集内侍记录天幕所言。 “都好好听,必须一字不落地记下来!”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代表作“临川四梦”,即戏剧《牡丹亭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除此之外,汤显祖还著有诗作《玉茗堂全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 汤显祖天资聪慧、才学过人,但为人过于头铁,不愿意攀附权贵,这导致他在科举上屡屡碰壁。好不容易在万历十一年考中了进士,当了个官,汤显祖又因看不惯朝臣贪赃枉法、刻掠饥民,愤然给神宗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痛批官场腐败,但很遗憾,并没有什么用。神宗表示你小子怎么敢指导我的啊!于是发怒把小汤踢到徐闻县当典吏去了。】 朱元璋:官场腐败?好啊,好得很! 朱翊钧:…… 朱厚照:这熟悉的感觉……上次是我在背景板里当反派角色,这次是换成万历了对吧? 【汤显祖被贬徐闻的这段时间吧,联合知县熊敏捐俸创办了一所“贵生书院”,教民知书识礼。他将书院的十二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并在《徐闻留别贵生书院》一文中道:“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汤显祖热心传道授惑,无论来者是谁都待之以诚、诲之不倦。刘应秋《徐闻县贵生书院记》中曾载道:“日日津津不厌,诸弟子执经问难靡虚日,户履常满,至廨隘不能容”。 通过汤显祖的教育和宣传,徐闻文风渐盛,科举盛行。清《王夫子宾兴》碑文曰:“自明义仍先生来徐闻建书院,而徐益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辍魏科登赋仕,后先辉映,文风称极。” 万历十九年至明末徐闻连年旱灾,民食不果腹,但人人向学,仍出了十五名举人。明清两代徐闻多次修缮贵生书院,并订立了《院规条》,还拨出学田九十六石作为会科经费,可见汤学已经深入徐闻人心。后来,汤显祖病逝的消息传至徐闻,徐闻县兴建了“汤公祠”,以此表达当地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 徐闻县 “汤公的关照,吾等一直铭记在心。”徐闻学子热泪盈眶,“来日吾等定不负汤公教诲,为大明百姓请命,做大明的直臣、良臣!” - 汉 “办学院?倒是个不错的法子。”刘彻提笔在绢布上圈圈点点,“这个科举已经提过好几次了,余姚的王守仁、苏州的唐寅、临川的汤显祖都参加过,应该是一种大范围的人才选拔模式,目前已知有会试、殿试,殿试后称进士,举人……还须再看看,说不定会试之前还有什么考核……”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支撑如此大规模考核的,是什 5. 第五章 《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全本免费阅读 【他离开了官场,专注于戏剧创作,我们所熟知的“临川四梦”便是他辞官后的作品。 “临川四梦”,也称“玉茗堂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在这四梦里,《牡丹亭》和《紫钗记》是儿女风情戏,《邯郸记》和《南柯记》是社会风情剧。关于为什么要将这四剧合称四梦,时人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四剧皆有梦境,故称四梦,一类认为四梦本身就是汤显祖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这里我们主要来聊一聊《牡丹亭》和《邯郸记》,另外两部作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找资料看哈~】 “讲汤义仍果然绕不开《牡丹亭》啊。”冯梦龙摸着手边的《风流梦》感慨道。 汤显祖之前的文人们:我们也找不到资料啊…… 【先说说《邯郸记》。 《邯郸记》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枕中记》,写的是仙人吕洞宾渡卢生的故事:邯郸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经过黄粱一梦,卢生感慨万分,看破红尘,得道成仙。】 沈既济:哦?这我可得好好听听了。 【我们都知道,文人写作大多都是有暗喻的,再联想一下汤显祖本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便不难看出:《邯郸记》借用唐朝讽喻了正走向没落的明王朝,里面充斥着封建官场的暗无天日和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谬不堪。】 听到这段,汤显祖似是想起了什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唐朝的皇帝们:? 讽刺明朝就讽刺明朝吧,为什么要伤害我们? 明朝的皇帝们:官场的黑暗?科举制度的不堪? 【《邯郸记》就像是一部带有寓言性质的晚明官场现形记。在汤显祖眼中,晚明王朝的症结不在个别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质,而在整个统治集团的政治风气。汤显祖笔下的官员们是祸害百姓的“大功臣”,是钩心斗角的“大冤亲”,是腐朽堕落的“大阶勋”,是贪图名望的“大恩亲”,他们共同构成了病态的官场,映射出汤显祖对晚明“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的不良风气的清醒认知。】 - 明·洪武时期 “啪——” 朱元璋一掌拍向面前的桌案,脸色无比阴沉。 勾心斗角、贪污受贿、腐朽堕落……如此朝廷,怎能不亡? - 唐·贞观时期 “诸位爱卿可要好好引以为戒。”李世民对着聚在自己身边的大臣们说道。 他可没忘记之前说的“借唐朝讽喻明朝”,就是不知道大唐什么时候出了类似的问题? 【汤显祖入仕时期曾提出过为官“四香戒”:“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于世得安乐”。以及为官“三宜”:“眼宜大,骨宜劲,心宜平。”然而,现实中政以贿成的官场风气,一味钻营的朝廷臣子,都让汤显祖“为屡上春官所消”。 所以他创作出“四戒”都不曾戒除、“三宜”也都不遵守的卢生,让他扶摇直上,又让他的所求所想皆化为泡影,借以表达对晚明官场现实的讽刺。 说实话,你明后期的官场真的不忍直视,这样看来“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哈?不过你明说法还挺多的,什么明实亡于嘉靖啊、明实亡于天启啊……应有尽有,喜欢哪种说法自己挑吧。嗯?为什么没有明实亡于崇祯?那当然是因为明确确实实亡在崇祯了啊,这么显而易见的事不需要强调。 再插句题外话,主播我是明实亡于堡宗派,但这里不是堡宗专场,我就不过多展开了。】 - 明·万历时期 明实亡于万历!这什么惊天发言? 朱翊钧如遭雷击,被后世人这样定义可不是件好事。 宫中的皇帝还在怀疑人生,外面的百姓和心系家国的有识之士却都暂时松了一口气。 既然后面还有天启和崇祯,那就说明还没危急到马上要亡国的地步,一切还来得及。 - 明·天启时期 “明实亡于天启……”朱由校抹了把脸,目光深邃复杂。 - 明·嘉靖时期 正在和大臣们掰头生父尊号问题的朱厚熜:? 你再说一遍,明实亡于什么? 周围众人都沉默了。 - 明·崇祯时期 真·亡国之君朱由检: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死了。 冯梦龙:陛下先别着急心死,现在还是崇祯元年,我们还能再抢救一下。 -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 6. 第六章 《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全本免费阅读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受到了反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这是他能深刻认识当时腐败社会的腐败,使他成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文人,在文学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是的,没错,咱们的汤先生是王阳明的四传弟子哟~这波是和上期的梦幻联动!当然,我们等会儿要讲的冯梦龙也跟王阳明有点关系,王阳明算是他的偶像吧,他还给王阳明写了本《靖乱录》,听说王阳明在里面的形象还有点神异色彩,咱也没看过,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啊!】 王守仁沉默,这就是后世人刚才说汤显祖有反骨的时候刻意提一句他也有反骨的原因吗? 不知道为什么,王守仁突然有一种奇怪的直觉,阿藜这姑娘把他放第一期是为了说明阳明心学的存在,方便这期讲这些衍生思想。 以及,神异色彩什么的……感觉有点羞耻。 【李贽,一个思想很先进的男人,师从王艮之子王襞,泰州学派宗师级人物,晚明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其思想核心“童心说”,强调自然而为、绝假存真。李贽以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贪官污吏和社会腐败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是的,李贽提倡男女平等。他批判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认为人的见识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的讲学,不论职业,不论男女,都可以去听。 此外,李贽首次将戏曲提升到“至文”的高度,其“童心说”影响了晚明时期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及凌濛初等人重欲尚情的人性解放思想。】 - 明·弘治时期 王华目瞪口呆,他以为自己儿子就已经够离经叛道了,没想到儿子的后辈们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感情这是主打一代更比一代叛逆? - 明·正德时期 朱厚照的表情可谓是精彩纷呈,在他经历震惊、纠结、欣赏等一系列的情绪变换后,最终定格在脸上的,是高深莫测的笑容。 “这未来的人,真是一个比一个有意思。”他笑道。 【总的来说,罗汝芳与李贽等人对汤显祖的影响,让他形成了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让他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牡丹亭》,就是这样一部传奇。】 “两位前辈于我而言,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汤显祖道。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流派。 晚唐五代以来军阀混战、武夫擅权,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士风颓靡不振,可谓是“礼乐崩坏”。是以,于烽火后建立的宋朝急需重振道德、挽救士风,这是理学形成的一个大前提。 而在两宋期间,士大夫中存在着的功利主义、奔竞、苟且、奢靡浮华等风气,则是刺激理学形成的动力。北宋末年,国难当头之际,上层不恤民情、不忧边事,只顾自己享乐,毫无忧国之心,终致北宋灭亡。到了南宋,这种种不良风气又在士大夫群体中死灰复燃,乾道三年,宋孝宗下诏“戒士大夫因循苟且、诞谩奔竞之弊”,可见这种风气确实广泛存在于士大夫中。 针对这些社会不良风气,也为了复兴儒家价值传统“修齐治平”、奠定士人的道德根基,程朱等理学家在哲学上提出了“理欲之辨”。 从时代背景和形成原因中,我们不难看出,“理欲之辨”是对士阶层的期望和鼓励,它主要是寄希望于士大夫能够明辨公私正邪和义利,约束自身恶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与民争利。】 论如何用几段文字同时创死两个朝代。 - 唐 “晚唐军阀混战、武夫擅权?”李世民大为震惊,他还以为最大的问题会是世家,没想到居然是军队。 谁让武将坐大的,世家又去哪了? - 北宋 赵匡胤心情十分苦涩。 原以为着火的只有别人家的房子,没想到自己家的也跟着着火了,还着了两次。 怎么以后的大宋听起来那么不对劲啊? 【既然理学的初衷是好的,那为什么我们之前提及的明朝思想家们要抨击理学呢?当然是因为,到了明朝的时候,理学已经发生了质变。 在明朝,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其理欲观逐渐异化,即由内求诸己转变为外求诸人,由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境界追求倒转为对社会群体的普遍约束法则。当被用于高位者自我规束的标尺成为道德绑架普罗大众的工具后,理学,就有了“吃人”的效果。】 “做人,还是得先修自身的心性德行。”王守仁摇头叹息,“向外求,误也!” 【封建礼教和僵化的程朱理学就像两座坟墓,扼杀天性,压抑情感,《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就活在这样一个腐朽教条的世界。然而,再严格的礼教、再压抑的思想都无法磨灭情的萌生。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本该是为规范杜丽娘的思想言行,使其符合封建女子贤良淑德的要求而学的《诗》,却反让丽娘觉醒了自我意识,她勇敢地踏入了园林,观满园春色;勇敢地摒弃世俗观念,追求心中所爱。可见,礼教终究束缚不住人心中生而便有的情。】 “情之所至,乃人之本能,又岂是说摒弃就能摒弃的?”汤显祖对着光幕感慨道。 【理学横行的社会不容许情爱,但杜丽娘身上却有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这是情的力量。这份力量让她在万般无奈的境地中坚持对柳梦梅的爱情,让她敢于为情而死。 《牡丹亭记题词》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封建势力所代表的“理”抹杀了杜丽娘的“情”,在“情”与“理”的对抗中,杜丽娘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冥界。 在《冥判》中,杜丽娘魂入地府,却依旧痴心不改,想托判官查个明白。她对情的虔诚与执着让判官查证了她的命运和姻缘,判官由此发现杜丽娘阳禄未尽,承诺放其出地府去寻找柳梦梅。 《冥誓》中,柳梦梅向丽娘表明心迹:“生同室,死同穴。”他情深义重的誓言给了杜丽娘道出真相的勇气,当杜丽娘说出自己是鬼魂后,柳梦梅虽然害怕却并未辜负誓言,四处求药助丽娘还阳。柳杜皆是有情人,又因缘分天注定,终于跨越了世俗的障碍,超越了生死。】 “好一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明以前文人的纷纷抚掌长叹,“韶光易逝,真情难求啊!” 【杜丽娘是汤显祖笔下“至情”的化身,她能清楚地感知自己的感情,也敢于打破常规去追寻自己的心之所向。《牡丹亭》描写的不仅仅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更有对自我意识的追寻,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对女性冲破封建压迫和束缚的肯定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明朝,理学与封建教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个性,《牡丹亭》的出现无疑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女性带来了希望,激起了女性读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在那个沉闷、窒息的年代,如此亮色足以引发女性对青春、美丽、生命的感慨与珍爱。】 “汤公确实为我们的生命带来了一抹亮色。”一名正在翻阅《牡丹亭》的女子笑道,“他是懂情之人。” 【从徐闻到遂昌,从《邯郸记》到《牡丹亭》,传递出的是汤显祖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终极关怀,在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里,他对百姓的温柔与对封建礼 7. 第七章 《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全本免费阅读 【“新词催泪落情肠,情种传来玉茗堂。谁按宫商成雅奏,菰芦深处有龙郎。” 这首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这是冯梦龙在《风流梦》结尾处的题诗,而《风流梦》则是冯梦龙所著的对汤显祖《牡丹亭》的改本。 要知道,我们的汤老师对别人改自己戏的行为那是相当抵制的,当年还为这个掐遍天下无敌手。这不巧了,主播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一句特别好玩的话,说咱冯老师写这诗的时候也就是仗着汤老师已经去世掐不了他了。 哈哈,虽然他俩都深受左//派王学的影响,冯老师也挺崇拜汤老师,夸汤老师是“千古逸才”,现在还有人认为冯老师和汤老师如果真有缘分很可能会成为知己啥的,但有一说一,我还真挺想看他俩掐起来的。】 汤显祖:……我只是有自己的坚持,不是单纯为了掐——为了争论而争论! 冯梦龙:……我干嘛闲着没事去跟汤义仍掐啊? 汤冯二人心情有点一言难尽,心想这后世人什么毛病? 其他人倒是很能理解阿藜的想法,看热闹嘛,不嫌事大。 【开玩笑开玩笑,接下来让我们正经进入冯梦龙的主场。 冯梦龙,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笔名特别多,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中国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一生大半时间都是与文学创作相伴,他在思想上受王守仁、李贽影响,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礼教。他主张以“情教”取代“宗教”,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他编撰的著作《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简称“三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表明白话短篇小说从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了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的第一座丰碑。 别看之前我们讲汤显祖戏曲成就高就以为明朝只有戏曲哦,事实上,我们对各朝代表性文学形式的印象普遍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至于汉嘛,大概是汉赋和汉乐府。】 - 秦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所以唐宋和明清之间应该还有个元,朝代更迭顺序是唐宋元明清。”嬴政闭上眼一边回忆一边认真分析,“叙述里没有秦,无法确定秦和唐之间隔了多少年,而被单独拎出来说的汉……风雅颂、赋比兴,莫非秦之后是汉?” 不对啊,为什么秦没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 汉 “乐府吗?”刘彻眼里闪过了然,他之前有个模糊的灵感,只是还没想好如何实行,如今听到阿藜的说法,让他心里有了点底。 看起来日后的自己搞得还不错,他想。 - 明 听到那句笔名很多,冯梦龙突然感觉不太妙。 他的笔名不会都被后世人扒光了吧? 【以上是正经介绍,大家可能听着不太有实感,但要是我说“你以为的正史都是他编的故事”呢?我想这种时候大家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了,哦,原来是那个“写野史”写到我们都当真的大佬啊! 想当初对历史不了解的时候,谁还没吃过几个冯老师的洗脑包呢?什么唐伯虎点秋香啊、王安石三难苏轼啊、苏轼有个妹子叫苏小妹啊……等等,不知道大家信了几个?反正我是都信了。】 唐伯虎:? 王安石:? 苏轼:? 不,你不可以乱信! - 北宋 朝中的文武百官纷纷将目光投向苏轼和王安石这两个绯闻主角,眼神里分明写着“哟,看不出来你俩还有那么曲折的爱恨情仇呢”! 王安石微不可察地往下撇了撇嘴角,眼神却依旧如平日一般波澜不惊,给人一种他根本没有受到影响的错觉。 苏轼则是尴尬地笑笑,过了一会儿才后知觉地反应过来——不对啊,我尴尬个啥?那个故事是王安石为难我诶,该觉得尴尬的是王安石吧? - 明·弘治时期 王守仁看了看对面的唐伯虎,笑道:“子畏不愧为风流才子,这经历着实精彩。” 唐伯虎丝毫不惧他的调笑,悠哉地反击道:“寅一介凡夫俗子,也就只能传一传凡人的风流逸闻,比不得伯安专门拥有一本神异的《靖乱录》。” 王守仁:…… 【当然,故事虽然不那么真实,但咱冯老师的本意也不是写严肃正经的史书啊是吧?正如他在《情史》中所言:“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他的目的是:通过讲故事来让大家明白道理。 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叙述道:“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意为相较经书,大众艺术、通俗小说更具有普适性和感染力,影响力也更加广泛。 以上种种,我们皆可以看出冯梦龙对文学教化作用的重视,他的作品受众不仅是文人墨客,还包括市井民众,而历史名人的家长里短和人际交往显然更贴进生活,也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以情教民更有帮助。不知道古人听名人逸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反正我是听得挺开心的,既能看别人的热闹,又懂了道理,这波属于双赢。】 唐伯虎、苏轼、王安石:你们倒是赢了,输的只有我们罢了…… 往好处想,至少咱成名了,死后还能在宣传教化方面发挥余热,也算功劳一件吧,苏轼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 明·崇祯时期 冯梦龙哑然,明明他的目的很正经,怎么经过后世人补充说明之后就莫名显得怪怪的呢?